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朝官話是閩南語,宋朝是粵語…明朝是吳語,只有清朝官話才是現在普通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但秦朝僅僅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經過一番楚漢相爭之後,劉邦建立了漢朝。兩漢一共長達400多年,如此長時間的穩定的統一王朝,為中國人(或華夏人、漢人)這個群體的融合提供了條件。於是,漢民族以及相對統一的漢語形成。 中國境內雖然方言眾多,但自周朝以來,就有一種主導的語言。周秦時,這種主導語言叫做「雅言」。西漢時期則稱作「通語」。西漢的首都在關中,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一帶,所以西漢通語應該是繼承自周秦雅言的關中話。到東漢則遷都至現在的洛陽一帶,當時的「洛語」則上升為了官話。魏晉繼承東漢則不用多言。 西晉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晉室內亂之時攻陷洛陽,史稱「永嘉之亂」或「五胡亂華」。「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漢人紛紛南渡,越過淮河或更越過長江。這些僑民主要落戶在了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等省,晉室也遷至現在的南京。這些中原士族同時也把洛音也帶到了江淮一帶,與當地土著的吳語產生交融。而此時的中國北方則是一片種族混亂屠殺的狀況直至最終形成漢胡混血政權。中國就這樣一分為二,形成了長達近300年的南北朝對峙,中原漢語也「南染吳越,北雜夷虜」。以南京為中心的東晉南朝作為漢人的正統王朝,傳承了中原的優秀文化,繁盛一時,史稱「六朝文化」,而當時「南染吳越」的金陵音也就是中國的官話。 終於,隋統一了中國。與秦一樣,這個偉大的統一王朝僅僅傳了兩代就覆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強盛的唐朝。隋唐的首都都在關中西安一帶,故而華夏正朔再次北歸。金陵音與長安音則形成南北兩大正統音系,最終長安音占據了上風。日本人在六朝的時候就輸入了南京的「吳音」,到唐朝則重新把長安的「漢音」帶回日本,有「誦兩京之音韻,改三吳之訛響」之說。 唐末北方戰火紛飛,大量中原居民南遷,經歷五代,宋一統天下。因宋都在開封,所以開封音就成為宋元明所稱「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隨後金滅北宋,宋遷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遷至杭州、南京、揚州一帶。杭州因被吳語包圍,故而遷至杭州的中原音最終消亡。而南京、揚州作為吳語的北緣,則相當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並逐漸脫離吳語,慢慢形成了後來的「下江官話」(江淮官話)。 隨後蒙古滅南宋,建立元朝。蒙古人對中國北方實行種族滅絕的屠殺,以至於秦嶺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幾乎成為無人區,黃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滅。南宋的滅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頭徹尾的亡國,南宋的軍隊和政權被蒙古人一直追殺到廣東崖山,然後南宋丟失了全部的陸地,幾十萬南宋軍隊在海上與蒙古人決戰並全軍覆沒,最終大臣背著還是小孩的南宋皇帝跳海自盡。所謂「崖山之後,再無中國」,自此起,中國再也不是過去的中國,漢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的、徹底的丟失了政權。大量漢族精英被屠戮,文明的傳承被割裂,中華上古、中古以來形成的文明被極度摧殘。 元朝國祚不到百年,朱元璋就「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大明朝橫空出世。因蒙古人的屠殺,到明初中國的人口極度不平衡。於是朱元璋就從因位於山區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遷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從江南遷移民眾至江淮,並從湖廣調人填四川。此時環視中國,河洛早不是那個河洛,齊魯早不是那個齊魯,燕趙早不是那個燕趙,整個北方都不同程度的被胡化,而尤以元大都(今北京)附近為最,最後一個漢人的首都杭州也相當程度的被越人和吳語所同化。只剩下南京、揚州、鎮江一帶才保留了一些相對純正的中原人的血脈和語音。 作為「再造華夏」的一個部分,朱元璋詔修《洪武正韻》,以宋朝中原雅音為正,事實上以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這就是明朝的官話。明朝的官話後來就形成了今日的下江官話(江淮官話)。事實上,今日我們所能夠清晰的追慕到的最遠的文明就是明朝,無論是文化、語言、藝術還是建築。因為讓中國第一次徹底「亡國亡天下」的元朝就像一把刀,很大程度上斬斷了中國近古與中古、遠古的聯系。是偉大的明朝再造了華夏,讓我們能夠隱約觸摸到宋朝以及宋之前我們的祖先的文明。 朱棣篡位之後,明朝遷都至北京。但整個明朝,南京都保留著與首都同樣的建制,南京的周邊也被稱為「南直隸」(即今日的江蘇、上海和安徽),而且中國的官話一直都是以南京的下江官話而不是北京話為正統(這在歐洲傳教士的書籍中得到了印證)。事實上,明朝的北京話與南京話是比較接近的,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從南京以及附近一帶帶去了大量的人口,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礎。 明末,趁著中國內亂之際,滿人趁機入侵中國,最終奪取了政權,並強迫漢人剃發易服,這在江蘇一帶遭受到了最強烈的抵抗。於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屠等等,滿人在長江下游製造的屠殺慘案不斷,而這里正是自南宋以來中國千年的文化、經濟中心和主要人才出產地。滿人入關後,中國的總人口降為明末的一半。中國的歷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莫過於高智商的精英人才被屠戮,精英是文明的主要載體,所以精英的被屠戮等同於文明的被摧殘。 清朝,北京迅速的被胡化。北京內城居住的滿人貴族本來根本就不會說漢語,後來鸚鵡學舌的說中國的官話,但他們口中的漢語,已經完全喪失了入聲,並且有了翹舌和兒化音。這些都是滿人阿爾泰語系的特徵。這種北京的內城話最終蔓延到了整個北京,到清朝中後期,這種方言最終戰勝了作為明朝官話的下江官話,成為清朝的官話,乃至現在普通話的基礎。 後來,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滅亡了滿清,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再造華夏。而且與東晉、明朝一樣,新的漢族政權同樣定都在南京,這個漢民族的復興聖地。華夏正朔再次轉向長江下游。這也印證了,南京一帶更能代表漢民族那多遭劫難、幾乎遺失的文明,這里較多的繼承了華夏的正統因素。但好景不長,在民國復興之際,倭寇入侵,並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由此出現了較大的人口真空。於是大量的安徽、河南流民落戶在了南京,南京的方言也被顯著的改變了。今日的南京話,已經與原先的下江官話有著顯著的差別,與安徽東部的方言幾乎無異,非常的接近普通話。 倭寇的入侵,更是相當程度的導致了民國在後來內戰中的失敗。對於中華民國,我是懷有相當的好感的,雖然她也有眾多的問題和缺陷。民國再造華夏,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政權,使得中國走向了近代化,中國的許多的「第一個」都是始自民國。可惜中華民國在內憂外患中最終覆滅,讓中國走上了數十年信仰混亂、文化扭曲、經濟倒退的歧途,直到今日都積重難返。中華民國的豐功偉績當永載青史,其歷史地位雖然現在遭受人為的貶低,但歷史終將回歸大道。 民國覆滅之後,首都遷至了北京,新中國的一切開始以北京為中心而構建。某種程度上,這造成了一種有悖於中華民國努力方向的「反漢化」。曾經躲在北京陰暗角落裡的滿遺們終於看到了陽光。中國人已經逐漸遠離並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優秀文明和曾經使用過的語言。 中國的官話,就像兩個輪回,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金陵;然後再到長安,到洛陽,又回到金陵。在這個輪回變換的過程之中,歷史上中國官話的各個瞬間被中原的移民帶到了東南沿海各省並以某種方式保存了下來。比如,據說客家、閩南話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話,而粵語則比較接近秦漢時期的關中話。但東南沿海各省因為位於丘陵地帶,位置偏遠、人口較少,交通也很不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遷移並沒有政權的跟隨,故而終究難以左右中國的主流,他們所保存的語言也難以反哺那個不斷動亂變遷的中原。歷史上中原文明的碎片,就這樣被邊緣化為各種方言。只有長江下游(長江三角洲)一帶,因為南遷的首都無一例外的全部落戶在此,給這片土地打上了中華正朔的烙印,加之這里土地富饒、人口眾多,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扭轉和影響整個中國的進程。 回到現在,讓我們再看看現在的下江官話,這個接近明朝官話的方言。下江官話現在分為兩個亞區,一個是洪巢片,以揚州話為代表;一個是通泰片,以泰州話為代表。在北大中文論壇的方言版上,很多人都傾向於認為揚州話是相對最理想的國語。因為揚州話聲音好聽,保存了漢語的重要特徵入聲,而且使用范圍較廣——這證明揚州話可能最接近明代的官話,因為只有官話才可能以一個統一的標准被推廣。今日的南京話,已經很難再代表那曾經的國語了,好在我們還有揚州的倖存。 有很多事情,已經無法改變。嘆息也好,扼腕也罷,都已經無濟於事。經過蒙、滿奴役了三百多年的漢人,到清末的時候,已經從漢唐高貴的子民淪為劣等低賤貧窮的半野蠻人,誠惶誠恐、亦步亦趨的拷貝西洋或東洋的文明成就,彷彿這個民族從來就是這樣的落後。而本是偏遠蠻夷的日本和韓國,卻因為保留了漢唐宋明珍貴的文明碎片而最終從蠻夷走向中華,成為當今世界屈指可數的強國。 中國現在的官話,恐怕是再難動搖了,但積滿灰塵的中華正朔,或許在將來還能再次被擦亮。
B. 京劇中所謂「中州韻、湖廣音」是什麼意思
中州韻是我國近代戲曲韻文所根據的韻部。「中州」指現在的河南省一帶,「中州韻」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分韻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樣,都跟皮黃戲的「十三轍」很相近。我國許多戲曲劇種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一種字音標准。根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等書所載,中州韻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無入聲,字音歸為十九韻類。最早使用中州韻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來許多劇種都繼承了這個字音傳統,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展。目前表現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徵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白為"韻白"或"上韻",以區別於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湖廣是古代行政區劃的說法,有所謂「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稱謂有「湖廣布政使司」、「湖廣布政司」,簡稱「湖廣」,民間簡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明朝時期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行政區,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為明朝15個「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當時的2京13省)之一,轄地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轄16個府。湖南就是湖廣南路,湖北就是湖廣北路。
湖廣音,簡單說就是這方區域(主要是湖北)的方音,是京劇語音系統里影響最大的一種
C. 請問大家古曲高山流水究竟有多少個版本啊,我很喜歡的這個版本
琴 曲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D. 京劇「中州音湖廣韻」的中州指哪裡,湖廣韻是何韻
中州音,指的是洛陽的讀書音。
湖廣韻,指的是湖北的韻調。
京劇的韻白一般認為是遵循中州音韻系統的,但是調值上接近於湖北方言。
E. 《中原音韻》系韻書主要有哪些
《中原音韻》系韻書主要有
《中原雅音》元
《中原音韻版》元
江西高安權
周德清
著
《中州樂府音韻類篇》元
燕山
卓從之
(疑改編自周德清初稿)
《瓊林雅韻》明
寧獻王
朱權
著
《韻略易通》明
雲南
蘭茂
著
《菉斐軒詞林要韻》
明
下邳
陳鐸
著(偽托南宋紹興二年刊)
《中州音韻》明
吳興
王文壁
著
《中州全韻》明
嘉定(今屬上海)
範文臻
著
《韻略匯通》明
掖縣
畢拱辰
《中州音韻輯要》
清
崑山
王鵕
著
《曲韻驪珠》清
太倉瀏河
沈乘麟
著
《新訂中州全韻》清
常熟
周昂
著
《詞林正韻》清
蘇州
戈載
著
《中原音韻》,是一本受傳統《切韻》系韻書影響,卻又能著眼於當時戲曲音韻,打破舊有音類框架的重要曲韻韻書。伯元師對《中原音韻》之研究,主要見於《中原音韻概要》一書。
F. 古琴中州派的由來,為什麼要叫中州。
中原的古琴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古琴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一直流傳至今,從未間斷過早在公元前662年,河南人早就選用桐、梓來造琴了。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周簡王至周景王時,晉國著名樂師師曠,亦以善琴聞名於世,他曾在開封古吹台彈琴奏樂,創作了著名琴曲《陽春》與《白雪》。古吹台至今仍座落在開封市禹王台公園內。西漢宣帝時期,梁國(今河南開封)人龍德,以琴待詔仕於宮廷。他一生的著述很多,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他的《龍氏九十九篇》。劉向說過:「雅琴之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這可能是一部琴書巨著,可惜原書已不傳了。東漢順帝至獻帝時期的蔡邕,字伯喈,河南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博學多才,好辭章,工書畫,尤妙於音律,年輕時就以善彈琴而知名,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大琴家、大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他創作的《游春》、《綠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著名琴曲,總稱為《蔡氏五弄》,這些琴曲在當時就廣為流傳。不僅嵇康在《琴賦》中列有他的曲目,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成為琴家最常彈的曲子。像王維、李白、白居易、李賀等詩人,都寫有聽彈蔡氏作品的詩作。現存的《山中思友人》、《秋月照茅亭》等曲,據明初朱權《神奇秘譜》記載,也是他的作品。他創作並演奏的這些琴曲在中國古琴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他還著有《琴賦》與《琴操》。在《琴操》一書中,不僅介紹了古琴的演奏手法和當時的流行曲目,而且還系統地匯集並介紹了50首曲子,這些都是漢代以前非常古老的曲子,成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作品的珍貴史料,在中國古琴史上他開創了彈琴注重手勢、研究手勢、繪制圖譜的先河。
蔡邕還是一位斫琴名家。蔡邕琴,亦名焦尾。就是他自製的這張焦尾琴,還流傳著一則故事:「蔡邕在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起火烈聲,知其良材,因請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就是這張琴的緣故,古人遂把琴尾稱作「焦尾」。於是焦尾就成為古琴琴尾的專有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蔡邕女蔡琰,字文姬,也是一位「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後漢書·董祀妻傳》),兼善詩詞的女琴家。蔡邕在中國琴壇上的影響很大,猶其是對於中州琴學傳統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影響下,漢魏間在他的家鄉河南陳留(今開封),又先後出了阮瑀、阮籍與阮咸等善琴的名士。阮瑀是當時文壇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幼時從蔡邕學琴。名曲《酒狂》與《三峽流泉》,相傳就是他的兒孫阮籍與阮咸叔侄所作。阮籍還著有《樂論》音樂理論著作傳世。他倆也都是「竹林七賢」中的大琴家.
到了北宋,中州古琴再度繁榮。著名宮廷琴師朱文濟,他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中「鼓琴為天下第一」。他的門生和再傳弟子,在宋代琴壇,個個都是大名鼎鼎。京師(今河南開封)的慧日大師夷中是他的得意門生,夷中又將他的琴藝傳授給知白和義海。歐陽修聽了知白演奏後,寫了一首長詩來贊美。義海在京師學完琴之後,回到越州(今浙江紹興)法華山繼續苦練,「積十年不下山,晝夜手不釋弦,遂窮其妙」。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當時向義海學琴的人很多,著名的則全和尚就是他的學生。則全不僅琴藝高超,而且對演奏理論有獨到的見解,著有《則全和尚節奏指法》,這是《琴苑要錄》中的重要文獻之一。則全的弟子錢塘僧照曠在宋徽宗政和間,所彈奏的《廣陵散》,以「音節殊妙」而著稱。這幾位朱氏的弟子,皆為出家的和尚,個個琴藝精斟,還有琴學理論著述傳世,當時人們都尊之為「大師」。
北宋還出了個嗜琴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趙佶,他設有「萬琴堂」,收羅儲藏天下名琴。張瑞義《貴耳集》所載宋人撰寫的李師師佚事里,有宋徽宗趙佶微行至李師師家聽琴的故事:「師師乃起,解玄絹褐襖,衣輕綈,倦右袂,援壁間琴,隱幾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輕攏慢捻,流韻淡遠,帝不覺為之傾耳。……時大觀三年(1109)八月十七日事也。……三月帝復微行如隴西氏(即李氏)……帝賜師師偶坐,命鼓所賜蛇跗琴,為弄《梅花三疊》,帝銜杯飲聽,稱善者再。」
從這些宋人的記載,使我們得知,一直流傳至今幾乎沒有一位琴家不會彈奏的古琴名曲《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早在北宋時京都已很盛行,而且廣為流傳。這是中州派具有代表性的兩首名曲,直到清代乾隆年間,在中州派的幾部琴書譜集中,都載有《平沙落雁》的曲譜。直到近代蘇州古琴家吳蘭蓀先生還藏有他手抄的《平沙落雁》譜,他在其曲名下還特意注著中州派,說明這是中州派的傳譜,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到了明代,在河南鄧州又出現了一位古琴家,就是嘉靖年間的大學士丁鉦,字維靜,號粛庵。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中州琴派又出現了好幾位在琴界很有影響的古琴家,他們都著有琴書譜集,並一直流傳至今。
一部是清代乾隆四年(1739)王善撰輯的《治心齋琴學練要》,共五卷,前二卷論琴,後三卷是琴譜,共收錄二十六曲,凡三十譜。其中有九首是他創作的新曲譜,如有名的《精忠詞》、《關雎》、《讀易》等。王善,字元伯,陝西長安人。他在自序中說他編輯此琴書時,「反復參稽,晝夜思維。……殫精竭慮,蓋數十年於茲矣!」他在凡例中指出:曲中的「指法字母,予第取中州調之應用者,……」是一部有琴論,有傳統古譜及自創新曲,「簡當明切」的琴書譜集。
一部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李郊撰輯的《穎陽琴譜》,李氏在自序中說他的父親要他學琴,「遂博採四方,聞雍邱李君襄五,乃揮撫名手,音聲諧和,調衍中州正派,不惜重聘敦請於家。自雍正甲辰以至巳酉,歲經五更,……口傳手授。」後來李郊將他所學「逐曲按其音律,詳摹手法,而譜記八曲,後又推廣四曲,合訂一十二曲,……用作學琴者行遠登高之一助!」記譜時,李郊為幫助初學者分清句逗,他還特創分句成行,又再分點的形式,為古琴記譜另闢蹊徑。這是一部中州派的琴譜,強調用指取音貴乎蒼老恬靜,遲疾頓挫,安舒自如。《琴曲集成·據本提要》雲「其演奏風格與江浙巴蜀各派迥然不同。」
再一部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崔應階撰輯的《研露樓琴譜》,崔氏在序文中自認他和他的琴師是中州派,王受白是崔應階的琴師,崔在長江一帶作高官,最後升到中丞(巡撫)。王受白隨他「往來豫楚間幾三十年,得其秘傳十餘操,高古淡遠,不同凡響,倘所謂中州派者非歟?」這部琴譜是崔氏在蘇州作江南臬司時,和受白之子王如熙(當時王受白已死)「所錄受白譜數卷,擇其雅俗共賞者,凡二十曲,相與手訂。」在崔作中丞後,「政暇揀出復較,命張子松孫錄以付梓,公之於世。」他以極簡要的「高古淡遠,不同凡響」概括了中州派的演奏風格。另一部《龍吟閣秘本琴譜》,主要收有王受白輯錄的傳統琴論。詳研以上幾部琴譜,能使我們對於乾隆中葉再度盛行的中州派能夠得到有系統的認識和了解。
此外,清人王坦《琴旨支派辯異》篇中指出:「中州派高古端嚴,寬宏蒼老;浙派清和善俗;金陵派參序有節,抑揚有紀;虞山派清微淡遠。」王氏這段文字精闢地概括了當時幾個派別的琴風,記載了中州派獨具魅力的演奏風格。
盡管這些對於中州琴學的評說,多出於清人之口,但事實上,中州琴派及其演奏風格的形成,當是由來已久的。縱觀琴史,中州琴學出現過三次高峰,一次是以蔡邕、阮籍等為代表的漢魏時期;一次是以朱文濟、義海等為代表的北宋時代;一次是以王善、李郊、崔應階等為代表的清代乾隆年間。
直到清末仍有一批有影響的中州派古琴家活躍在琴壇上。如沈懿安,號可悟子,湖北宜昌人。「清末傳『中州派』琴,在宜、沙、荊、襄間有盛名」(查阜西《琴學文萃》)。在沈懿安的弟子中,除其子沈應彪外,有名的還有宜昌的段選青、楊理臣,揚州的潘維周等(1936年《今虞琴刊》)。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古琴家徐元白和鄧峽峰(河南南陽人)等人,在河南省省會開封,一同組織成立了「中州琴社」。古琴家陳仲巳和鄧玟,都是當時「中州琴社」的成員。徐元白先生在「中州琴社」期間,曾監制過大批古琴有百餘張。陳仲巳老先生在解放後五六十年代,與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一直有著書信往來,發掘過琴曲古譜,曾打過《廣陵散》等曲。書學蘇東坡,也有很深的造詣。鄧玟是鄧峽峰的侄女,家藏唐琴,自幼跟著叔叔學琴,後來,也是徐元白先生的學生。她不僅琴藝出眾,猶擅書畫,17歲中學時代就開過個人畫展,後畢業於河南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是一位琴、棋、書、畫「四藝」皆優的才女。其叔鄧峽峰在抗戰勝利後解放前出家為僧,仍以琴書相隨。和尚鄧峽峰的名字,永遠留在河南琴人的心中!
G. 古箏 高山流水有幾個版本
3個
《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並與古琴曲無傳承關系,一般認為是民國以後古箏藝術家所創作。其曲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曲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山東箏派
「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朴古雅。
河南箏派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高山流水山水畫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浙江箏派
「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
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曲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庄嚴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H. 康熙字典 有幾個版本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舉例如下:
1、四十二卷,道光十一年武英殿本,王引之校改本。
道光七年率90餘人校《康熙字典》,改正字頭,訂正引文,歷時五載,更正2588處,並挖改原版重新印行。同時王氏將校勘文字輯為《字典考證》十二冊。
2、道光殿本影印本+《字典考證》+《康熙字典考異正誤》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代重新發現了道光殿本,比較了道光殿本所做更改與《字典考證》之異同,發現二者有所不同,並認真研讀了日本渡部溫的《康熙字典考異正誤》,於1996年推出《王引之校改本<康熙字典>》,此本以善本(王氏家藏本)為底本,保持原貌,字頭據許鉉校本《說文解字》列篆文,頁前加部首目錄,後附四角號碼索引。
3、書同文《康熙字典》電子版所用底本系中華書局本
它為讀者提供了中、日、簡、繁、異等漢字關聯代換檢索技術,幫助事先並不知道字典中確切文字的讀者,只要輸入自己熟悉的中國漢字或日本漢字,或繁體,或簡體,或異體,甚至舊字、訛字,均可檢索到字典中的文字條目。其次,可以單字查詢,也可按部首、筆畫、筆順查詢,也可按拼音、注音查詢。
(8)中州音韻版本擴展閱讀:
《康熙字典》的最初編撰:
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雯、史夔、周起渭、陳世儒、賈國維等合力完成。
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康熙字典》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
I. 什麼叫湖廣音,中州韻
中州韻是我國近代戲曲韻文所根據的韻部。「中州」指現在的河南省一帶,「中州韻」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分韻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樣,都跟皮黃戲的「十三轍」很相近。我國許多戲曲劇種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一種字音標准。根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等書所載,中州韻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無入聲,字音歸為十九韻類。最早使用中州韻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來許多劇種都繼承了這個字音傳統,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展。目前表現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徵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白為"韻白"或"上韻",以區別於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湖廣是古代行政區劃的說法,有所謂「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稱謂有「湖廣布政使司」、「湖廣布政司」,簡稱「湖廣」,民間簡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明朝時期直屬中央管轄的行政區,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為明朝15個「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當時的2京13省)之一,轄地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轄16個府。湖南就是湖廣南路,湖北就是湖廣北路。
湖廣音,簡單說就是這方區域(主要是湖北)的方音,是京劇語音系統里影響最大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