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版本 » 大藏經的版本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大藏經的版本

發布時間: 2021-03-08 04:11:17

㈠ 現在這么多版本的《大藏經》哪個最完善呢

可能關鍵不是哪個版本最好,而是能讀到哪個版本。

乾隆大藏經網上有掃面的免費版可以閱讀。

㈡ 《大藏經》哪一個版本最長呢總共有多少字真誠請教,祝願真誠回答者一生平安,天佑吉祥!阿彌陀佛!

大藏經之原典,原本有梵語、巴利語二種,梵語原典今已殘缺不全,巴利語藏經及譯自梵語之漢譯、西藏譯、自西藏譯本轉譯之蒙古語譯、滿洲語譯、西夏語譯等大藏經,大體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

中華大藏經為二十世紀由海峽兩岸中國人分別編纂的中文大藏經。民國四十五年(1956)起在台灣編修的大藏經∶召集人為屈映光,蔡運辰任總編審。當初,屈映光主張『應統海內外已入藏、未入藏一切佛典,作空前未有之結集』,獲教內大德及社會賢達的應和,乃於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台北市善導寺成立修訂大藏經會,延請蔡運辰任總編審。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該藏是在明朝《永樂北藏》基礎上編較而成的,全藏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

《乾隆版大藏經》的編刊工程浩大,負責其事的官員、學者、高僧等達60餘人,監造人員80餘人,還募集刻字、刷印和裝幀等優秀工匠860餘人,歷時6年完成。全藏字體秀麗,鐫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庄嚴而不失生動。初印104部,頒賜各地禪院。此後至民國年間,又陸續刷印了數十部,共印行150餘部。自宋至清,木刻漢文大藏各代頻出,唯有《龍藏》經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極鮮見,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人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

《中華大藏經》是最全的,哪個版本流傳最廣不敢妄語參考資料:網路,佛學詞典
《中華大藏經》是最全的,哪個版本流傳最廣不敢妄語參考資料:網路,佛學詞典

㈢ 大藏經的代表版本

《象雄大藏經》屬於古象雄佛法的佛經,是一部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醫學、藝術、建築 等領域描繪
古象雄文明的「活字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象雄大藏經》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丹珠爾》有390多部,總匯了藏民族的本土文化知識,是一部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網路全書。 隋大業(605~617)間,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秉承其師南嶽慧思的發願,於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經一藏。其目的是防止佛經被焚,藉以長期保存。房山石經自靜琬始刻,歷經隋、唐、遼、金、明等五代(元代時除個別佛教徒對少數經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頓)在刻造過程中,曾得到歷代皇室、官員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唐開元十八年(730),金仙長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請玄宗賜給大唐新舊譯經4000餘卷,作為石經底本,並命西崇福寺沙門智升送往房山石經山交付。因此,房山石經中保留著不少唐代宮廷抄本佛典的原貌。但房山石經沒有按照大藏經的編次順序刻制,而施刻信徒往往憑一已之意願刻制,如《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流行較廣的佛經,重復刻造的較多。因此,所刻經種只有1100餘部,有的經只刻其中一部分,並且還包括幾部道教經典在內。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經,但具有與各版木刻本大藏經不同的一些特點:①保存了50種以上的各版大藏經所沒有的經籍;②絕大部分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不僅是有價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精品;③經文後附有約6000則施刻人題記,有明確紀年者約四分這一,這些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范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④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官員,其中的職稱和官街,有的可補史籍記載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⑤題記中所附刻人的籍貫和居住的城市、村鎮、城坊等,對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區域規劃,特別是關於燕京的城坊布局,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漢文大藏經隨著佛教的傳播,先後東傳至高麗和日本。他們根據各版漢文大藏經進行復刻、排印或編纂,先後共有8個不同的版本。 《白玉大藏》 以《大正藏》、《龍藏》和《嘉興藏》為依據雕刻而成的經典白玉版,雕刻地點位於浙江
省天台山慈恩寺「天台洞窟」內,總計約56.5萬塊白玉版。
為何要雕刻白玉大藏經
(1)、上千年來諸多大藏木刻版均因毀損難存,印刷的紙書也是遺失嚴重。白玉大藏經不惜重金用白玉雕刻,令世人珍惜保存,不易毀損。
(2)、佛學經典浩瀚,個人根器不同,有心學佛不知從何下手,這是信眾時常遇到的。《白玉大藏》依修行次第編排雕刻,可以使信眾依次第閱讀相應經典,既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又能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主動遠離迷信和邪教。
(3)、天台山作為佛教中國化第一大宗的發祥地,在歷史上已出版的三十八部《大藏經》,尚未有出於天台本山。《白玉大藏》依次第編排,與天台教義相一致,將成為天台山伏藏而承世,意義重大。
(4)、因《白玉大藏》由書法家們沐手恭書後,經編審通過原樣刻印到白玉版上; 隨著電腦之普及,能書法之大家也愈來愈近鳳毛麟角,由於本項目手書工作量之大,將匯聚海內外二萬多名國家級書法家和各地省市書法名家,從《白玉大藏》拓印發行之《天台藏》,除了教理意義上的價值外,還可供人臨摹、傳承書法等,手書《大藏經》本身即是推動中國書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行動。
(5)、世上之白玉資源必定愈來愈少,雕刻手書《白玉大藏》,就是以無價之玉供奉世上最尊貴之巨著,現如今正是時宜,後恐更加不易。
(6)、末法時期具備法脈傳承的長老大德愈來愈少,能承接次第修法者更是鳳毛麟角,本項目期望能在眾長老隱世前、尚有經法修習次第傳承之時,完成這一重大舉措,令正法久住,護持世間正氣。 簡稱《中華藏》,由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輯,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藏經編輯局成立於1982年,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佛學專家們主其事。該藏包括漢、藏等多種文字,出齊後將成為有史以來經籍數量最多的大藏經。已經正出版漢、藏文兩部分。
《中華藏》的漢文部分由3編組成。第1編為歷代大藏經所收集的編有千字文編號的典籍,也就是歷代的正藏,共兩千餘部,一萬余卷。此編以海內稀世珍本金代《趙城藏》為影印底本,補足它本而成。《趙城藏》成書於12世經中葉,其主體部分是中國第1部雕版大藏經宋代《開寶藏》的復刻本,同時吸收了遼代《契丹藏》的優點。《開寶藏》、《契丹蕆》均已亡佚,《趙城藏》的價值彌是珍貴。《趙城藏》缺失的部分,《中華藏》以《高麗藏》補足,同時收錄了包括《房山石經》在內的12種大藏經中按千字文編次的全部經籍。另外,此編還選用了《房山石經》、《磧砂藏》、《資福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高麗藏》等8種有代表性的大藏經作校本,與《趙城藏》對比校勘,羅列異同。《中華藏》第2編是歷代漢文大藏經中所收的沒有千字文編號的典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續藏,亦有兩千餘部,一萬余卷,包括《嘉興藏》的續藏、又續藏,日本《 續藏》,《房山石經》正編未收部分,《頻伽藏》、《普慧藏》以及敦煌遺書中的特有經論等c《中華藏》的正、續兩編總數可達4200餘種,23000餘卷,將分裝220冊。第3編為新編入藏,擬收入歷代大藏經中未收的藏外逸典和近代新出現的佛教著譯。《中華藏》漢文部分正編於1984年開始出版,現已發行90冊。為便於檢索,正文全部出齊後將編印經籍名稱首字漢語拼音音節、筆畫等7種索引。
《中華藏》的藏文部分自1986年始,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組織整理、對勘。1995年已出版《中華大藏經·丹珠爾》。 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該藏系金代民間勸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西南)天寧寺刻成。又名《趙城金藏》。發起人為潞州崔進之女法珍。相傳她斷臂勸募刻經,很多佛教信眾深受感動,紛紛捐盜協助,甚至有破產應募者。勸募的地區遍及晉南和秦西各州縣。約在金皇統九年(1149)以前,於天寧寺組成「開雕大基經版會」負責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全藏刻成之後,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將經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兩年後,崔受封為宏教大師。
《趙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編次略有更動外,基本上是《開寶藏》的復刻本;也是卷軸式裝幀,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開寶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許多特點,在《開寶藏》和它的另一復刻本——《高麗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況下,保存了數千卷《開寶藏》蜀本的原貌,無論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金末元初,《趙城藏》部分經版毀於兵火。約在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義發動其所轄官員協助並在民間勸募,同時召集各地寺院會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補雕缺損經版。補雕後的經版基本上恢復《趙城藏》舊刻的內容;千字文編次由天字到 字,共682帙,6900餘卷。但工作草率,字體不一,版式也不一致。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還雜有少量書冊式經卷在內。現存的《趙城藏》系元中統二年(1261)的補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發現62種,162卷,此後還陸續發現過一些零散經冊,現存5100餘卷)。由於年久散失缺損,明萬曆二十年(1592),解州靜林山萬壽禪寺僧悟順曾抄補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贊助下,廣勝寺又集僧俗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抄補。現存的補抄本200餘卷,即這兩次的補本。因系根據明代《永樂南藏》本進行抄錄,編次多見錯落重復。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曾發動向廣勝寺進攻,企圖劫走《趙城藏》。中共山西省委獲悉後,派出部隊進行保護,並將藏經轉移到一個山洞中保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找回。由於洞內潮濕,不少卷冊遭到毀損。經過十多年的細心修補,終於恢復原貌,現藏於北京圖書館。1959年9月,在西藏薩迦寺北寺圖書館發現31種,559卷卷軸式裝幀木刻印本佛經,其編次和《趙城藏》完全一致。從版式、字體、刻工等方面判斷,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趙城藏》輸版入燕京後的補雕印本。
20世紀30年代,北京三時學會曾把《趙城藏》中所特有而為其他各版藏經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經籍46種,246卷編為上、中、下三集,縮印成32開本線裝120冊,分12池發行。 甘孜縣草原廣闊,東部有洛戈梁子草原,北部有達通瑪大草原,天然草場面積達617927公頃, 佔全縣草場總面積的89.98%,牧草豐茂,主要集中在茶扎、大德、查龍、卡龍、下雄等鄉。
這里有金碧輝煌的古剎扎拉寺,有莊重巍峨的銅色山宮,有純潔無暇的白塔,還有被喻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明珠——石刻藏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是藏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它記載了藏族的歷史、地理、佛教、醫學、天文、工巧等各方面文化知識,是藏族的古代網路全書。
藏文《大藏經》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甘珠爾》意為佛語部,亦稱「正藏」,即釋迦牟尼本人語錄的譯文。第二部分《丹珠爾》意為論述部,亦稱「副藏」,即佛教眾弟子對釋迦牟尼的教義注釋及僧人的論著。全藏經共有三百二十六部,四千五百六十九種,二十一萬七千多塊經板,六千八百多萬字。
石刻藏文《大藏經》,位於達通瑪區西北部的大德鄉境內,離縣城120公里,海撥4080米。在達曲河的最上游東岸與嘉仁河的西岸,兩河匯合處的嘉仁塘大草原上,扎拉寺巴爾多活佛首次發願創建和民間發願僱傭(工匠)雕刻堆積成的石刻經牆。其雕刻功底深厚,經牆窟處有佛尊,其佛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經牆長2000米,寬2米,高2米。據創建人統計,此地經典內容遠遠超過了《甘珠爾》和《丹珠爾》,估計石片約有十一萬個。石片經書大小不一,大者如桌面,小者如椅面,平均約有一公分左右厚,石面光滑,字跡清晰,粒粒可見。在石經的東端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白塔,與經牆互相映襯,形成了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什麼是三藏十二部經?
「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義,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經藏:梵語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凡所有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的佛陀教法,都屬經藏。
律藏:梵語音譯「毗奈耶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心性,對治眾生惡習所制定的教團生活規則。
論藏:梵語音譯「阿毗達磨藏」,意譯「對法藏」,是佛弟子將經典教義加以論議、解釋、整理,而成組織化、體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經」是將佛陀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又稱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取消高亮經。
契經:又稱長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經典,也包含律和雜藏。
應頌:又稱重頌,和契經相應,而以偈頌重覆闡述契經所說的教法。
記別:又稱授記,本為教義的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弟子們的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證。
諷頌:又稱孤起頌,全部以偈頌來記載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長行,故稱孤起頌。
自說:是佛陀不待他人請法而自行開示的教說,如《阿彌陀經》。
因緣:是記載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
譬喻:以譬喻來宣說法義,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是敘述佛陀及佛弟子過去世的因緣事跡。
本生:記載佛陀過去世種種大悲行。
方廣: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
希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等希有殊勝之事。
論議:記述佛陀論議、抉擇諸法體性,並分別明了法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
有一首偈語,正可說明上述十二部經的內容:
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 ,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
全藏共計5600多萬字,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
由亞太中國(香港)佛教研究院整理的《乾隆大藏經》三本套裝,是中國第一套也是唯一為供奉所特殊製作的版本。其嚴謹、完整的佛學經論,對於佛教的歷史、文化、哲學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得到一部大藏經曾是無數善眾所終身尋求而不可多得的大件功德。非尋常之造化。
尺寸:28mm*38mm*38mm
裝幀:特別精裝版

㈣ 買大藏經應該買哪個版本

龍藏
算是最全的最標準的版本

㈤ 請問《大藏經》共有多少部經典

大正藏,是目前來講使用最廣泛的漢文大藏經,今天我們講到大藏經一般都是通版指大正藏權
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

《大藏經》目錄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84627

㈥ 不同版本的《大藏經》有何區別

大藏經之原典,原本有梵語、巴利語二種,梵語原典今已殘缺不全,巴利語藏經及譯自梵語之漢譯、西藏譯、自西藏譯本轉譯之蒙古語譯、滿洲語譯、西夏語譯等大藏經,大體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

中華大藏經為二十世紀由海峽兩岸中國人分別編纂的中文大藏經。民國四十五年(1956)起在台灣編修的大藏經∶召集人為屈映光,蔡運辰任總編審。當初,屈映光主張『應統海內外已入藏、未入藏一切佛典,作空前未有之結集』,獲教內大德及社會賢達的應和,乃於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台北市善導寺成立修訂大藏經會,延請蔡運辰任總編審。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該藏是在明朝《永樂北藏》基礎上編較而成的,全藏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

《乾隆版大藏經》的編刊工程浩大,負責其事的官員、學者、高僧等達60餘人,監造人員80餘人,還募集刻字、刷印和裝幀等優秀工匠860餘人,歷時6年完成。全藏字體秀麗,鐫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庄嚴而不失生動。初印104部,頒賜各地禪院。此後至民國年間,又陸續刷印了數十部,共印行150餘部。自宋至清,木刻漢文大藏各代頻出,唯有《龍藏》經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極鮮見,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人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

《中華大藏經》是最全的,哪個版本流傳最廣不敢妄語

㈦ 《大藏經》哪種版本最好

每種大藏經都有優點與不足。
《大正藏》有斷句失誤之處,《中華大藏經》也有內底本選擇欠妥容之處(《趙城金藏》沒有的部分,用其他藏經配補)。
如果不涉及文字校勘,用《大正藏》即可。
《中華大藏經》雖然晚出,但要說全面超過《大正藏》,恐怕也難。

㈧ 大藏經一共多少冊

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廈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年系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歷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卍正藏經》、《卍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㈨ 大藏經分為那幾個版本

漢文《大藏經》整藏的抄雕版印刷,始於北宋開寶年間敕命在四川成都雕刻而後運到開封印刷的《開寶藏》。此藏始刻於開寶四年(971),完成於太平興國八年(983),雕版13萬塊。《開寶藏》以《開元釋教錄·入藏錄》為依據,編為480帙,5048卷。《開寶藏》刻成後,經過不斷修訂,增人新譯本,先後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版本,即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年間(998~1003)校訂的「咸平修訂本」;天禧初年(1017)校訂的「天禧修訂本」;熙寧四年(1071)校訂的「熙寧修訂本」。可惜至今全藏各本已佚,僅有極少數零卷。《開寶藏》刻成後,手寫佛經逐漸減少,私人或寺院募刻的風氣漸開。據佛教文獻記載,宋、元、明、清,朝野所刻《大藏經》共有20餘次。

㈩ 各版本大藏經詳細介紹

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版教以及後權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1]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大系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