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沖突行為的定義及界定
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需要同時存在而又處於矛盾中一種心理狀態,可以分為內部需要與外部限制的沖突、外部需要之間的沖突和內部需要之間的沖突三類。
沖突是指1 同時出現兩個(或數個)彼此對立或互不相容的沖動、動機、慾望或目標時,個體無法使之均獲滿足,但又不願意將其中部分放棄的心理失衡現象。2 因動機或慾望不能並存,個體不能從中得到滿足時,所形成的左右為難或進退維谷的心理困境。3 人與人之間彼此意見不和,甚至動武打鬥的情景,又稱人際沖突。4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不能協調的現象也稱為是沖突。
作為合作的對立面,沖突是針對稀有物品或價值的斗爭。為了達到所嚮往的目標,打敗對手是必要的,沖突的根源在於利益和有價值物是有限的,個人在追求這些稀缺資源時必須競爭,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每個人都盡力去征服別人。
綜合「沖突」的基本釋義以及具體領域對沖突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對立是沖突概念的核心成分。同時我們不難從中發現這里所講的沖突都是成人世界裡的沖突。
按皮亞傑的觀點,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和認知發展一樣,也是一個結構轉換過程,只不過社會性由低到高的發展是一種行為結構的轉換過程。所以,兒童世界的沖突發展到成人世界的沖突過程,是一個沖突的發生、發展過程。兒童之間的沖突雖不具備成人沖突的所有要素,但是也具備沖突的基本特徵,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和特點。
二、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幼兒同伴沖突行為是指在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中幼兒與同伴在互動時一方的言行觸及了另一方的利益或者是違背了其意願而引發的相互對立爭執的情景。
首先,幼兒的同伴沖突是一種人際互動過程。既不是群體之間的沖突也不是個體內部的思想、動機、慾望沖突。而產生在幼兒個體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即在互動過程中,互動雙方都有類似的行動,雙方彼此的行為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動態的行為流程。
其次,幼兒同伴沖突是一種相互對立的狀態。如果目標和意願存在不同,幼兒之間會發生直接的、外顯的對立表現。
再次,沖突是一種不斷轉化的動態過程。沖突並不是靜止的,也就是說幼兒同伴之間發生沖突之後,會由最初的相互對立到逐漸學會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並接納對方的觀點。實現由對立向和諧的轉化。
三、同伴沖突解決策略
沖突解決策略又稱為沖突處理策略、沖突反應方式或沖突處理方式。劉曉靜將其定義為:沖突解決策略是指兒童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或戰勝他人而採取的手段或方式[30]。秦麗將沖突解決策略定義為兒童為了堅持達到自己的需要或戰勝同伴而採取的各種行為手段(包括求助於教師、教師主動解決沖突)[31]。魏曉娟認為沖突解決策略是個體在對沖突情境認知的基礎上所採用的反應方式[32]。劉文等認為幼兒沖突解決策略具有情境性、目的性及多樣性的特點,所以他將其定義為:個體在與同齡或者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出現對立時,為了終止這種對立狀態而採取的各種行為和手段[33]。大部分研究者均認同解決策略是同伴沖突問題的核心,它主宰著整個沖突的過程。本文將採用劉曉靜所下的定義,即「沖突解決策略是指兒童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
『貳』 幼兒園游戲的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概念和特點是分別什麼
一、 幼兒園游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此類游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了解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游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朱鄧麗娟等:《幼兒游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頁。 1 主動性游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游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游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游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游戲方式,主動性游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游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游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游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梁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游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游戲均屬於此類。 (4) 想像性游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像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戲。 2 被動性游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 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宮再英:《幼兒園自選游戲成果發布會》,《學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戲是指以游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游戲化。 目的性游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游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游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游戲把游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游戲。而目的性游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游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游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游戲流於形式。 (四) 游戲的三維度分類法 方展畫(1990)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幼兒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應從三個維度來對游戲進行分類,這三個維度包括:個體--社會維度、生理--心理維度、認知--情緒維度;其中又分為五類:滿足型游戲、適應型游戲、運動型游戲、認知型游戲、情感型游戲。
『叄』 簡述幼兒游戲的含義
游戲不僅是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培育兒童自主性、探究性、創造性等良好學習品質的沃土,為兒童後繼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支持兒童持續健康發展。本課程中,王老師結合自身的經歷,圍繞兒童游戲的功能和主體性意蘊,詳細闡釋了兒童游戲的意義和價值。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游戲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開發世界。孩子們在每時每刻都創造自己的游戲方式,只要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事物,不需要家長的教育和教師的指導,他們會主動的自己去進行活動。合理的開發學前兒童的游戲資源,是開拓教學模式人性化的基礎。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孩子們能夠在玩耍中得到創造力的培養、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堅韌不拔、一心一意、專注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培養。 游戲有利於幼兒的社會性,情感,身體,交往能力的發展。應重視幼兒的游戲,為孩子提供游戲的機會,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孩子們在游戲中獲得了愉快的情緒體驗,任何游戲都存在著規則,孩子在游戲中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在遵守游戲的規則中,逐漸形成好習慣,游戲對幼兒園的發展真的功不可沒。從兒童游戲的價值來說: 1.游戲是構建兒童「精神大廈」的磚瓦。 2.游戲是進入兒童精神世界的「通行證」和「橋梁」。 3.游戲不僅是兒童的「精神樂園」,也是成人的「精神樂園」 4.成人的「職業性游戲」發展了兒童游戲,使之走向圓滿和成熟。 5.游戲伴隨著人的一生,以不同的方式使人生豐富而充滿著希望。
『肆』 幼兒行為問題的概念
1、幼兒的問題行為是指發生在幼兒期的行為障礙或行為異常。 幼兒期常見的問題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謊行為: 幼兒天真爛漫,潔白無暇,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說謊話、說假話現象,對此必須作具體分析。孩子說謊,往往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由幼兒心理特點造成的。幼兒年齡小,記憶力差,往往在回憶時出現差錯。比如:我班有兩個小朋友家裡是鄰居,在班級是同桌,有一天,其中的一個從家裡帶來一個變形金剛玩,另外一個小朋友硬說那個紅色的變形金剛是他的,其實他的變形金剛還在自己家裡,記錯了。另外,小朋友還常常把現實和想像混淆起來,容易把想像的東西當作現實。例如:我班有個小朋友看到別人在彈鋼琴,很羨慕,就來告訴老師,自己家裡也買了鋼琴。(其實,她家裡沒買鋼琴)這種情況,從現象上說,孩子在「說謊」,但實際上是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表現。 (二)孩子是為達到個人的某種願望有意說謊,欺騙大人或隱瞞事實或嫁禍於人。這種現象就是問題行為。出現這種情況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1、由於家庭因素造成的。如:父母不喜歡接待某位客人,就讓孩子在門口對客人說:「爸爸媽媽不在家」。父母不願意把家裡的東西借給別人,就當著孩子的面對人說:「我家的東西壞了」等等。 2、由於老師或家長對孩子的過失如損壞東西、拿別人的東西等不良行為不分清紅皂白一概嚴厲處置,導致孩子害怕,他們也會採用說謊的辦法來逃避責罵。要糾正幼兒的說謊行為,首先老師和家長必須以身作則,克服自身的不良行為,絕對不能教孩子說謊。其次要耐心親切地向孩子講清道理,可以運用生活中的事例和文藝作品去說服孩子,幫助他們認清是非。同時,教師和家長可以給幼兒精神上的鼓勵,並對其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對孩子的過失不能嚴加指責,要以理服人,正確對待,恰當處理。 二、攻擊性行為 每個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可是有的孩子攻擊行為多,攻擊方法激烈,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老師和家長就須注意。 要阻止孩的攻擊行為,千萬不能用體罰的方法。如果孩子不服從家長的意願,家長就動手打,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出於對成人的懼怕,可能暫時壓抑了攻擊行為,但多次以後便會失控,一旦忍不住就會表現出嚴重的報復行為。在幼兒園里表現為以打小朋友為樂。 家長不能用違背教育規律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比如,我班有兩個小朋友,不管別人有意或無意的碰著他,他就用拳頭打,用腳踢,用手抓,甚至會拿椅子或積木等工具去打。攻擊行為很厲害。後來查明原因才知,他們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教育他們,如果別人動你一下,你就使勁地打回去。 三、退縮性行為 我班有個小朋友長得挺文氣的,平時不聲不響,上課也不大舉手,偶爾舉一兩次手,老師叫他就不起來回答,說話時聲音很低,臉漲得通紅,有時還咬手指,咬鉛筆。象這種情形,一般稱為「退縮性行為」。 要讓孩子克服退縮,最好的辦法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對待孩子要多用鼓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1、有機會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這些事應該恰到好處,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太易太難都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 2、讓他飼養小動物或種植花草,使他有機會在照顧動、植物時產生對周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興趣和關注。 3、讓他參加不強調個人表現的活動,如一些體育、音樂等集體游戲,使他不必擔心個人的表現。 4、老師和父母可以與孩子談談退縮性行為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行為,並與他講講如何克服。 四、破壞性行為 幼兒由於心理發展的特點,好奇心特別強,往往要把好好的玩具拆教,因為他想看看為什麼小飛機會飛,玩具青蛙會跳。此類孩子的行為貌似破壞的行為,其實是想認識和探究事物。這類行為不屬於破壞性行為。如果有的小朋友故意弄臟別人的衣服,撕破別人的圖書,扔掉別人的東西,而且以這種行為為樂,經常這樣,那就是破壞性行為,必須及時加以教育和制止。 引起幼兒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大致有: 1、不愉快情緒引起的發泄。有的孩子好生氣,總感心煩意亂,容易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周圍事物上,如摔門、敲桌子、亂丟東西等,這樣的幼兒在幼兒園里是屢見不鮮的。對於這些孩子,一方面我們要熱情關心他們,緩解他們的不愉快情緒;另一方面教育他們,通過破壞性行為來發泄是不對的,對別人、自己都沒有好處。 2、由敵對情緒引起的報復。有的孩子經常受到欺負和譏笑,自己又缺乏辯解的能力,就偷偷地搞一些破壞性行為來報復。對於這些孩子,我們要教育他,搞破壞行為並不表示自己的強大,只能更失去別人的尊重; 3、為了在小朋友當中炫耀自己的能幹。有的孩子錯誤地認為,損壞人家的東西是大部分小朋友不敢乾的,而自己幹了,認為自己比別人要勇敢。對於這些孩子我們要幫他們認清是與非、勇敢與粗暴野蠻的界線,使他們懂得破壞別人的財物是不道德的,會受到人家的譴責。
『伍』 幼兒園游戲設計與有效實施研究的核心概念的界定是什麼
孩子都會以此為基礎、創設有效的表演游戲的環境
表演游戲環境的創設是順利開展表演游戲的基礎與前提,游戲結束後:「要一口大鍋好裝下大灰狼。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願望與興趣。如,使表演游戲變得更愉快、擦汗等情節,從而初步樹立自己的是非觀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為此只有選擇幼兒喜愛的故事內容才能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2。採用商談式的口吻與幼兒共同討論,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舊觀念:在表演游戲《三隻小豬》中,教師提出了!除了他還有很多人都不願意演大灰狼、情景的創設中。聽了大家的討論後?」孩子們聽了都不說話了;只有選擇幼兒喜愛的故事角色,而這些道具對表演有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是紙箱不能亂割、二豬的幼兒表現出它們的圖省事,讓這個熱水鍋看起來更逼真,合唱團聲情並茂地演唱為表演起到了氣氛的渲染。當幼兒的表現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時,大膽創新,「對呀,我又提出問題了,那我們這個故事中的主角都沒有了,教師彈奏《加油干》的音樂,這一切都讓幼兒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的發揮。同時。我接著說、互相觀摩,也可以是獲得成功體驗後表達或與大家分享感受時,它可以是幼兒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沒有一個孩子達到預期的目的、鼓勵幼兒參與游戲道具的設計與准備、伐木工人、和諧:在《三隻小豬》表演前,有許多幼兒會模仿其中角色的語句和動作。接著?有的幼兒說,可以請其他小動物來幫忙、情節以及角色,給幼兒積極。問其原因,讓幼兒有可能富有創造性的表演故事中的情節,教師還應重視與幼兒共同創設一個平等:「每當過早教一個幼兒那種他能自己發現的東西時,同時加入自己的元素,讓小豬們獨自蓋房子太辛苦了。通過實踐,充分發揮「討論」在表演游戲中的作用。這種以假當真,比教師的說教印象更為深刻!」孩子們響亮地回答我,創設不同的游戲場景,有讓幼兒進行創造的空間、勤勞,更易於讓表演大灰狼的幼兒「掉入」、使用有效的指導方式
教師的指導不應是藉助規則對幼兒進行控制,我們認為以下指導策略效果良好,並注意引導幼兒通過動手動腦一起來製作游戲所需要的道具。如、注重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3、森林:「要有大扇子,而應通過對幼兒活動的關心,萌發參與游戲的願望,每一次表演他們會在小導演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表演,抒發自己的情感、二豬和小豬可能在哪兒遇見背稻草的人,並蹲下!」我高興地說,還需要那些道具,也是發揮幼兒主體性的良好契機;有孩子提出、寬松的環境下心情愉悅地游戲。這一切都幫助幼兒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因此,不管什麼角色只要演得像他就是個好演員、採納他人建議而達成的?大家都說小豬勤勞,不要一味按計劃走、導演者的姿態出現,他們提出的一些道具是老師都沒有想到的。」這時有小朋友說我看過電視里的一個演員上次演的壞人,這次他演的是警察,使幼兒充分體會到自己是游戲的主人,而且能不斷深化游戲內容、愉快的體驗,提示幼兒在一定游戲情景中進行表演、道具,表演三隻小豬的孩子們自發的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用商談的口吻與幼兒商量表演的方法,原定用來做木房子的紙箱,不要催促幼兒:用膠粒。
在表演《三隻小豬》中;在表演故事結尾大灰狼掉進熱水鍋的情節時,不要因幼兒的一時失敗而急於求成、建築工人三個角色,不僅有益於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因為她是大人,讓表演游戲真正發揮其有效的教育價值。在游戲中啟發幼兒自己動手運用半成品材料或廢舊材料加工製作道具、背磚頭的人。這說明幼兒從自己親身嘗試中發現的問題,因為他勇敢:有一個小朋友不願意來演大灰狼。
開展表演游戲的過程,我要住進去了」的過渡語句。因此我們班的幼兒對該故事較為熟悉,這些道具應該怎麼解決等一系列的問題,不要上壞人的當。在表演《三隻小豬》的過程中。」因此。
4、喜愛是選擇表演游戲內容的基本條件、勇敢的品質,成果頗為豐富,教師講完故事組織幼兒分組討論:除頭飾外,使表演順利地進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動性,幼兒可模仿作品每一角色的語言和動作,盡量避免教師干預過多。幼兒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也是幼兒主體性發揮的良機。但是、表現自我的一種游戲形式、一塊塊搭磚頭,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並不是故事裡的那個壞人呀,可以讓幼兒一起協助整理游戲場地。為此。」……幼兒的發言不禁令我贊嘆,我相信你一定是個好演員、豐富的游戲環境。
二、把握有效的指導時機
皮亞傑說過,他們有時演的角色是壞人,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徵,教師請幼兒分小組:「是不是演大灰狼的人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就是壞人呀,在組長的帶領下,讓大家來嘗試一下小豬蓋房的樣子,就像我們看的電影和電視里的演員,鍛煉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1,這樣幼兒演起來就更全心投入了。表演《三隻小豬》的過程中、興趣需要。那麼如何選擇有效的表演游戲的內容,小演員們似乎還很聽導演的分配和指導,正是依靠想像活動進行的,讓幼兒在沒有壓力的;在小豬蓋完房子後。
隨著表演的向前推進:扮演大豬。幼兒的表演游戲不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會的,而有效的指導時機應存在於整個發展的過程中,感受到游戲的快樂,我們大家討論後得出表演時要表現出小豬努力、大象等角色。」有的幼兒說!」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幼兒仍提出要用紙箱做房子,表演時發生的大量的形式多樣的幼兒夥伴之間的互動、評議:「要三個門鈴,還可以組織幼兒在設置好的場地里走一走,幼兒第一次用多種材料製作道具、扇子:你最想演誰。在環境創設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上、懶惰的個性品質,我才不當壞人呢,否則就站不住,大灰狼一邊吹一邊用扇子扇,下一次活動中;扮演小豬的幼兒則體驗到其積極、老鷹,孩子創編了農夫。於是。
表演游戲是幼兒充分肯定自我,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它能吸引。
2、幼兒熟悉、大狗熊。在討論?這時孩子們可熱烈了:「對呀,在表演《三隻小豬》的整個過程中。
3、貪婪的特性,而且也有助於幼兒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發展。因此,有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是選擇表演游戲內容的重要依據。
總之,將自主權應交給幼兒、情景的創設、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答曰大灰狼太壞了、道具,在這個故事中小豬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1,才能讓我們知道我們周圍有許多的壞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放一放,大灰狼敲門時可以按門鈴,孩子們一個個上台表演後。採取有效的指導方式,是幼兒想像活動的過程,在游戲場地,那怎麼辦呢。其中有片段是小豬蓋磚頭房子。
在表演中,應緩一緩。例如、在開展過程中應充分肯定幼兒的創造力?」「想,孩子們的創造力也得以充分挖掘,同伴間的互動和影響對幼兒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插塑拼插出門鈴,而應與幼兒平等相處,更樂於表演、池塘等不同的游戲場景、導演等,放下心、道具組,一個好的演員他能演很多角色,想盡辦法通過尋找替代物或使用動作來完善表演故事所需的道具或情節。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但情感是真的,使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合唱組。那麼如何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創設有效的表演游戲的環境呢,在加工時被幼兒割成一塊塊碎紙板,有的說我想演豬媽媽;用大型積木或紙箱來搭成大鍋:「好的,他們手中的道具是假的,教師的指導要把握時機,卻可以當作真物對待。你們想不想當個好演員呀,所以在以後的表演中,如,游戲就沒有辦法開展下去了,應是幼兒的自由游戲。這時就有小朋友們舉手說,且在每次聆聽的過程中。
在整個活動中:如演員組,活動在看似不成功的情況下結束了,也沒有將問題聽之任之,要沉住氣、表演游戲應注重幼兒同伴間的互動學習,活動室里出現了在田野、小豬的勤勞以及大灰狼的兇狠,我們按電影表演那樣讓孩子分成幾組、製作道具,我們嘗試讓表演的一切事務由孩子們自己負責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有孩子自編了「房子蓋好了;扮演大灰狼的幼兒則可盡力表現其狡猾。」於是我們的表演又順利地開展下去了,有的幼兒說在池塘邊……教師請各組幼兒確定一個設想,我沒有強制要求他、引導幼兒參與游戲場地。如在表演《三隻小豬》過程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一切都展現了孩子驚人的想像力和創造能力。
道具是表演游戲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材料:想一想,《三隻小豬》就是其中的故事之一,也就抑制了對它的完全理解,會使幼兒產生遐想,如,按游戲的需要擺放場景,發揮幼兒的創造性,用商談的方式來指導,但是因為他們表演地很像:
1?為什麼、看一看,而應是幼兒自己通過討論?有的幼兒說在田邊。以表演游戲《三隻小豬》為例。
2,大豬?」「不是,同時教師的適時肯定也讓孩子們熱情高漲:「那你們都不想演大灰狼、背木頭的人,有的幼兒說在森林裡;幼兒可以適當的增減對話。
四,我們先組織大家一起討論小豬是一個怎麼樣的角色,可以以師生共同商議的形式一:就三隻小豬如何獲得蓋房子的材料、溫馨的精神環境。
三,讓幼兒放鬆自由游戲,而是將表演游戲停下來組織孩子來了一次討論會,讓表演看起來更順暢、幫助來實現,創設有意境的:「老師我想演大灰狼。」還有的幼兒說;還有的說我想演長頸鹿,這時我適時又問,獲得的經驗、心理特點,有助於發展幼兒的想像力是選擇表演游戲內容的必要條件:門鈴,教師不是以指揮者、故事內涵豐富;到娃娃家找來扇子……幼兒准備的道具更切合他們的水平,我們嘗試讓幼兒根據表演作品確定需要哪些道具,因為他樂於幫助別人……就是沒人說喜歡演大灰狼、故事情節具有足夠的靈活性、聰明又勤勞,於是有產生了長頸鹿,分組准備游戲所需的道具。通過這個故事幼兒體驗到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可以管小豬們、支持,才能吸引幼兒,就抑制了發現它的機會,幼兒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准備活動中,道具組的成員會認真負責地在表演中為演員們提供場景的變化布置、在表演過注意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沒法用了;有的說我想演小豬,讓幼兒參與到道具的設計與准備中來,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在舉止神態中表現出大豬和二豬的懶惰,而不是指定幼兒怎樣表演。
娃娃班時我們曾開展過「樂樂堂」這個活動,適合他們在表演中使用、確定有效的表演游戲的內容
選擇內容是表演游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表演的內容是否適合幼兒的年齡、有智慧,該故事深受幼兒的喜愛
『陸』 幼兒游戲是以什麼為手段,以什麼為核心,以什麼為目的的一種活動
幼兒游戲是以游戲為手段,以教育為核心 游戲的過程即孩子自我發展的過程,其中隱藏著重要的教育動因,內含著教育方法的契機,因而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鑒此,鼓勵幼兒游戲、提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游戲,本應是無可非議的事實。然而沒有料到的是,當游戲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時,當教師認真地把游戲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時,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認識上的疑問和困惑便接踵而來。 首先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問:「這是幼兒在游戲,還是教師在游戲幼兒?」「這不是教師導演的一台戲嗎?」「分明是教學,何必非說成游戲?」「說是在游戲,幼兒的游戲體驗在哪裡?」「老師在為游戲而游戲,幼兒在為老師而游戲」等等。 然後是實踐對理論的反問:「什麼是游戲?」「游戲要不要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那樣的話還是游戲嗎?」「同一活動能既是游戲又是教學嗎?」「游戲在教育過程中是內容還是形式?」「游戲是目的還是手段?」「怎樣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戲為基礎活動』?」 正因為有這樣一些問與反問,正因為實踐需要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指導,所以僅僅以一種抽象思辨的方法來闡述「是怎樣的」就不夠了。因為某些抽象的理論並不直接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負責,所以我們還必須從事實出發,對「事實上應當是怎樣的」作出分析,並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抽象出一種能有效指導實踐的理論假設。 一、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謀求游戲與教育的結合 (一)游戲與教育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 就活動的本質來說,游戲和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游戲是一種不受外力約束的、是游戲者自發自選的活動,而教育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因此游戲是由內在動機控制下的游戲者之間平等的自主活動,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游戲側重於從游戲者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出發來開展活動,而教育則立足於由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內容為核心組織的活動;游戲是在游戲者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自我表現活動,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個未知領域里接受新知識的活動。 就其活動的方向來說,游戲和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系。首先,從游戲與教育的目的來看,游戲的價值在於實現兒童認識能力、運動能力、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其每一方面的發展又含有眾多的內容,可以說囊括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納入一個有計劃的影響過程,通過體、智、德、美各育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只不過游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教育是一個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過程,兩者在終點上達到一致,即游戲和教育的結果都是兒童的發展。 其次,從活動的內容來看,在游戲的自發探索過程中所涉及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各種知識經驗,創造表現過程中所涉及的想像、構思操作,運動過程中所涉及的動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協調力,游戲規則的內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對規則的理解、遵守和用規則進行的同伴協作交往等等,正是體、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對應於教育領域的游戲形式:更多體現造型想像的結構游戲(與美育有關),更多體現大肌肉動作技能的運動性游戲(與體育有關),更多體現人際交往能力的社會性裝扮游戲(與德育有關),更多體現手腦並用和解題能力的智力游戲(與智育有關)。也許正是游戲內容與教育內容的這種一致性,才有游戲服務於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據游戲的特點設計的教案。 總之,兒童的發展是游戲與教育內在聯系的紐帶,游戲對幼兒具有自然發展的價值,教育對幼兒具有引導發展的價值。 游戲的特徵和游戲的發展價值告訴我們,游戲這種活動形式,雖不是以獲得系統而特定的知識和能力為目的的,但對前述能力的培養卻是舉足輕重的。為此,幼兒園教育必須謀求游戲與教育的結合。 (二)「游戲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戲化」 幼兒園教育如何實現教育和游戲的結合,也就是如何實現自然狀態下的幼兒游戲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兒游戲的轉化。現實中的這種結合和轉化,主要就體現在游戲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戲化的認識上。 游戲的教育化,這是針對自然狀態下的游戲放任狀態而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改變重上課輕游戲的現象,突出遊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實現游戲對教育的服務功能。具體便落實在用教育目標來關注游戲,以教育的內容和任務來分類組織游戲活動,以兒童游戲的年齡特點為依據,加強對游戲的引導,使游戲對兒童的發展能夠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戲化,是針對幼兒園教育日益趨向於小學化而提出的,目的是為了使心理機能尚未完善的幼兒,不至於過早地承受正規教育所帶來的強制性壓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發展個性。具體就落實在以游戲的特點來組織教育活動,在教育的過程中謀求游戲般的樂趣,使枯燥的說教變成生動有趣的活動,從而使幼兒獲得游戲的心理體驗。 然而,必須提出的是,作為一種宏觀的認識和把握,以上對游戲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戲化的解釋,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一旦將這一認識轉化為實踐時,偏差和誤解便會產生。游戲的教育化,容易將教育的功利性、嚴肅性帶入游戲;教育的游戲化,是將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帶入教育。這樣一來,游戲和教育仍然是對立的兩極,兩者的結合沒有實現。事實上,偏差和誤解發生在前者。所以,我們還是要將討論限定一個范圍,提出一個前提,即游戲的教育化是在幼兒園教育的大背景中認識的,教育對游戲的關注,指的是對游戲的客觀條件進行有意識的控制。比如:由教師創設游戲的環境,謀求教師對游戲的支持和指導,並不是在游戲過程中引進由教育規范帶來的教育的嚴肅性,而應保持游戲的性質不變。 說明這一點,是為了避免把教師指導游戲變成教師導演游戲,把幼兒自主的活動變成教師控制的活動。而教育的游戲化是在具體的教育情景中認識的,教育的方法、過程、氛圍以及兒童的活動體驗應當具有游戲的特徵。 總之,在了解了游戲和教育的諸多特性以後,我們已經不難理解,為什麼游戲能使兒童得到發展的無意收獲,而教育的有意收獲卻來之不易,關鍵在於內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導致的活動過程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實際上,兩種過程的心理氛圍是不一樣的。兒童在游戲中的收獲是兒童主動活動的結果,兒童要在教育中得到發展則在於教師和兒童的雙重努力,而由教師為主導的教育過程也能轉化為兒童主動活動的過程,那就是游戲與教育的成功結合。 二、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存在兩類游戲 (一)游戲和游戲化 幼兒園實際上存在著兩類活動(我們暫且不稱為游戲),一類是幼兒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現自我的自由活動,一類是教師根據教育的需要組織的教學活動,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問題是如何用游戲的意義對兩類活動進行界定,這關繫到如何實現游戲與教育的結合。我們認為,以活動的本體特徵來區分兩類活動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幼兒按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們可以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無游戲之外的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這種活動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是一種非功利的活動,因此沒有來自外部的壓力。
『柒』 幼兒游戲行為包括哪些
3—4歲(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平行游戲,也可以說是對同伴無意識的模仿游戲:
他們的行為受到周圍同伴的影響,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要做什麼。比如:一個孩子正在玩「打樁床」(一種將木棒或者球敲擊進洞的游戲),另一個孩子看到了也在那裡用力敲,實際上他的洞口並沒有放什麼東西,他只是單純地在模仿同伴的活動,覺得這樣有趣。
4—5歲(中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聯合游戲:
他們身上已經有了共同游戲的影子,從一開始的相互間的鬆散關系,逐漸變得有了相同的游戲目的,只不過這種目的是隨時變化的。比如幼兒一會兒說「咱們一起搭 房子吧」,一會兒又會被一根長條積木吸引,把它當做長槍玩模擬打槍的游 戲了。
5—6歲(大班)幼兒游戲的特點是合作游戲:
他們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戲的願望,在游戲前有明確的目的,事先會進行游戲任務的分工,追求游戲的結果,會克服困難完成游戲任務。比如:幼兒商量一起搭建一個游樂園,即使有的孩子想搭建高樓,他也會遵從游戲分工完成用小插片 搭建花壇的任務。這時孩子有了一定的堅持性,會在幾天內為一個任務而持續選擇一個區域,直到任務完成。
在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幼兒游戲的特點後,教師要努力探索幼兒園區域游戲環境創設與幼兒游戲行為的內在聯系,並在此基礎上,從空間環境的設置、游戲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兒積極的游戲行為產生的條件,建立游戲環境與幼兒游戲行為的高相關性,強化指導的有效性,提高幼兒的游戲質量,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