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前兒童游戲對學前幼兒的影響
首先普及一個小知識,兒童游戲,在心理學中的定義不是現實生活中的電子競技游戲, 而是兒童運用一定的知識和語言,藉助各種物品,通過身體運動和心智活動,反映並探索周圍世界的活動。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對孩子的學前教育,不少家長知道學習應該是在玩中學,學中玩,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因此,不少的家長對於游戲是存在一個誤解的,認為游戲只是玩玩而已,玩高興了自然就有興趣學習了,這是對游戲的一個誤解,在這個年紀游戲與孩子是不可分割的,游戲不但是孩子的物質世界,更是孩子的精神家園。心理學上來說:「幼兒期是游戲期」, 幼兒期是一個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長發育十分迅速和旺盛,而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教育現代化的逐步深入,幼兒游戲已被納入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越來也多的人開始重視游戲對幼兒的影響,那麼游戲對幼兒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呢?
一、游戲能激發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兒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將視覺信息、聽覺信息以及主觀感受、願望或要求轉換成語言,或者根據別人的意圖作出言語的反應。比如說大家一起玩什麼游戲,誰和誰一組,誰違反了游戲規則,是否要換個新玩法,等等,對這些話題的商討促使幼兒之間出現了較為頻繁的交流,在游戲中幼兒彼此之間的交流引發了積極使用語言的動機。
二、游戲能夠增強幼兒的自信、滿足幼兒心理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馬爾茲認為,絕大多數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成功與失敗、榮耀與屈辱,特別是童年時的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
三、游戲有利於幼兒自主性、探索性、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對孩子今後的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會自我成長是相當重要的。自我成長是探索性學習能力的成長,是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成長,也是自主性、創造性的成長。游戲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自然地融為一體的,它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膽想像的機會,幼兒在實現游戲意圖的過程中會不斷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體會其中樂趣,使游戲得以繼續下去,願意得以最終實現。
四、游戲有利於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游戲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學家把兒童的創造力描述為「回憶過去的經驗,並對這些經驗進行選擇、重新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產品」的能力。幼兒不僅從外界吸取知識經驗,而且還想把自己頭腦中的豐富想像表達出來,游戲能夠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例:在游戲「商店」里,我觀察到慧慧小朋友因買不到電腦而苦惱。在游戲評價時,我向幼兒提出,現在電腦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好朋友,但我們這里還沒有電腦出售,怎麼辦呢?問題一展開,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用積木做、用紙箱做、用泡沫做……品種多樣。電腦城構建起來了並走進了各個游戲區內。可見創造能使游戲順利開展、游戲發展的動力,反之游戲能調動幼兒的創造力。
② 游戲對於兒童發展具有哪些意義
游戲對於兒童發展的意義:
1、游戲促進幼兒身體發展。幼兒期是一個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長發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戲時讓一個發展充滿生機和可能的活動。
2、游戲促進幼兒認知發展。人得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學前期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時期,游戲對喲額如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游戲是兒童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它不僅具有娛樂的作用,而且能影響兒童在語言、認知、情緒、性格等方面的發展。
4、游戲促進幼兒感官發展。感知覺是幼兒認知活動的開端,是幼兒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通道。各類游戲,有其是操作類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大量感官練習的機會。
5、游戲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社會性的發展也稱幼兒的社會化,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幼兒從自然人到逐漸掌握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與社會行為技能,成長為一個社會人的過程。
③ 學前兒童游戲對幼兒發展有哪些影響和作用
影響學前兒童游戲的個體因素主要有:
(1)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在學前兒童游戲中表現得異常明顯:
①認知方面的差異
研究表明,從13歲開始,男性空間知覺能力明顯優於女性;8~9歲男孩在看圖計算方塊、辨別方向等包含空間能力的測驗中表現出顯著的優勢。有些研究認為,女性觸覺、嗅覺、痛覺的感受性同於男性,知覺速度較快,對聲音的辨別、定位及顏色色調的知覺優於男性,而男性在接受外來信息時,發達的視覺通道彌補了其他通道的不足。
②言語發展的差異
從嬰兒期到青春前期,女孩言語發展一直優於男孩,在包括接受性和創造性言語任務及需要高水平言語能力的任務中,女孩得分均高於男孩。女性口頭言語有明顯的流暢性、情感性,很少有口吃等言語缺陷,男性的言語表達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哲理性。
③行為差異
從2~5歲左右開始,男孩在社會性游戲中就表現出比女孩更大的身體侵犯性和言語侵犯性。男性的行為常易受情感支配,缺乏自製力而具有沖動性。
(2)年齡差異
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游戲發展的層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以模仿為主,大班幼兒的角色游戲則以創造為主。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側重點進行指導,以達到開展角色游戲的目的。
(3)個性差異
幼兒與幼兒之間是有差別的,發展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幼兒因遺傳、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品質,如有的幼兒善於表達,有的羞於啟齒;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文靜聽話;有的爭強好勝,有的膽小怕事,這是心理因素導致的行為表徵。
因此,創設游戲環境時既要考慮發展快的幼兒,也要考慮發展慢的幼兒,還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4)健康和情緒等其他個體偶然因素的影響
幼兒個體因遺傳、營養等因素造就的身體健康與否以及情緒性格等,也會影響其個體的發展。如身體健康的幼兒,其行動力、語言表達能力及適應能力相應強,反之,身體羸弱的孩子往往表現出膽怯、交往障礙等現象。因此,創設游戲時要考慮幼兒健康和情緒等其他個體偶然因素,關注幼兒個體的微小差別和變化,為其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
④ 游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游戲活動產生的作用,在於激活兒童大腦神經元,幫助兒童大腦在發育關鍵窗口期建立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構建起良好的大腦發展地圖。新的游戲理論將兒童游戲與腦發展連接起來,探討基於游戲的兒童活動與腦的發育關系,兒童游戲過程受到大腦活動影響以及游戲能否促進大腦發展的問題。
兒童積極參與的游戲活動,形成一種互為促進的大腦活動過程,出現類似於自我引導地進行大腦重塑的現象。兒童游戲、腦的發展和豐富的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益的關系,游戲是一種神奇靈活的、不可預知的,並且具有創造性反應的進化潛質的力量,通過豐富環境因素的介質,可產生促進兒童大腦可塑性及其與現實連接的作用。
(4)游戲對兒童行為的影響擴展閱讀:
兒童游戲是傳統受到廣泛重視的兒童自主性游戲,如角色游戲、建構游戲和表演游戲等。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又稱結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自然或非自然的物品,如泥、沙、雪、積木、插塑、金屬片等,將現實生活與幼兒想像相結合,進行構造的一種游戲。
建構游戲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積木游戲,這是不可替代的幼兒發展與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尊崇兒童的游戲天性,給兒童豐富快樂的游戲體驗,讓兒童在游戲中充分連接生活經驗,從而獲得自然整合的學習發展,是自主性游戲關注的重點。
有目的游戲也成為游戲研究的重要內容。有目的游戲又稱「游戲工作」,在進化游戲理論的研究中,重新定義為進化的游戲工作,成為研究者高度重視的新的游戲研究重點。有目的游戲有更加清晰的教育目標,針對兒童某個領域發展的要求,採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幼兒學習。
有目的游戲兼有游戲與活動雙重特徵,可以靈活地成為幼兒園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例如,很多幼兒園在班級設有益智區、科學區等活動區域,以供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尋找同伴、自由開展游戲。
⑤ 游戲對幼兒體育發展有幾方面的影響
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
學齡前兒童以游戲為主導活動。幼兒的娛樂、學習、社會交往、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體驗等多是通過游戲活動進行的。游戲是兒童精力過剩的需要,它可以調節兒童的情緒,控制心理創傷,並且為未來發展提供預演,創造了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實踐機會,訓練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水平。所以,不能把游戲視為單純的玩。
三歲前嬰兒的游戲以模仿為主,是機械模仿,缺乏想像。一歲前的嬰兒通常是成人發起游戲,引導兒童共同進行。游戲的目的是訓練嬰兒感知覺和動作發展,進行感情交流。兩歲左右的兒童喜歡實物游戲,他們通常按實物用途來模仿成人動作。通過模仿認識事物的功能和事物間的關系。比如:推動玩具汽車,讓它跑起來,同時嘴裡模仿出汽車的笛笛聲。
三歲後的幼兒多進行象徵游戲,通過使用替代物,在游戲中扮演角色,進行角色行為交往,去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的職責,掌握各種行為准則。幼兒在游戲中加入了想像性,出現創造性的萌芽。這種游戲與現實活動有相似性,可以幫助幼兒提高智能。
游戲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作用除了體現在人際協調行為上,也體現在協調困難時所發生的矛盾糾紛和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兒童可以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意志,如何接納別人的意見,從而逐漸掌握社會協調能力。
綜上所述,游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場所,特別是兒童群體游戲,有益於兒童社會化成長。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按自己的認識和想像阻止和約束兒童正常成長的游戲行為。如:當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發生了爭執,不是自己出面幫助孩子解決糾紛,就是不允許孩子再與對方交往。表面上看是保護孩子不受侵害,實際上是讓孩子喪失了一次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的機會,孩子從中得到的經驗是有了問題找家長。其自我成長受到阻礙。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戲已成為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形式。通過實證性的研究專家們發現:玩游戲比上課更能發展孩子的體能、認知和社會性,是兒童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和了解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更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對於幼兒的健康心理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平時可利用游戲對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游戲的感染力,培養幼兒大膽、活潑的性格。
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戲對於兒童不僅僅是「好玩」或娛樂,更重要的是兒童在游戲中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當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行動對物體或他人產生影響時,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快樂。例如:小班有個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較內向,不愛表現自己。可是在角區活動中,老師發現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結構游戲時,表現出極強的創造性,不論是從造型、還是美觀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創性,教師抓住契機,對他的作品進行及時的肯定,並讓他講一講是怎樣搭的?搭的是什麼?剛開始,李莫非還很害羞,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小聲的講了起來。游戲結束時,教師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覽區供小朋友和家長們參觀,小莫非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以後的日子裡,老師請李莫非當起了班內的「建築師」帶領小朋友們玩結構游戲,過了不久,老師發現李莫非變的開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經和剛入園時判若兩人。我們知道,這是他在游戲中找回了自信。
二、通過游戲的開展,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游戲恰恰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游戲對於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動。游戲過程本身就是幼兒交往的過程,幼兒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觀願望或要求轉換成語言,或者根據別人的意思作出言語的的反應。一個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維方式去組成語言用以進行交往的幼兒,不可以像成人那樣得到語言交往上的滿足。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游戲中有機會得到滿足,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而達到情感、語言發展與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兒的獨自游戲中,他們常常用有聲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願望。他們邊想邊玩邊說。這些語言既有模仿,又有創造。語句中摻進了孩子自己的經驗。這時候,教師應注意觀察和傾聽幼兒的獨自言語,並給予正確指導,使她的語言發展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自己的口頭語言的同時,通過與同伴在對游戲的內容、角色等方面的協商,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例如: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戲時,小明說:「小彤我當醫生,你當護士好嗎?」小彤說:「好啊!過一會,我當醫生,你再來當護士好嗎?小明點一點頭,倆個小朋友高高興興玩去了。幼兒與同伴的共同游戲,是語言交往的最好時機,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實際的練習。
三、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引導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
良好的同伴關系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往往嬌慣任性,隨心所欲,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寬容、諒解別人,更不會主動關心、愛護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首先要教育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從言語到行動,從外表到內心,從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同伴間關系就會寬松和諧。豐富的游戲活動具有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作用。幼兒期孩子開始產生參加成人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但由於知識能力有限,還不能真正參加成人勞動,而游戲卻能滿足幼兒的要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另外通過各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體育游戲如:《小貓學本領》、《愛勞動的小白兔》、《學做解放軍》等使幼兒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勞動、愛祖國、團結友愛等良好品質的教育,從而形成一種健康活潑、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使幼兒身心健康都獲得了發展。
四、運用游戲的規則性,促使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規則意識 。
由於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原因,幼兒自製力差,意志行動尚未充分發展,在游戲中,幼兒卻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意志行動。游戲對幼兒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戲中,幼兒卻樂於抑制自己其他的願望,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游戲的要求。如音樂游戲《小兔采蘑菇》,講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後幫助小豬和小松鼠的事情。大家都喜歡扮小兔,而游戲要玩起來就必須有人扮小兔、小豬、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麼游戲就玩不成。游戲中各種動物的表演還應隨著音樂來進行,小兔的音樂出現了而小松鼠搶著去表演,這樣也就表現不出小兔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了。因此在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時,非常強調幼兒遵守規則,只有遵守了規則才能交換各種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在游戲中,要使幼兒逐步體會到活動規則對活動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知道應該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遵守一定的規則才會得到快樂,而遵守規則也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品質。
五、在游戲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發展幼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游戲活動中,我確立以幼兒為主的思想,做到「導而不包」,更多的是給孩子留出一個適當的空間,給他們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
⑥ 影響兒童游戲的因素有很多,給我們實踐工作帶來哪些啟示
學齡前兒童以游戲為主導活動。幼兒的娛樂、學習、社會交往、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對自己的認識體驗等多是通過游戲活動進行的。游戲是兒童精力過剩的需要,它可以調節兒童的情緒,控制心理創傷,並且為未來發展提供預演,創造了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實踐機會,訓練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水平。所以,不能把游戲視為單純的玩。 三歲前嬰兒的游戲以模仿為主,是機械模仿,缺乏想像。一歲前的嬰兒通常是成人發起游戲,引導兒童共同進行。游戲的目的是訓練嬰兒感知覺和動作發展,進行感情交流。兩歲左右的兒童喜歡實物游戲,他們通常按實物用途來模仿成人動作。通過模仿認識事物的功能和事物間的關系。比如:推動玩具汽車,讓它跑起來,同時嘴裡模仿出汽車的笛笛聲。 三歲後的幼兒多進行象徵游戲,通過使用替代物,在游戲中扮演角色,進行角色行為交往,去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的職責,掌握各種行為准則。幼兒在游戲中加入了想像性,出現創造性的萌芽。這種游戲與現實活動有相似性,可以幫助幼兒提高智能。 綜上所述,游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場所,特別是兒童群體游戲,有益於兒童社會化成長。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按自己的認識和想像阻止和約束兒童正常成長的游戲行為。如:當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發生了爭執,不是自己出面幫助孩子解決糾紛,就是不允許孩子再與對方交往。表面上看是保護孩子不受侵害,實際上是讓孩子喪失了一次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的機會,孩子從中得到的經驗是有了問題找家長。其自我成長受到阻礙。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戲已成為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形式。通過實證性的研究專家們發現:玩游戲比上課更能發展孩子的體能、認知和社會性,是兒童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和了解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更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對於幼兒的健康心理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平時可利用游戲對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游戲的感染力,培養幼兒大膽、活潑的性格。 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戲對於兒童不僅僅是「好玩」或娛樂,更重要的是兒童在游戲中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當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行動對物體或他人產生影響時,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快樂。例如:小班有個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較內向,不愛表現自己。可是在角區活動中,老師發現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結構游戲時,表現出極強的創造性,不論是從造型、還是美觀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創性,教師抓住契機,對他的作品進行及時的肯定,並讓他講一講是怎樣搭的?搭的是什麼?剛開始,李莫非還很害羞,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小聲的講了起來。游戲結束時,教師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覽區供小朋友和家長們參觀,小莫非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以後的日子裡,老師請李莫非當起了班內的「建築師」帶領小朋友們玩結構游戲,過了不久,老師發現李莫非變的開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經和剛入園時判若兩人。我們知道,這是他在游戲中找回了自信。 二、通過游戲的開展,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而游戲恰恰是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游戲對於幼兒來說,是他們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動。游戲過程本身就是幼兒交往的過程,幼兒在游戲中常常需要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觀願望或要求轉換成語言,或者根據別人的意思作出言語的的反應。一個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維方式去組成語言用以進行交往的幼兒,不可以像成人那樣得到語言交往上的滿足。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游戲中有機會得到滿足,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而達到情感、語言發展與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兒的獨自游戲中,他們常常用有聲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願望。他們邊想邊玩邊說。這些語言既有模仿,又有創造。語句中摻進了孩子自己的經驗。這時候,教師應注意觀察和傾聽幼兒的獨自言語,並給予正確指導,使她的語言發展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自己的口頭語言的同時,通過與同伴在對游戲的內容、角色等方面的協商,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例如: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戲時,小明說:「小彤我當醫生,你當護士好嗎?」小彤說:「好啊!過一會,我當醫生,你再來當護士好嗎?小明點一點頭,倆個小朋友高高興興玩去了。幼兒與同伴的共同游戲,是語言交往的最好時機,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實際的練習。 三、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引導幼兒良好的社會行為。 良好的同伴關系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往往嬌慣任性,隨心所欲,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寬容、諒解別人,更不會主動關心、愛護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首先要教育幼兒學會尊重他人,從言語到行動,從外表到內心,從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同伴間關系就會寬松和諧。豐富的游戲活動具有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作用。幼兒期孩子開始產生參加成人社會實踐活動的願望,但由於知識能力有限,還不能真正參加成人勞動,而游戲卻能滿足幼兒的要求,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另外通過各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體育游戲如:《小貓學本領》、《愛勞動的小白兔》、《學做解放軍》等使幼兒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勞動、愛祖國、團結友愛等良好品質的教育,從而形成一種健康活潑、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使幼兒身心健康都獲得了發展。 四、運用游戲的規則性,促使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規則意識 。 由於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原因,幼兒自製力差,意志行動尚未充分發展,在游戲中,幼兒卻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意志行動。游戲對幼兒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戲中,幼兒卻樂於抑制自己其他的願望,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游戲的要求。如音樂游戲《小兔采蘑菇》,講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後幫助小豬和小松鼠的事情。大家都喜歡扮小兔,而游戲要玩起來就必須有人扮小兔、小豬、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麼游戲就玩不成。游戲中各種動物的表演還應隨著音樂來進行,小兔的音樂出現了而小松鼠搶著去表演,這樣也就表現不出小兔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了。因此在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時,非常強調幼兒遵守規則,只有遵守了規則才能交換各種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在游戲中,要使幼兒逐步體會到活動規則對活動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知道應該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遵守一定的規則才會得到快樂,而遵守規則也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品質。 五、在游戲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發展幼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