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
游戲是兒童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過虛擬情境以再現成人的社會經驗與人際關系,從而使兒童達到認識周圍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戲體現了兒童與現實的一種特殊關系,它通過某種虛擬的情境把某一類實物的特徵轉移到另一類實物之上。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的人,是不同於成人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樣,幼兒也需要游戲,哪裡有幼兒,哪裡就有游戲。游戲在兒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對兒童的魅力更為獨特。 《幼兒園工作規程》已明確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中」專門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一條指導原則,指出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我們應把游戲作為主要的活動形式,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是兒童發展狀況的寫照。認知的發展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根據兒童認知的不同發展階段,對游戲的類型進行分類包括:感覺運動游戲、象徵性游戲、結構游戲、規則游戲。感覺運動游戲的動因在於感覺或運動器官在使用過程中所獲得的快感;象徵性游戲帶有「假裝」和「好像」的特點;結構性游戲是利用結構材料進行建構游戲;規則游戲則是兒童認知發展水平最高的一種形式;游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游戲可以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的技能以及言語能力,使兒童的獨立性得到提高。游戲也有利於兒童的身體發展,通過玩游戲可以促進兒童身體的生長發育,發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能,使兒童親近大自然,同時給兒童帶來愉快和滿足。讓兒童在游戲中成長在游戲中得到全面發展。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錯誤教育傾向,家長、老師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所以無奈而執著地進行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曾有一位教育專家做了以下形象的描述:單純地識字、學算術不可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人生不是百米沖刺,比拼的不是一時成功而是長久的耐力。《 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應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個項活動中。因此,我們應把游戲作為主要的活動形式,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改變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游戲就是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得策略,也是保證兒童合法權益的體現。游戲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反思、不斷的調整,能把這個教學理念更好的落實到我的教學行為中去。幼兒園游戲作為一種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自娛性的活動,除了有情趣外,也會有探索,也會有發現,也會有創造,這只能說是游戲中潛在的學習因素,是游戲產生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教學活動本身。對於幼兒園的教學我們要做到教學和游戲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學和游戲的作用。 幼兒園中的教育因素似乎無處不在,首先在游戲目的的確定上。應該體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與教育目標相一致。在游戲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保證游戲內容健康,至少在體、智、美某一方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對游戲進行評價時遵循教育性原則,就是要以正面鼓勵、表揚、肯定為主。應該多從正面評價游戲,肯定幼兒的進步,增強其自信心。可見,從游戲目標的確立到內容的選擇,再到組織過程及最後的評價,這一系列的全過程中無一不應滲透著教育性原則。在游戲中也要注重幼兒的主體性原則,把幼兒當做游戲的主人。首先,組織實施游戲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身心發展水平,選擇適當的游戲內容。貫穿主體性原則應保證游戲的趣味性,可以說趣味性是幼兒積極參與到游戲之中的一個強大的動力。貫穿主體性原則,應充分尊重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就是要讓幼兒在主動的游戲活動中主動的學習,積累主動的學習經驗,培養主動性。要貫徹幼兒園游戲實施的主體性原則,應保證幼兒游戲的活動性,創造性也是主體性的表現,貫徹幼兒園游戲實施的主體性原則,還要注意游戲的發展性,貫徹幼兒園游戲實施的主體性原則,只有安排豐富多彩的游戲內容,才能使幼兒獲得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幼兒園游戲的實施有兩種組織形式:自選游戲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游戲的組織形式。自選游戲的組織形式強調把游戲作為學前教育的內容來實施,是把游戲作為學前兒童基本活動的體現。這種組織形式在類型上主要是創造性游戲,兒童在自選游戲中更傾向於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性。教學游戲的組織是把游戲作為教學手段運用的,是給特定的教學或主題活動而進行。在這類游戲的組織中,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學前游戲教育實施的這兩種形式,在教育實踐中,緊密相關,既不可相互代替,又不可各自獨立,相互結合共同發生作用。 總之,教師在游戲中要隨時抓住教育的契機,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使計劃教育和隨機教育巧妙地結合,促進游戲的深化和質量的提高,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貳』 請談談你對幼兒園游戲的理解
其實幼兒園的游戲對於家長來說比較簡單,但是對於寶寶來說卻是通過與老師的互動、玩中吸收知識,比如說老說教的兒歌,也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傳輸給小寶貝。又如孩子在家,父母陪寶貝玩最簡單的游戲:剪刀、石頭、布,也是通過游戲與寶貝產生互動,並在游戲中找到快樂。所以有些家長很喜歡親子活動,因為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玩。
『叄』 如何理解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有益於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適宜於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環境,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形成和發展著各方面的能力。游戲就是幼兒的學習與工作,游戲活動最充分地反映與體現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性。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活動能力,能最有效地滿足幼兒的需要,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對幼兒具有不可替代的發展價值。幼兒園教育如何將游戲這一兒童階段的基本活動變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是一個涉及教育觀、兒童觀、價值觀的重大問題。在此,要使游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 幼兒的游戲離不開外部的游戲環境與條件。它包括游戲的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個方面。 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要考慮空間布置與材料的提供,得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游戲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游戲的工具,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游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在與材料和夥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學習彼此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幼兒通過使用玩具、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但都要以幼兒的操作為基礎,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娃娃家,教師事先為幼兒准備較逼真的的玩具、材料,如「雞翅」「骨肉相連」「漢堡」等一個個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兒游戲時不許拆開、弄壞,沒玩一會幼兒就沒有興趣了,游戲就無法繼續下去,因此,過多的不許讓幼兒失去了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而這些「不許」,也大大地削弱了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因此,不要有過多的限制,教師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製作自己喜歡的食品,給他一個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如,美工區:讓他們用色紙剪各種小魚、小蝦、鴨子等,讓幼兒把一張糖紙做成各種形狀的糖果後孩子們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讓他們把橡皮泥捏成一隻只的「餃子」等……我們會發現事實上,為幼兒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兒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幼兒園的心裡環境主要指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一般的心理氣氛,也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它雖然是無形的但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情感、交往行為和個性的發展,幼兒園應創設溫馨、和諧的心理環境,主要包括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規責與行為標准,即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精神環境。只有為幼兒提供一個能使他們感到安全、溫暖、平等、自由,能鼓勵他們探索與創建的精神環境,幼兒才能活潑愉快、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地生活和學習,獲得最佳的發展。 二、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 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的人,是不同於成人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樣,幼兒也需要游戲,哪裡有幼兒,哪裡就有游戲。幼兒除了滿足生理需要外,還要通過游戲來滿足精神的需要,游戲是幼兒的權利。任何侵犯幼兒游戲權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把幼兒能否參加游戲當成是教師的特權,或以剝奪幼兒游戲權利作為懲罰幼兒的手段等都是背離教育原則的。教師應當保證幼兒游戲的機會與時間,為幼兒游戲提供必要的條件,與幼兒共同游戲,在游戲中指導幼兒的學習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三、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我們應該讓幼兒自己確定想玩什麼、怎麼樣玩、和誰一起玩、在什麼地方玩等等,幼兒是游戲的主人。平時指導幼兒游戲時,就需要我們用心去了解幼兒的想法,不要把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的游戲,在游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如:游戲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兒需要興趣為出發點;要讓幼兒自己的方式解決游戲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讓幼兒願意自覺遵守游戲中的規則。因此我們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游戲,自主決定游戲的方法。 四、明確游戲既是教育的內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基本活動的原則,意味著要將游戲作為各種教育活動的手段,在保證游戲愉悅性的前提下,使游戲真正對幼兒的發展有所作用。同時,也要把游戲作為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的主要內容,而不要把游戲僅僅看作是集體教學活動後的休息或其他活動的調節。 五、在游戲活動中指導幼兒的游戲 首先,對於不同年齡內特徵的幼兒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如小班幼兒特別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喜歡模仿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幼兒在游戲時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當他們對新出現的玩具不感興趣、不會玩、不喜歡玩或只喜歡玩某一類玩具時,教師就在附近,用與幼兒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戲,這樣就會引導幼兒模仿,對幼兒起了暗示性指導作用。對中、大班幼兒,教師則可以作為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的身份去指導幼兒游戲。即:幼兒在游戲中需要教師參與或教師認為有介入指導的必要時,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角色參與幼兒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游戲的作用,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段時間,讓幼兒把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問題、有創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講出來,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與幼兒已有的經驗發生碰撞,引導幼兒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分享經驗。 其次,對於不同的游戲主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教師在指導游戲時要根據每種游戲的特點及幼兒的需要來進行指導。幼兒在玩游戲,由於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戲規則不同、幼兒在游戲中活動范圍的大小等不同因素,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戲主題中表現的問題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戲中可能是因為不會與人交往而發生沖突,或材料不能滿足需要而發生問題;在表演中也許就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問題;在結構游戲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輔助材料方面的指導; 再就是對於同一主題不同的情節發展階段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幼兒在每一階段的游戲情節,表現和需要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每一段的指導也應不一樣。教師如果不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來指導游戲,就可能使幼兒的游戲始終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戲中隨著情節的發展,教師盡可能估計到幼兒已有的經驗,及時發現幼兒游戲中新的玩法、想法,為幼兒提供多種質地、多種類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 游戲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反思、不斷的調整,能把這個教學理念更好的落實到我的教學行為中去。
『肆』 談談你對幼兒園游戲的認識(100字)
小班的孩子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於身心發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十分突出。 (一)動作發展快 小班幼兒處於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動作發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由於動作發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別好動。由於骨骼肌肉的發展和大腦調節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小班這一年中孩子動作的頸部非常快。 3歲幼兒在動作發展方面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我們發現,這些差異與他們的先天身體素質、性別、個性及早期教養環境有關。 (二)認識靠行動 幼兒動作的發展不僅對他們的身體發育,而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剛剛走過嬰兒期的3歲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 同時,3歲幼兒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 (三)情緒作用大 情緒對3歲幼兒的支配作用很大。他們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的極為不安。小班幼兒不僅依戀成人,而且夥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 (四)愛模仿 愛模仿,三歲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徵。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夥伴。小班幼兒正處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幼兒的模仿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同樣一有創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 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幼兒不自覺的模仿行為,並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教師、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同時充分利用幼兒同伴群體的資源,給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模仿向同伴學習的機會。 (五)常把假想當真實 幼兒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使他們想像誇張性的表現。成人不理解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誤認為他們在「說謊」。幼兒喜歡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沉迷於想像的情景,把自己真的當成了游戲中的角色。這一特點在3、4歲的幼兒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動物或物體也當作人 幼兒常常把動物也當成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他們常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正因如此,3、4歲的幼兒喜愛童話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幼兒的這一特點,並運用這一特點進行教育,如:用擬人化的口吻與幼兒做游戲,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時把教育的要求順利轉化成幼兒自身的需求。
『伍』 如何理解游戲與幼兒園里其他教育活動的關系
在幼兒教學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游戲占據著重要地位。《幼兒園工作規程》已明確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首先幼兒園要充分保證幼兒的本 體性游戲,因為幼兒的天性以及他們對世界的探索欲和理解得很膚淺的知識經驗,使得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的需求,游戲就為他們提供了滿足這種需求的機會,同時,在幼兒自主的活動中,其個性的發展才是最充分、最和諧的。其次,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必須游戲化,即重過程體驗,輕結果追求,這是幼兒教育的特徵。然而,幼兒教育終究要向學校教育過渡,幼兒教育必然要為幼兒入小學做准備,幼兒教育日益與學校教育接近,幼兒園中教學的游戲化也應體現出由高到低的坡度。
『陸』 談談你對幼兒園游戲的認識100字
小班的孩子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一方面,他們不免帶有一些嬰兒的「痕跡」;另一方面,由於身心發展迅速,他們又開始具有幼兒期的顯著特點。因此,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十分突出。 (一)動作發展快 小班幼兒處於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動作發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 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由於動作發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別好動。由於骨骼肌肉的發展和大腦調節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小班這一年中孩子動作的頸部非常快。 3歲幼兒在動作發展方面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我們發現,這些差異與他們的先天身體素質、性別、個性及早期教養環境有關。 (二)認識靠行動 幼兒動作的發展不僅對他們的身體發育,而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剛剛走過嬰兒期的3歲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 同時,3歲幼兒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 (三)情緒作用大 情緒對3歲幼兒的支配作用很大。他們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的極為不安。小班幼兒不僅依戀成人,而且夥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 (四)愛模仿 愛模仿,三歲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徵。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夥伴。小班幼兒正處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幼兒的模仿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同樣一有創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 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納幼兒不自覺的模仿行為,並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教師、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同時充分利用幼兒同伴群體的資源,給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模仿向同伴學習的機會。 (五)常把假想當真實 幼兒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使他們想像誇張性的表現。成人不理解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誤認為他們在「說謊」。幼兒喜歡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沉迷於想像的情景,把自己真的當成了游戲中的角色。這一特點在3、4歲的幼兒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動物或物體也當作人 幼兒常常把動物也當成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他們常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正因如此,3、4歲的幼兒喜愛童話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幼兒的這一特點,並運用這一特點進行教育,如:用擬人化的口吻與幼兒做游戲,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時把教育的要求順利轉化成幼兒自身的需求。
『柒』 如何理解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游戲是兒童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過虛擬情境以再現成人的社會經驗與人際關系,從而使兒童達到認識周圍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戲體現了兒童與現實的一種特殊關系,它通過某種虛擬的情境把某一類實物的特徵轉移到另一類實物之上。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的人,是不同於成人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樣,幼兒也需要游戲,哪裡有幼兒,哪裡就有游戲。游戲在兒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對兒童的魅力更為獨特。
《幼兒園工作規程》已明確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中」專門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一條指導原則,指出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我們應把游戲作為主要的活動形式,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是兒童發展狀況的寫照。認知的發展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根據兒童認知的不同發展階段,對游戲的類型進行分類包括:感覺運動游戲、象徵性游戲、結構游戲、規則游戲。感覺運動游戲的動因在於感覺或運動器官在使用過程中所獲得的快感;象徵性游戲帶有「假裝」和「好像」的特點;結構性游戲是利用結構材料進行建構游戲;規則游戲則是兒童認知發展水平最高的一種形式;游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游戲可以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的技能以及言語能力,使兒童的獨立性得到提高。游戲也有利於兒童的身體發展,通過玩游戲可以促進兒童身體的生長發育,發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能,使兒童親近大自然,同時給兒童帶來愉快和滿足。讓兒童在游戲中成長在游戲中得到全面發展。
『捌』 怎樣理解幼兒園以游戲為主的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有益於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適宜於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環境,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形成和發展著各方面的能力。游戲就是幼兒的學習與工作,游戲活動最充分地反映與體現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性。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活動能力,能最有效地滿足幼兒的需要,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對幼兒具有不可替代的發展價值。幼兒園教育如何將游戲這一兒童階段的基本活動變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是一個涉及教育觀、兒童觀、價值觀的重大問題。在此,要使游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 幼兒的游戲離不開外部的游戲環境與條件。它包括游戲的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個方面。 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要考慮空間布置與材料的提供,得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游戲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游戲的工具,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游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在與材料和夥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學習彼此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幼兒通過使用玩具、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但都要以幼兒的操作為基礎,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娃娃家,教師事先為幼兒准備較逼真的的玩具、材料,如「雞翅」「骨肉相連」「漢堡」等一個個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兒游戲時不許拆開、弄壞,沒玩一會幼兒就沒有興趣了,游戲就無法繼續下去,因此,過多的不許讓幼兒失去了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而這些「不許」,也大大地削弱了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因此,不要有過多的限制,教師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製作自己喜歡的食品,給他一個動手操作探索的機會,如,美工區:讓他們用色紙剪各種小魚、小蝦、鴨子等,讓幼兒把一張糖紙做成各種形狀的糖果後孩子們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讓他們把橡皮泥捏成一隻只的「餃子」等……我們會發現事實上,為幼兒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兒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幼兒園的心裡環境主要指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一般的心理氣氛,也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它雖然是無形的但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情感、交往行為和個性的發展,幼兒園應創設溫馨、和諧的心理環境,主要包括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規責與行為標准,即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精神環境。只有為幼兒提供一個能使他們感到安全、溫暖、平等、自由,能鼓勵他們探索與創建的精神環境,幼兒才能活潑愉快、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地生活和學習,獲得最佳的發展。 二、保障幼兒游戲的權利 幼兒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的人,是不同於成人的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樣,幼兒也需要游戲,哪裡有幼兒,哪裡就有游戲。幼兒除了滿足生理需要外,還要通過游戲來滿足精神的需要,游戲是幼兒的權利。任何侵犯幼兒游戲權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如果把幼兒能否參加游戲當成是教師的特權,或以剝奪幼兒游戲權利作為懲罰幼兒的手段等都是背離教育原則的。教師應當保證幼兒游戲的機會與時間,為幼兒游戲提供必要的條件,與幼兒共同游戲,在游戲中指導幼兒的學習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三、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我們應該讓幼兒自己確定想玩什麼、怎麼樣玩、和誰一起玩、在什麼地方玩等等,幼兒是游戲的主人。平時指導幼兒游戲時,就需要我們用心去了解幼兒的想法,不要把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的游戲,在游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如:游戲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兒需要興趣為出發點;要讓幼兒自己的方式解決游戲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讓幼兒願意自覺遵守游戲中的規則。因此我們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游戲,自主決定游戲的方法。 四、明確游戲既是教育的內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基本活動的原則,意味著要將游戲作為各種教育活動的手段,在保證游戲愉悅性的前提下,使游戲真正對幼兒的發展有所作用。同時,也要把游戲作為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的主要內容,而不要把游戲僅僅看作是集體教學活動後的休息或其他活動的調節。 五、在游戲活動中指導幼兒的游戲 首先,對於不同年齡內特徵的幼兒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如小班幼兒特別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喜歡模仿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幼兒在游戲時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當他們對新出現的玩具不感興趣、不會玩、不喜歡玩或只喜歡玩某一類玩具時,教師就在附近,用與幼兒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戲,這樣就會引導幼兒模仿,對幼兒起了暗示性指導作用。對中、大班幼兒,教師則可以作為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的身份去指導幼兒游戲。即:幼兒在游戲中需要教師參與或教師認為有介入指導的必要時,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角色參與幼兒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游戲的作用,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段時間,讓幼兒把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問題、有創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講出來,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與幼兒已有的經驗發生碰撞,引導幼兒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分享經驗。 其次,對於不同的游戲主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教師在指導游戲時要根據每種游戲的特點及幼兒的需要來進行指導。幼兒在玩游戲,由於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戲規則不同、幼兒在游戲中活動范圍的大小等不同因素,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戲主題中表現的問題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戲中可能是因為不會與人交往而發生沖突,或材料不能滿足需要而發生問題;在表演中也許就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問題;在結構游戲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輔助材料方面的指導; 再就是對於同一主題不同的情節發展階段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指導游戲。幼兒在每一階段的游戲情節,表現和需要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每一段的指導也應不一樣。教師如果不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來指導游戲,就可能使幼兒的游戲始終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戲中隨著情節的發展,教師盡可能估計到幼兒已有的經驗,及時發現幼兒游戲中新的玩法、想法,為幼兒提供多種質地、多種類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 游戲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希望通過自己不斷的反思、不斷的調整,能把這個教學理念更好的落實到我的教學行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