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寫幼兒游戲行為觀察分析報告
教師實錄: 開始游戲時,燒烤店裡人數較多,陽陽、樂樂、萌萌、汶江在製作燒烤材料,寧遠做服務員負責燒烤。我經過時,寧遠舉起手中的一樣東西,「你要吃燒烤嗎?」「這是什麼呀?」「魚片」寧遠想了想回答。說真的,一點也不象魚片,一整塊橡皮泥堆在細細的燒烤棍上,我詢問:「我不要你們的魚片,我可以自己做魚片嗎?」「可以」我在旁邊也拿了塊橡皮泥做了起來,(我把橡皮泥搓長後又壓得很扁,然後用竹簽一上一下地串在上面,這下象魚片了)「好了,你幫我燒烤好嗎?」其他小朋友看我在做,都好奇地看著。「我再做個魚丸串」看我做完後,他們又回去做他們的東西了。當我從其他區域轉回來的時候,看見寧遠很負責地守著燒烤爐,將別人的魚片、丸等燒烤好了再送去給他們。「我的魚片好了嗎?」「好了,給你。」旁邊的元元遞了一根魚片給我。「呀,怎麼沒味道呢?」我假裝吃著。「忘了給你放鹽了。」寧遠假裝放了些鹽。「好了,給你。」「真香!謝謝。」元元開始與寧遠一起看燒烤爐,並幫他們塗油、上調料。看游戲井然有序地開展著,我悄然退出了游戲。 教師分析: 游戲前,我們重新布置了活動環境,增添了燒烤的架子(紙盒製作)和各種燒烤品種的原材料等等。並請幼兒觀看了從燒烤店裡拍下的錄像,組織幼兒討論了燒烤店是怎樣燒烤的,幼兒說「他們的用鐵架子來烤的」「要用棍子插著烤的」「燒烤的東西都是很小的」「有人吃時才放在鐵架上烤,其他的食物放旁邊。」「不能都拿去燒烤的」「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最後幼兒提議:魚要切片或做魚丸,還可以添加其它食物,用細竹簽做燒烤棍。
⑵ 幼兒游戲觀察的內容可從哪些方面進行
1、應明確觀察的目的,並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
2、觀察應在確保幼兒有機會展示他們所有游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既保證幼兒有豐富的、能引發他們各種游戲行為的材料,又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
3、如果可能,應保證對幼兒室內和室外游戲進行觀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兒在室外游戲比在室內游戲更能表現出較高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
4、應在幼兒彼此熟悉並熟悉環境後才開始對幼兒進行觀察。在與熟悉的同伴遊戲時,幼兒會展現較高水準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若開學初就進行觀察,可能會低估幼兒真實的游戲能力。
5、應持續觀察,以確保記錄的是幼兒典型的游戲行為。
(2)幼兒游戲觀察分析擴展閱讀:
觀察的方法
1、行為核對表
行為核對表主要用來核對幼兒在游戲中重要行為出現與否,觀察者將准備觀察的項目列出,當出現此項目行為時,就在該項上畫「√」。運用行為核對表進行的游戲觀察比較系統,記錄信息更快捷。
2、等級量表
等級量表與行為核對表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關注特定的游戲行為,便於記錄信息。然而,等級量表不僅僅簡單地顯示幼兒出現或未出現的行為,觀察者還可以自己決定幼兒呈現的游戲行為的等級,並評價這些游戲行為的質量。
3、軼事記錄
軼事記錄是指簡短地記錄幼兒的游戲或游戲中的偶發事件。這些記錄可反映幼兒的游戲技能以及社會性、認知、情感和身體等方面發展的狀況。
⑶ 如何分析所觀察到的幼兒游戲的過程
自弗洛伊德以降,人的童年經歷的重要性在現代心理學的朗照下更加彰顯。人的早期經歷在一個人的整個一生的人格發展中具有奠基的作用,對人的一生的幸福具有深刻而久遠的特殊的重要性,正如盧梭所說的:「在萬物的秩序中,人生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學前期作為兒童生命中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教育應該以適合他們成長節奏的方式進行。在幼兒期,游戲在學前兒童身上就更加地發達,可以說,游戲是存在於幼兒身上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天性,幼兒就沐浴在游戲的時光中,幼兒作為存在的空地是被游戲佔有著。因此,心理學家將「幼兒期」命名為「游戲期」。尊重幼兒天性和成長規律也即意味著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自由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作為純粹的游戲活動而存在游戲是指自由游戲或自選游戲,是指兒童自主自發表現出來的一種活動,在組織形式上注重讓兒童自選、自由地開展游戲活動,產生積極體驗,通過輕松愉快的活動過程,促進其身心發展,其目的隱含於游戲活動本身,或者說,游戲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稱之為「目的性游戲」或「本體性游戲」。這種游戲活動強調的是游戲本身的內在價值,注重遊戲活動本身是兒童可以主動支配自己的行為,自由參加的活動,並真實自然地反映著兒童發展的水平和興趣愛好。自由游戲是幼兒天性的自然表達,主動性的發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等都屬於此類。
自選、自由的游戲,注重主體的確定、玩具材料的選擇、語言的運用、動作的展示等游戲過程的各個環節的自然進行。所以,對於這種游戲的組織形式,往往被認為是兒童的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游戲活動的實施。這種游戲活動在室內表現為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園室內一般設有積木區、美工活動區、角色游戲區、益智操作區、科學探究區和圖書區等游戲活動區域。在規定的時間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區域進行操作。對於幼兒來說,「幼兒園課程應更多地選擇那些低結構性、非正式的活動,除了結構性高、正式的集體活動外,更應挑戰那些區域活動、建構活動、戲劇扮演活動、調查活動及小組合作活動,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通過持續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培植幼兒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給幼兒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室外,各種各樣的體育游戲、玩沙游戲和打鬧游戲則是幼兒經常玩的游戲形式。王陽明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禧游而禪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殘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舒展著自己的身心,茁壯地成長。跳繩、扔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鷹抓小雞等游戲都是幼兒久玩不厭的經典民間游戲。在滑梯上、在沙池邊、在地面上,幼兒都恣意地揮灑著他們的想像,享受著童年的美好時光。幼兒是游戲的天才,可以把半個皮球當帽子、鍋、輪船,這時,我們可以聞到兒童成長的芬芳。
愛爾蘭詩人葉芝(Yeats)有句關於教育的名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焰。」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而不是百米跑道。這樣起跑時的搶跑就沒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性,而主動性則是一個人成功所需要的持續一生的不竭動力。有主見、主動工作是僱主對員工期待的美德,主動學習則是成功的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品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學期教育小學化是目光短淺的有害行為,要求我們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自由游戲對於幼兒知識學習的幫助可能不明顯,但是它的最大的發展價值卻體現在幼兒主動性和個性的培育上。
二、教學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這本身就意味著學前教育具有教育性,並不是一些外行所說的——學前教育僅僅是玩或看孩子。集體教學作為快速、高效地傳遞人類間接經驗的方式並不為學前教育所排斥,但是由於幼兒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不適宜對其進行成人化的、小學化的教學。學前教育應該以教學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即以教學的方式來組織兒童的游戲。這種游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標,即教學的游戲化。在這類教學活動中,游戲只是活動的形式或手段,激發兒童的參與熱情與興趣,以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所以,教學游戲又稱作「工具性游戲」或「手段性游戲」。
自由永遠都不意味著任意而為、不受約束,真正的自由是規則下的自由。沒有成與和指導的、放任的游戲活動往往會流於混亂的吵鬧,而無法起到促進兒童成長的教育目的。在優質的幼兒園中,游戲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可以做,更不意味著教師袖手旁觀、無所事事。教師是幼兒的一個玩伴,平等中的首席。幼兒教師的參與可以讓幼兒更快更好地學習,教師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可以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教師有具體的教學目的的游戲活動則使得幼兒通過游戲這種他們喜愛的方式進行學習。
教學游戲的實施是把游戲作為教學手段運用的,是結合特定的教學目標或活動主題進行的。這類游戲的組織,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結構性更高。幼兒需要根據教師的指令行動,所以對於幼兒來說並不能完全自主。因此,這種游戲形式往往被認為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兒童游戲。這種游戲形式把游戲作為教學的外衣,其最大的特點是把學習任務和游戲的形式結合起來,它符合幼兒學習興趣強,目的性、堅持性較差的特點,使幼兒以愉快的情緒,在輕松有趣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也即游樂性學習。它是避免學前教育小學化、成人化的重要形式,使幼兒能夠在愉悅的氣氛中達到成長的目標。
教學游戲主要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開展的,集體游戲在類型上往往表現為以成人編訂的、有一定規則的游戲。如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有規則游戲包括四個基本要素:游戲的任務、游戲的玩法、游戲的規則和游戲的結果。教師要根據班上的教育任務和要求,並考慮幼兒實際的知識范圍和智力發展水平,選擇和編制能適合於這些條件的游戲。
有人認為兒童就是兒童,他們的任務就是游戲,過早的教學活動會破壞和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充滿暴力的行為,從而也就造成了童年的消失。另一派則充滿憂患意識地看到社會底層的孩子非常像孩子,玩得足夠多,而中產階級的父母會給孩子安排很多特長班、輔導班。中產階級的孩子更不像孩子,他們與父母吵架的頻率也更高,但他們卻在以後的發展中占盡優勢。我將這種沖突稱之為學前教育中的「學術與政治」。前者看到了孩子的天性,後者則看到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游戲進行教學則實現了兩者的握手和融合。
三、游戲生活化的實施路徑
游戲是兒童的游戲,兒童是游戲著的兒童。游戲與兒童須臾不相離。生活在游戲期的幼兒,這一特點就更加地明顯,游戲在幼兒身上就更加地發達,甚至可以將游戲的多寡作為區分幼兒和其他年齡段兒童的特徵。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這就意味著,幼兒在走路、唱歌甚至吃喝拉撒的過程中也是在進行游戲的。幼兒生活在游戲之中,游戲也就發生在幼兒的生活之中。我們在幼兒園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兒的這些現象「有些幼兒在吃飯時邊吃邊玩,玩勺子、玩飯粒;洗手時玩肥皂、玩水;睡覺前玩被子、在床上爬來爬去#8226;#8226;#8226;#8226;#8226;#8226;幼兒稍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里,都在進行游戲。」[3]活動是兒童心靈世界的窗戶,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自發地無意識表現出來的游戲是成人了解幼兒特點,進而理解他們精神世界的窗口。同時,對幼兒在生活中進行游戲的滲透也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種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潛在課程在教師教學和游戲活動計劃安排之外發生,「潛在課程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意料之外的知識、價值觀念、態度、行為方式等。潛在課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規課程更為重要,尤其對於促進兒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視。」[4]幼兒在生活中受到的影響往往更加深刻,也更加深遠。
幼兒通過游戲可以訓練各種生活技能、遵守規則的意識並且使得這種規則意識內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玩水、玩肥皂泡學會如何洗手;可以以一種游戲化的方式,把袖子當作山洞讓幼兒把手伸進去以火車鑽山洞的方式學習和練習獨自穿衣服。幼兒的成長經歷是獨特的體驗過程,幼兒教師以這種方式守護著兒童的童年,呵護著兒童的成長。幼兒游戲生活的實質是,幼兒浸潤在游戲的精神之中。游戲精神灑滿幼兒成長的道路,伴隨幼兒的成長,使幼兒的生活充滿靈性。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特殊而獨特的世界,有著自己的發展和成長節奏。幼兒園活動大多是集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完成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另外許多集體活動需要幼兒逐個進行,這時就留下了很多需要等待的時間。比如在午餐時間,有的幼兒吃得快,有的幼兒吃的慢,如果給先吃完飯的孩子投放一些玩具讓他們玩就可以消除這些孩子的消極等待的時間。在等待如廁和飯後散步的時候,教師帶領孩子玩一些手指游戲或其他簡單易操作的經典游戲,有的游戲還伴隨著兒歌,這樣就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同時給每個孩子帶來美好的情緒體驗。
游戲是兒童心靈休息的港灣,游戲真正屬於兒童的活動,當他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時候他們就會躲進這里躲避風雨。當孩子心情難過的時候,他們會獨自或和自己的好朋友呆一會兒,這是他們在享受他們的秘密空間。在游戲的時空中,兒童能夠體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生活是值得過下去的。正如英國游戲專家溫蒂#8226;羅素所說,「對於那些命運不是很幸運的孩子來說,哪怕僅僅在游戲中有這種感受,也好呀!」兒童在游戲之中對於生活中不可控制的活動進行掌控,是對於現實的一種顛覆。有時候,兒童在站隊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故意違反紀律,以此取樂。對於這些情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對幼兒的游戲太過注意。
⑷ 幼兒游戲中游戲觀察與分析的基本路徑
自弗洛伊德以降,人的童年經歷的重要性在現代心理學的朗照下更加彰顯。人的早期經歷在一個人的整個一生的人格發展中具有奠基的作用,對人的一生的幸福具有深刻而久遠的特殊的重要性,正如盧梭所說的:「在萬物的秩序中,人生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學前期作為兒童生命中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教育應該以適合他們成長節奏的方式進行。在幼兒期,游戲在學前兒童身上就更加地發達,可以說,游戲是存在於幼兒身上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天性,幼兒就沐浴在游戲的時光中,幼兒作為存在的空地是被游戲佔有著。因此,心理學家將「幼兒期」命名為「游戲期」。尊重幼兒天性和成長規律也即意味著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自由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作為純粹的游戲活動而存在游戲是指自由游戲或自選游戲,是指兒童自主自發表現出來的一種活動,在組織形式上注重讓兒童自選、自由地開展游戲活動,產生積極體驗,通過輕松愉快的活動過程,促進其身心發展,其目的隱含於游戲活動本身,或者說,游戲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稱之為「目的性游戲」或「本體性游戲」。這種游戲活動強調的是游戲本身的內在價值,注重遊戲活動本身是兒童可以主動支配自己的行為,自由參加的活動,並真實自然地反映著兒童發展的水平和興趣愛好。自由游戲是幼兒天性的自然表達,主動性的發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等都屬於此類。
自選、自由的游戲,注重主體的確定、玩具材料的選擇、語言的運用、動作的展示等游戲過程的各個環節的自然進行。所以,對於這種游戲的組織形式,往往被認為是兒童的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游戲活動的實施。這種游戲活動在室內表現為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園室內一般設有積木區、美工活動區、角色游戲區、益智操作區、科學探究區和圖書區等游戲活動區域。在規定的時間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區域進行操作。對於幼兒來說,「幼兒園課程應更多地選擇那些低結構性、非正式的活動,除了結構性高、正式的集體活動外,更應挑戰那些區域活動、建構活動、戲劇扮演活動、調查活動及小組合作活動,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通過持續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培植幼兒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給幼兒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室外,各種各樣的體育游戲、玩沙游戲和打鬧游戲則是幼兒經常玩的游戲形式。王陽明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禧游而禪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殘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舒展著自己的身心,茁壯地成長。跳繩、扔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鷹抓小雞等游戲都是幼兒久玩不厭的經典民間游戲。在滑梯上、在沙池邊、在地面上,幼兒都恣意地揮灑著他們的想像,享受著童年的美好時光。幼兒是游戲的天才,可以把半個皮球當帽子、鍋、輪船,這時,我們可以聞到兒童成長的芬芳。
愛爾蘭詩人葉芝(Yeats)有句關於教育的名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焰。」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而不是百米跑道。這樣起跑時的搶跑就沒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性,而主動性則是一個人成功所需要的持續一生的不竭動力。有主見、主動工作是僱主對員工期待的美德,主動學習則是成功的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品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學期教育小學化是目光短淺的有害行為,要求我們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自由游戲對於幼兒知識學習的幫助可能不明顯,但是它的最大的發展價值卻體現在幼兒主動性和個性的培育上。
二、教學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這本身就意味著學前教育具有教育性,並不是一些外行所說的——學前教育僅僅是玩或看孩子。集體教學作為快速、高效地傳遞人類間接經驗的方式並不為學前教育所排斥,但是由於幼兒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不適宜對其進行成人化的、小學化的教學。學前教育應該以教學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即以教學的方式來組織兒童的游戲。這種游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標,即教學的游戲化。在這類教學活動中,游戲只是活動的形式或手段,激發兒童的參與熱情與興趣,以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所以,教學游戲又稱作「工具性游戲」或「手段性游戲」。
自由永遠都不意味著任意而為、不受約束,真正的自由是規則下的自由。沒有成人參與和指導的、放任的游戲活動往往會流於混亂的吵鬧,而無法起到促進兒童成長的教育目的。在優質的幼兒園中,游戲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可以做,更不意味著教師袖手旁觀、無所事事。教師是幼兒的一個玩伴,平等中的首席。幼兒教師的參與可以讓幼兒更快更好地學習,教師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可以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教師有具體的教學目的的游戲活動則使得幼兒通過游戲這種他們喜愛的方式進行學習。
教學游戲的實施是把游戲作為教學手段運用的,是結合特定的教學目標或活動主題進行的。這類游戲的組織,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結構性更高。幼兒需要根據教師的指令行動,所以對於幼兒來說並不能完全自主。因此,這種游戲形式往往被認為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兒童游戲。這種游戲形式把游戲作為教學的外衣,其最大的特點是把學習任務和游戲的形式結合起來,它符合幼兒學習興趣強,目的性、堅持性較差的特點,使幼兒以愉快的情緒,在輕松有趣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也即游樂性學習。它是避免學前教育小學化、成人化的重要形式,使幼兒能夠在愉悅的氣氛中達到成長的目標。
教學游戲主要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開展的,集體游戲在類型上往往表現為以成人編訂的、有一定規則的游戲。如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有規則游戲包括四個基本要素:游戲的任務、游戲的玩法、游戲的規則和游戲的結果。教師要根據班上的教育任務和要求,並考慮幼兒實際的知識范圍和智力發展水平,選擇和編制能適合於這些條件的游戲。
有人認為兒童就是兒童,他們的任務就是游戲,過早的教學活動會破壞和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充滿暴力的行為,從而也就造成了童年的消失。另一派則充滿憂患意識地看到社會底層的孩子非常像孩子,玩得足夠多,而中產階級的父母會給孩子安排很多特長班、輔導班。中產階級的孩子更不像孩子,他們與父母吵架的頻率也更高,但他們卻在以後的發展中占盡優勢。我將這種沖突稱之為學前教育中的「學術與政治」。前者看到了孩子的天性,後者則看到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游戲進行教學則實現了兩者的握手和融合。
三、游戲生活化的實施路徑
游戲是兒童的游戲,兒童是游戲著的兒童。游戲與兒童須臾不相離。生活在游戲期的幼兒,這一特點就更加地明顯,游戲在幼兒身上就更加地發達,甚至可以將游戲的多寡作為區分幼兒和其他年齡段兒童的特徵。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這就意味著,幼兒在走路、唱歌甚至吃喝拉撒的過程中也是在進行游戲的。幼兒生活在游戲之中,游戲也就發生在幼兒的生活之中。我們在幼兒園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兒的這些現象「有些幼兒在吃飯時邊吃邊玩,玩勺子、玩飯粒;洗手時玩肥皂、玩水;睡覺前玩被子、在床上爬來爬去••••••幼兒稍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里,都在進行游戲。」[3]活動是兒童心靈世界的窗戶,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自發地無意識表現出來的游戲是成人了解幼兒特點,進而理解他們精神世界的窗口。同時,對幼兒在生活中進行游戲的滲透也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種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潛在課程在教師教學和游戲活動計劃安排之外發生,「潛在課程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意料之外的知識、價值觀念、態度、行為方式等。潛在課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規課程更為重要,尤其對於促進兒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視。」[4]幼兒在生活中受到的影響往往更加深刻,也更加深遠。
幼兒通過游戲可以訓練各種生活技能、遵守規則的意識並且使得這種規則意識內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玩水、玩肥皂泡學會如何洗手;可以以一種游戲化的方式,把袖子當作山洞讓幼兒把手伸進去以火車鑽山洞的方式學習和練習獨自穿衣服。幼兒的成長經歷是獨特的體驗過程,幼兒教師以這種方式守護著兒童的童年,呵護著兒童的成長。幼兒游戲生活的實質是,幼兒浸潤在游戲的精神之中。游戲精神灑滿幼兒成長的道路,伴隨幼兒的成長,使幼兒的生活充滿靈性。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特殊而獨特的世界,有著自己的發展和成長節奏。幼兒園活動大多是集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完成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另外許多集體活動需要幼兒逐個進行,這時就留下了很多需要等待的時間。比如在午餐時間,有的幼兒吃得快,有的幼兒吃的慢,如果給先吃完飯的孩子投放一些玩具讓他們玩就可以消除這些孩子的消極等待的時間。在等待如廁和飯後散步的時候,教師帶領孩子玩一些手指游戲或其他簡單易操作的經典游戲,有的游戲還伴隨著兒歌,這樣就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同時給每個孩子帶來美好的情緒體驗。
游戲是兒童心靈休息的港灣,游戲真正屬於兒童的活動,當他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時候他們就會躲進這里躲避風雨。當孩子心情難過的時候,他們會獨自或和自己的好朋友呆一會兒,這是他們在享受他們的秘密空間。在游戲的時空中,兒童能夠體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生活是值得過下去的。正如英國游戲專家溫蒂•羅素所說,「對於那些命運不是很幸運的孩子來說,哪怕僅僅在游戲中有這種感受,也好呀!」兒童在游戲之中對於生活中不可控制的活動進行掌控,是對於現實的一種顛覆。有時候,兒童在站隊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故意違反紀律,以此取樂。對於這些情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對幼兒的游戲太過注意。
⑸ 論述怎樣對學前兒童的游戲進行觀察和分析
1、保障兒童的游戲權力
2、創造與兒童年齡特點相適宜的幼兒園生活
內3、讓兒童生動活容潑、主動地學習。
答根據個人或集體游戲的需要有計劃地拿取玩具教育幼兒不要多佔或獨自佔有玩具需要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時應在取得對方同意後再使用教育幼兒不爭不搶大家都喜歡的玩具應輪流使用要愛惜每一件玩具做到輕拿輕放並主動地揀起掉在地上的玩具不丟不亂扔玩具不把玩具放入口中游戲後需要洗手發現玩具損壞及時向教師報告游戲結束後應把全部玩具收拾得井然有序要定期對玩具消毒、清洗、修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