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裝扮行為兒童角色游戲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裝扮行為兒童角色游戲

發布時間: 2021-03-02 22:33:11

❶ 中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合作行為多不多

中班幼兒角色游戲中的師幼互動1、做好角色游戲前的准備工作,激發幼兒主動交往 由於角色游戲的情境和創造性很強,角色游戲的質量直接受到游戲情境和個體經驗的制約,角色游戲的准備是否充分直接決定了幼兒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的象徵性。但是,角色游戲的自發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准備工作的復雜性。我認為角色游戲的准備工作須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游戲時間要充分,時間要適宜。角色游戲需要足夠的時間,否則,幼兒很難進入角色,更談不上創造性的表演了。因此,老師應為幼兒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完整的游戲時間,讓幼兒有充裕的時間選擇角色游戲的主題,從容展開游戲活動過程。其次,游戲地點適宜,材料豐富。角色游戲場所應大小適度。過大,幼兒難以進入游戲情境,過多地花費時間探究或閑逛;過小,幼兒行動受到限制,就難以展開游戲情節,易導致游戲的簡單化。游戲材料本身能夠幼兒游戲的慾望,因此,老師應根據游戲的要求結合教育意圖而投入游戲材料,從而使教師准備階段就可預測或調控兒童游戲的類型及其效果。如:夏季到了,在認識了水有降溫作用的基礎上,在「娃娃超」里增加了許多飲料道具,幼兒在游戲時自然就會想到我渴了,需要喝水。第三,注意擴展和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老師應把一日生活的各個側面作為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的手段,促使幼兒把自己熟悉的生活引入游戲之中,但絕不是對現在生活的簡單重復,而應引導他們創造性地開展游戲,發展游戲內容。 2、拓展角色游戲中的交往范圍,發展幼兒的交往語言 幼兒的角色游戲中可以模仿,再現他人和同伴的交往過程,從而了解交往方式,積累交往經驗掌握交往技能。在角色游戲中拓展角色之間的相互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發展幼兒的交往語言。如大班在開設「小菜場」的游戲時,剛開始只有一個售貨員,售貨員只是單一的與顧客交往。後來我們又增加了一個售貨員,這樣一個人專蔬菜,一個人專葷菜,兩個售貨員之間也有了交往。此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顧客之間也會進行交往,如「你今天了什麼菜?」「我穿的衣服漂亮嗎?」等,顧客與售貨員之間的對話,如「你好,你要什麼菜?」「歡迎你下次再來」、「再見」。這些做法不僅擴展了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角色之間的相互交往,也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並且讓他們知道和不同的角色交往要用不同的對話。 3、處理角色游戲中的正確關系,發展幼兒的社交能力 游戲指導的藝術性在於保持而不破壞游戲的自發性和創造性,教師在尊重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以參謀和支持者身份出現,把教育意圖轉化為幼兒的游戲行為,從而保證角色游戲的目標,滲透到游戲過程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游戲過程中以下幾個關系。第一、游戲中師生的關系。教師在游戲過程中除必要的、間接指導外,不要干預過多,更不能包辦代替,越俎代皰,當然也不是放任自流。老師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選擇恰當的介入方式,盡量保證游戲中幼兒的主體地位,盡量減少游戲過程的中斷次數和教師干擾的消極後果。第二,玩與教的關系。在角色游戲中,「玩」是第一位的,幼兒玩的興趣如何,關系著他們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關系著游戲的成敗。教師應根據游戲的需要,靈活巧妙地扮演各種角色,並以自身恰到好處的角色變換去引導愉快地、富有創造性地玩好角色游戲。如:「在娃娃家」游戲中,為了發展游戲,擴大幼兒社交能力,教師扮孩子的大姨到孩子家做客。由於好久沒見面了,大姨抱著侄子親不夠。突然,大姨驚慌地說:「昕昕怎麼這么燙,是不是發燒了。」這時,昕昕的「爸爸」「媽媽」都停下手中的活過來摸昕昕,他們因受剛才教師的暗示都相繼說:「呀,真的好燙!」還是「媽媽」反應快說:「快,我帶他到去看看。」說著從大姨手中接過娃娃准備上……這樣,游戲很自然地進行了下去,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社交能力。 4、重視角色游戲結束時的講評,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 幼兒在自選角色游戲的過程中,必然會充分暴露各自能力與水平上的差異,教師應協同幼兒進行評議,評議應注意針對性與科學性相結合。角色游戲講評的方法有多種,無論運用哪種方式,都應把講評的著眼點放在促進幼兒發展上。其中重點抓住兩點:第一,重視過程而不注重結果。即重點評議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對幼兒每一點有價值的創新都要予以肯定,而不應注意幼兒做了多少事情,了多少東西等方面。第二、注意能力與品德並重。在肯定幼兒創新意識的同時,讓幼兒知道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感情是最重要的,應重點評議幼兒在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老愛幼等社會公德方面的表現。表揚那些有同情心、熱心幫助人的幼兒,消除現實生活中種種消極因素對幼兒的不良影響,陶冶幼兒的心靈。中班幼兒角色游戲中師幼互動的策略 1、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 《兒童權利宣言》強調:兒童應享有游戲與娛樂的充分機會。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快樂自主的實踐活動。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應該擁有絕對的權利,玩什麼、扮演什麼角色、怎樣進行游戲等,都應由幼兒自行決定,教師只能是給幼兒建議,使得他們的游戲活動更加完善,而不能強加干涉。只有當幼兒在游戲中成為主人,擁有主體地位時,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快樂。若是剝奪了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讓幼兒按照教師設計的游戲思路進行,就會極大地挫傷幼兒游戲的主動性,他們將成為一個模仿者,無法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因此,幼兒應該成為游戲的主體,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指揮,而是對活動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2、靈活定位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角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它向我們明確提出了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所承擔的角色。在實踐中,教師除了承擔這些角色外,還應抓住時機,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靈活定位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游戲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因時、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與之互動。有時我們可以是觀察者,傾聽者;有時我們也可以是組織者,援助者;有時我們也可以是引導者,支持者,鼓勵者,幼兒學習活動的共同探究者等等。如:幼兒的游戲進行情況良好時,我們可以扮演觀察者,傾聽者的角色。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沖突,游戲快要進行不下去時,我們則可扮演引導者,援助者的角色。教師只有真正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興趣需要,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才能切實提高教育的實效。 3、減少在游戲中對幼兒游戲活動的控制 游戲是幼兒自主的活動,這決定了教師的指導不是控制。在游戲活動中,幼兒游戲體驗的強弱取決於活動中他所獲得的的多少,度越大,他們的自主性就發揮得越好。但是由於成人對幼兒游戲活動過分控制,使得教育機構中的大部分游戲只具有游戲的形式,而喪失了游戲的真正意義,出現了游戲形式化,模式化,工具化傾向。在這些游戲中,兒童的行為往往置於教師嚴密的控制之下,教師過度強調游戲的教育性,而忽視了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歡樂的重要性。這樣既削弱了游戲的教育功能,又不利於幼兒生動活潑的個性發展。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願望,減少對幼兒游戲活動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預,為幼兒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快樂成長。 4、確定游戲的指導的時機把握指導對象范圍 在角色游戲中,中班幼兒最感興趣的是游戲的規則及角色扮演得是否逼真,他們往往採取合作游戲的方式展開游戲,組織性和集體意識明顯增強。這時,教師的指導一般是在游戲的情節發展不利於幼兒、游戲內容貧乏、情節無法進行下去時,才進行指導。教師的指導要適時,並且要抓住關鍵的時機。如:在玩茶吧游戲的時候,裡面的「工作人員」在里邊無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麼,百無聊賴地站在那裡。這時教師就可以以顧客的身份,假裝不知道這是什麼店、有些什麼東西等,吸引茶吧的「工作人員」主動前來介紹,這樣就可以豐富游戲中幼兒的角色對話。如果在指導時,沒有確定好指導的對象,就會造成需要指導的幼兒沒進行指導,不需要指導的幼兒又進行不必要的指導。因此在游戲活動過程中,必須經過細致的觀察,確定好指導對象的范圍。有的幼兒生性內向,做事不夠主動,對游戲的興致不高,對於這樣的幼兒,教師應多鼓勵他們去參加一些合作性的游戲,支持他們去扮演一些活潑、大方、積極向上的角色,在游戲中培養良好的性格。 總之,教師在指導幼兒角色游戲活動,與幼兒進行互動時,要注意顧及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而確定指導的方法,與他們進行互動的方式。幫助幼兒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在游戲中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給幼兒的想像提供一個的發揮、發展空間。

❷ 什麼是幼兒角色游戲中的裝扮行為

網路學習曾經走過這么一所幼兒園,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了,假如不是看見孩子們在裡面做著游戲,我還真的以為走錯了家門:幾個孩子在一張仿皮沙發上悠哉地看著「電視」;其他幾位孩子拿著真實的鍋盆在煤氣灶上翻炒著各種逼真的蔬菜,水龍頭還能真的擰出水來……一切就是家的感覺,孩子們似乎玩得很開心。當時我很羨慕那裡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的「生活水平」 真有檔次,再回頭看看我園孩子的「生活水平」,可謂是「一窮二白」、「羞於見人」,很多時候,孩子們要什麼沒什麼,只能自己去「創造發明」和「物物替換」,我為孩子的「辛勞」而產生過抱怨。但自從學習了茅紅美老師組織的「關於幼兒園游戲基本問題的討論」培訓活動以及我園開展的「游戲課程專題」系列培訓後,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一、角色游戲的假象性與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聯系 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 情景一:小醫院(大班) 小羽拿著一張紙來到醫院看病。君君醫生給羽量了量體溫,說:「58度,發高燒了,要吃葯,還要打針的。」可是針筒不見了,佳佳護士就拿起手中的記號筆對著小羽的手臂刺了一下:「好了,現在要吊鹽水了。」羽隨即躺在用幾張小椅子拼接起來的「病床」上,佳佳護士一邊將一根吸管綁在羽的手臂上,一邊說「別哭哦,好孩子是不怕疼的。」 現象分析: 在這段看病的游戲情景中,幼兒幾次出現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現象:小羽將一張紙代替了看病用的病歷卡;隨身帶著的小椅子被當成了病床;佳佳用記號筆替代針筒,用吸管代替吊針皮管,既安全又形象。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會模擬現實生活的許多片段,這就會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們不可能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東西都帶到游戲中去。首先條件不允許,其次,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師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同時幼兒的角色游戲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現實生活,因為孩子在自得其樂的同時,還獲得了不同的發展(情感、認知、交往等能力的發展),即游戲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因素,只有當游戲與學習並列呈現的時候,游戲的本質內涵才得以揭示。從幼兒的替代行為來看,他們正是運用已有的認知經驗,根據物與物之間的相似性特點進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華愛華教授指出:其實到了大班,教師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裝扮主題的道具整齊地陳列在一個角落,到角色游戲時間,允許幼兒到這里取用這些道具並與各原來用於學習操作的非結構化材料自然搭配,他們自然會生成出豐富多彩的游戲情節來的(但必須制定物歸原處的規則),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為必然會產生。 二、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促進了以物代物的多樣性產生 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對物品的替代從單一的替代逐步演變為組合替代。 情景二: 慧慧和幾個同伴把許多椅子圍成一個飛機場,旅遊公司成立了。一會,添添拿著幾個雪花片來購買團票,慧慧則用雪花片接插成一個遠,放置在椅子背上當方向盤,然後開著大家到全國各地去旅遊、參觀。最後添添建議去「長城」,於是大家齊力將所有的椅子交錯擺放成彎彎曲曲的「長城」,當孩子們小心跨過一張張椅子時,孩子們似乎真的到達了長城的頂端,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現象分析: 角色游戲要求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必須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高;生活經驗越貧乏,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低。「乘飛機去長城」的游戲經驗正是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在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旅行去」中一系列學習性和自主性等活動,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認知經驗,所以在角色游戲中,他們能信手拈來,將手中的椅子演變成飛機和長城,從而拓展了游戲的內容。 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時,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 玩具(如娃娃、傢具、餐具等)外,還必須提供既利於象徵性想像,又在外形上比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紗巾、積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種形狀的 鑲嵌積木以及廢舊材料,這樣,幼兒不僅能組合替代物,還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參與」,而不是「干預」,更不是「包辦」。也就是說,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不斷鼓勵和強化幼兒的替代行為,從而使某些材料成為幼兒的替代物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讀後反思: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讓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

❸ 如何看待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替代行為

網路學習曾經走過這么一所幼兒園,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了,假如不是看見孩子們在裡面做著游戲,我還真的以為走錯了家門:幾個孩子在一張仿皮沙發上悠哉地看著「電視」;其他幾位孩子拿著真實的鍋盆在煤氣灶上翻炒著各種逼真的蔬菜,水龍頭還能真的擰出水來……一切就是家的感覺,孩子們似乎玩得很開心。當時我很羨慕那裡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的「生活水平」 真有檔次,再回頭看看我園孩子的「生活水平」,可謂是「一窮二白」、「羞於見人」,很多時候,孩子們要什麼沒什麼,只能自己去「創造發明」和「物物替換」,我為孩子的「辛勞」而產生過抱怨。但自從學習了茅紅美老師組織的「關於幼兒園游戲基本問題的討論」培訓活動以及我園開展的「游戲課程專題」系列培訓後,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一、角色游戲的假象性與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聯系 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 情景一:小醫院(大班) 小羽拿著一張紙來到醫院看病。君君醫生給羽量了量體溫,說:「58度,發高燒了,要吃葯,還要打針的。」可是針筒不見了,佳佳護士就拿起手中的記號筆對著小羽的手臂刺了一下:「好了,現在要吊鹽水了。」羽隨即躺在用幾張小椅子拼接起來的「病床」上,佳佳護士一邊將一根吸管綁在羽的手臂上,一邊說「別哭哦,好孩子是不怕疼的。」 現象分析: 在這段看病的游戲情景中,幼兒幾次出現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現象:小羽將一張紙代替了看病用的病歷卡;隨身帶著的小椅子被當成了病床;佳佳用記號筆替代針筒,用吸管代替吊針皮管,既安全又形象。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會模擬現實生活的許多片段,這就會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們不可能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東西都帶到游戲中去。首先條件不允許,其次,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師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同時幼兒的角色游戲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現實生活,因為孩子在自得其樂的同時,還獲得了不同的發展(情感、認知、交往等能力的發展),即游戲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因素,只有當游戲與學習並列呈現的時候,游戲的本質內涵才得以揭示。從幼兒的替代行為來看,他們正是運用已有的認知經驗,根據物與物之間的相似性特點進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華愛華教授指出:其實到了大班,教師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裝扮主題的道具整齊地陳列在一個角落,到角色游戲時間,允許幼兒到這里取用這些道具並與各原來用於學習操作的非結構化材料自然搭配,他們自然會生成出豐富多彩的游戲情節來的(但必須制定物歸原處的規則),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為必然會產生。 二、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促進了以物代物的多樣性產生 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對物品的替代從單一的替代逐步演變為組合替代。 情景二: 慧慧和幾個同伴把許多椅子圍成一個飛機場,旅遊公司成立了。一會,添添拿著幾個雪花片來購買團票,慧慧則用雪花片接插成一個遠,放置在椅子背上當方向盤,然後開著大家到全國各地去旅遊、參觀。最後添添建議去「長城」,於是大家齊力將所有的椅子交錯擺放成彎彎曲曲的「長城」,當孩子們小心跨過一張張椅子時,孩子們似乎真的到達了長城的頂端,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現象分析: 角色游戲要求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必須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高;生活經驗越貧乏,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低。「乘飛機去長城」的游戲經驗正是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在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旅行去」中一系列學習性和自主性等活動,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認知經驗,所以在角色游戲中,他們能信手拈來,將手中的椅子演變成飛機和長城,從而拓展了游戲的內容。 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時,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 玩具(如娃娃、傢具、餐具等)外,還必須提供既利於象徵性想像,又在外形上比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紗巾、積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種形狀的 鑲嵌積木以及廢舊材料,這樣,幼兒不僅能組合替代物,還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參與」,而不是「干預」,更不是「包辦」。也就是說,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不斷鼓勵和強化幼兒的替代行為,從而使某些材料成為幼兒的替代物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讀後反思: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讓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

❹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常喜歡扮演什麼角色,有什麼表現行為,心理體驗是怎樣的

角色游戲中,幼兒扮演的多為小動物 因為動物是小朋友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他們會以自己的表達方式去模擬 心理上面會盡其所能地融入角色

❺ 幼兒園中班角色游戲有哪些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
在很多家長的概念中,上學就等於上課。對於幼兒園里的「游戲」直呼看不懂:老師就這么讓孩子玩,豈不是太輕鬆了!讓孩子隨便玩就是學習?其實,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游戲是幼兒園基本活動」,因為游戲是孩子學習的主要方式,要讓孩子在游戲中獲得學習和發展,老師的工作可決不是像有些家長想像中的那麼輕松。

角色游戲是什麼
游戲沒有長遠的目的,是孩子用來娛樂的一種方式。但是,游戲對孩子的社會性、身體以及智力發展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角色游戲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以模仿和想像,藉助真實或替代的材料,通過扮演角色,用動作、語言、表情等,創造性地再現周圍社會生活的游戲,又稱象徵性游戲。1歲左右的孩子就會自發地出現裝扮性的角色游戲,如假裝吃飯或者睡覺。到了2歲以後,孩子的角色游戲進入爆發期。角色游戲是他們最鍾愛的游戲,他們學會把物體、人以及活動,轉換成他們希望的任何東西。

角色游戲中充滿了想像,涉及符號表徵、模仿、預測以及問題解決等重要的認知能力,因而許多角色游戲有利於幼兒思維靈活性、流暢性和獨特性的發展,有益於孩子智力的發展。

角色游戲中有大量的社會交往行為。孩子通過角色游戲再現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游戲中學會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學會輪流、交換、制定規則等社會性行為,這些都有助於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角色游戲是一種敘事性的游戲,孩子們在這里劇情、安排道具、編創台詞,這些活動促進了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敘事能力的提升。

角色游戲中老師干什麼
提供一個讓孩子能夠玩起來的環境
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師准確把握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比如,小班的孩子喜歡動物,一位老師提供幾個動物模型,創設了動物園,結果孩子去了兩天就沒有興趣了。另一位老師提供了幾個毛絨動物,設置了寵物店的場景,孩子們可以給寵物洗澡、穿衣、餵食,結果孩子們玩得越來越豐富,還自己開了寵物。

觀察孩子的游戲情況
游戲是幼兒已有發展水平呈現的窗口。通過游戲,教師可以把握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孩子的發展。另外,通過觀察,教師也可以發現哪些游戲的材料是孩子們不感興趣的,需要調整的。

您可以干什麼
和孩子一樣擁有「游戲精神」,做孩子的玩伴
當孩子騎著掃帚滿屋子跑的時候,不要簡單地呵斥阻止他。可以問一問,他在干什麼,然後,把自己也變成一個角色,和他一起游戲吧!做孩子的玩伴,不僅能讓你找回童心童趣,也可以讓孩子的學習、活動變得更有情趣。

給孩子充足的游戲時間,在游戲中發展
游戲是需要時間保證的,如果你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當當的,充斥著各種興趣班和學習任務,那麼孩子就失去了享受游戲快樂、通過游戲發展的機會。因此每天至少要保證孩子1個小時自由游戲的時間,讓孩子在游戲中得到自由愉悅的發展。

❻ 幼兒游戲行為包括哪些

  1. 3—4歲(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平行游戲,也可以說是對同伴無意識的模仿游戲:

    他們的行為受到周圍同伴的影響,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要做什麼。比如:一個孩子正在玩「打樁床」(一種將木棒或者球敲擊進洞的游戲),另一個孩子看到了也在那裡用力敲,實際上他的洞口並沒有放什麼東西,他只是單純地在模仿同伴的活動,覺得這樣有趣。

  2. 4—5歲(中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聯合游戲:

    他們身上已經有了共同游戲的影子,從一開始的相互間的鬆散關系,逐漸變得有了相同的游戲目的,只不過這種目的是隨時變化的。比如幼兒一會兒說「咱們一起搭 房子吧」,一會兒又會被一根長條積木吸引,把它當做長槍玩模擬打槍的游 戲了。

  3. 5—6歲(大班)幼兒游戲的特點是合作游戲:

    他們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戲的願望,在游戲前有明確的目的,事先會進行游戲任務的分工,追求游戲的結果,會克服困難完成游戲任務。比如:幼兒商量一起搭建一個游樂園,即使有的孩子想搭建高樓,他也會遵從游戲分工完成用小插片 搭建花壇的任務。這時孩子有了一定的堅持性,會在幾天內為一個任務而持續選擇一個區域,直到任務完成。

  4. 在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幼兒游戲的特點後,教師要努力探索幼兒園區域游戲環境創設與幼兒游戲行為的內在聯系,並在此基礎上,從空間環境的設置、游戲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兒積極的游戲行為產生的條件,建立游戲環境與幼兒游戲行為的高相關性,強化指導的有效性,提高幼兒的游戲質量,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