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步詩為什麼有兩個版本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附: 【現代《七步詩》】——是後人所改 【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㈡ 為什麼曹植的七步詩有兩個版本
六句《七步詩》弄懵小學生
琪琪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以前能非常熟練地背出四句的《七步詩》,可是看到課本上寫著六句,不由發出疑問:「怎麼跟老師教的不一樣啊?」
「六句」版源自標准原著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版權人何先生接受采訪時說,教育部要求在該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依據現當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四句的《七步詩》屬於節選,不應採用。「我們策劃出版發行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是配套小學語文教學標準的,是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
專家:應以六句詩為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成復旺教授翻閱了有關文獻,並進行了詳細的解答:首先,《七步詩》的流傳本來就有兩個版本,後來經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其次,對於是否需要加註說明,主要看編輯的思路。也許編輯認為給小學生看的書沒有必要加註。再有,就是詩歌中個別字句的出入,原因也很多。一種就是依據了不同版本,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保存下來的類書結集而成的,難免由於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生差異;另外通假字的使用,例如「萁在釜下燃」一句中的「然」,就是由通假字改變而來。
成教授建議說:「讀者在學古詩詞時應找一個可信的底本,並依據前人的校注成果。」
㈢ 兩個版本的七步詩求告訴
正常 很多古典詩詞都是這樣 歷史久遠 考證這種事比較困難了。 《七步詩》 三國回.魏[曹植] 版本答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也有作「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七步詩》情采並茂,語言精練,用語淺顯。原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來《漫叟詩話》和《三國演義》把它改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詩》流傳至今有兩個版本,有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世說新語》中是「本自同根生」這個版本,應該更可信一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新春快樂~~!!O(∩_∩)O~
㈣ 三國演義中的七步詩的另一個版本是什麼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偽作,不是七步詩的原文。
《七步詩》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㈤ 七步詩有兩個版本
七步詩確實有兩個版本,應該以曹植的原版為主,課本上學的是縮減版。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
詞句注釋
①持:用來、用作。 羹(gēng):用肉或策做成的糊狀食物。
②漉(lù):過濾。 豉(chǐ):煮熟後發酵過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莖,曬干後用作柴火燒。
④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話譯文: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
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
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後人根據原詩改寫的縮減版,考慮到一年級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一年級學的就是縮減版,而六年級時對古文已經有所了解,所以選用了原詩。
曹植的原詩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版權人何先生接受采訪時說,教育部要求在該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
依據現當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四句的《七步詩》屬於節選,不應採用,「我們策劃出版發行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是配套小學語文教學標準的,是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成復旺教授翻閱了有關文獻,並進行了詳細的首先,《七步詩》的流傳本來就有兩個版本,後來經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
對於是否需要加註說明,主要看編輯的思路。也許編輯認為給小學生看的書沒有必要加註。再有,就是詩歌中個別字句的出入,原因也很多。一種就是依據了不同版本,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保存下來的類書結集而成的,難免由於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生差異。
(5)七步詩的另一個版本擴展閱讀
《七步詩》真偽存疑
《七步詩》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余秋雨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況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么笨。余秋雨認為這首詩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確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作時的戲劇場面,大約就是後人虛構的了。
《洛神賦》則被附會了曹氏兄弟爭風吃醋的故事。曹丕的妻子甄妃非常美麗,她原是袁紹的兒媳婦,曹操攻破鄴城時,被曹丕看中納為妻。
甄妃被曹丕賜死後,曹植奉詔來洛陽,曹丕把甄後的玉縷金帶枕給了他。曹植回去的路上經過洛水,忽然看見甄後來和他告別,還告訴他說,那個枕頭是她特意送給他的,於是曹植就寫了一篇《感甄賦》。後來曹丕的兒子曹叡做了皇帝,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聽,就改成了《洛神賦》。
這個故事最早是唐朝人李善講的。《洛神賦》華美無比,後世為這篇作品作注的人很多,李善作的注最流行,他在註解時講了這個故事,但沒有出處,只說古時候有這樣的記載。這雖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但喜歡「八卦」的人多,這個故事就流傳很廣。
據著名文學史家葉嘉瑩分析,這個故事匪夷所思。「且不說曹植比甄氏小著十好幾歲,而且,這曹丕怎麼能夠把皇後的枕頭送給他的弟弟!」葉嘉瑩認為,美麗的甄氏不幸而死,很令人同情。
曹植是個浪漫多情的才子,也許在他的心中也隱約懷有這種同情之感,所以才寫了《洛神賦》,這倒是很可能的。《洛神賦》華美無比,表達的是一種追求嚮往的詩意。人們總是嚮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因此千百年來流傳眾口。
㈥ <<七步詩>>怎麼有2個版本
六句《七步詩》弄懵小學生
琪琪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以前能非常熟練地背出四句的《七步詩》,可是看到課本上寫著六句,不由發出疑問:「怎麼跟老師教的不一樣啊?」
「六句」版源自標准原著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版權人何先生接受采訪時說,教育部要求在該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依據現當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四句的《七步詩》屬於節選,不應採用。「我們策劃出版發行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是配套小學語文教學標準的,是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
專家:應以六句詩為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成復旺教授翻閱了有關文獻,並進行了詳細的解答:首先,《七步詩》的流傳本來就有兩個版本,後來經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其次,對於是否需要加註說明,主要看編輯的思路。也許編輯認為給小學生看的書沒有必要加註。再有,就是詩歌中個別字句的出入,原因也很多。一種就是依據了不同版本,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保存下來的類書結集而成的,難免由於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生差異;另外通假字的使用,例如「萁在釜下燃」一句中的「然」,就是由通假字改變而來。
成教授建議說:「讀者在學古詩詞時應找一個可信的底本,並依據前人的校注成果。」
㈦ 七步詩有幾個版本有煮豆燃豆萁的,還有煮豆持作羹的,哪個最通用
有4個版本,煮豆燃豆萁最通用。
1,版本一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版本二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版本三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版本四
七步詩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譯文: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
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
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7)七步詩的另一個版本擴展閱讀:
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㈧ 為啥曹植的七步詩有兩個版本
說到七步詩,應該所有人都知道吧,小編上學的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可是看一下人教版最新教材,六年級下,上面卻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為何會出現這兩個版本呢?
結束
細想之下,曹植真的很虧嗎?曹丕真的陰險毒辣,鉤心斗角嗎?歷史總由後人寫,時過千年無從考究,僅僅作為茶餘飯後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