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幼兒游戲
幼兒游戲
是指在幼兒之間可以玩的游戲,可以增長小孩的智力等好的因素發展的游戲。
B. 讓幼兒玩角色扮演游戲有什麼好處
扮演游戲對於寶寶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長們應積極和寶寶玩角色扮演游戲,而不應顯得不耐煩。下面介紹角色扮演游戲的好處有哪些。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大約從1歲半開始,寶寶就會出現「假裝」行為,如將喝水的杯子當做話筒、將小馬扎當坐騎等等。尤其是寶寶的語言進一步發展以後,他會主動要求你假扮童話中的公主、巫婆、狐狸……
Step1:「假裝」漸漸與現實分離起初,嬰兒只是利用現實物體――如用玩具電話假裝打電話,用奶瓶來假裝喝水;到兩歲左右,他會使用一些現實程度小的玩具,如用木塊當作電話,而且行為更頻繁。不久以後,寶寶就知道利用身體的一部分來代表物體,例如用一個手指代表一把牙刷;3歲以後,即使在沒有任何現實條件支持下,寶寶對物體和事情的想像方面的表現也非常棒。意義:由於游戲的「象徵物」不再緊密地與它所指向的物體的使用功能相配對,這表明寶寶的想像力開始萌發,對事物的描述變得更靈活了。
Step2:假裝對象不再是自己當假裝第一次出現時,它是直接指向寶寶自己的。如寶寶模仿媽媽假裝給自己喂飯、洗臉。不久以後,假裝行為就開始轉為指向其他物體了,如給洋娃娃喂飯。大約3歲時,寶寶搖身一變成了「幕後策劃人」,身邊的物體成為有用的替代,他會用玩具娃娃父母來喂玩具娃娃寶寶。意義:這一發展次序說明,寶寶已經認識到角色扮演活動的代理者和接受者能獨立於自己而存在。「假裝」行為逐漸顯示了寶寶「非自我為中心」的活動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得成人與寶寶互相有意義的交流成為可能。
Step3:假裝游戲越來越復雜例如,在「假裝」行為剛剛出現的時候,嬰兒要表現喝水,他會端起杯子就往嘴邊湊,而不會將倒水、喝水的動作結合起來。但過一段時間之後(2歲半左右),他就會將倒水、喝水甚至喝過之後的滿足感表現得活靈活現。這就意味著,他學會「協調」了,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在游戲中,寶寶就會和其他人「協調」分工,做角色扮演了。到四五歲時,寶寶之間能協商建立游戲主題,在一個精心策劃的游戲中創造並扮演很多角色,同時表現出他們對故事發生、發展線索的出色理解。聽聽他們在共同創造一個想像世界時的陳述:「你假裝是宇航員,我假裝在操縱控制塔」、「等等,我必須建立太空船」,多麼嫻熟老練!意義:在復雜的社會性游戲中,寶寶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並不僅僅停留在「描述」階段,而是全心投入到「參與性」的活動中來,試圖影響並控制周圍的世界。在這種虛幻的、「假裝」的交流中,寶寶能夠理解、判斷和思考自己和夥伴離奇的描述,這說明他已經學會推斷別人的思
維,判斷推理的邏輯能力正在悄悄萌芽。
C. 幼兒心理學的假裝游戲
假裝游戲是影響兒童的認知能力、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於兒童理解心理和現實的區別。Leslie指出,假裝是心理理論的一個部分,從此假裝游戲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有研究指出,在假裝游戲中,更多參加角色扮演的兒童,或者在幻想測驗上得分更高的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比其他兒童要好。
D. 有人說假裝游戲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原因是什麼
當孩子3-4歲時,作為他每天的照顧者,你會發現他們一會兒是超人,一會兒是推土機,一會兒是艾莎公主。兒童發展學者會告訴我們:這是孩子這個階段特有的“假裝游戲”。
假裝游戲對孩子意義非凡,但我們往往會從創造力、學習等角度去思考。在朋友孩子身上和Tim身上發生的事情,讓我意識到:假裝游戲或許還能給孩子力量,讓他們變得更好。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分辨幻想和現實機制,取決於刺激的時長和強度。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成天都處於一種強刺激的幻想中,比如連續幾個小時玩游戲。那他真的可能會模糊現實和想像的邊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假裝”雖好,也不能讓孩子總活在幻想之中。
凌晨媽媽來叨叨:
游戲是孩子學習的方式,在世界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擁有漫長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玩耍,假裝成任何他們見過的,想像中的事物。其實這是在進化中人類最重要的武器。而我們的孩子也能在這些游戲中,獲得力量、知識甚至突破自我。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E. 幼兒出現假裝行為時標志幼兒開始什麼游戲
20 年來,心理學研究者對兒童的假裝游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針對假裝游戲的本質,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觀點。近幾年,關於假裝游戲的研究更多地與兒童認知發展聯系起來, 認為兒童只有參與到假裝游戲中,才會獲得各種成人的社會生活經驗和技能。假裝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許多練習機會, 構成了幼兒心理理論重要的發展環境。
假裝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狀態, 兒童的假裝包含在游戲活動中。兒童假裝是一種與模仿類似的行為活動,是個體成長中的適應過程。因此,假裝體現著個體走向現實進程中的認知成長狀態, 是假裝者根據想像的情境,有意識、有目的地用模仿的方式進行的智力行為。假裝游戲與其他兒童游戲的不同點表現在假裝性上。倪偉和熊哲宏把假裝游戲定義為一種有意識的但不含欺騙目的的游戲形式, 行為者在准確地感知到實際情況的條件下, 有意設想出非真實的情境, 並根據這種想法有意公開做出非真實的行為。可見,假裝游戲是游戲者根據設想的情境有意地做出模仿的行為,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游戲形式。而元表徵、想像論和模擬論是以往假裝研究中頗具影響的3 種觀點。
F. 什麼是象徵游戲
一、象徵性游戲:19世紀下半葉,心理學家提出了諸多游戲理論:早期理論從生物學角度將游戲視為本能和先天需要,當代游戲理論則關注游戲對個體發展的重要功能。皮亞傑從認知發展角度指出,游戲不僅是個體智力或認知活動的一方面,還是同化超過順應的表現。他將游戲分為練習游戲、象徵游戲和規則游戲。象徵游戲作為其中一種類型,是將知覺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進行表徵的游戲形式,前運算階段的幼兒進行此類游戲。
二、定義:象徵性游戲是將知覺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進行表徵的游戲形式,前運算階段(2-6、7歲)的幼兒進行此類游戲。此時幼兒已經發展出表象語言與功能,能夠想像不存在的東西,可以理解假裝活動。因此這種游戲更適合幼兒的特點,能夠幫助他們解決渴望參與成人生活但身心發展水平較低這一矛盾。
舉例
1、故事一:泡泡最近熱衷「做媽媽」,每天媽媽下班後都要求媽媽扮演她的寶寶。她會要求「寶寶」回家後去洗手,然後她假裝用杯子倒水給「寶寶」喝,還會陪「寶寶」搭一會積木,給「寶寶」唱歌,如果「寶寶」看手機超過一定時間,還要限制不可以看手機和平板。會問「寶寶」是不是餓了,想吃什麼,假裝自己給「寶寶」做飯吃。等等等等。基本上是她自己的生活的縮影。
理論分析:泡泡玩的這種角色扮演游戲,在兒童心理學中將其分類為象徵性游戲,指的是通過使用替代物並扮演角色的方式,來模擬社會生活的假裝或想像游戲。所以又被稱為假裝游戲、想像游戲或者戲劇游戲。象徵性游戲是學前兒童的典型游戲,根據游戲水平來區分,大致可以分為裝扮游戲和角色游戲。裝扮游戲比較多的發生在兒童1-3歲時,屬於象徵性游戲的早期,而從3歲左右開始,兒童會將他熟悉的人或場景帶入裝扮活動中,這就是角色游戲。角色游戲是裝扮游戲的發展,是象徵性游戲的成熟形式。
G. 談一談假裝游戲對幼兒心理發展有哪些積極的作用
假裝游戲對幼兒心理發展有哪些積極的作用,我覺得假裝游戲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應該沒有積極的作用,因為你是在假裝孩子還是能夠看得出來的,你要真的去玩才可以啊。
H. 哪些游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一、猜五官
游戲說明:
1、兩人面對面
2、先隨機由一人先開始,指著自己的五官任何一處,問對方:「這是哪裡?」
3、對方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來回答提問方的問題,例如如果對方指著自己的鼻子問這是哪裡的話,同伴就必須說:這是鼻子。同時同伴的手必須指著自己鼻子以外的任何其它五官。
4、如果過程中有任意一方出錯,就要受罰;3個問題之後,雙方互換。
二、瞎背瘸
游戲目的:
溝通配合能力,活躍氣氛
游戲規則:
當場選六名員工,三男三女,男生背女生,男生當「瞎子」,用紗巾蒙住眼睛,女生扮「瘸子」,為「瞎子」指引路,繞過路障,達到終點,最早到達者,為贏。其中路障設置可擺放椅子,須繞行;汽球,須踩破;鮮花,須拾起,遞給女生。
三、踩氣球
目的:活躍氣氛,增進協調性和協作能力。
要求:人數為十名,男女各半,一男一女組成一組,共五組。
步驟:當場選出十名員工,男女各半,一男一女搭配,左右腳捆綁三至四個氣球,在活動開始後,互相踩對方的氣球,並保持自已的氣球不破,或破得最少,則勝出。
四、可憐小貓
方法:
1、全體圍坐成圈,一人當小貓坐在中間。
2、小貓走到任何一人面前,蹲下學貓叫。面對者要用手撫摸小貓的頭,並說「哦!可憐的小貓。」但是絕不能笑,一笑就算輸,要換當小貓。
3、撫摸者不笑,則小貓叫第二次,不笑,再叫第三次,再不笑,就得離開找別人。
4、當小貓者可以裝模做樣,以逗對方笑。
五、頂球競走
器材: 汽球十餘個吹飽,橡皮筋十餘根。(不用汽球用郊遊所帶的蕃茄、柳橙、橘子亦可)。
方法:
1、全體分成數組,各組分由二人為一小組。
2、設定競走的距離與目標。
3、開始時,各組由二人用額頭互頂汽球或水果向目標前進,繞一周回來,由另一小組繼續,最先結束者為優勝。
I. 孩子會玩假裝、想像游戲會是孤獨症嗎
這位家長你好,復你的孩子的症制狀是典型的孤獨症,他的假裝游戲多半是你教的,或者是他的刻板模仿,會假裝游戲還要看他的假裝游戲是否帶有想像思維和交流的目的,可能他只會自己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並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這樣的游戲。相信檢查結果,他們畢竟是專業的,千萬不要因為你對孤獨症的不了解耽誤了孩子的治療。雖然承認孩子是孤獨症是很需要勇氣的,但抓住一點可能性就懷疑孩子不是,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面對現實,踏踏實實給孩子訓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