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幼兒園建構游戲觀察評價研究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幼兒園建構游戲觀察評價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02 09:01:33

① 教師如何評價幼兒建構游戲

幼兒建構類游戲的發展階段
不同年齡的孩子玩的建構類游戲都不一樣,也會有相應的發展階段。
所以作為家長和老師,提醒大家首先要先了解清楚幼兒建構類游戲的發展階段,正確認知孩子現階段適合的建構類游戲,才能最大發揮益智的效果。
第一階段
擺弄——帶著材料走來走去(2歲以下)
第二階段
重復——堆成「塔」狀或排列成「條」狀(2-3歲)
第三階段
搭建——連接有了新方式,如圍堵、搭橋、搭門等(3歲以上)
第四階段
圍封——圍成封閉式空間(3-4歲)
第五階段
模型——對稱或裝飾性圖形(4-5歲)
第六階段
再現——給作品取名或賦予象徵意義(5-6歲)
玩建構類游戲的好處
讓孩子玩建構類游戲有很多好處,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1.在游戲中,幼兒喜歡擺弄格式各樣的造型,將玩具一層層地堆高,不停地搭建他們想要的汽車、高樓、小河·······他們的想像大膽豐富,這些都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也培養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
2.建構游戲絕不是一種單純的拼插、拼搭活動,而是幼兒在頭腦中積累和創造地再現的一種活動,孩子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思考然後動手創造, 創造的過程也是對日常觀察到的事物的一個再現反映。
3.建構游戲中還包含了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語言交流,通過語言表達分享交流,獲得成功感······
4.建構游戲中,幼兒在對建構材料進行搭建(排列、組合、接插、鑲嵌、拼搭、壘高等)的過程中,實現自己搭建的需求及願望,體驗自己與同伴共同搭建的快樂感、成功感。

② 小班積木游戲特點觀察研究概述定義

結構游戲:房子 調整策略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游戲的名稱,激發幼兒的興趣,在教師的鼓勵下能參與建構游戲活動。 2.讓幼兒對建構材料感興趣,感知特徵,熟悉材料操作方法。 3.通過老師的鼓勵、幫助,初步學習插、搭高、拼的技能。 材料准備 准備:積塑、插塑,帶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以及房子圖片。 游戲指導 1、導入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請大家來當小小建築師,幫幼兒園蓋房子。 2、觀察示意圖,引導幼兒說出外型特徵 (1)、幼兒園有哪些房子?他們是什麼形狀的?
(2)、圍牆是什麼樣的?高不高? (3)、幼兒園的樓房它是幾層的?寬嗎 (4)、我們要建幼兒園的哪幾個部分? 3、教師示範搭建房子的技能和方法 老師按順序搭出房子的形狀,牆可以用正方形、長方形搭建,屋頂可以用三角形蓋頂。 4、提出建構要求 (1)、要搭出房子的主要結構,可以自由選擇材料按意願自由建構。 (2)、游戲時要愛護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時撿起來,不要把別人搭建的房子碰倒。 (3)、要正確收放材料(輕拿輕放、按標記歸類擺放) 5、幼兒活動,教師指導 (1)、對搭建能力低的幼兒,可引導其模仿教師或看房子圖片進行建構。 (2)、引導他們從搭平面房子過渡到搭立體房子。 6、欣賞作品 你們覺得哪個房子搭的最漂亮?為什麼覺得它漂亮? 7、評價總結 我們今天搭了什麼?你是用什麼材料來搭的?你還會搭哪些和老師不一樣的房子? 表揚能大膽建構、大膽創造的幼兒。 8、自然結束。
活動目標 1、運用學過的圍合、連接、對稱排列等技能搭建公園。 2、指導幼兒運用已有的建構經驗來參與布局,完成大型建構主題。 3、培養幼兒愛護建構成果和建構材料的意識,初步養成良好的游戲習慣。

③ 如何對幼兒區域活動進行觀察評價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一直以來,大家對區域材料的有序投放、幼兒活動的指導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但對區域中幼兒的活動狀況卻很少進行觀察和評價。因此,幼兒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及時鼓勵、推廣的?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指導和干預的?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放手的?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教師用心的觀察和適當的評價。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覺得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幼兒區域活動進行觀察和評價。 一、幼兒是否能按規則提示約束自己的行為 區域活動具有開放、寬松、自主等特性,能更多地體現幼兒個體的游戲願望和自主行為。因此,游戲離不開規則。在區域活動中,除了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規則外,還可以把禮儀教育、品格教育融入到區域中去。比如:在幼兒學習了基本禮儀和良好的品格習慣以後,我根據區域的規則要求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在每幅畫的右下角寫上序號,讓幼兒一目瞭然的觀察到區域規則所要求的內容,對幼兒進行隱性教育。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游戲、戴入區標志、填寫入區表等形式,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處理。比如:在操作區活動中,我發現楊東傲小朋友在玩釣魚游戲時,把魚上面的曲別針掰直了,把魚嘴也撕壞了,我當時問楊東傲小朋友:你知道區域規則中,有一條是愛護公共物品和材料的規則嗎?答:知道。我又問:那你為什麼還要把它撕壞呢?這樣做不是違反游戲規則了嗎? 楊東傲說:我是看到盒子里有曲別針,還有的魚嘴上沒有曲別針,我想把曲別針別在魚嘴上,沒有做好,就把曲別針和魚都弄壞了。了解了具體的情況後,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觀察老師是怎樣做的。讓他也試一試,看到他成功後,我及時的鼓勵他是好樣的。這時教師採用的不是包辦代替,而是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同時也提醒其他幼兒注意愛護物品和材料,引導幼兒學習約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幼兒的社會性行為的發展,並使活動更有理、有節、有序、有意義。 二、幼兒是否與同伴、材料積極互動,在不同的區域,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主要是以個體、自主學習的方式活動並建構經驗的。然而,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同伴的影響,同伴互助是幼兒成長的重要背景和資源。同時,材料承載著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應成為吸引幼兒注意,幫助幼兒學習,引導幼兒互動,延續幼兒興趣的媒介。因此,不同的活動區域、不同特性的操作材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效果。在建構區,要求幼兒能利用不同材質的積木、半成品,運用搭高、鋪平、對接、圍合、對稱等方法 ,搭建出一定規模的建築造型,說出作品的名稱及用途。在閱讀區,要求幼兒能主動選擇圖書,細心觀看圖畫故事,理解故事內容並和同伴互相交流。在角色區,幼兒能扮演各種角色,與人交往,語言使用貼切,講文明,懂禮貌,團結友愛,互相尊重。在美工區,幼兒能主動選擇和處理材料,善於利用各種資源,會使用簡單的工具,作品有一定的創造力,愛惜自己的作品。在操作區,能積極嘗試各種玩具,會排圖、會分類、會排序、給小動物餵食、練習系鞋帶、編辮子等。教師除了要適當調整幼兒的活動外,還要注意從新、奇、趣入手,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並經常更新區角材料,啟發幼兒對同一種材料不斷變化出新的玩法。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把生活中可利用的廢舊物品,如;酸奶瓶、紙盒、果殼、舊紙筒、蛋殼等材料,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投放在區域中,形成資源共享。教師還應該支持幼兒興趣的持久程度,並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只有這樣的游戲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所熟悉,才能真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工作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表格,對幼兒區域活動情況進行評價,還要定期對幼兒進區頻率、與材料互動情況進行統計,適當調整幼兒的活動。 總之,教師應精心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區域環境,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結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與區域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學學中玩,與材料互動,使區域活動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游戲樂園。

④ 幼兒園常用的幼兒觀察記錄與評價幼兒的方法有哪些

對於教師常常提出的觀察、記錄什麼這一具體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幼兒教師要觀察、記錄的不是所有幼兒的所有情況,而是幼兒的成長和發展;不是那種隨意一瞥獲得的幼兒行為,而是幼兒在特定環境中的、對自身發展有意義的行為;不是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生理或物理動作,比如吞咽、伸伸手指,而是經過有機體的認知處理的行為,存在於豐富多彩、組成形式又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中。
而體現出發展的觀察記錄的內容和形式也會因記錄目的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果記錄的目地是說明、展示幼兒獲得的知識、技能、傾向性以及感受上的進步時,教師可通過有規律、有間隔、系統地記錄幼兒的歌曲、文字、網路圖、圖畫、建築等作品,加上教師、幼兒的敘述,讓人看到幼兒的學習經驗與經歷。可以說,記錄也是了解幼兒學習經歷的窗口。
小明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過去他對搭建活動一直不感興趣,但這次對搭積木比賽很感興趣,花了好幾天時間建了一座教堂,完成後,他說:「這是我做的最好的東西了」。教師認為這是很重要的自我評價,因此在日誌上記下了小明的自我評價,同時又做了一個紙條,還給小明提供了其他材料,培養他對建構三維物體的興趣,並將這些記錄進小明的成長記錄袋和發展檢查表。教師覺得,這次搭建活動對小明的發展是個很重要的事件,便把小明做的教堂的照片展示在走廊里,希望他的父母看見。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幼兒個體的記錄形成了一扇窗戶,教師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幼兒的進步,並與家長等分享。同樣,通過記錄某一特定事件中幼兒群體的行為、作品,也可以提高對幼兒認識的准確性。在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附屬花朵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圖書館角色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幼兒活動的詳細敘述、對幼兒的工作作品的記錄,讓別人可以看到幼兒的學習經歷。
最初,我(指教師)發現了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問題,幼兒缺乏基本的關於圖書館借還書的規則,圖書館游戲中出現了借書不還、歸還的書被破壞的現象。於是,我決定讓幼兒先查閱資料,掌握圖書館規則後再繼續游戲。當幼兒掌握基本規則後,角色活動重新開始,但又出現了新問題——作為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幼兒為了確保規則被了解,要向每一個來借書人講解一遍規則。這樣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作為工作人員的幼兒也感到枯燥疲勞,怎麼辦?我沒有立即干預, 第二天發現圖書館門口多了一幅幼兒的作品(如圖)。幼兒告訴我,昨天下午全班幼兒共同討論制定了圖書館規則,將規則畫在紙上,並請家長幫忙寫上字。
規則①說明每個人一次只許借一本書,每本書可以借三天;
規則②說明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對每天的借書情況做記錄,規則③說明要愛護所借的圖書,不允許在借的書上亂寫亂畫,不允許在借的書上折角。他們將畫貼在圖書館門口,用來提醒每一個前來借書的幼兒。隨後的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幾乎全部能按圖書館規則借換書,工作人員也作了整齊的借還書記錄。
如果記錄的目的是為了反映出在幼兒的學習經歷中教師的作用,並要對教師的角色加以評價、改進,那可以通過記錄下同事的建議、家長的反饋、幼兒對教師的評價等,通過分析觀察記錄本身來實現。可以說,記錄也是教師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
第一個案例中,教師們在反復觀看錄像記錄時,十分感慨地說,這段紀錄不僅讓她們清晰地看到了發生在「床下取鞋」中的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她們開始修正原來所持的幼兒學習觀,她們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學習潛能超出了她們原來的估計,一個2歲多的孩子也會如此自主地探索;同時,她們更為深刻地理解了,對於幼兒來說,很多有意義的學習就直接發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記錄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關注孩子,欣賞孩子,更重要的是為了理解孩子,為教師更好地給予孩子以適合其需要和發展水平的教育回應提供依據。而記錄下討論的過程,並在事後討論這一記錄,也促進了教師的反思。
麗蓮·凱茲認為,記錄可以「把幼兒在教室里的經歷變成可以看見和可以理解的東西」。觀察和記錄,不僅可以使我們看到幼兒的學習經歷和發展,更有益於教師解讀幼兒的行為,解讀幼兒建構知識的方式,促進教師反思、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
前面三個案例分別採取了實地觀察通常的結果呈現方式——「樣本記錄」和「情境記錄」。樣本記錄主要記錄被觀察對象從早到晚的環境和各種生活行為。這類記錄中,主體保持不變,主體所在的環境發生變化。一般,對個案的觀察都採取這種方式呈現。而情境記錄是對被觀察對象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的全部時間內的行為和背景的記錄,即在相同的環境中觀察記錄各個主體。
實際觀察過程中,教師常常受自身興趣、重視程度的影響,有所預期地觀察,有所選擇地記錄,記錄的內容固定在所期望的結果上,忽略了例外的情況;以「理論知識」為依據來彌補缺失的信息,憑著第一印象對孩子進行猜測、判斷。這些拋開環境的觀察、記錄,可靠性極有可能受到影響。心理學家巴克和賴特指出,與熟悉幼兒的個性相比,個體的行為與情境不可分割,觀察幼兒所處的環境能更好地解釋幼兒當時的行為。在大多數時間內,環境對大部分個體會產生強有力的影響,個體則會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在任何環境中,個體的行為主要取決於整體的環境,較少受個體自身的影響。同一個體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不同個體在相同環境中有著較為相似的行為。所以,教師在觀察時,看行為,更要看環境。
科學地觀察、記錄幼兒,是每位幼兒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錘煉的基本功。幼兒教師在記錄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弱化上述影響因素,以正確的幼兒觀、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真正實現用記錄揭示幼兒的成長,打開了解幼兒、了解自己的一扇窗。

幼兒游戲中游戲觀察與分析的基本路徑

自弗洛伊德以降,人的童年經歷的重要性在現代心理學的朗照下更加彰顯。人的早期經歷在一個人的整個一生的人格發展中具有奠基的作用,對人的一生的幸福具有深刻而久遠的特殊的重要性,正如盧梭所說的:「在萬物的秩序中,人生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學前期作為兒童生命中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教育應該以適合他們成長節奏的方式進行。在幼兒期,游戲在學前兒童身上就更加地發達,可以說,游戲是存在於幼兒身上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天性,幼兒就沐浴在游戲的時光中,幼兒作為存在的空地是被游戲佔有著。因此,心理學家將「幼兒期」命名為「游戲期」。尊重幼兒天性和成長規律也即意味著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自由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作為純粹的游戲活動而存在游戲是指自由游戲或自選游戲,是指兒童自主自發表現出來的一種活動,在組織形式上注重讓兒童自選、自由地開展游戲活動,產生積極體驗,通過輕松愉快的活動過程,促進其身心發展,其目的隱含於游戲活動本身,或者說,游戲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稱之為「目的性游戲」或「本體性游戲」。這種游戲活動強調的是游戲本身的內在價值,注重遊戲活動本身是兒童可以主動支配自己的行為,自由參加的活動,並真實自然地反映著兒童發展的水平和興趣愛好。自由游戲是幼兒天性的自然表達,主動性的發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等都屬於此類。
自選、自由的游戲,注重主體的確定、玩具材料的選擇、語言的運用、動作的展示等游戲過程的各個環節的自然進行。所以,對於這種游戲的組織形式,往往被認為是兒童的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游戲活動的實施。這種游戲活動在室內表現為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園室內一般設有積木區、美工活動區、角色游戲區、益智操作區、科學探究區和圖書區等游戲活動區域。在規定的時間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區域進行操作。對於幼兒來說,「幼兒園課程應更多地選擇那些低結構性、非正式的活動,除了結構性高、正式的集體活動外,更應挑戰那些區域活動、建構活動、戲劇扮演活動、調查活動及小組合作活動,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通過持續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培植幼兒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給幼兒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室外,各種各樣的體育游戲、玩沙游戲和打鬧游戲則是幼兒經常玩的游戲形式。王陽明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禧游而禪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殘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中舒展著自己的身心,茁壯地成長。跳繩、扔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鷹抓小雞等游戲都是幼兒久玩不厭的經典民間游戲。在滑梯上、在沙池邊、在地面上,幼兒都恣意地揮灑著他們的想像,享受著童年的美好時光。幼兒是游戲的天才,可以把半個皮球當帽子、鍋、輪船,這時,我們可以聞到兒童成長的芬芳。
愛爾蘭詩人葉芝(Yeats)有句關於教育的名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焰。」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而不是百米跑道。這樣起跑時的搶跑就沒有決定意義的重要性,而主動性則是一個人成功所需要的持續一生的不竭動力。有主見、主動工作是僱主對員工期待的美德,主動學習則是成功的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品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學期教育小學化是目光短淺的有害行為,要求我們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自由游戲對於幼兒知識學習的幫助可能不明顯,但是它的最大的發展價值卻體現在幼兒主動性和個性的培育上。
二、教學游戲活動的實施路徑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這本身就意味著學前教育具有教育性,並不是一些外行所說的——學前教育僅僅是玩或看孩子。集體教學作為快速、高效地傳遞人類間接經驗的方式並不為學前教育所排斥,但是由於幼兒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不適宜對其進行成人化的、小學化的教學。學前教育應該以教學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即以教學的方式來組織兒童的游戲。這種游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標,即教學的游戲化。在這類教學活動中,游戲只是活動的形式或手段,激發兒童的參與熱情與興趣,以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所以,教學游戲又稱作「工具性游戲」或「手段性游戲」。
自由永遠都不意味著任意而為、不受約束,真正的自由是規則下的自由。沒有成人參與和指導的、放任的游戲活動往往會流於混亂的吵鬧,而無法起到促進兒童成長的教育目的。在優質的幼兒園中,游戲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可以做,更不意味著教師袖手旁觀、無所事事。教師是幼兒的一個玩伴,平等中的首席。幼兒教師的參與可以讓幼兒更快更好地學習,教師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可以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教師有具體的教學目的的游戲活動則使得幼兒通過游戲這種他們喜愛的方式進行學習。
教學游戲的實施是把游戲作為教學手段運用的,是結合特定的教學目標或活動主題進行的。這類游戲的組織,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結構性更高。幼兒需要根據教師的指令行動,所以對於幼兒來說並不能完全自主。因此,這種游戲形式往往被認為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兒童游戲。這種游戲形式把游戲作為教學的外衣,其最大的特點是把學習任務和游戲的形式結合起來,它符合幼兒學習興趣強,目的性、堅持性較差的特點,使幼兒以愉快的情緒,在輕松有趣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也即游樂性學習。它是避免學前教育小學化、成人化的重要形式,使幼兒能夠在愉悅的氣氛中達到成長的目標。
教學游戲主要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開展的,集體游戲在類型上往往表現為以成人編訂的、有一定規則的游戲。如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有規則游戲包括四個基本要素:游戲的任務、游戲的玩法、游戲的規則和游戲的結果。教師要根據班上的教育任務和要求,並考慮幼兒實際的知識范圍和智力發展水平,選擇和編制能適合於這些條件的游戲。
有人認為兒童就是兒童,他們的任務就是游戲,過早的教學活動會破壞和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充滿暴力的行為,從而也就造成了童年的消失。另一派則充滿憂患意識地看到社會底層的孩子非常像孩子,玩得足夠多,而中產階級的父母會給孩子安排很多特長班、輔導班。中產階級的孩子更不像孩子,他們與父母吵架的頻率也更高,但他們卻在以後的發展中占盡優勢。我將這種沖突稱之為學前教育中的「學術與政治」。前者看到了孩子的天性,後者則看到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游戲進行教學則實現了兩者的握手和融合。
三、游戲生活化的實施路徑
游戲是兒童的游戲,兒童是游戲著的兒童。游戲與兒童須臾不相離。生活在游戲期的幼兒,這一特點就更加地明顯,游戲在幼兒身上就更加地發達,甚至可以將游戲的多寡作為區分幼兒和其他年齡段兒童的特徵。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這就意味著,幼兒在走路、唱歌甚至吃喝拉撒的過程中也是在進行游戲的。幼兒生活在游戲之中,游戲也就發生在幼兒的生活之中。我們在幼兒園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兒的這些現象「有些幼兒在吃飯時邊吃邊玩,玩勺子、玩飯粒;洗手時玩肥皂、玩水;睡覺前玩被子、在床上爬來爬去••••••幼兒稍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里,都在進行游戲。」[3]活動是兒童心靈世界的窗戶,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自發地無意識表現出來的游戲是成人了解幼兒特點,進而理解他們精神世界的窗口。同時,對幼兒在生活中進行游戲的滲透也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種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潛在課程在教師教學和游戲活動計劃安排之外發生,「潛在課程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意料之外的知識、價值觀念、態度、行為方式等。潛在課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規課程更為重要,尤其對於促進兒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視。」[4]幼兒在生活中受到的影響往往更加深刻,也更加深遠。
幼兒通過游戲可以訓練各種生活技能、遵守規則的意識並且使得這種規則意識內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幼兒玩水、玩肥皂泡學會如何洗手;可以以一種游戲化的方式,把袖子當作山洞讓幼兒把手伸進去以火車鑽山洞的方式學習和練習獨自穿衣服。幼兒的成長經歷是獨特的體驗過程,幼兒教師以這種方式守護著兒童的童年,呵護著兒童的成長。幼兒游戲生活的實質是,幼兒浸潤在游戲的精神之中。游戲精神灑滿幼兒成長的道路,伴隨幼兒的成長,使幼兒的生活充滿靈性。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特殊而獨特的世界,有著自己的發展和成長節奏。幼兒園活動大多是集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完成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另外許多集體活動需要幼兒逐個進行,這時就留下了很多需要等待的時間。比如在午餐時間,有的幼兒吃得快,有的幼兒吃的慢,如果給先吃完飯的孩子投放一些玩具讓他們玩就可以消除這些孩子的消極等待的時間。在等待如廁和飯後散步的時候,教師帶領孩子玩一些手指游戲或其他簡單易操作的經典游戲,有的游戲還伴隨著兒歌,這樣就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同時給每個孩子帶來美好的情緒體驗。
游戲是兒童心靈休息的港灣,游戲真正屬於兒童的活動,當他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時候他們就會躲進這里躲避風雨。當孩子心情難過的時候,他們會獨自或和自己的好朋友呆一會兒,這是他們在享受他們的秘密空間。在游戲的時空中,兒童能夠體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生活是值得過下去的。正如英國游戲專家溫蒂•羅素所說,「對於那些命運不是很幸運的孩子來說,哪怕僅僅在游戲中有這種感受,也好呀!」兒童在游戲之中對於生活中不可控制的活動進行掌控,是對於現實的一種顛覆。有時候,兒童在站隊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故意違反紀律,以此取樂。對於這些情況,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對幼兒的游戲太過注意。

⑥ 如何寫幼兒園中班建構區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可以作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依據,利用觀察記錄的結果與家長溝通,教師的敘述不再空
洞;家長也因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而知道怎樣去幫助孩子,幼兒園中班建構區觀察記錄:

1、幼兒姓名:瑩瑩

2、性別:女

3、幼兒基本狀況:不愛說話,不愛喝水。

4、觀察時間:XXXX年X月X日

5、觀察環境:教室

10、分析:我這次沒有做過多的要求,只是降低了難度(分兩次完成,一次只喝半杯。)並在喝水前給幼兒講了關於喝水重要性的故事,透過對故事的理解,和我及時的鼓勵,還有小朋友給他加油。

她很快喝完了水,
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由此能夠看出,只要孩子的用心性被激發,任何困難都能夠克服,關鍵是老師如何在活動之初就想好如何把幼兒的潛在激情激發出來。

(6)幼兒園建構游戲觀察評價研究擴展閱讀

措施:

1、降低難度,用故事做引導。

2、及時鼓勵,讓幼兒在小朋友面前找到信心。

3、完成後要及時給予表揚和必須獎勵,使幼兒對下一次挑戰充滿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