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學齡前兒童以游戲為主導活動。幼兒的娛樂、學習、社會交往、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體驗等多是通過游戲活動進行的。游戲是兒童精力過剩的需要,它可以調節兒童的情緒,控制心理創傷,並且為未來發展提供預演,創造了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實踐機會,訓練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水平。所以,不能把游戲視為單純的玩。 三歲前嬰兒的游戲以模仿為主,是機械模仿,缺乏想像。一歲前的嬰兒通常是成人發起游戲,引導兒童共同進行。游戲的目的是訓練嬰兒感知覺和動作發展,進行感情交流。兩歲左右的兒童喜歡實物游戲,他們通常按實物用途來模仿成人動作。通過模仿認識事物的功能和事物間的關系。比如:推動玩具汽車,讓它跑起來,同時嘴裡模仿出汽車的笛笛聲。 三歲後的幼兒多進行象徵游戲,通過使用替代物,在游戲中扮演角色,進行角色行為交往,去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的職責,掌握各種行為准則。幼兒在游戲中加入了想像性,出現創造性的萌芽。這種游戲與現實活動有相似性,可以幫助幼兒提高智能。 游戲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作用除了體現在人際協調行為上,也體現在協調困難時所發生的矛盾糾紛和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兒童可以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意志,如何接納別人的意見,從而逐漸掌握社會協調能力。綜上所述,游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場所,特別是兒童群體游戲,有益於兒童社會化成長。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按自己的認識和想像阻止和約束兒童正常成長的游戲行為。如:當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發生了爭執,不是自己出面幫助孩子解決糾紛,就是不允許孩子再與對方交往。表面上看是保護孩子不受侵害,實際上是讓孩子喪失了一次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的機會,孩子從中得到的經驗是有了問題找家長。其自我成長受到阻礙。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戲已成為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形式。通過實證性的研究專家們發現:玩游戲比上課更能發展孩子的體能、認知和社會性,是兒童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和了解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更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對於幼兒的健康心理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平時可利用游戲對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游戲的感染力,培養幼兒大膽、活潑的性格。 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戲對於兒童不僅僅是「好玩」或娛樂,更重要的是兒童在游戲中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當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行動對物體或他人產生影響時,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快樂。例如:小班有個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較內向,不愛表現自己。可是在角區活動中,老師發現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結構游戲時,表現出極強的創造性,不論是從造型、還是美觀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創性,教師抓住契機,對他的作品進行及時的肯定,並讓他講一講是怎樣搭的?搭的是什麼?剛開始,李莫非還很害羞,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小聲的講了起來。游戲結束時,教師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覽區供小朋友和家長們參觀,小莫非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以後的日子裡,老師請李莫非當起了班內的「建築師」帶領小朋友們玩結構游戲,過了不久,老師發現李莫非變的開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經和剛入園時判若兩人。我們知道,這是他在游戲中找回了自信。 二、通過游戲的開展,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游戲恰恰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游戲對於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動。游戲過程本身就是幼兒交往的過程,幼兒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觀願望或要求轉換成語言,或者根據別人的意思作出言語的的反應。一個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維方式去組成語言用以進行交往的幼兒,不可以像成人那樣得到語言交往上的滿足。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游戲中有機會得到滿足,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而達到情感、語言發展與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兒的獨自游戲中,他們常常用有聲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願望。他們邊想邊玩邊說。這些語言既有模仿,又有創造。語句中摻進了孩子自己的經驗。這時候,教師應注意觀察和傾聽幼兒的獨自言語,並給予正確指導,使她的語言發展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自己的口頭語言的同時,通過與同伴在對游戲的內容、角色等方面的協商,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例如: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戲時,小明說:「小彤我當醫生,你當護士好嗎?」小彤說:「好啊!過一會,我當醫生,你再來當護士好嗎?小明點一點頭,倆個小朋友高高興興玩去了。幼兒與同伴的共同游戲,是語言交往的最好時機,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實際的練習。 三、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引導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 良好的同伴關系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往往嬌慣任性,隨心所欲,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寬容、諒解別人,更不會主動關心、愛護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首先要教育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從言語到行動,從外表到內心,從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同伴間關系就會寬松和諧。豐富的游戲活動具有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作用。幼兒期孩子開始產生參加成人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但由於知識能力有限,還不能真正參加成人勞動,而游戲卻能滿足幼兒的要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另外通過各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體育游戲如:《小貓學本領》、《愛勞動的小白兔》、《學做解放軍》等使幼兒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勞動、愛祖國、團結友愛等良好品質的教育,從而形成一種健康活潑、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使幼兒身心健康都獲得了發展。 四、運用游戲的規則性,促使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規則意識 。 由於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原因,幼兒自製力差,意志行動尚未充分發展,在游戲中,幼兒卻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意志行動。游戲對幼兒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戲中,幼兒卻樂於抑制自己其他的願望,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游戲的要求。如音樂游戲《小兔采蘑菇》,講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後幫助小豬和小松鼠的事情。大家都喜歡扮小兔,而游戲要玩起來就必須有人扮小兔、小豬、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麼游戲就玩不成。游戲中各種動物的表演還應隨著音樂來進行,小兔的音樂出現了而小松鼠搶著去表演,這樣也就表現不出小兔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了。因此在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時,非常強調幼兒遵守規則,只有遵守了規則才能交換各種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在游戲中,要使幼兒逐步體會到活動規則對活動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知道應該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遵守一定的規則才會得到快樂,而遵守規則也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品質。 五、在游戲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發展幼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游戲活動中,我確立以幼兒為主的思想,做到「導而不包」,更多的是給孩子留出一個適當的空間,給他們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有哪些?
『貳』 影響幼兒游戲的因素有哪些
幼兒 游戲的影響因素一:游戲材料
玩具材料的提供與幼兒游戲行為專有著密切的關系。屬如果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游戲材料,幼兒在游戲中解決問題時就表現出更多的發散思維行為特徵;給幼兒提供沒有固定玩法的游戲材料時,幼兒就會創造他們自己的玩法;完全陌生和比較復雜的玩具材料容易引起幼兒的好奇,只有中等熟悉和復雜程度的材料比較容易導致幼兒的象徵性游戲和練習性游戲行為的產生。
幼兒 游戲的影響因素二:游戲場地
游戲場地是幼兒游戲活動的空間,是進行游戲不可缺少的條件。場地的大小、在室內還是在戶外、場地的結構、空間的密度等,都對幼兒游戲產生影響。
幼兒 游戲的影響因素三:游戲時間
游戲時間是開展游戲活動的重要保證。研究表明:游戲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幼兒游戲的質量。在較長的游戲時段(約30分鍾)幼兒才有時間逐漸發展出社會和認知層次較高的游戲形式(包括完整的游戲活動、團體游戲、建構游戲、團體一戲劇游戲);而在較短的游戲時段(約15分鍾)幼兒沒有足夠的時間結伴遊戲,不能相互協商、討論或作進一步的探索和建構材料,往往只從事一些社會和認知層次較低的游戲形式。
『叄』 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有很多,給我們實踐工作帶來哪些啟示
學齡前兒童以游戲為主導活動。幼兒的娛樂、學習、社會交往、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體驗等多是通過游戲活動進行的。游戲是兒童精力過剩的需要,它可以調節兒童的情緒,控制心理創傷,並且為未來發展提供預演,創造了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實踐機會,訓練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水平。所以,不能把游戲視為單純的玩。 三歲前嬰兒的游戲以模仿為主,是機械模仿,缺乏想像。一歲前的嬰兒通常是成人發起游戲,引導兒童共同進行。游戲的目的是訓練嬰兒感知覺和動作發展,進行感情交流。兩歲左右的兒童喜歡實物游戲,他們通常按實物用途來模仿成人動作。通過模仿認識事物的功能和事物間的關系。比如:推動玩具汽車,讓它跑起來,同時嘴裡模仿出汽車的笛笛聲。 三歲後的幼兒多進行象徵游戲,通過使用替代物,在游戲中扮演角色,進行角色行為交往,去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的職責,掌握各種行為准則。幼兒在游戲中加入了想像性,出現創造性的萌芽。這種游戲與現實活動有相似性,可以幫助幼兒提高智能。 綜上所述,游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場所,特別是兒童群體游戲,有益於兒童社會化成長。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按自己的認識和想像阻止和約束兒童正常成長的游戲行為。如:當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發生了爭執,不是自己出面幫助孩子解決糾紛,就是不允許孩子再與對方交往。表面上看是保護孩子不受侵害,實際上是讓孩子喪失了一次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的機會,孩子從中得到的經驗是有了問題找家長。其自我成長受到阻礙。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戲已成為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形式。通過實證性的研究專家們發現:玩游戲比上課更能發展孩子的體能、認知和社會性,是兒童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和了解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更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對於幼兒的健康心理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平時可利用游戲對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游戲的感染力,培養幼兒大膽、活潑的性格。 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戲對於兒童不僅僅是「好玩」或娛樂,更重要的是兒童在游戲中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當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行動對物體或他人產生影響時,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快樂。例如:小班有個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較內向,不愛表現自己。可是在角區活動中,老師發現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結構游戲時,表現出極強的創造性,不論是從造型、還是美觀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創性,教師抓住契機,對他的作品進行及時的肯定,並讓他講一講是怎樣搭的?搭的是什麼?剛開始,李莫非還很害羞,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小聲的講了起來。游戲結束時,教師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覽區供小朋友和家長們參觀,小莫非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以後的日子裡,老師請李莫非當起了班內的「建築師」帶領小朋友們玩結構游戲,過了不久,老師發現李莫非變的開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經和剛入園時判若兩人。我們知道,這是他在游戲中找回了自信。 二、通過游戲的開展,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游戲恰恰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游戲對於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動。游戲過程本身就是幼兒交往的過程,幼兒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觀願望或要求轉換成語言,或者根據別人的意思作出言語的的反應。一個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維方式去組成語言用以進行交往的幼兒,不可以像成人那樣得到語言交往上的滿足。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游戲中有機會得到滿足,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而達到情感、語言發展與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兒的獨自游戲中,他們常常用有聲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願望。他們邊想邊玩邊說。這些語言既有模仿,又有創造。語句中摻進了孩子自己的經驗。這時候,教師應注意觀察和傾聽幼兒的獨自言語,並給予正確指導,使她的語言發展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自己的口頭語言的同時,通過與同伴在對游戲的內容、角色等方面的協商,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例如: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戲時,小明說:「小彤我當醫生,你當護士好嗎?」小彤說:「好啊!過一會,我當醫生,你再來當護士好嗎?小明點一點頭,倆個小朋友高高興興玩去了。幼兒與同伴的共同游戲,是語言交往的最好時機,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實際的練習。 三、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引導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 良好的同伴關系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往往嬌慣任性,隨心所欲,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寬容、諒解別人,更不會主動關心、愛護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首先要教育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從言語到行動,從外表到內心,從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同伴間關系就會寬松和諧。豐富的游戲活動具有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作用。幼兒期孩子開始產生參加成人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但由於知識能力有限,還不能真正參加成人勞動,而游戲卻能滿足幼兒的要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另外通過各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體育游戲如:《小貓學本領》、《愛勞動的小白兔》、《學做解放軍》等使幼兒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勞動、愛祖國、團結友愛等良好品質的教育,從而形成一種健康活潑、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使幼兒身心健康都獲得了發展。 四、運用游戲的規則性,促使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規則意識 。 由於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原因,幼兒自製力差,意志行動尚未充分發展,在游戲中,幼兒卻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意志行動。游戲對幼兒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戲中,幼兒卻樂於抑制自己其他的願望,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游戲的要求。如音樂游戲《小兔采蘑菇》,講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後幫助小豬和小松鼠的事情。大家都喜歡扮小兔,而游戲要玩起來就必須有人扮小兔、小豬、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麼游戲就玩不成。游戲中各種動物的表演還應隨著音樂來進行,小兔的音樂出現了而小松鼠搶著去表演,這樣也就表現不出小兔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了。因此在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時,非常強調幼兒遵守規則,只有遵守了規則才能交換各種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在游戲中,要使幼兒逐步體會到活動規則對活動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知道應該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遵守一定的規則才會得到快樂,而遵守規則也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品質。 五、在游戲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發展幼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肆』 影響學前兒童游戲的個體因素主要有哪些
(1)性別差異
(2)年齡差異
(3)個性差異
(4)健康和情緒等其他個體偶然因素的影響
『伍』 一,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從外在客觀條件,游戲自身條件,家庭等因素總結)
兒童游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在一定的社會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必定收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游戲活動中外在的客觀條件和游戲者自身條件影響等方面。 一。外在客觀條件的影響 1,游戲機會 斯米蘭斯基和克羅恩指出:在學前期缺乏游戲活動機會的兒童會體驗到學習各門學科 的困難, 2...」
『陸』 角色游戲影響學前兒童游戲的主客觀因素有哪些
早期家庭教育、角色游戲、學校教育以及大眾傳媒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都是影響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
一、 性別角色與學前兒童的性別行為
性別角色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方式和態度上期望的總稱。如在中國傳統的社會觀念中,男人就應該養家糊口,女人就應該做飯、看孩子,這就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要求的反應。社會對男性和女性行為的要求可以表現在任何方面,大到社會分工、家庭分工,小到穿著打扮、言談舉止,處處都有一把無形的尺子在衡量著你,也時時有一個框架在束縛著你,使一個人自覺不自覺地按照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去活動、交往,這就是性別角色的作用。性別角色的發展是以兒童性別概念的掌握為前提的,即只有當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進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為標准。
性別角色屬於一種社會規范對男性和女性行為的社會期望。男女兩性是由遺傳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則是從兒童時期起接受成人影響、教育的結果。男女兒童通過對同性別長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這一性別所特有的行為模式,即性別行為。
二、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主要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的發展。
(一) 第一階段:知道自己的性別,並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2-3歲)
孩子能區別出一個人是男的還是女的,就說明他已經具有了性別概念。兒童的性別概念包括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性別的認識,一是對他人性別的認識。兒童對他人性別的認識是從2歲開始的。但這時還不能准確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大約到2歲半到3歲左右,絕大多數孩子能准確說出自己的性別。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關於性別角色的初步認識,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車等。
(二) 第二階段:自我中心地認識性別角色(3-4歲)
此階段的兒童已經能明確分辨自己是男還是女,並對性別角色的知識逐漸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戲、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他們能接受各種與性別習慣不符的行為偏差,如認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幾乎不會認為這是違反了常規。這說明他們對性別角色的認識還不很明確,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三) 第三階段:刻板地認識性別角色(5-7歲)
在前一階段發展的基礎上,孩子們不僅對男孩和女孩在行為方面的區別認識越來越清楚,同時開始認識到一些與性別有關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膽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靜、不能粗野等。但與兒童對其他方面的認識發展規律一樣,他們對性別角色的認識也表現出刻板性。他們認為違反性別角色習慣是錯誤的,並會受到懲罰和恥笑的。如一個男孩玩娃娃就會遭到同性別孩子的反對,認為不符合男子漢的行為。
三、學前兒童性別行為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一) 性別行為的產生(2歲左右)
2歲左右是兒童性別行為初步產生的時期。具體體現在兒童的活動興趣、選擇同伴及社會性發展三方面。例如:
①14-22個月的兒童中,通常男孩在所有玩具中更喜歡卡車和小汽車,而女孩則更喜歡玩具娃娃或柔軟的玩具;
②兒童對同性別玩伴的偏好也出現得很早。在托幼機構中,2歲的女孩就表現出更喜歡與其他女孩玩,而不喜歡跟吵吵鬧鬧的男孩玩;
③2歲時女孩對於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要求就有更多的遵從,而男孩對父母的要求的反應更趨向多樣化。
(二) 幼兒性別行為的發展(3-6/7歲)
進入幼兒前後,兒童之間的性別角色差異日益穩定、明顯,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游戲活動興趣方面的差異
在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學齡前期男女孩子的游戲活動中,已經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男孩更喜歡有汽車參與的運動性、競賽性游戲,女孩則更喜歡過家家的角色游戲。
2、選擇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異
進入3歲以後,兒童選擇同性別夥伴的傾向日益明顯。研究發現,3歲的男孩就明顯地選擇男孩而不選擇女孩作為夥伴。在幼兒期,這種特點日益明顯。研究發現,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相同。男孩之間更多打鬧,為玩具爭斗,大聲叫喊,發笑;女孩則很少有身體上的接觸,更多通過規則協調。
3、個性和社會性方面的差異
幼兒期已經開始有了個性和社會性方面比較明顯的性別差異,並且這種差異在不斷發展中。一項跨文化研究發現,在所有文化中,女孩早在3歲時就對照看比她們小的嬰兒感興趣。還有研究顯示,4歲女孩在獨立能力、自控能力、關心人與物三個方面優於同齡男孩;6歲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緒穩定性優於女孩,6歲女孩對人與物的關心優於男孩,6歲兒童的觀察力方面也發現男孩優於女孩。
『柒』 影響幼兒游戲的主觀因素有哪些
幼兒的喜好,
身體健康狀況,
幼兒的情緒狀態。
幼兒的喜好,
身體健康狀況,
幼兒的情緒狀態。
『捌』 影響兒童游戲的社會環境因素有哪些
一、家來庭因素
1. 母親對兒童游戲自的影響還表現在她為孩子探索和游戲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強化的作用。
(2)家庭結構和氣氛
完整的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間的和諧關系所構制的良好氣氛是兒童健康成長,也是兒童游戲發展的根本保障。
(3)父母育兒方式
1. 主要指父母的行為特定和個性品質造成的對子女的教育態度;
2. 一般分為四種:敏感型(過渡保護)、冷漠型(放任自流)、專制型(發號施令)、溫和型(民主和諧)。
二、兒童夥伴
1. 兒童與兒童所結成的夥伴關系,構成兒童世界的人際關系。
2. 孩子有無夥伴,以及夥伴的熟悉程度、年齡、性別等因素,都會對兒童的游戲產生不同的影響。
三、大眾媒體
包括印刷、廣播、電視、電腦媒體,對孩子的影響體現在:
(1)內容是否健康、是否適合於兒童的心理特點及發展水平,
(2)該子每天所花的時間的長短是否適宜。
四、課程對學前游戲的影響
課程分為高結構課程和低結構課程。一般來說,高結構的課程有抑制幼兒游戲的數量、水平的傾向。
『玖』 影響學前兒童游戲的個體因素主要有哪些
1、性別差異。男孩和女孩對游戲的選擇和游戲中的表現是有差異的,男孩更喜歡體育類等運動性較強的游戲,女孩更傾向於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等活動量偏小的游戲。
2、年齡差異。大中小班幼兒由於身心發展水平和能力的差異,對游戲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小班幼兒以獨自游戲和平行游戲為主,中班幼兒以聯合游戲為主,大班幼兒以合作游戲為主。另外,大中小班幼兒在同一種游戲中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
3、個性差異。幼兒因遺傳、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品質。有的幼兒活潑好動,有的安靜內斂;有的善於表達,有的羞於啟齒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幼兒對游戲的參與程度和在游戲中的表現。
4、健康差異。幼兒如果患有疾病,如心臟病或哮喘等,就不適宜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游戲。另外,其他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如感冒等,也會影響到幼兒的情緒。
5、情緒差異。當幼兒處於疲倦或難過等情緒不佳的時候,在游戲中也會有所體現,比如難以調動積極性,只選擇活動量較小或較安靜的游戲,甚至不願意參與游戲。
(9)影響幼兒游戲的主觀因素有擴展閱讀
我國學前教育界和發展心理學界對「學前兒童」這一概念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例如,許多人在翻譯英語資料時,把「學齡前兒童」(preschool children)、「幼兒」(young children)以及「早期兒童」(early childhood)等不同內涵和外延的概念都譯成「學前兒童」。
按照國內外現行的醫學以及心理學的分類,人從出生到幼兒期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出生和新生兒期(birth and newborn):出生—1個月;嬰兒期(infancy):1個月—1歲,相當於乳兒期;學步兒期(toddler hood):1—2歲;早期兒童期(early childhood):2—6歲,相當於幼兒期。
盡管這一分類法正日益受到挑戰,特別是對嬰兒的分類更是莫衷一是。但是,通常把這幾個階段統稱為兒童期,即把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前的兒童統稱為學前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