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大班的游戲有哪些
游戲1:熊貓挖筍——培養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及思維能力 玩法:有兩人一起玩,游戲時,兩人各將自己的熊貓放在自己一方熊貓家中,然後輪流擲六面體,誰擲出與自己熊貓衣服顏色相同的一面,誰就拿起自己的熊貓沿小路向圓圈處走一步,若擲出對方的顏色則不走動棋子,走完圓圈就可以挖竹筍,放入自己家,下次再擲自己顏色,再挖下一個竹筍,挖完所有竹筍,計算誰挖的多為勝。 游戲2:抽牌湊數——培養幼兒分析、概括及速算反應能力,理解加法互換,加減互逆的關系 游戲准備:每人三張同樣大的紙片,用小紐扣在紙片上分別畫1~3個小圓點,並寫上相應數字。 游戲方法:幼兒自由結合,每兩人一組游戲。以《石頭、剪刀、布》決勝負,勝者先抽牌,另一名幼兒湊數,進行三以內的組成、加減運算練習。算得對又快的幼兒得紅花一朵,游戲結束,紅花多的為勝。 指導建議: 1、牌面朝下,每次只能抽一張,抽多抽少都視為違規。 2、游戲之前先學會《石頭,剪刀,布》 游戲3:接龍卡片——識別長短、高矮、數字,學習排序 游戲准備: 1、長8厘米,寬4厘米的白卡紙若干。 2、幼兒2~4人一組,每人取5~6張接龍卡。 游戲方法: 1、數字接龍:根據卡片兩端的數字接龍。 2、長短接龍:根據從長到短接龍。 3、高矮接龍:根據從高到矮接龍。 4、數字多1接龍:按著卡片上的數字順序接龍。 5、數物接龍:根據物品的數量與數字接龍。 指導建議:教師應在一旁指導,出現錯誤及時糾正。 游戲4:送迷路的小動物回家——培養幼兒判斷、推理、思維能力 游戲准備: 1、動物卡片4張,迷路圖4幅,鉛筆若干。 2、幼兒分成4組。 游戲方法: 1、教師對幼兒說:"小兔、小雞、小鴨、小熊迷路了,不知道該走哪條路回家,小朋友,請你們送它們回家吧。" 2、幼兒分成4組,分別連接四幅迷路圖。 3、先連完者為優勝。 指導建議:鉛筆連線中途不能斷開,不能與圖中線路交叉。 游戲5:小羊請客——能將實物卡按數量的多少進行排序,並初步進行匹配相應點卡 游戲准備:小羊圖片一張;不同數量動物的卡片(1隻貓,兩只狗等);不同數量食物的卡片(一條魚、兩根骨頭等) 游戲方法: 1、今天小羊請客,教師分別出示小動物圖片,請幼兒觀察請了什麼小動物,有幾個? 2、請幼兒說說小羊應該准備一些什麼吃的來招待小動物? 3、請幼兒根據小羊請的小動物數量分別在餐盤里放上相對應的、同等數量的食物如:一隻小貓一條魚,兩只小狗兩根肉骨頭。 指導建議: 1、每次請客的動物數量可不同。 2、多次活動之後,可直接請幼兒擺放食物,然後再檢查食物的品種和數量是否提供對了。 游戲6:有趣的生活用品——培養幼兒觀察力、注意力 游戲准備:生活用品的拼圖和完整圖片。 游戲方法: 1、出示生活用品,請幼兒說說都有些什麼生活用品。 2、出示生活用品拼圖,請幼兒拼出這些生活用品。 指導建議: 1、游戲前幼兒積累相關的生活用品認知經驗。 2、游戲可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如兩人一組看誰拼得快。 游戲7:鞠躬和立正——發展注意力和反應力 游戲方法:全體幼兒自由站立在場地上,面向中心,幼兒遵照教師的口令做動作。教師站在場地中心,發出口令「鞠躬」或「立正」,幼兒的動作與口令相符。未根據口令做動作或動作做錯的幼兒立即退出遊戲。堅持到最後者為勝,在下一輪游戲中代替教師喊口令。 指導建議: 1、還可根據口令做相反動作。 2、口令可進行不同的變化,並有執行性。 游戲8:小偵探——發展注意力、觀察力與記憶力。 方法:全體幼兒自由地站立在場地上或坐在椅子上,選出一名幼兒扮演偵探,觀察大家的服飾後,暫時離開集體。然後讓一名幼兒脫下外衣隨意的給另一位幼兒穿,再請偵探回來,繼續觀察大家的服飾後,說出誰的外衣不見了,誰穿的不是自己的外衣。 指導建議:游戲中除讓幼兒調換外衣外,也可以調換鞋子,冬天可調換帽子、圍巾、手套等用品。 游戲9:泡泡糖——提高幼兒對身體各部位的認知。 玩法:請一位幼兒做小主持人,請若干幼兒游戲(人數是奇數)。主持人喊「泡泡糖」大家回應「粘什麼」,主持人說出身體的某個部位,幼兒就兩兩互相接觸主持人說的部位。比如,主持人說頭頂,幼兒就要兩人一組把頭頂相接觸。而沒有找到同伴的人被淘汰出局。當幼兒人數剩下偶數時,主持人要充當1人在其中,使隊伍始終保持奇數人數。最後剩下的兩人勝出。 指導建議:提醒主持人喊出的身體部位要有一定的可實行性。 游戲10:拍電報 ——訓練靈敏性、注意力、記憶力、鞏固兒童對數的概念 游戲准備:幼兒分成2組-3組,每組 2-10人。 玩法:教師小聲地將電報數字型大小碼告訴每組的第一個幼兒,不能讓其他的幼兒知道,然後聽信號拍電報。第一個小朋友將右手在第二個小朋友左手心按老師說的數目點幾下(例如電報數字是5就用手指輕輕點5下),依次往下進行。由最後一個小朋友報出電報的號碼,看看哪組的電報拍的快、拍的准確。 游戲規則:當老師發口令後,各組幼兒按傳遞的指令,開始拍電報。最後一個幼兒得到電報後要舉手,並把數字寫在紙條上。
2. 如何看待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替代行為
網路學習曾經走過這么一所幼兒園,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了,假如不是看見孩子們在裡面做著游戲,我還真的以為走錯了家門:幾個孩子在一張仿皮沙發上悠哉地看著「電視」;其他幾位孩子拿著真實的鍋盆在煤氣灶上翻炒著各種逼真的蔬菜,水龍頭還能真的擰出水來……一切就是家的感覺,孩子們似乎玩得很開心。當時我很羨慕那裡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的「生活水平」 真有檔次,再回頭看看我園孩子的「生活水平」,可謂是「一窮二白」、「羞於見人」,很多時候,孩子們要什麼沒什麼,只能自己去「創造發明」和「物物替換」,我為孩子的「辛勞」而產生過抱怨。但自從學習了茅紅美老師組織的「關於幼兒園游戲基本問題的討論」培訓活動以及我園開展的「游戲課程專題」系列培訓後,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一、角色游戲的假象性與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聯系 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 情景一:小醫院(大班) 小羽拿著一張紙來到醫院看病。君君醫生給羽量了量體溫,說:「58度,發高燒了,要吃葯,還要打針的。」可是針筒不見了,佳佳護士就拿起手中的記號筆對著小羽的手臂刺了一下:「好了,現在要吊鹽水了。」羽隨即躺在用幾張小椅子拼接起來的「病床」上,佳佳護士一邊將一根吸管綁在羽的手臂上,一邊說「別哭哦,好孩子是不怕疼的。」 現象分析: 在這段看病的游戲情景中,幼兒幾次出現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現象:小羽將一張紙代替了看病用的病歷卡;隨身帶著的小椅子被當成了病床;佳佳用記號筆替代針筒,用吸管代替吊針皮管,既安全又形象。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會模擬現實生活的許多片段,這就會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們不可能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東西都帶到游戲中去。首先條件不允許,其次,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師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同時幼兒的角色游戲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現實生活,因為孩子在自得其樂的同時,還獲得了不同的發展(情感、認知、交往等能力的發展),即游戲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因素,只有當游戲與學習並列呈現的時候,游戲的本質內涵才得以揭示。從幼兒的替代行為來看,他們正是運用已有的認知經驗,根據物與物之間的相似性特點進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華愛華教授指出:其實到了大班,教師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裝扮主題的道具整齊地陳列在一個角落,到角色游戲時間,允許幼兒到這里取用這些道具並與各原來用於學習操作的非結構化材料自然搭配,他們自然會生成出豐富多彩的游戲情節來的(但必須制定物歸原處的規則),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為必然會產生。 二、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促進了以物代物的多樣性產生 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對物品的替代從單一的替代逐步演變為組合替代。 情景二: 慧慧和幾個同伴把許多椅子圍成一個飛機場,旅遊公司成立了。一會,添添拿著幾個雪花片來購買團票,慧慧則用雪花片接插成一個遠,放置在椅子背上當方向盤,然後開著大家到全國各地去旅遊、參觀。最後添添建議去「長城」,於是大家齊力將所有的椅子交錯擺放成彎彎曲曲的「長城」,當孩子們小心跨過一張張椅子時,孩子們似乎真的到達了長城的頂端,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現象分析: 角色游戲要求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必須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高;生活經驗越貧乏,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低。「乘飛機去長城」的游戲經驗正是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在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旅行去」中一系列學習性和自主性等活動,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認知經驗,所以在角色游戲中,他們能信手拈來,將手中的椅子演變成飛機和長城,從而拓展了游戲的內容。 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時,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 玩具(如娃娃、傢具、餐具等)外,還必須提供既利於象徵性想像,又在外形上比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紗巾、積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種形狀的 鑲嵌積木以及廢舊材料,這樣,幼兒不僅能組合替代物,還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參與」,而不是「干預」,更不是「包辦」。也就是說,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不斷鼓勵和強化幼兒的替代行為,從而使某些材料成為幼兒的替代物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讀後反思: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讓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
3. 幼兒園游戲 說相反規則
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