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教師正確干預游戲的方式有哪些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幼兒游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指導游戲就需要介入到幼兒的游戲當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繼續游戲!促進幼兒游戲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游戲質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那麼教師如何介入幼兒游戲?以何種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麼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問題。我認為: 一、觀察是適時介入游戲的前提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游戲進行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引導,幫助幼兒獲得發展,並使其游戲得以延伸。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知道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玩,材料恰不恰當,經驗豐富程度如何等,再決定是否加入幼兒的游戲,以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的技巧。教師只有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游戲內容,並在幼兒游戲的興趣與需要的基礎上來幫助他們,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兒游戲的現象發生。 二、教師介入游戲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目的在於引導幼兒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當幼兒對教師新提供的材料不感興趣或者不會玩,不喜歡玩,只會一種玩法時,教師可用這種方式介入進行指導。例如,教師提供了一些硬紙殼及掛歷紙,目的是想讓幼兒自己動手通過畫#剪#貼製作出各種拖鞋及其它物品,結果無人問津。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製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緊接著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圍攏過來!活動便進行了下去。又如,教師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種就呆坐在那裡,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發夾、汽車、火箭等,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孩子們便又活躍了起來。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當幼兒有教師參與的需要或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於主動地位時,教師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兒在玩開商店游戲時「售貨員」和「顧客」都很正常地進行業務往來,如果扮演「售貨員」的幼兒說店裡很忙,邀請教師來幫忙,教師可扮作服務人員介入到中間去,並巧妙引導孩子提升游戲技巧。又如,有一幼兒鑽在用紙箱做的火車頭裡面,想玩開火車的游戲,但就是沒有「旅客」游戲無法進行,教師扮作「旅客」加入進去,並告訴幼兒我要到天安門去,找誰買票,這名孩子趕緊找來夥伴,扮作售票員,開始玩了起來。教師和幼兒都感覺玩得很快樂時,教師就隱退了。在一邊靜心觀察,關鍵時刻再登場,當幼兒的游戲只是在一個層面上進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向游戲的高級水平發展,例如,娃娃餐廳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師走過去問:「你做什麼菜?」幼兒想了想說:「炒菠菜。」教師又問:「你們有人在做飯嗎?幼兒聽後恍然大悟,連忙對另一幼兒說:「你快做飯吧,等一下,飯和菜要一起吃。」兩幼兒由同時切菜變為一人切菜一人做飯,他們心中確立了共同的目標:「開飯」並且知道飯和菜是要一起上的。從而使該項游戲由平行游戲轉化成聯合游戲。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兒游戲出現嚴重違反規則或攻擊性等危險為時,教師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為進行直接干預,這時教師的指導顯性的,如在游戲當中,幼兒因爭搶具而發生打罵,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內容的游戲時,教應直接干預,加以引導,但這種方式易破壞游戲氣氛,甚至使游戲中止,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三、教師介入指導游戲的方法 教師不管用何種方式介入游戲,既然介入了,目的應是對幼兒游戲為作具體的指導。 (一)語言指導。 1.發問。發問主要是用於了解幼兒游戲的現狀及幼兒的具體想法或進行啟發引導等,宜用親切平和的詢問,以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如,「你想做什麼呀?」「你要做什麼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兒的思考,逐漸學會辨別是非,作出明確的行為判斷。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魚缸里亂投放一些食物,教師看到後,沒有馬上制止,而是通過詢問了解到幼兒是想看一下魚最愛吃什麼?他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驗發現小金魚的特點,教師引導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將現成的答案告訴他,為了挽救小金魚的生命,還及時換掉了己經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當幼兒遇到困難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時,教師用一兩句簡單的建議性提示,幫助幼兒明確想法,促進游戲順利開展。例如,玩「菜市場」游戲時,菜賣完了,孩子們的游戲便卡殼了,沒法往下進行,教師用提示性的語言「我們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導孩子們自己動手畫、剪、捏、縫等熟菜加工車間便熱火朝天地開起來了。 3.鼓勵與贊揚。主要是就游戲中幼兒表現出的創造性及正向的游戲行為加以肯定並提出希望。對幼兒在游戲中能自覺遵守規則,克服困難,堅持游戲等良好的意志品質給予贊揚,以強化幼兒正向行為的出現。例如,教師為大班的孩子講完了孟良崮戰役中活捉張靈甫的故事後,一部分孩子就提議要玩打仗的游戲,用一塊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頂,然後一部分幼兒扮成勇敢的解放軍戰士,一名幼兒扮成張靈甫,游戲便有聲有色地開始了,教師抓住時機,及時表揚這些孩子肯動腦筋,並提出希望,希望孩子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體育游戲中,兩隊比賽規則要求每人先跑30米後,再投3個球,然後返回看哪隊先勝,有的孩子就能嚴格遵守規則,投籃不滿3個就不返回,堅持投滿3個,不中再投,教師對孩子這種認真的態度、良好的意志品質及堅持性給予高度贊揚,強化了幼兒正向行為的出現,也對其他幼兒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為指導。 1.身體語言,是指教師在指導游戲時,利用動作、表情、眼神等對幼兒游戲行為作出反饋。例如,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的創造性行為,教師應該用點頭、贊許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對幼兒不遵守游戲規則,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為,教師可用手勢、搖頭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據中央教科所IEA課題組的調查表明,幼兒在活動中可否選擇活動材料以及自選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活動的針對性、積極性。在材料不可選的情況下,幼兒的無所事事率最高,隨著材料可選程度的提高,無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頻率提高。在材料任選的情況下,無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頻率最高,由此可見: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讓他們在自由選擇的條件下進行游戲,能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教師一方面要提供豐富的材料,另一方面還要根據情況及時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幾天無人光顧的科學角內,教師放上了放大鏡,孩子又活躍起來。「小小舞台」里,教師及時投放了魔術箱、帽子等,孩子由原來單純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樣也更豐富了。 3.場地布置:教師期望幼兒產生什麼行為,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可以通過場地布置的影響來達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師希望減少跑及粗野的游戲,可用分隔物或傢具把開放的空間阻隔起來,吵鬧的和安靜的要分開。再如,如果有的區角內沒人光顧,可通過變換場地等方式吸引幼兒,也可同孩子們一起規劃、設計、安排場地。 4.動作示範。規則游戲由於有玩法及規則的限制,必須在學會後才能玩。因此,教師要給幼兒作適當的示範、講解,幫助他們掌握玩法,理解並掌握規則。在創造性游戲里,如表演游戲,教師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們進行示範性演出,不僅能激發起幼兒的表演慾望,而且能將各種表演技巧展現給幼兒,供幼
Ⅱ 對於人是否有必要進入幼兒游戲一直存在爭議支持者認為成人的介入會給游戲帶來
我認為成人不應該介入幼兒的游戲,會給孩子們帶來干擾及不便。
Ⅲ 如何對幼兒的行為問題進行干預是幼兒園教師比較困惑的問題.從教育學和心理
面對幼兒的一些行為問題,如社會退縮、攻擊、違紀、多動等,幼兒園教師往往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教師認為行為問題可能既不利於幼兒本人的發展,還會影響幼兒群體的正常教育活動,應該及時加以矯治。另一方面,由於學界對幼兒行為問題的研究還不充分,教師認為自己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識別什麼是幼兒正常的個性表現,什麼是幼兒的行為問題,害怕自己在矯治幼兒的「行為問題」時扼殺了幼兒的個性,因此教師又覺得對幼兒的行為問題應順其自然。認真考察教育實踐,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幼兒園教師在幼兒的行為問題尚不明顯時多採用順其自然的策略,而當幼兒的行為問題比較明顯甚至影響到集體教學時,則會運用自己的實踐經驗處理幼兒的一些行為問題,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還有一些教師在面對幼兒的行為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因此,如何在不扼殺幼兒個性的前提下處理幼兒的行為問題,將幼兒的發展納入正常發展的軌道,這是幼兒園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教育技能。本文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視角,探討正常教育生態下幼兒行為問題的教育干預策略。
這些教育干預策略基於這樣一些基本觀點:(1)行為問題的產生與教育息息相關,要解決幼兒的行為問題必須首先審視我們的教育,從改進教育的視角來干預幼兒的行為問題。干預的策略其實就是教育的策略,它有別於醫學和心理學中的專業干預。(2)對於幼兒偏離正常的行為,我們應本著預防和矯治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干預,以不損害幼兒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為基本准則。(3)我們應以生態的、游戲的、順應幼兒發展規律的策略應對幼兒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
一、建立融洽的師幼關系
不少研究表明,兒童與托幼機構教師之間的關系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預測指標,它可以預測兒童的同伴關系、行為問題和日後的學業成績。同時,師幼關系質量對課堂管理和幼兒的學習均有重要影響。「早期兒童研究文獻中最為一致的觀點之一就是,學習環境中富有情感並且是正面引導的方法能培養兒童的建設性行為。如教師良好的語氣以及運用正面引導的方法來鼓勵預期的行為,僅這兩種方法,就構成了幾乎所有學前教育方法所提倡的教師策略的關鍵。」〔1〕為什麼師幼關系在幼兒的發展中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認知和情感是幼兒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建立安全融洽關系的過程既是師幼情感交流的過程,也是幼兒發展認知能力的保證。其次,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他們與成人的關系從親子關系過渡到師幼關系,師幼關系的品質決定了幼兒對他人和世界的基本認識。安全融洽的師幼關系使幼兒產生安全感,可以幫助幼兒形成樂群、合作、友愛的良好個性,這一過程正是幼兒社會化的過程。最後,幼兒在教師那裡獲得的安全感,有助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的發展,使他們能夠積極自在地投入學習活動。〔2〕可見,良好的師幼關系不僅對幼兒的社會化和個性發展至關重要,而且是幼兒開展有效學習的保證。一般而言,師幼關系的淡漠和惡化預示著幼兒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問題。所以,關注師幼關系,把建立融洽的師幼關系作為一種策略而不僅僅是原則和理念,這是預防和應對幼兒行為問題的關鍵。這與羅傑斯的教育思想和心理治療的宗旨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以借鑒羅傑斯關於關系建立的原則和策略來審視現有的師幼關系,建立融洽的師幼關系。教師應注意:(1)以發展的觀點認識幼兒的行為問題,將幼兒的行為問題視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來應對。(2)堅信所有的幼兒都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和責任。(3)尊重所有幼兒的選擇和需要。(4)將教育的責任定位於「引導」而不是「教導」。(5)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幼兒的行為及其意義並給予適宜的引導。(6)重視良好關系的建立,將良好關系的建立視為教育者的重要責任。〔3〕
二、運用可操作的心理治療技術
在營造良好師幼關系的基礎上,有必要引入一些有效的、容易掌握的心理治療技術,以提高幹預的針對性。接觸和阻抗是完型療法的重要心理治療技術。所謂接觸就是通過各種感官與環境進行互動。接觸的方式主要有七種:看、聽、觸摸、交談、行動、微笑和品嘗。完型療法認為:「與環境的接觸是個體成長所必需的,它是個體改變自己及其對世界經驗的一種手段。一旦與環境相接觸,變化便不可避免,因為個體會吸收、同化或排斥他所接觸的內容。」〔4〕良好的接觸是個體對身體感官的恰當運用,可使機體處於積極的活躍狀態,以健康地表達情緒情感,自如地運用認知能力,表現出積極的心理狀態和特徵,如學習、思考、好奇、探索、交談以及不同的情緒反應等。個體如果在接觸過程中受到抑制、局限或者阻斷,接觸就會遇到困難,變得支離破碎而失去內部的一致性。為了獲得內部的一致性,有些個體可能會以限制、抑制、阻斷的方式削弱自我,使自己變得不那麼敏感,從而限制自己的身體,阻斷情緒的表達,抑制自己的智力。結果就是自我的日漸消失以及對接觸能力的破壞,而這樣的處置常常導致行為問題的出現。從這一角度看幼兒的行為問題,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幼兒的「行為問題」比較怪異,但是這正是他們試圖獲得內部一致性的嘗試。〔5〕例如,幼兒不善交往,只好通過離開同伴來獲得自在感,以克服交往的焦慮和自卑,等等。行為問題的實質是幼兒通過各種減少接觸的方法來減少不快。如果聽之任之,幼兒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會逐漸減少,幼兒的行為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如果一味強迫幼兒接觸世界,開放自我,又會增加他們的痛苦,加重他們的行為問題。因此,通過有效的策略發展幼兒的接觸能力,使幼兒以適應的方式獲得內部一致性,這是教育干預的重要策略。
安全感是良好接觸的保證,教育干預必須營造友好接納的氛圍,使幼兒獲得安全感。例如,創設游戲環境,將幼兒自然地引入游戲,就是一種接觸的策略。然而在接觸過程中,一旦幼兒遇到麻煩,感到悲傷、擔憂、焦慮、恐懼或者憤怒時,幼兒就會防護和限制自己,將自己包裹起來,抑制自己,並且阻斷良好的自我表達,這就是接觸過程中所遇到的阻抗。當幼兒出現阻抗表現時,教育者常常感到比較棘手,會產生沮喪和焦慮情緒,甚至會放棄自己的努力。事實上,阻抗表明幼兒在接觸過程中雖然存在問題,但它同時也提供了許多值得重視的信息。首先,阻抗是一種幼兒自我保護的方式,它反映了幼兒的生存狀態;其次,阻抗是幼兒能力達到極限的一種信號;再次,阻抗是一種能量的顯示,當阻抗出現時,幼兒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等;最後,大多數幼兒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阻抗與自我保護,這是正常的反應。〔6〕由此不難理解,幼兒在接受干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阻抗現象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教師要認真分析阻抗的原因,及時調整干預對策,避免直接、武斷、盲目地對待幼兒的阻抗反應。
三、將幼兒從游戲情景引入真實生活
有一定行為問題的幼兒交往能力有限,對真實的互動缺乏興趣和信心,常常會遭遇交往的失敗。例如,退縮的幼兒會更加退縮,有攻擊性的幼兒可能會訴諸武力。游戲可以象徵的形式使互動變得有趣而自然,營造出一種像戲劇一樣的充滿幻想的愉快氛圍,從而吸引幼兒克服或忘卻恐懼。游戲也可以「教」給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但是,游戲也會帶來一些弊端,因為它的形式是象徵性的,「缺乏和真實世界進行的真實互動,幼兒的個性和思維會被局限在一個高度形式化了的、抽象而單調的象徵性的世界裡,他們的智慧會因被剝奪了現實世界的養料,從而失去在眾多矛盾和沖突中建構升華的可能性」。〔7〕
我們曾對社會退縮幼兒進行過干預。我們從真實與象徵性的維度分析了游戲的特性,將表演游戲、角色游戲和積木游戲分為不同的層次。表演游戲的象徵性功能更大一些,而積木游戲的真實性更強一些。我們嘗試利用不同的情境增加幼兒之間的交往,減少幼兒的退縮行為。
我們將提供故事作為象徵性中介,以取代直接的訓導和講授,這是符合幼兒思維的特點和興趣的。但是,如果僅僅提供虛構的故事,可能會使幼兒的興趣停留在欣賞和娛樂的層面,不能自然有效地引發出觀察學習的興趣、動機和行為。因此,在設計游戲時,我們先用虛構的、幼兒比較熟悉的故事引發幼兒初步的興趣,然後利用介於真實和虛構之間的游戲調動幼兒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思維,並以同伴和教師為中介進行游戲示範。實踐證明,這樣既可以維持游戲的愉悅性,又可以避免幼兒因能力所限而產生畏懼和挫敗感。同時,在幼兒的能力逐漸得到提高後,我們又組織幼兒開展娃娃家游戲。教師不再幫助幼兒分配角色,而是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由他們自己想辦法加入同伴的游戲,或利用積木創設一個真實的、需要分享和合作的游戲情境,教師進行適宜的干預。於是,幼兒從純粹的象徵性世界逐漸進入真實的世界之中,從而較好地發揮了不同情境的教育價值,解決了幼兒興趣、學習和能力之間的矛盾。
綜上所述,當幼兒能力較弱時,象徵性情境一般不會引發他們的緊張情緒,幼兒可以在以享樂為主的游戲中進行初步的學習,能力得到些許提高;而後可利用真實和虛構兩種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並通過巧妙示範促進幼兒進一步學習。在幼兒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後,可將幼兒帶入真實的世界中,用真實的矛盾和沖突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智慧,以實現真實的互動,鞏固和發展幼兒的能力。這樣做,既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又能避免蒙台梭利、皮亞傑以及某些學者所說的象徵性世界的局限。〔8〕
四、進行彈性的行為塑造
對幼兒的行為塑造可以通過標記性表揚和同伴中介兩種策略進行。
「標記性表揚」指的是以一種非常特定的方式表揚積極的行為。其特徵是強化積極行為,表揚具體行為,而不是泛泛而談,且表揚逐漸符號化、特定化,旨在對具體、積極的行為形成有效的強化。在使用標記性表揚的同時,教師要採用選擇性注意—策略性忽視的策略,即有意忽視不恰當的行為而積極關注恰當的行為。〔9〕這既是一種有效強化,也是一種積極期待,既能激發幼兒的恰當行為,也能預防幼兒的不恰當行為。更為重要的是,標記性表揚是對幼兒特定行為的表揚,不是「好孩子」、「你真棒」之類的泛泛而談。因此,教師對幼兒值得鼓勵的行為一定要及時表揚,讓幼兒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得到表揚,教師的期待是什麼,自己應該怎樣做。在當前的學前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只注意到標記性表揚的即時性和趣味性,卻忽視了它的針對性。結果,幼兒只希望得到紅花或彩紙這類東西,卻不明白受到表揚的原因,從而失去了標記性表揚的本意。
「同伴中介」的主要作用是發揮社會化同伴的示範作用和協助作用。社會化同伴可以為有一定行為問題的幼兒提供觀察學習的榜樣,幫助他們發展交往行為,豐富交往經驗,並為其提供情感支持。社會化同伴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我們的研究,具有如下標準的同伴可作為有效的社會化同伴:(1)接受教育干預的幼兒比較喜愛或至少可以接受的幼兒。(2)性格比較溫和,有耐心,可以親近當事幼兒的幼兒。(3)比較喜歡照顧人,能夠帶動當事幼兒進行游戲的幼兒。(4)這些幼兒與當事幼兒的能力差別不能過於懸殊,不會引發當事幼兒的自卑感和畏難情緒。我們的研究表明,這樣的社會化同伴對矯治幼兒的退縮行為很有幫助。〔10〕
Ⅳ 論述題,成人應如何應對兒童的游戲世界
淺談游戲活動在幼兒抄園課程中的襲作用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動的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幼兒園的課程與游戲是密不可分的,作為課程實施重要活動之一的游戲,應該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動性和創造。
Ⅳ 《游戲論》作業
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15題)
1、6歲前幼兒的游戲行為的發展趨勢,本課程中我們分幾個領域發展來探討?( A B C D )
A、社會游戲發展 B、表徵游戲發展
C、建構/玩具素材游戲發展 D、身體/動作游戲的發展
2、哪些動作游戲可以促進幼兒動作技巧趨於成熟?( A CD)
A、丟接球 B、聽音樂 C、跳繩 D、攀爬
3、有哪些因素影響兒童的游戲行為而產生個別差異?( B C D )
A、高矮 B、幼兒人格 C、成人環境因素 D、性別
4、為了增加游戲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正向效果,成人需要擴充兒童的游戲經驗,其擴充游戲的策略步驟有:( A B D )
A、提供游戲資源 B、觀察游戲
C、總結檢討 D、成人參與和干預兒童游戲
5、影響兒童游戲行為的室內游戲環境因素主要有三部分:空間安排和( B D )
A、溫度濕度 B、游戲角區的安排 C、聲音 D、空間密度
6、哪些是屬於建構性玩具素材?( B C )
A、洋娃娃 B、積木 C、樂高、雪花片 D、穿線玩具
7、游戲與學術課程之間有多層面的關系,其關系是:( A D )
A、課程導向游戲 B、互相干擾 C、錯綜復雜 D、游戲導向課程
8、現代游戲理論中哪些理論屬於認知學派?( A B D )
A、 維果斯基理論 B、皮亞傑理論
C、拜特森理論 D、桑頓·史密斯理論
9、哪些屬於游戲的特徵?( A B C )
A、游戲是不加以言傳的 B、游戲是一種自由選擇
C、游戲重過程、輕結果 D、游戲出於內在動機
10成人擴充兒童游戲的策略中,成人應先預備好四項條件提供兒童作為提高游戲品質的資源:( A B C D)
A、預先的知識和經驗 B、充足的游戲時間
C、適宜的游戲空間 D、合適的玩具素材
11、何種行為算作是游戲:( A C D )
A、扮家家 B、看電視 C、畫圖 D、堆積木
12、從皮亞傑理論發展出來對表徵游戲的研究,我們可以將表徵游戲分為兩個向度:( A B )
A、角色履行與主題 B、假裝游戲與玩具素材
C、 平行游戲與語言 D、獨自游戲與教材
13、在和有特殊需求的兒童一起時,可使用游戲評估的方式獲得描述性資料,幫助進一步的治療輔導的工作開展。游戲評估的模式有三種:( A C D )
A、學科評估 B、跨學科評估 C、多元學科評估 D、學業成績評估
14、現代游戲理論中4個對老師很有幫助的理論觀點,包括:轉換理論、表現理論和
( A B C D )
A、抽象理論 B、元溝通理論 C、劇本(情節)理論 D、操作性理論
15學前兒童看過多的電視,會產生何種負面影響?( A B D )
A、 攻擊行為增多 B、游戲行為減少
C、主動獨立 D、創造力、內在形象思考能力降低
主觀題部分:
一、簡答題(每題2.5分,共2題)
1什麼叫轉換理論?
答:此理論的觀點來自於皮亞傑,強調幼兒在游戲中的表徵特性。Smilansky認為游戲的轉換是改進游戲層次所必需的(合作關系、語言行為與游戲持續力是其它的重要因素)。在評估轉換行為的品質時,須考慮四個問題:
(1)幼兒是假裝成另一個人,而不是自己嗎?
(2)幼兒所要假裝的角色與他們自己不同嗎?
(3)幼兒想要假裝的物體與真實存在的物體不同嗎?
(4)幼兒要假裝的情境與真實的情境不同嗎?
這些轉換型態進一步的可以在幼兒的具體或相似的經驗間差異的大小程度去獲得。如孩子是藉縮小的真實道具、替代性物品或假裝性物品來做物體的轉換?游戲的主題和內容,跟幼兒的日常生活是相似的還是差很遠的?
2、什麼叫規則游戲 ?
答:規則游戲是「個人或一群個體的游戲或在相互同意的規則、有限的時間及計分方法的競爭」的活動。從兒童發展的觀點,「規則游戲是在正式學校與兒童游戲之間的理想交集」。規則游戲常讓兒童獲得高歡樂習得學習技巧的過程,而且也可練習已教過的技巧。
二、論述題(每題5分,共2題)
1請分析電視對兒童的游戲所產生的正負面影響。
答:電視是所有電子傳播媒體中對幼兒游戲及發展影響最大的。
(1) 電視對游戲之負面影響:
看電視看得比較多的學前兒童,其游戲行為較少。電視提增個人的被動性及依賴性,同時電視也干擾個人的創造力及內在形象思考的能力,而此能力卻是有助於人的想像游戲。看大量的動作暴力卡通的孩子比少看這些節目的孩子,日後參與較少想像的游戲。
Singer在最近的研究調查中,觀察某些種類的電視節目和幼兒游戲與其攻擊傾向之關系。他們發現孩子看電視的時候,暴力節目所佔的百分比愈多,兒童的游戲行為愈少,而學前兒童卡通看得愈多,愈會有攻擊行為。
Ⅵ 簡述成人在幼兒身體運動游戲中的作用
1.游戲材料應具動態性。 1.材料的流動性。幼兒游戲材料要以幼兒的實驗為基礎,具有可變性。隨著幼兒經驗的不斷豐富,游戲材料也要相應地變化。而適當變化游戲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電話,一家有籃子,一家有茶杯。這樣,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東西,就必須想辦法:a去尋找代替物。b自己製作。c到別家去「借」。d去超市購買。這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 2.材料的變化性。如,廢舊的筆管可作「理發店」的燙發捲筒,「商店」將其和油泥結合製成許多飛機、帆船等當玩具賣,「飲食店」則當作吸管給客人使用。這說明材料的可變化性,能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2.
幼兒應該是游戲材料的收集者。
對生活中游戲材料的收集,既是游戲的准備,也是游戲的前展性活動。尤其是參與游戲材料的發現和選擇,是幼兒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游戲活動,它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幼兒自主收集。在游戲的過程中,隨著游戲情節的發展和需要,幼兒會因游戲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將游戲活動深入進行下去。例如,在一次活動中,幼兒想玩「肯德基」游戲,卻沒有相應的材料,怎麼辦?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想到自己家裡存放的「全家桶」套餐包裝盒,可以作為游戲的材料,為此我們班級設了「百寶箱」,讓幼兒將收集的材料投放其中。因此,要讓幼兒成為游戲材料的收集者,就要讓幼兒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缺少什麼樣的游戲材料,這樣才能提高游戲材料收集的目的性。
師幼共同收集。教師是幼兒游戲的觀察者,教師從幼兒游戲的投入程度、游戲的興趣等方面可以清楚地意識到游戲材料的狀況,及時地收集和添加相應的游戲材料。同時,還可以和幼兒一起發現和收集游戲材料。如,我們在組織幼兒外出參觀、遠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做個有心人,引導幼兒收集諸如樹葉、花瓣、香樟果、麥梗等各類自然材料,將其投放游戲中,豐富幼兒游戲的活動內容。
另外,家長參與收集。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幼兒園的活動中來。幼兒、家長和教師都是游戲材料的收集者,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幼兒的存在,應該和幼兒一起討論,商量該材料的特點與用處,讓幼兒對此有更深的了解,為開展游戲活動奠定基礎。因此,一些現成材料經過消毒後,可以根據游戲的需要直接由教師和幼兒投放進去;一些廢舊材料可以通過教師、幼兒和家長共同製作一些成品後,
根據游戲的需要投放到游戲中去,也可以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製作游戲材料。
三、游戲材料應功能豐富,應用靈活。 想像,創造是幼兒角色游戲的特徵。從角色游戲中看出,幼兒對於成品玩具或教師自製的模擬玩具只有短暫的興趣。對於成品玩具,幼兒只會問「這是什麼?」,「它是干什麼的?」而對於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兒就會問「這是什
么?」「它像什麼?」「它可以用來干什麼?」因此,我們將原本要製作成品的材料,如紙,筆,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綿塊,綵帶,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動室里。鼓勵幼兒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膽想像,創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徵是具有象徵性,材料的象徵性也是從低級往高級發展的。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號物。如中班幼兒在開展「醫院」角色游戲時,開始提供葯瓶,聽診器,針筒等成品玩具,以後逐漸減少。先將聽診器拿走,幼兒就會去尋找類似圓形物的插片,瓶蓋等,再用一根繩子串上,變做成了一隻聽診器。接著拿走針筒,幼兒會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兒將各種紙做成菜,將紙棍做拐杖等。這樣既促進了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又發展了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豐富的游戲材料是促進幼兒機體健康發展的重要工具
游戲材料泛指在幼兒游戲活動中所有一切可以被用於游戲的材
篇二: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的重要性分析
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的重要性分析
角色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活動,在這種游戲中幼兒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游戲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與游戲材料發生作用,並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適宜的游戲材料,能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願望,能引發新的游戲情節。在對游戲材料的直接感知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能發展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可見,游戲材料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游戲材料影響著游戲的成效,游戲材料的價值不是以價格為標準的,而以是否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促進幼兒的自主活動為標準的。由於游戲具有主動、自發和開放的特點,因此,只有努力挖掘幼兒幼兒游戲材料的重要性,豐富幼兒的游戲情節,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兒游戲的質量和水平。
一、游戲材料應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
由於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知識經驗不同,教師在選擇、投放、變換游戲材料時,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
1、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響,隨意性較強,因而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階段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很強,其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受到環境中的具體事物的制約,在活動中缺乏明確的目的。這就使他們在游戲活動中其思維離不開具體的游戲材料,離不開周圍具體環境的刺激。所以,對他們來說,游戲中具有組織能力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兒的游戲材料和同伴的游戲活動都能有效地激發他們游戲動機,幫助他們展開特定的想像。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靈活性較差,在使用物品進行游戲時「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強,使他們在模仿同伴的游戲時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戲材料,若同樣的玩具材料不足時,就容易發生爭搶。因而成人在幫助他們開展游戲時,要注意給他們提供各種形象的玩具和游戲材料,以引發他們開展游戲的願望。為避免爭搶玩具,在一個時期內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在種類上可適當少一些,而同類物品在數量上應多一些。 2.中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思維的直觀形象性增強,認知范圍擴大,使其想像逐漸變得活躍而豐富。盡管他們主動選擇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兒在選擇角色後能簡單地設計游戲情節,把某個角色的幾個不同的活動〔或動作〕排列起來,使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如在「娃娃家」中,「媽媽」先喊「娃娃起床」再給他洗臉,喂飯。「汽車司機先把車開到北京,再開到上海,最後開回蘇州」等。由此可見,教師需要適當豐富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材料,使幼兒能夠
積極連貫地把游戲開展下去,為幼兒的創造性游戲打下基礎。 3.大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大班幼兒隨著對社會認識的擴展和加深,直接經驗不斷豐富,其想像變得活躍起來。在有主題的角色游戲中伴隨游戲情節的逐漸展開,材料本身就能夠刺激幼兒游戲的慾望。 大班幼兒的想像不僅在內容上豐富,連貫,而且能夠充分地通過活動和玩具材料來展現自己的想像,使游戲活動表現出濃郁的創造氣息。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游戲的要求結合教育意圖而投入游戲材料。例如,「菜場」游戲進行到一半,來了一位「顧客」要買肉骨頭,可「菜場」沒有現成的肉骨頭賣,怎麼辦呢?游戲似乎只能終止,或者「顧客」改買別的菜。可是,這位「顧客」是因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醫生」說要熬肉骨頭湯給她喝。情急之中營業員靈機一動,拿起一團橡皮泥,壓扁,再搓成條,然後把橡皮泥的兩端捏圓,於是,肉骨頭就有了,「顧客」高興地買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義的半成品材料
Ⅶ 作為成年人你理解的兒童游戲是什麼樣的
應該是比較簡單單一的。不會有特別大的運動量,但會有趣。
Ⅷ 結合實例談一談,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法有哪些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幼兒游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指導游戲就需要介入到幼兒的游戲當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繼續游戲!促進幼兒游戲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游戲質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那麼教師如何介入幼兒游戲?以何種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麼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問題。我認為:
一、觀察是適時介入游戲的前提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游戲進行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引導,幫助幼兒獲得發展,並使其游戲得以延伸。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知道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玩,材料恰不恰當,經驗豐富程度如何等,再決定是否加入幼兒的游戲,以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的技巧。教師只有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游戲內容,並在幼兒游戲的興趣與需要的基礎上來幫助他們,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兒游戲的現象發生。
二、教師介入游戲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目的在於引導幼兒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當幼兒對教師新提供的材料不感興趣或者不會玩,不喜歡玩,只會一種玩法時,教師可用這種方式介入進行指導.例如,教師提供了一些硬紙殼及掛歷紙,目的是想讓幼兒自己動手通過畫#剪#貼製作出各種拖鞋及其它物品,結果無人問津。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製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緊接著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圍攏過來!活動便進行了下去。又如,教師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種就呆坐在那裡,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發夾、汽車、火箭等,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孩子們便又活躍了起來。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當幼兒有教師參與的需要或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於主動地位時,教師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兒在玩開商店游戲時「售貨員」和「顧客」都很正常地進行業務往來,如果扮演「售貨員」的幼兒說店裡很忙,邀請教師來幫忙,教師可扮作服務人員介入到中間去,並巧妙引導孩子提升游戲技巧。又如,有一幼兒鑽在用紙箱做的火車頭裡面,想玩開火車的游戲,但就是沒有「旅客」游戲無法進行,教師扮作「旅客」加入進去,並告訴幼兒我要到天安門去,找誰買票,這名孩子趕緊找來夥伴,扮作售票員,開始玩了起來。教師和幼兒都感覺玩得很快樂時,教師就隱退了。在一邊靜心觀察,關鍵時刻再登場,當幼兒的游戲只是在一個層面上進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向游戲的高級水平發展,例如,娃娃餐廳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師走過去問:「你做什麼菜?」幼兒想了想說:「炒菠菜。」教師又問:「你們有人在做飯嗎?幼兒聽後恍然大悟,連忙對另一幼兒說:「你快做飯吧,等一下,飯和菜要一起吃。」兩幼兒由同時切菜變為一人切菜一人做飯,他們心中確立了共同的目標:「開飯」並且知道飯和菜是要一起上的。從而使該項游戲由平行游戲轉化成聯合游戲。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兒游戲出現嚴重違反規則或攻擊性等危險為時,教師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為進行直接干預,這時教師的指導顯性的,如在游戲當中,幼兒因爭搶具而發生打罵,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內容的游戲時,教應直接干預,加以引導,但這種方式易破壞游戲氣氛,甚至使游戲中止,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三、教師介入指導游戲的方法
教師不管用何種方式介入游戲,既然介入了,目的應是對幼兒游戲為作具體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