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學前兒童語言游戲活動的特點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學前兒童語言游戲活動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16 10:35:48

❶ 簡答題 什麼是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

根據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詳解如下:
1. 出生後 發出叫喊的聲音:餓了的時候,身上不舒服的時候。這種叫喊完全是由生理的需要引起的。
2. 約2-3個月 「牙牙學語」的聲音:吃飽的時候,身上舒服的時候。能聽到a—a、e—e—e、k—k、h—h等聲音。這些聲音也並不是言語,只是兒童的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的表現。
3. 約半歲 發出音組:如,ma-ma、ba-ba、da-da、na-na,等。這時兒童用不同的聲音表示不同的情緒,例如,哭的原因不同(如飢餓、疼痛、假哭)而夾雜著一些不同的聲音。這仍然不是言語,最多隻是為言語的發生准備條件而已。
4. 約7-8個月 形成了最初的言語活動。
約7—8個月時,由於多次感知某種物體或動作並同時聽到成人說出關於這一物體或動作的詞,在頭腦里就建立起這一物體或動作的形象和詞的聲音之間暫時聯系,以後只要聽到這個詞的聲音就能引起相應的反應。
5、 約10—11個月起,在詞的聲音和物體或動作聯系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對詞的內容發生反應。
兒童不再對相似的音調發生反應,而是開始「懂得」詞的意義,對詞的意義發生反應。
詞開始成為言語信號,即第二信號。
這時的詞音在引起兒童反應上具有基本意義的,還不是詞的內容,而是詞的音調,只要音調相似的詞音,都可以引起兒童的相同的反應。例如,不管是「貓貓」,還是「帽帽」,「饃饃」,都能應起兒童訊尋找貓的反應。
這時詞的聲音還不是言語信號或信號的信號,而仍然是屬於第一信號系統的活動。

❷ 幼兒園語言活動的特點是什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總目標是:
1. 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2. 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 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 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 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理解《綱要》的語言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關注的是:
1.能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從教育環境的要求、教師的角色和作用、交流的范圍及與不同團體交往的特點等方面思考,幼兒口頭語言發展需要幼兒對語言交流感興趣,真正理解交流的功能,培養幼兒積極主動和自然的交流的願望、態度和能力。
2.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傾聽是兒童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就幼兒語言學習和發展而言,傾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行為能力,良好傾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從學前期開始的。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語言的形式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掌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
3.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幼兒來說,以一定的語言內容、語言形式以及語言運用方式表達和交流個人觀點的行為,是幼兒語言學習和語言發展的主要表現之一。只有懂得表述的作用、願意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見解,並且具備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地與人進行語言交際。因而,表述行為是培養幼兒語言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需要學習在不同的情景場合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成為流暢的語言使用者。
4.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這樣的要求需要我們盡可能地給幼兒創造學習童話、故事、兒歌、兒童詩、兒童散文等各種文學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想像文學作品創設的豐富的情景,感受理解作品裡各種人物的個性和情感特徵,並且能夠運用敘事性的語言進行表達。
5.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感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這種要求決不等同於一般的認字和寫字。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的是,不能將識字作為這個階段早期閱讀的終極目的。早期閱讀的主要要求是幫助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前期閱讀和前期書寫准備。其中包括知道圖書和文字的重要性,願意閱讀圖書和辨認漢字,掌握一定的閱讀和書寫的准備技能,等等。
6.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並學說普通話。

❸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講述活動的特點有哪些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講述活動的特點:
1、語言發展迅速、聽說能力基本形成
2—3歲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此時的兒童變得特別喜歡說,詞彙量迅速增加,已能用簡單的復合句來表達意願,基本理解常用的簡單句型。2歲後期會用「我」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望,開始把自己從客體中區分出來,言語的發展促進自我意識的萌芽。
3-4歲幼兒已掌握一定的口語,逐漸學會正確的發音,對詞意的理解淺顯具體。喜歡聽故事、兒歌,能安靜聽別人講述並懂語意。

2、能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與需要
3歲兒童是語音發展的飛躍期,他們基本掌握本地區語言的全部語音,但在實際說話時發音還不夠准確。同時他們的詞彙量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實詞增長更為迅速。兒童已能用簡單的言語與成人、同伴交往,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還敘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獨白時很不流暢,帶有很大的情景性。這時的兒童特別愛聽故事,常常纏著父母在空閑時間講,還喜歡一邊聽,一邊學故事中小動物有趣的動作和叫聲。
4歲的兒童已能清晰地談話,詞彙開始豐富,喜歡與家人及同伴交流。能夠獨立地講故事或敘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但有時講話會斷斷續續,因為兒童還不能記清事物現象、行為動作之間的聯系。會根據不同對象的理解水平調整自己的語言,如:對小妹妹說「爸爸走了」,對媽媽說「爸爸去商店買吃的東西了」。有時已能表述相當復雜的句子:「我還沒來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紅就把它吃掉了」。
5、6歲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他們不但能系統地敘述生活中的見聞,而且能生動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談中,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逐步減少,能依據別人的言語調整談話內容。看圖講述能力也明顯提高,兒童在講述時根據圖片內容想像角色的心理活動。語言表達靈活多樣,並力求與別人不同。但是這一階段的兒童在語言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方面還存在個體差異。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作用:
1、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交往日益頻繁,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顯著增加。未來的社會不僅要求人人都會說普通話,而且要具備相當水平的說話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從小培養,是嬰幼兒盡快地用表情,動作與周圍人交往,進入用口語與周圍人交往,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歡與人交際,並具有一定的交際能力。

2、學前期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嬰幼兒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語言的發展時機錯過了則難以彌補。

3、學前期語言教育可以促進嬰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
語言在人的認識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嬰幼兒在掌握語言之前,要認識一個物體的特徵,必須對該物體的各部分及特徵逐一進行詳細的感知。成人在帶領幼兒觀察周圍世界、傳授知識技能、解釋行為規則時,都將伴隨語言。語言的參與,將使幼兒的認識過程發生質的變化。

4、學前期語言教育可以為學習書面語打好基礎。
聽、說是讀寫的基礎,是入學後實現順利過渡到正式學習的重要條件。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成果證明,寫作能力低的學生,大多是獨白言語的能力低,不怎麼會說話,寫起文章自然雜亂無章。而獨白言語能力強,比較會說的學生,說起話來有條有理,生動自然,寫出文章一般都不錯。這是因為書面語以口語為基礎。幼兒入學前,如果能學會普通話的准確語音,掌握大量的詞彙,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入學後學習認字,讀書,寫作時,就比較容易。

❹ 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

1.出生後 發出叫喊的聲音:餓了的時候,身上不舒服的時候.這種叫喊完全是由生理的需要引起的.
2.約2-3個月 「牙牙學語」的聲音:吃飽的時候,身上舒服的時候.能聽到a—a、e—e—e、k—k、h—h等聲音.這些聲音也並不是言語,只是兒童的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的表現.
3.約半歲 發出音組:如,ma-ma、ba-ba、da-da、na-na,等.這時兒童用不同的聲音表示不同的情緒,例如,哭的原因不同(如飢餓、疼痛、假哭)而夾雜著一些不同的聲音.這仍然不是言語,最多隻是為言語的發生准備條件而已.
4.約7-8個月 形成了最初的言語活動.
約7—8個月時,由於多次感知某種物體或動作並同時聽到成人說出關於這一物體或動作的詞,在頭腦里就建立起這一物體或動作的形象和詞的聲音之間暫時聯系,以後只要聽到這個詞的聲音就能引起相應的反應.
2.約10—11個月起,在詞的聲音和物體或動作聯系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對詞的內容發生反應.
兒童不再對相似的音調發生反應,而是開始「懂得」詞的意義,對詞的意義發生反應.
詞開始成為言語信號,即第二信號.
這時的詞音在引起兒童反應上具有基本意義的,還不是詞的內容,而是詞的音調,只要音調相似的詞音,都可以引起兒童的相同的反應.例如,不管是「貓貓」,還是「帽帽」,「饃饃」,都能應起兒童訊尋找貓的反應.
這時詞的聲音還不是言語信號或信號的信號,而仍然是屬於第一信號系統的活動.
當兒童開始能聽懂詞的時候,雖然兒童自己還不能利用言語,但可以說已是兒童與成人言語交際的開端.
這時兒童所能懂得的詞是非常有限的.實驗證明:在沒有相應的物體或動作的情況下,詞的指示往往無效.可見,此時的第二信號還帶有濃厚的第一信號的色彩,或者還是第一和第二信號協同活動的開始.
第二,這時第二信號經常需要第一信號的支持.例如,成人的言語指示常常要和相應的物體或動作一起出現(成人一面說「拍手」,一面作拍手動作.或成人一面說「貓呢?」一面指著旁邊的貓).
第三,這時的第二信號,由於還跟第一信號相近,因而還不象成人的詞那樣包羅萬象,那樣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第四,無論如何,這已經是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是言語活動,而這是動物所絕對不可能有的.
兒童真正掌握言語交際的能力,就不僅要能聽懂詞,而且還要能在聽懂詞的基礎上會說出詞.只有在兒童的言語聽覺分析器和言語運動分析器之間建立聯系之後,語言才真正成為交際的工具.
1.兒童約在7-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摹仿成人的動作,但還不能模仿詞音.
2.兒童到1歲的時候,能夠聽懂的詞大約有10-20個,而能說出的詞則還很少很少.縱然能說幾個,也往往是不完整、不清晰的.成人之所以能聽懂它,一半是猜測.因此,到乳兒時期結束的時候,言語的交際職能還是很差的.
兒童言語活動的發生(兩種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發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直接刺激物→直接反應(7-8個月以前)
第二階段 詞的刺激物→直接反應(10-11個月以前)
第三階段 直接刺激物→詞的反應 (滿1歲時)
第四階段 詞的刺激物→詞的反應(1歲以後)
言語活動或第二信號系統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它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兒童跟動物不同,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有跟成人進行交際的需要.為了從小發展兒童的言語,成人在跟兒童接觸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跟兒童說些什麼,雖然兒童這時還不懂得這些言語的意思,但是這在發展兒童心理的積極性上,是大有裨益的.

❺ 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及規律

1. 出生後 發出叫喊的聲音:餓了的時候,身上不舒服的時候。這種叫喊完全是由生理的需要引起的。
2. 約2-3個月 「牙牙學語」的聲音:吃飽的時候,身上舒服的時候。能聽到a—a、e—e—e、k—k、h—h等聲音。這些聲音也並不是言語,只是兒童的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的表現。
3. 約半歲 發出音組:如,ma-ma、ba-ba、da-da、na-na,等。這時兒童用不同的聲音表示不同的情緒,例如,哭的原因不同(如飢餓、疼痛、假哭)而夾雜著一些不同的聲音。這仍然不是言語,最多隻是為言語的發生准備條件而已。
4. 約7-8個月 形成了最初的言語活動。
約7—8個月時,由於多次感知某種物體或動作並同時聽到成人說出關於這一物體或動作的詞,在頭腦里就建立起這一物體或動作的形象和詞的聲音之間暫時聯系,以後只要聽到這個詞的聲音就能引起相應的反應。
2. 約10—11個月起,在詞的聲音和物體或動作聯系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對詞的內容發生反應。

兒童不再對相似的音調發生反應,而是開始「懂得」詞的意義,對詞的意義發生反應。
詞開始成為言語信號,即第二信號。
這時的詞音在引起兒童反應上具有基本意義的,還不是詞的內容,而是詞的音調,只要音調相似的詞音,都可以引起兒童的相同的反應。例如,不管是「貓貓」,還是「帽帽」,「饃饃」,都能應起兒童訊尋找貓的反應。
這時詞的聲音還不是言語信號或信號的信號,而仍然是屬於第一信號系統的活動。

當兒童開始能聽懂詞的時候,雖然兒童自己還不能利用言語,但可以說已是兒童與成人言語交際的開端。

這時兒童所能懂得的詞是非常有限的。 實驗證明:在沒有相應的物體或動作的情況下,詞的指示往往無效。可見,此時的第二信號還帶有濃厚的第一信號的色彩,或者還是第一和第二信號協同活動的開始.
第二,這時第二信號經常需要第一信號的支持。例如,成人的言語指示常常要和相應的物體或動作一起出現(成人一面說「拍手」,一面作拍手動作。或成人一面說「貓呢?」一面指著旁邊的貓)。
第三,這時的第二信號,由於還跟第一信號相近,因而還不象成人的詞那樣包羅萬象,那樣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第四,無論如何,這已經是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是言語活動,而這是動物所絕對不可能有的。

兒童真正掌握言語交際的能力,就不僅要能聽懂詞,而且還要能在聽懂詞的基礎上會說出詞。只有在兒童的言語聽覺分析器和言語運動分析器之間建立聯系之後,語言才真正成為交際的工具。

1. 兒童約在7-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摹仿成人的動作,但還不能模仿詞音。
2. 兒童到1歲的時候,能夠聽懂的詞大約有10-20個,而能說出的詞則還很少很少。縱然能說幾個,也往往是不完整、不清晰的。成人之所以能聽懂它,一半是猜測。因此,到乳兒時期結束的時候,言語的交際職能還是很差的。

兒童言語活動的發生(兩種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發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直接刺激物→直接反應(7-8個月以前)
第二階段 詞的刺激物→直接反應(10-11個月以前)
第三階段 直接刺激物→詞的反應 (滿1歲時)
第四階段 詞的刺激物→詞的反應(1歲以後)

言語活動或第二信號系統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它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兒童跟動物不同,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有跟成人進行交際的需要。為了從小發展兒童的言語,成人在跟兒童接觸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跟兒童說些什麼,雖然兒童這時還不懂得這些言語的意思,但是這在發展兒童心理的積極性上,是大有裨益的。

❻ 請分析如下案例中體現了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哪些特點和哪些原則

第一章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概述

本章將幫助你:
1、理解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心理的其他方面發展之間的辨證關系,掌握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規律對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意義,幫助同學們了解兒童語言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兒童語言發展研究的基本方法,為具體的語言教育實踐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2、通過對完整語言教育觀、整合教育觀和活動教育觀的介紹,幫助大家理解和掌握這些觀念的基本內涵及其理論依據,樹立正確的幼兒語言教育觀,並逐漸學會將這些觀念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去。
3、初步掌握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終期目標、年齡階段的目標、以及具體教育活動設計語言教育活動目標;並且用它指導自己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實施整個活動過程。
核心概念: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語言發展;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語言教育觀;終期目標;年齡階段的目標;語言教育活動目標

第一節 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語言教育

一、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全面發展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就個體而言,語言是思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認知能力的一種,也是社會交往的工具,是兒童社會化、個性發展的重要標志。
(一)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
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決定語言發展水平。學前兒童處在前運算階段,幼兒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強的語言,而處在具體運算階段時,才有可能掌握連貫性語言。抽象的詞和語法的掌握有賴於認知的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心理表徵符號,語言一旦被個體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夠對認知的發展起推動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現為增加認知的速度、廣度和強度,使認知過程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普遍性。沒有語言這種工具,個體的認知始終會停留在個人心理層面。
1、加深和鞏固學前兒童初步形成的概念。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的反映,是以詞為標志在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前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動作性和具體形象性,他們的思維主要依賴自身的動作、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以及它們的彼此聯系來進行,並不主要憑借概念、判斷和推理來進行。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鞏固以及思維的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語言的發展對概念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藉助詞來命名,就是用詞表示事物的名稱、形態、習性等。有了這些詞的命名,學前兒童對有關事物及其屬性的感知才能從具體的形象趨向概括,形成和鞏固其概念。例舉:「貓」、「汽車」。(2)藉助語言發現事物之間的異同點,就是通過語言描述、比較,發現認識對象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嬰幼兒經驗貧乏,直覺的精確性差,在認識類似事物時,常常發生混淆。例舉:「雞」和「鴨」 、「鴨」和「鵝」的外形特徵。(3)藉助語言獲得新的概念。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使幼兒不僅可以直接認識事物,而且還能夠間接地、概括地認識事物。使幼兒的認識范圍擴展了。例如:在語言的作用下,幼兒晚期開始理解「動物」「植物」「傢具」等類概念,將「貓、狗、雞、鴨、老虎、熊、牛」等歸為動物,開始對「勇敢」「喜歡」「分享」「討厭」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
2、指導並參與認知加工過程。在學前兒童從直接的動作思維向概括思維發展的過程中,語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語言在學前兒童進行直觀動作、表象思維的過程中起到了指導的作用,使感知和表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語言直接參與學前兒童有意注意、有意記憶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的過程。學前兒童的認識對象不只涉及當前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涉及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們可以脫離現實而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
(1)言語的產生和發展豐富了學前兒童認知范圍。(2)言語的概括和調節作用使幼兒認知加工逐步具有隨意性和自覺性。(3)語言的指代意義和中介作用促進了理解、判斷和推理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3、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創造性思維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有信息,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過程。語言的發展為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萌發和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1)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直接導致某些自造概念的出現。例如:幼兒園請一位姓方的專業老師來指導幼兒活動,小班幼兒會自發地將這位年齡較大的老師稱為「外婆老師」,「方老師」的稱謂對這個班的幼兒來說是不熟悉的和難以記憶的,相比而言,老師與外婆相近的形象卻是幼兒熟悉的,於是「外婆老師」就應運而生了。這是幼兒期語言引發創造的比較普遍的現象。(2)學前兒童語言發展使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成為可能。幼兒經常會根據學到的句子、故事、詩歌的結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發地或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詩歌仿編和故事表演等,這些都是語言和創造性思維結合的結果。
(二)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個性發展
個性通常指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氣質、性格、動機、興趣、意志、理想等。個性心理特徵調整著個體心理過程的進行,影響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因此個性是心理及行為的動力來源。
1、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萌芽狀態出現於2歲左右。其進一步發展與幼兒有關自我詞彙的掌握密切相關。2、學前兒童語言的發展使其得到巨大的個人樂趣和滿足,從而導致其個人或社會的良好調節,對其性格形成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語言的發展,使幼兒有可能與成人直接進行語言交往,通過自己觀察周圍其他人對事物的態度、行為方式和成人強化方式,直接或間接學習為人處事的方式,獲得有關「什麼是禮貌的行為、什麼叫誠實」等經驗。
(三)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與社會性發展
兒童社會化是兒童在一定的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徵表現為:他們大都不甘寂寞,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而且游戲的關系由比較疏鬆的撮合到比較協調的、有規則約束的結合,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影響兒童社會化的條件有社會環境系統、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兒童的符號系統,主要是語言。語言的發展幫助兒童逐步發展對外部世界、對他人和對自己的認識,使兒童社會性發展得以正常進行。語言發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提高社會交往能力。隨著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改善。有了語言之後,個人的內心活動就可以彼此交流了,思維的發展促使他能夠把這種思維告訴別人了。首先,學前兒童可以使用語言講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讓成人或同伴及時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能用語言清楚表達自己情感的幼兒通常能夠受到他人的歡迎和喜歡,使其情感獲得極大的滿足。其次,使用語言調節學前兒童的行為,掌握自我評價的標准。例如:在與他人交際中,幼兒逐漸學會使用語言而不是身體動作的侵犯,學會通過語言協商而不是發脾氣或其他粗暴行為,來解決與他人之間的爭端或沖突。
2、促進學前兒童道德的發展。學前兒童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判斷也是在學前兒童掌握言語以後才逐步產生的,而且多少包含了一些意志行動的成分在內。語言獲得初期,隨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良好的行為獲得成人「好」「乖」的評價,能在成人要求的前提下作出一些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隨著語言和認知的進一步發展,3歲後幼兒的道德感開始形成,他們逐漸通過交往和模仿學習,逐漸掌握了一些行為規范和各種道德標准,還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並由此產生相應的滿意或不滿的情感,各種道德習慣也逐漸養成。
二、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過程
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兒童對語言的獲得包括對語音、語義和語法的理解和表達,語言還是一種交際工具,兒童語言獲得還應包括對語言運用能力的獲得。兒童語言的獲得是對語言形式、語言內容和語言運用的綜合習得。心理學的觀察和研究表明,兒童語言獲得的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具有階段性。將學前兒童語言發展分為前語言期和語言發展期兩大階段。
(一)前語言發展
有學者認為,兒童的前語言階段,是一個在語言獲得過程中的語音核心敏感期。圍繞著語音,兒童發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即前語言感知能力、前語言發音能力和前語言交際能力。
1、前語言感知能力的發展。前語言階段感知語音的能力是兒童獲得語言的基礎。正常兒童在這段時間內不僅能夠聽到聲音,而且還以某種能幫助自己語言學習的方式去感知語言。正常兒童出生後不久就能把語音和其他聲音區分開來,並能對其作出不同的反應。我國的一些學者將前語言發展從語言產生和語言理解的准備兩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概括,認為兒童的前語言發展從語言理解准備的角度看,可以分為語音知覺(0~8、9個月)和音位知覺或詞語理解(8、9個月~1歲左右)兩個階段。
最近幾年的一些研究,將出生後大約一年半的時間內兒童逐漸發展起來的前語言感知能力分成三種水平層次:辨音——辨調——辨義。
(1)辨音水平(0~4個月)。正常的嬰兒首先運用他們的聽覺器官去捕捉周圍的各種信息,並且迅速地學會如何捕捉話語聲音的方法。周兢等人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出生到4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兒童基本上掌握了如何「聽」單一語音的本領。換言之,他們在這個時期形成了感知、辨別單一語音的能力。
(2)辨調水平(4~10個月)。語調是表示情緒狀態的一種基本手段。進入辨調階段後.兒童的前語言感知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他們開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話的語調,從整塊語音的不同音高、音長變化中體會所感知的話語聲音的社會性意義,並且能夠給予相應的具有社會性交往作用的反饋。研究發現,這個時期的漢語嬰兒對父母或其他成人說話時表現情感態度的語調十分注意,能從不同語調的話語中判斷出交往對象的態度。
(3)辨義水平(10~18個月)。10個月之後的嬰兒開始進入對語音的辨義階段,他們越來越多地在感知人們說話時將語音表徵和語義表徵聯系起來,從而分辨出一定語音的語義內容。實際上,這時的漢語兒童開始學習通過對漢語聲、韻、調整合一體的感知來接受語言。這種能夠從人們說話中感知、分辨語義的能力,在之後的幾個月中迅速發展,嬰兒很快便積累起大量的理解性語言。
2、前語言發音能力的發展。除了大量地獲得感知語言的經驗之外,在出生之後的一年半時間里,兒童語言學習的另一種主要現象是前語言發音。嘗試掌握語音的發音能力,是他們為正式使用語言與人交往所做的另一番准備。前語言發音指兒童正式說話之前的各種語音發聲,類似於說話之前的語音操練。兒童自第一聲啼哭到咿咿呀呀作好說話的准備,經過了大量的發音練習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單音發聲、音節發聲和前詞語發聲。
(1)單音發聲階段(0~4個月)。嬰兒的發音是從反射性發聲開始的,哭叫是嬰兒第一個月主要的發音。在這個月內,嬰兒學會了調節哭叫聲的音長、音量和音高,能用幾類不同的哭叫聲,表示飢餓、疼痛、無聊等意思,用以表達要人抱或要吃奶等不同需求。這些哭聲一般只有父母才能理解。兩個月時,嬰兒出現了喁喁作聲的情況,在早晨睡醒之後,吃飽了舒服地躺著時,會發出愉快的自言自語的聲音。一般而言,此時漢語兒童的發音大多為簡單的母音,類似於漢語單韻母,但也有少量的復韻母。
(2)音節發聲階段(4~10個月)。大約從4個月起,嬰兒發音出現明顯的變化。一方面嬰兒發音有了一定的指向性,較多的是對成人的社會性刺激作出反應,另一方面發音內容與以前不同,出現了許多輔音和母音的組合。漢語兒童在這段時間內的發音以輔音和母音相結合的音節為主,並且有一個從單音節發聲過渡到重疊多音節發聲的過程。
(3)前詞語發聲階段(10~18個月)。經過音節發聲階段之後,兒童咿呀學語的發音進入一個更為復雜的時期。此時,漢語兒童能夠發出一連串變化不同的輔音加母音的音節,彷彿一句漢語包含了若干聲韻母組成的音節。這段時間漢語兒童的發音才真正具有了漢語的「味道」。兒童語言發展因其語言類型所造成的特殊性,在這個階段有了明顯的反映,而這一點與他們每日所感知接受的語言有著必然的聯系。
有關英語兒童發音的研究發現,這一階段的嬰兒不僅能發出英語的語音,而且還能發出一些非英語的語音,並出現了語調、節奏、重音和音量的變化,用以表達明確的意義。
3、前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在獲得語言之前,兒童是否具有一定的交際能力?有關兒童語言的研究對此給予了肯定的回答,指出嬰兒期存在著一些交際的傾向和表現,這種表現可以稱為前語言交際。前語言交際是兒童獲得語言之前,用語音及伴隨的表情或動作去代替語言進行交往的現象。這種特定的交際能力與兒童的語言感知和發音經驗有密切的關系,在前語言時期亦可劃分成三個階段。
(1)產生交際傾向(0~4個月)。周兢在研究中發現,漢語嬰兒的前語言交際在出生後不久便開始了。一周至一個月期間的嬰兒,已經能夠用不同的哭聲表達他們的需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嬰兒最先用哭聲喚來成人去幫他們解決問題,這種成功的經驗促使嬰兒調整自己的哭聲,更好地吸引成人的注意。嬰兒正是在這樣的企圖下逐漸發展起交際的興趣,產生交際的傾向。
(2)學習交際「規則」(4~10個月)。在產生交際傾向之後,嬰兒的前語言交際進入一個似乎在學習基本交際「規則」的階段。大約四個月左右的嬰兒,在與成人的交往中開始出現這樣的變化:對成人的話語逗弄給予語音應答,彷彿開始進行說話交談;在用語音與成人「對話」時,嬰兒出現與成人輪流「說」的傾向,即成人說一句,嬰兒發幾個音,待成人再說一句後,嬰兒再發幾個音;當成人和嬰兒一段輪流「對話」結束後,嬰兒會用發一個或幾個音來主動地引起另一段「對話」,從而使這種交流延續下去。
(3)擴展交際功能(10~18個月)。從交際的傾向來看.這個時期的嬰兒有堅持表達個人意願的情況,當他用某種聲音表示自己的需要未得到成人理解時,嬰兒會重復這種行為直至成人弄明白。這個時期的嬰兒還會逐步用語音、語調和動作表情等,來達到交際的各種目的。他們的前語言交際行為不僅具備四種功能,即指令、要求、情感表達和評論情景,基本上獲得了語言交際的各種功能.而且還具有表達陳述、否定、疑問、感嘆、祈使等句式意義的功能。嬰兒在前語言交際能力發展過程中,比較好地理解了語言的交際功能,因而藉助前語言發音和體態行為與人交往。
(二)語言發展

❼ 學前兒童語言學習有哪些重點特點

一、 語言學習是兒童主動建構的過程

兒童學習各種語言符號及其構建組織方式的過程不是完全被動的。成人不可能期望那種「一教就會」的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方面,兒童對於周圍人們提供給他們的語言范型進行這種中選擇,只有那些他們能理解、能模仿的語言范型才會被他們所注意,並有意識地去加以練習;另一方面,兒童在直接模仿成人語言的同時,總是在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著創造性、變通式的模仿,即將聽到的句子稍加變動,變成自創的語言進行表達。此外,兒童往往還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周圍人的言行。也就是說,周圍人們向兒童提供什麼樣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兒童自身特點的影響。

在語言交際環境中,當兒童有交往的需要時,他們才主動地搜索記憶的詞彙和句子,嘗試著進行表述。而且,在有交際需要的情形下,當兒童因詞彙貧乏或語法錯誤引起交談對方產生理解障礙時,兒童才會感覺到學習新詞的緊迫性,才會有意識地利用這種交際環境與機會向別人學習,主動模仿新詞新句。畢竟,語言是人們交際的一種工具。兒童只有在大量的語言交際實踐中,才能逐漸掌握語言這個交際工具。

二、 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個性化的過程

通過兒童模仿語言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選擇性和變通性,我們可以看出兒童語言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每個兒童都在依據已有的經驗和已積累的語言與周圍人交往,並從他人的語言中學習新的語言成分。如果為兒童提供完全相同的語言范型,來自不同家庭的兒童期模仿的結果也大相徑庭,有的有的同語重復,有的所見詞彙和句子,有的擴展詞彙和句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少見到兩個說話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一情景、同一話題。從每個人的語言表達情況看,常常表現出跨情景的一致性,即經常表現出特定的語言習慣,包括口頭禪、習慣性的音調等。

從語言所反映的事情來看,人們喜歡談論的主題與內容往往因人而異。兒童比較喜歡談論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而兒童對事物的喜好和興趣又極具個性化。這使兒童對語言表達的興趣充滿了個性色彩。有的兒童喜歡各式各樣的車,也喜歡各種車名稱和專業術語,於是在這些兒童所掌握的詞彙中,有大量反映「車」的詞彙和句子,甚至遠遠超過成人的就不足為奇了。

不論是語言表達的內容,還是語言表達的方式,兒童都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此外,兒童喜歡學習哪些詞彙和句子,喜歡模仿哪種表達方式,兒童交談的話題,對何種體彩的文學作品有興趣等,都有明顯的差異。總之,學前兒童語言學習的過程極具個性特徵的過

程。不同的兒童在語言學習的速度、效果、運用語言進行交談的積極性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為此,學前兒童的語言教育必須在顧及同齡兒童群體需要的同時,還要照顧個別兒童獨特發展的特徵。

三、 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綜合化的過程

這是由語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語言是一種符號,總要反映一定的事物。兒童學習語言時,必然要弄懂語言的含義,也就是要理解語詞所代表的一類事物,它反映事物的哪些方面的特徵,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因此,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往往和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相聯系。例如,只有當兒童對西紅柿的各個方面的特徵都有所認識,並知道他屬於蔬菜時,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西紅柿」這個詞的含義。

兒童通過日常交往和各種教育活動獲得大量語言,這些語言內容涉及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兒童自己的身體特徵和心理感受,從兒童家庭到幼兒園再到周圍社區,從各種自然物或自然現象到人際交往和社會常識??可以說語言領域的學習與其他領域的學習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❽ 學前兒童談話活動有哪些特徵

解答,
從描述來分析,
學前兒童對什麼事都好奇,
要善於去觀察他,
這樣才能對他有所了解,
才能針對他的愛好去引導。

❾ 舉例說說學前兒童游戲的特點

一、以主題游戲為主主題游戲式幼兒的物質、文化和社會活動,主題游戲有情境活動,有角色回分工,投入濃厚的興答趣和高漲的情緒,使游戲達到兒童游戲的高峰。二、運用與現實物相仿的代替物象徵性游戲的重要特點是運用於不相乾的事物代替現實物或以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來表徵現實物,進行假裝游戲。三、通過想像建構虛假游戲情境游戲中越來越少地依賴現實物的支持,對真實情況的依賴性更加減弱,而是通過想像虛構脫離真實的假裝情境,進行創造性活動。四、游戲中富有創造性象徵性的主題游戲需要選擇主題、創編情節、角色協調,各種現實物的替代符號的創想和靈活運用以及人際矛盾的協調等。五、游戲的動機重在活動過程幼兒沉迷於游戲活動的過程,而不在乎游戲的結果。

❿ 根據課本說說學前兒童語言教學游戲的評價

(一)教師的語言應口齒清楚,語速適中。 1.幼兒園語言教育旨在通過為幼兒提供有計劃的學習活動,發展幼兒運用語言與人溝通的能力,提高幼兒思維的水平,滿足幼兒欣賞語言美的需要。因此,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要注意詞彙、口語表達、講述與朗誦兒童文學作品。在詞彙方面主要是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正確理解詞義,並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能正確運用詞。豐富幼兒的詞彙,具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小班的語言教育活動:拔蘿卜。教師對「單一科目」教學活動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明確教育活動的教學目標、思考如何在課堂上達成教學目標。爭對小班這個年齡段,語言課教師講述為主,幼兒只需扮演好聆聽者的角色。教師講「拔蘿卜」的故事。可配以圖片、幻燈、課件等輔助教學,教師的語言要形象、生動。要依照故事情節語言要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化,幼兒會沉醉其中。 (二)教師爭對幼兒的不同運用不同的語言。 皮亞傑將語言看成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順應和同化的適應過程。他將幼兒期分成幾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某些類型的語言和行為特徵。皮亞傑將語言發展看成是與幼兒邏輯思維、判斷和推理能力的發展齊不並進的,語言發展能夠反映這些能力的發展水平。然而,當幼兒機體內部發生了變化,他就會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在下一個發展階段之前,將各種因素吸收自己的內部結構。根據他的理論,幼兒語言發展過程是由遺傳、成長、和經驗共同產生的。 1.對於小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各種教育手段讓幼兒能感受和關心幼兒的愛護,並激發其愛老師、愛父母的情感,會使用一些禮貌用語。在小班的教育中,教師要展現自己的親和力,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融入幼兒的世界裡。 2.對於中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主動與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語言。在中班的教育中,教師要多與幼兒的交流在溝通中了解幼兒的內心活動。 3.對於大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幼兒掌握語言,會用語言表達。在大班教育中,教師要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聽幼兒說,在給予幼兒評價。 幼兒教師語言藝術性特點 幼兒教師面對的是生活經驗貧乏,語言水平低,又愛哭鬧的幼兒。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順應幼兒的這一特點。 (一)在課堂上採用「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幼兒主動學習。 可通過玩具、圖片等一些教具來輔助教學。幼兒園中數學領域的教學有為突出「趣」化這一點。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旨在通過為幼兒提供有計劃的與數、量、形、時間和空間有關的學習活動,激勵幼兒以自主的和與人合作的方式去獲得有關事物之間關系的經驗主動構建數理知識,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指導,習得一些有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大班數學教育活動:數花片。對「單一科目」進行分析,此教學目標在於①讓幼兒懂得數字8可以由不同的兩個數組成②讓幼兒能用語言表達8及其組成。為了豐富課堂教學,教師應准備教具來輔助教學。藉助游戲的開場讓課堂產生「趣」化。 (二)在課堂上採用「簡」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簡明易懂,教師避繁求簡。 語言貧乏,干癟無味,是幼兒教師口語的大忌。語言是一門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作為幼兒教師要在掌握規范化語言的基礎上,力求語言的多樣性。要求教師的語言具有激勵性,鼓勵和支持幼兒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前提。當幼兒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要用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幼兒探索。幼兒的注意時間短,缺少抽象的思維能力。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多啰嗦。語言要簡潔、流暢,即不含糊也不拖泥帶水。說課是要圍繞中心展開教學,用最短的時間將幼兒引入課堂的。 (三)在課堂上採用「激」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幼兒則尤為強烈。 1.概括性的激勵是為了調節氣氛,調動幼兒積極性的,沒有具體的指向,比較適合小組和集體的鼓勵。 案例:中班活動《猴子學樣》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請你們猜猜它是誰,身體瘦瘦臉像人,耳朵眼睛特靈敏,愛把桃子當點心,樹上樹下真開心。」幼兒們馬上一起回答說:「是猴子!」教師就笑了笑說:「好,那我們看看是不是猴子來做客啦?」接著師幼一起問:「猴子,猴子,是你嗎?」當課件出示猴子的圖片後,幼兒立即興奮了,臉上揚起了快樂的笑容,激動地說:「我們猜對啦,就知道是猴子。」教師也馬上附和他們說:「哇,你們可真聰明啊,一下子就猜對了,本領可真大,老師真我你們高興。」 在《猴子學樣》的活動中,教師運用集體表揚的方式既肯定了幼兒,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同時也營造了一種輕松歡樂的氣氛,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並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體態語的激勵 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口頭語的激勵,教師的體態語也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通過臉部表情、手勢、頭部動作等向幼兒傳達信息,從而傳道授業解惑。適度、自然、協調的體態語,更易於幼兒所接受,師幼關系也會變得更加的融洽。反之,誇張、做作的體態語,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幼兒教師是具有多種身份的,她不僅是幼兒的啟蒙教師,同時她也是幼兒的好夥伴。如今,隨著教育功能的深刻化,教學形式不斷多樣化與靈活化。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幼兒。我們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來與幼兒交往。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主動學習與探索。我們從控制者轉變為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