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版本 » 國榷的版本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國榷的版本

發布時間: 2021-02-16 19:01:29

① 誰知道《史記》和《國榷》的主要簡介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作者:談遷(1594年—1658年)。鑒於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偽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征博採,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據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
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弘光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曆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② 1647年被盜的那套國榷今天收在哪一博物館里

順治四年(1647年)《國榷》全稿被竊,作者談遷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專錫邀請,攜稿赴北京,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
《國榷》清代僅有抄本流傳,1949年前,吳興嘉業堂劉氏藏有珍稀的明抄本,此外海寧蔣氏、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都有藏抄本,國立北平圖書館有觀古堂葉氏舊抄殘本,浙江省圖書館有抱經樓舊藏,四明盧氏藏抄本。1958年中華書局以張宗祥先生校勘的蔣本為底本,對校盧本斷句排印,1988年第2次印刷。
被盜的手稿沒有再出現過。

③ 談遷的國榷

國榷是什麼
《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談遷(1594年—165 《國榷》
8年)撰。鑒於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偽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征博採,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據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 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是浙江海寧棗林人。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他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自幼刻苦好學,家貧一生未曾做官,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用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

④ 《國榷》的名字是什麼意思

《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作者:談遷(1594年—1658年)。鑒於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偽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征博採,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據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

《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作者:談遷(1594年—1658年)。鑒於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偽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征博採,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據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後經4年努力,終完成新稿。年,59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⑤ 國榷的作者簡介

《國榷》 作者談遷,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內亡後改名遷,字孺木容,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佣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啟元年(1621)始,完成《國榷》初稿。1644年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一官,力辭未就。1645年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攜稿赴京,校補厘訂《國榷》。對清初賦役制度混亂繁重,曾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製、輕徭薄賦。十三年夏,南歸海寧。次年夏又應沈貞亨聘,去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作幕,是年冬病死於幕所。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六卷、《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游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論》二卷等。

⑥ 目前明史的版本有多少種

1.明史被纂改一般認為是乾隆時期修纂的時候被改的較多,就是現在的張廷玉版回本,關於明朝的史答書在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的時候,被列為禁書,被毀的很多,現在有一個四庫被禁毀大全,可以看,基本都是當時被毀、禁的書,很多都,比如說中國十大奇書之一的《揚州十日》就在其列,後來在清末的時候被愛國人士由日本帶回中國,國人才知道真相2.這個問題,推薦你看一部書《流寇志》是由當時的明遺民彭孫貽寫的,後來由出了一本書叫《平寇志》作者不詳,兩本書的內容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平寇志》,刪除、纂改了很多對滿清不利的描寫,而且這本書是以滿清為正統的觀念描寫的,可以想一想彭孫貽是明朝遺民,怎麼可能奉滿清為正朔呢?窺一斑可見全豹,可見當時滿清為了思想的統治,纂改史書到了什麼地步。3.同24.《明史》是可以看的,但是不推薦先看這本書,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不能有所甄別,看明通史可以看《國榷》這事江左遺民談遷修纂的明朝自洪武至天啟年的編年體史書。另外還可以看看《明通鑒》等等,總之看明朝人自己寫的書。

⑦ 求國榷txt版本,十分感謝!實在沒有,pdf也可以

只有pdf 要的話留郵箱二百多兆

⑧ 談遷寫國榷時的故事 急!!!!!!!!!!!!!!!!!

天啟元年(1621)始編來著﹐先自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又發奮重寫﹐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
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年,為了使新書更加翔實,59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⑨ 面對———的新《國榷》,我要對它說————,面對————談遷,我要對他說————

面對翔實的《國榷》,我要對它說:"你是談遷用一生來完成的,你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呀。

⑩ 國榷的作者是誰

國榷作者:
談遷
談遷(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版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權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佣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國榷》一書。50多歲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擊後,他便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編著一部新的《國榷》。新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