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養幼兒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
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的現象。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是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促進幼兒健康的根本保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3-6歲幼兒的健康劃分為三個領域: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對於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主要要求幼兒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時期。幼兒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3-4歲時,幼兒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由於身心狀況發育不完善,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能力。4-5歲時,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逐步形成。5-6歲時,幼兒已養成自己的一套行為習慣。因此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要培養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
首先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指南中對3-6歲幼兒「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設定了指標要求,就大班幼兒而言,5-6歲的幼兒養成每天按時睡覺和起床的習慣;能主動參加體育活動;吃東西時細嚼慢咽;主動飲用白開水,不貪喝飲料;主動保護眼睛。不在光線過強或過暗的地方看書,連續看電視等不超過30分鍾;每天早晚主動刷牙、飯前便後主動洗手,方法正確。能知道根據冷熱增減衣服;會自己系鞋帶;能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幼兒在幼兒園每天都要進行一餐二點的生活活動,就用餐上本園農村孩子存在著隨意、散漫問題,我們針對這些現象採取了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每天早上營養員把生菜切好做成拼盆放在幼兒進園的地方,讓幼兒一進園就能看到,並對食譜感興趣。在吃飯前我們一邊分菜,一邊讓幼兒看看營養員伯伯燒了什麼好吃的菜,名稱叫什麼?加深其對各類葷蔬菜的認識。在這樣愉快輕松的氣氛下,幼兒很高興,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樂於接受。午餐中播放一些輕音樂幫助幼兒愉快進餐,克服吃飯講話的壞習慣。吃飯時老師仔細觀察,根據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採用多種方法加以教育。對於飯量較小的幼兒,在分餐時先盛得少一點防止加重其心理負擔,造成剩飯剩菜、拖延時間等現象。對於愛挑食的幼兒,教師酌情減少一些他們不愛吃的菜,並要求他們能嘗試著吃一點,說說味道如何,教師再向他們說明這些菜的營養,這樣逐步糾正了幼兒挑食的習慣。對於吃飯特別快的幼兒,教師也提醒他們學會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在制定時間內收拾飯筷,養成飯後安靜活動的良好習慣。
其次讓幼兒學會生活自理能力。幼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幼兒的學習參與、訓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於他們動作的發展。著名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將促進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發展,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如吃飯,幼兒不僅學會手喂飯的動作技能,還發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及手眼協調性。針對本園老人帶孩子,越俎代庖的普遍現象,如何讓幼兒學會自理呢?一是教育幼兒學會獨立用筷、調羹吃飯。在小班就讓幼兒學會使用不同大小的調羹、夾子等餐具選用點心,中班幼兒可以選用調羹、筷子用餐,大班大部分幼兒都使用筷子用餐,幼兒在生活中學會了技能。二是教育幼兒會穿脫簡單的衣褲。小班的幼兒剛上幼兒園,不會穿衣服,領子找不到,袖子伸不進,鈕扣扣不好。我們創設了娃娃家,讓孩子在生活活動中給娃娃穿衣服,扣鈕扣,剛開始鈕扣洞對不齊,硬是對上一遍,二遍,直到對齊,褲子前後找不到,老師在前褲袋子上設了小紅點,讓幼兒先找標記,再分清楚褲子的前後,褲子穿上又拉不上,身體捏一捏,直到穿好為止。在孩子學習自理能力技能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再次保教結合鞏固幼兒的生活衛生習慣。好奇、好模仿、想說話是孩子的年齡特徵,我們把生活自理技能設計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兒歌,比如小班幼兒的兒歌是「小調羹,拿拿好,小飯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凈真正好。」中大班的兒歌是「吃飯時,要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不灑湯,好好吃,長得胖。」讓孩子在看看、說說中理解內容,懂得粗淺的道理,從而掌握動作技能。在操作區,小班我們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讓幼兒擰擰蓋蓋,還放置了用可樂瓶製成的瓶娃娃,讓幼兒做喂寶寶的游戲,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讓孩子們給娃娃洗臉、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戲操作中,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還布置一些五顏六色的花,花心用紐扣代替,在材料袋裡給幼兒提供各種顏色的花瓣,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扣扣、解解、玩玩。大班用萬通板製作鞋板,讓幼兒進行系鞋帶的練習,充分讓幼兒嘗試練習各種技能。在操作活動中發展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鍛煉小肌肉,使幼兒的自理技能得以鞏固和強化。
最後密切聯系家長提高幼兒的生活技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要做好小朋友的培養和訓練,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為此,我們把每月的培養目標,寫在家園聯系之窗里,交待內容,讓家長了解。同時要求家長為孩子提供方便,衣裝輕便,便於孩子操作,並讓家長在家裡也進行同步培養。幼兒園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宣傳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談談培養方法和孩子們的進步等,並傳授一些教學技巧。大班家長根據自己孩子每天記錄的生活內容,對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一目瞭然,許多家長稱贊說:「孩子入園後,獨立意識強了,許多事情都願意自己動手做,老師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自理能力。」此外我們還進行每周一的「國旗下的講話」活動,保健老師對幼兒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進行點評,並對保持良好習慣的班級頒發流動紅旗,以此鼓勵。教師們還對自理能力、衛生習慣存在問題的幼兒,及時督促家長積極配合,讓家長在家裡注意其孩子的良好習慣的養成,與幼兒園保持一致,通過家園協力,共同來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兒童習慣養的不好,終身受其累。」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及衛生習慣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獨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情,從系鞋帶、用勺子吃飯、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這樣,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養和提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內容,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它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礎。
❷ 怎樣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1、對小班幼兒來說動手能力很薄弱,成人對幼兒自然有種憐愛之心,幫了又幫,包了又包,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因此我們教師要利用集體氛圍,設下誘餌,利用幼兒感興趣、喜歡的方式給他們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試著自理。幼兒洗手習慣的培養一直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這是由於幼兒年齡小,堅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引起的。考慮到幼兒喜歡被老師表揚的特點,從培養幼兒洗手興趣出發,每天在小手變干凈的游戲中找出一雙最干凈的小手獎勵一枚小五角星,幼兒洗手的興趣漸漸調動起來了。然後教給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將洗手的全過程按順序分為六步讓幼兒進行練習:打開水龍頭--小手淋淋濕--肥皂摸一下--搓出小泡泡--小手沖干凈甩三下--拿起毛巾擦擦乾。對幼兒的每一項要求,教師都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自身存在的困難,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生活游戲情境,在情境中教師要把握住難度,講解清楚,並作好示範,讓幼兒反復練習和實踐。當然也不要忘記把適當、適時的鼓勵與表揚送給孩子們。 2、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游戲語言和多維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練習生活自理的技能。根據《綱要》精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注重活動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比如區角活動、表演和角色游戲:喂動物寶寶吃食,"給小貓洗臉","給布娃娃扣紐扣"等,這類游戲是用擬人化手法的構思情節來鞏固自理能力的。孩子們在這些游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孩子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效較明顯。
❸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
曾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出乎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道歉;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話說明一個道理:好的生活習慣需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將會影響一個人的終身。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健康領域中明確提出「幼兒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麼,作為幼兒教師,應如何培養幼兒科學的生活衛生習慣呢? 一、和諧融洽的師幼關系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基礎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教師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所以在日常活動中,應建立和諧融洽的師幼關系,通過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如,幼兒在幼兒園里,特別是小班的寶寶會對家人產生依賴、依戀之情,對教師產生畏縮心理,導致他們在不自覺中出現吸吮手指的行為。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決不能簡單粗暴的對待,不能以生硬的命令或批評的方式糾正幼兒的習慣,以免增加幼兒的心理負擔,應該通過生動形象的游戲方式幫助幼兒克服吸吮手指的習慣。如我們會用「手指寶寶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幼兒吸吮手指造成的不良後果,教育幼兒保護手指,做一個愛清潔的好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還會針對個體差異對孩子進行個別輔導,讓每個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改正這種不良的習慣。 又如在培養幼兒坐姿的習慣時,我們教給幼兒邊念兒歌邊跟著坐好「小腳並並攏,小手放腿上,小嘴閉閉緊,小眼睛看老師。」對於坐得好的孩子,教師再以鼓勵性的語言表揚他們,如「你的眼睛真漂亮!」、「你坐得真有精神!」 在孩子純真的眼裡,老師的形象是無比崇高的,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來說,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孩子,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在教師與孩子之間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良好的環境氛圍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關鍵環境是一位會說話的教師,教師要創設一個溫馨的、安全的、互動的生活環境,巧妙利用環境中的教育元素來促進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1、「寓教育於生活、游戲之中」是新《綱要》的實施原則,對於幼兒來說,生活習慣的培養應滲透在日常活動的每個環節中。在班級的活動區角里,我們投放了一些對生活自理能力有幫助的游戲材料,如用可樂瓶製成的瓶娃娃和黃豆、蠶豆、小勺等,讓孩子們給娃娃喂飯;如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讓孩子們給娃娃洗臉、洗手、穿衣、穿鞋等。在游戲操作中,不但使幼兒的動手能力得到了發展,而且還得到生活體驗,生活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2、在幼兒園里,最頻繁的莫過於同伴之間的交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引導生活衛生習慣較薄弱的幼兒多與生活衛生習慣較好的幼兒一起做游戲,利用同伴的相互影響,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對於有進步的幼兒,我們給予獎勵,如親親小臉蛋、送紅五星、讓更多的有進步的小朋友當值日生,這樣在全班幼兒中創設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3、除了物質環境的創設,教師還可以巧妙地運用語言、動作等方式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以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可以把生活自理技能設計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兒歌,讓孩子在看看、說說中理解內容,懂得粗淺的道理,從而掌握動作技能。 如在培養小朋友自己吃飯時,應尊重和培養讓其自己吃飯的慾望,雖然邊吃邊掉飯粒,但老師還是堅持讓小朋友自己吃,隨時幫助糾正拿勺的姿勢。我們老師還不時提醒幼兒:「小調羹,拿拿好,小飯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凈真正好。」「吃飯時,要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不灑湯,好好吃,長得胖。」現在孩子進餐時挑食、偏食現象較多,多數幼兒不喜歡吃蔬菜。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就在吃飯前設計成兔媽媽請客的情節,先請喜歡吃菜的小朋友來吃,請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麼嚼的,看著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慾,紛紛說:「媽媽我也要吃。」在進餐時,「兔媽媽」及時鼓勵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孩子不會啃骨頭,不會吃魚,老師則分別扮演「狗媽媽」、「貓媽媽」,教孩子怎樣吃肉骨頭和魚,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邊學邊吃,漸漸地使孩子感到吃飯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好地進餐。 如在培養幼兒洗手的習慣時,我們參與到幼兒的洗手過程中,一邊念兒歌一邊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最後請幼兒找小手巾擦乾手。通過形象的語言和動作,幼兒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 三、家園合作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保障 由於國家實行一對夫妻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處在「獨」的成長環境中,自幼受寵,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許多家庭的教育就像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詩》中寫到的一樣:「一般人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們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可是這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日本心理學家山下俊郎把這種「可怕的禮物」稱之為「過度教育」,並指出: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由於受家長的寵愛和溺愛,他們對幼兒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瑣事兒幾乎是一切包辦代替,從而忽視了對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父母、爺爺、奶奶背著或抱著健康結實的孩子上幼兒園;在家裡四個大人輪流充當「保姆」,穿衣、洗臉、洗手,一切都照顧得周周全全。吃魚吃蝦更是挑凈刺,剝去殼,親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局面。卻不知道幼兒時期正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若錯過這個寶貴時期,一旦壞習慣形成了非但難改,而且貽害無窮。 因此,做為幼兒園教師,我們必須通過家長園地、家訪、與家長個別交談等方式向家長宣傳那些不良行為的弊端,提出生活習慣培養的正確方法,家園配合,在「既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的前提下,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力的嘗試」。只有家園合作,才能保障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是幼兒身體健康的需要,同時對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以及在體,智,德,美諸方面的全面發展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幼兒園教育孩子時,我們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的願望和需要,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多用榜樣、表揚、鼓勵等方法,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貫穿於一日活動中;並通過家園之間的合作,共同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❹ 如何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何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認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因此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只能以游戲為主要途徑,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自主的學習各種行為規范,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3-6歲的孩子正處在規則意識萌芽期,是非觀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徵明顯。3-6歲也是幼兒角色游戲的黃金時期,而游戲一般都制定了游戲規則,幼兒可從中得到社會規范意識和倫理道德的最初啟蒙。 貼近幼兒生活,充滿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們的搶手游戲。每到區域活動時,大家都爭著要去「娃娃家」,由於空間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區域只能去4個小朋友。於是我制定了了一個規則:早上來的時候就請小朋友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上插上游戲卡,先來的先插。而後來的小朋友看見自己喜歡的游戲區域名額已滿只好另選它處了。為了讓孩子懂得禮貌待人,互相幫助,我會利用游戲時間讓特別想去娃娃家而沒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並讓孩子們在老師的適時引導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使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作客、待客之道。 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徵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表現,在角色游戲中常會發生爭搶角色等現象,而他們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當孩子由於經驗缺乏,無法滿足游戲意願時,教師應及時介入到游戲中,根據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給予引導和幫助,引導孩子想辦法滿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戲意願,在產生好辦法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游戲規則。 二、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 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是四五個人守著一個孩子,這就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潛在因素,因此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立足社會,融入社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的交往是頻繁的。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同伴的反饋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發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愛的反應;而如果你做出搶奪、抓人、獨占的消極行為,則會被同伴厭惡和拒絕。所以,幫助幼兒增強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結構游戲中,幼兒需要合作的機會很多,特別是大型的結構活動,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結構游戲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三、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自主自控的良好行為習慣 在幼兒社會化教育中幼兒充其量只能做到模仿和預演,由此感知社會角色和社會規則,體驗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從而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強化社會情感,最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的區域游戲模擬小社會游戲「兒童醫院」、「娃娃家」、「美發屋」、「愛心超市」、「如皋大劇院」、「如皋水繪園」、「長壽園」等,就起到了如上的作用。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輪流扮演他們所喜歡的角色,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幼兒沒有壓力,因為他們總能找到適合的角色去扮演。在這些模擬的小游戲中,幼兒始終處於自主和主動的地位,幼兒也通過角色扮演來實現與別人的交往和溝通,並通過了解別人的想法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學著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著把社會要求納入自我概念,初步體驗各種社會規范和行為准則對社會成員的約束。通過小游戲,來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做人習慣。為孩子成長播下健康的種子,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四、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敢於創新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創造是淺顯的、簡單的和初級的,他們的任何創新都是在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幼兒的創新不可能脫離知識經驗而單獨存在。如在自選游戲中多數幼兒對「娃娃家」、「兒童醫院」等游戲非常感興趣,這些都是孩子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映。教師要在一日活動中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增長孩子的見識,讓孩子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創新。教師的積極誘導能幫助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創造,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孩子活動時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潛能,設法為孩子提供有利於其潛能發展的活動材料,場地等等,引導幼兒從問題出發,自己主動發現知識,不斷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不斷探索、解決問題。在平常中找到異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幼兒不易形成游戲中「熟視無睹」的心態。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也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游戲是一個很好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它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而有時老師對游戲的觀察、適時引導與積極參與能有效地讓幼兒通過游戲學會了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潛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康、豐富的游戲環境是幼兒產生快樂情感的催化劑,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經驗,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所產生的良好教育效應,正是我們幼兒教育所期盼的。
❺ 如何利用游戲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的認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因此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只能以游戲為主要途徑,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自主的學習各種行為規范,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3-6歲的孩子正處在規則意識萌芽期,是非觀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徵明顯。3-6歲也是幼兒角色游戲的黃金時期,而游戲一般都制定了游戲規則,幼兒可從中得到社會規范意識和倫理道德的最初啟蒙。
貼近幼兒生活,充滿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們的搶手游戲。每到區域活動時,大家都爭著要去「娃娃家」,由於空間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區域只能去4個小朋友。於是我制定了了一個規則:早上來的時候就請小朋友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上插上游戲卡,先來的先插。而後來的小朋友看見自己喜歡的游戲區域名額已滿只好另選它處了。為了讓孩子懂得禮貌待人,互相幫助,我會利用游戲時間讓特別想去娃娃家而沒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並讓孩子們在老師的適時引導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使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作客、待客之道。
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徵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表現,在角色游戲中常會發生爭搶角色等現象,而他們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當孩子由於經驗缺乏,無法滿足游戲意願時,教師應及時介入到游戲中,根據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給予引導和幫助,引導孩子想辦法滿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戲意願,在產生好辦法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游戲規則。
二、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
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是四五個人守著一個孩子,這就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潛在因素,因此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立足社會,融入社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的交往是頻繁的。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同伴的反饋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發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愛的反應;而如果你做出搶奪、抓人、獨占的消極行為,則會被同伴厭惡和拒絕。所以,幫助幼兒增強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結構游戲中,幼兒需要合作的機會很多,特別是大型的結構活動,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結構游戲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三、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自主自控的良好行為習慣
在幼兒社會化教育中幼兒充其量只能做到模仿和預演,由此感知社會角色和社會規則,體驗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從而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強化社會情感,最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的區域游戲模擬小社會游戲「兒童醫院」、「娃娃家」、「美發屋」、「愛心超市」、「如皋大劇院」、「如皋水繪園」、「長壽園」等,就起到了如上的作用。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輪流扮演他們所喜歡的角色,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幼兒沒有壓力,因為他們總能找到適合的角色去扮演。在這些模擬的小游戲中,幼兒始終處於自主和主動的地位,幼兒也通過角色扮演來實現與別人的交往和溝通,並通過了解別人的想法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學著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著把社會要求納入自我概念,初步體驗各種社會規范和行為准則對社會成員的約束。通過小游戲,來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做人習慣。為孩子成長播下健康的種子,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四、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敢於創新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創造是淺顯的、簡單的和初級的,他們的任何創新都是在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幼兒的創新不可能脫離知識經驗而單獨存在。如在自選游戲中多數幼兒對「娃娃家」、「兒童醫院」等游戲非常感興趣,這些都是孩子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映。教師要在一日活動中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增長孩子的見識,讓孩子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創新。教師的積極誘導能幫助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創造,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孩子活動時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潛能,設法為孩子提供有利於其潛能發展的活動材料,場地等等,引導幼兒從問題出發,自己主動發現知識,不斷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不斷探索、解決問題。在平常中找到異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幼兒不易形成游戲中「熟視無睹」的心態。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也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游戲是一個很好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它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而有時老師對游戲的觀察、適時引導與積極參與能有效地讓幼兒通過游戲學會了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潛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康、豐富的游戲環境是幼兒產生快樂情感的催化劑,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經驗,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所產生的良好教育效應,正是我們幼兒教育所期盼的。
❻ 如何利用游戲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一、用游戲的方法讓幼兒習慣餐前洗手。 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於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衛生習慣領域目標中的洗手方法進行組織,讓幼兒知道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藉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範——挽袖,並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念小手真干凈的兒歌,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二、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 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樣示範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兒不喜歡吃海帶,一碰上骨頭海帶湯,吃飯就特別慢,調羹在海帶里攪來攪去,嚷著不要吃海帶,面對這一問題,我一方面給他們講自編的故事豬八戒的粗脖子與海帶,讓他 們知道海帶對人的好處可多了,一方面故意聞了聞說:哇,好香,並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樣子,並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海帶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並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採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後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麼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後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有一位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他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我班幼兒的進餐以及進餐的衛生習慣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❼ 如何在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小班幼兒喜歡邊說邊玩、愛游戲的特點,再結合二期課改中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課程和課程整合精神,最終提出"在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1.教師應該在游戲中用什麼方法去培養
1.1把生活能力培養寓於易讀易記的兒歌中,寓於有趣的情景中。 好奇、好模仿、想說話是孩子的年齡特徵,我們把生活自理技能設計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兒歌,讓孩子在看看、說說中理解內容,懂得粗淺的道理,從而掌握動作技能。例:學吃飯,我們在培養小朋友自己吃飯時,尊重和培養讓其自己吃飯的慾望。讓孩子自己吃飯,雖然邊吃邊掉飯粒,但老師還是堅持讓小朋友自己吃,隨時幫助糾正拿勺的姿勢。我們老師還不時提醒幼兒:"小調羹,拿拿好,小飯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凈真正好。""吃飯時,要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不灑湯,好好吃,長得胖。"現在孩子進餐時偏食現象較多,有的則是咀嚼能力不夠所致,多數幼兒不喜歡吃菜是嫌老,不願多嚼。老師就在吃飯前設計成兔媽媽請客的情節,先請喜歡吃菜的小朋友來吃,請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麼嚼的,看著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慾,紛紛說:"媽媽我也要吃。"在進餐時,"兔媽媽"及時鼓勵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孩子不會啃骨頭,不會吃魚,老師則分別扮演"狗媽媽"、"貓媽媽",教孩子怎樣吃肉骨頭和魚,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邊學邊吃,漸漸地使孩子感到吃飯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好地進餐。可見,語言的參與,使學前兒童的認識過程發生質的變化,幼兒在說說學學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1.2用游戲性方法去培養
1.2.1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游戲語言和多維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練習生活自理的技能。根據《綱要》精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注重活動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比如區角活動、表演和角色游戲:喂動物寶寶吃食,"給小貓洗臉","給布娃娃扣紐扣"等,這類游戲是用擬人化手法的構思情節來鞏固自理能力的。孩子們在這些游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孩子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效較明顯。
1.2.2在角色區練習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角色游戲是幼兒反映社會、反映成人活動的一種游戲。角色游戲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如爸爸媽媽常常會帶著孩子去超市購物,在購物中孩子會很清楚父母怎樣與售貨員交易;頭發長了,爸爸媽媽帶孩子去理發。這都是孩子看到的,甚至參與過的事情,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的角色游戲中,孩子就會把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及親身經歷的,統統在游戲中通過逐步想像反映出來。例如在觀察家的活動中發現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媽媽袁宇茜在和客人玩,這時,爸爸仲王澤正抱起娃娃,忙著給娃娃洗頭發,然後,他拿起剪刀開始幫娃娃剪頭發,袁宇茜看見了連忙拿出鏡子說:"寶寶,看看漂亮嗎?"仲王澤和袁宇茜都笑起來。角色游戲讓孩子體驗了生活中的樂趣,同時也為孩子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1.3用操作性方法去培養。比如,我們在操作區,我們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讓幼兒擰擰蓋蓋,還放置了用可樂瓶製成的瓶娃娃和黃豆、蠶豆、小勺等,讓幼兒做喂寶寶的游戲,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讓孩子們給娃娃洗臉、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戲操作中,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
1.4用鼓勵性方法去培養。對小班幼兒來說動手能力很薄弱,我們利用幼兒感興趣、喜歡的方式給他們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試著自理。幼兒洗手習慣的培養一直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這是由於幼兒年齡小,堅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引起的。考慮到幼兒喜歡被老師表揚的特點,從培養幼兒洗手興趣出發,每天在小手變干凈的游戲中找出一雙最干凈的小手獎勵一枚小五角星,幼兒洗手的興趣漸漸調動起來了。然後教給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將洗手的全過程按順序分為六步讓幼兒進行練習:打開水龍頭--小手淋淋濕--肥皂摸一下--搓出小泡泡--小手沖干凈甩三下--拿起毛巾擦擦乾。對幼兒的每一項要求,教師都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自身存在的困難,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生活游戲情境,在情境中教師要把握住難度,講解清楚,並作好示範,讓幼兒反復練習和實踐。當然也不要忘記把適當、適時的鼓勵與表揚送給孩子們。
2.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
我們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綱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夥伴。"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們必須端正教育觀念,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進步。為此,我們主要採用家長會、家園聯系冊、家教之窗、日常交流、觀摩、親子活動等方法,加強家園配合。我們班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教育,溺愛無比,我們不只教育幼兒的爸爸媽媽,對祖輩更是要提出嚴格的要求。做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到一致,以免幼兒產生"依賴"祖父母的習慣。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流時提到:"沒想到我們的孩子有這么能幹,是我們小瞧了孩子,也耽誤了孩子的發展。"
總之,生活自理是幼兒的天性,在生活自理過程中幼兒會得到許多快樂,生活自理能力促進了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家庭幼兒園,社會都應該重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如果我們在家庭與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能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創設一個鍛煉的環境,挖掘一個鍛煉的空間,那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這對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認為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不可忽視的。
❽ 如何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提出了「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幼兒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僅會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更是幼兒在以後社會中賴以生存及發展的根本。教師以游戲為基本形式,整合語言、游戲、生活、計算、科學、常識等方面內容,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中。它具有主體性、鼓勵性、游戲性、操作性、家園合作性和整合性等特點。如果利用游戲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養,有益於幼兒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小班幼兒盡快學會自理能更快的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而且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性、社會責任感。「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對於適應快節奏、高強度的未來社會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現狀分析 當今社會,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大家庭中六、七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為這一個孩子服務。由此我們的孩子出現了這樣一系列的「獨生子女現象」:以自我為中心、狹隘、自私、霸道,一味地索取不知回報、沒有責任感、冷漠、互相攀比等等。我們常常能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一個手牽著孩子,另一個手拿著孩子的玩具和自己的包匆匆忙忙的走在去幼兒園的路上;早上起來孩子在刷牙家長陪在一邊幫孩子拿著漱口杯。諸如此類的現象讓我們不得不為現在的孩子們擔憂:在長者老去的那一天,我們的孩子們該怎麼辦?由此提出:在幼兒園小班階段開始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產生深遠的意義。但現在大部分的幼兒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環境。根據小班幼兒喜歡邊說邊玩、愛游戲的特點,再結合二期課改中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課程和課程整合精神,最終提出「在游戲中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師應該在游戲中用什麼方法去培養? 1、用主體性方法去培養 以幼兒發展為本,應滿足每個幼兒對安全與健康、關愛與尊重的基本需要,並為幼兒提供平等的學習與發展機會;課程應與幼兒階段的學習特點與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我們所創設的游戲情景、提供的游戲材料都是本著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凸現幼兒主體性的為主的。我們所有的游戲都是幼兒自主選擇並操作的,教師的角色已經轉變為幼兒的生活、游戲夥伴。如在早上來園的桌面建構中,幼兒自己想到用玩具裡面一個小拱橋作電話,跟老師玩打電話的游戲,在這個時候,老師不再是主體,幼兒的主體地位顯現出來,孩子在帶著老師玩。當然在這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這個「電話」鼓勵幼兒打電話給其他的孩子邀請他們一起玩。這樣同伴間的交往就在游戲中發展起來了。 2、用鼓勵性方法去培養 對小班幼兒來說動手能力很薄弱,成人對幼兒自然有種憐愛之心,幫了又幫,包了又包,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因此我們教師要利用集體氛圍,設下誘餌,利用幼兒感興趣、喜歡的方式給他們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試著自理。幼兒洗手習慣的培養一直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這是由於幼兒年齡小,堅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引起的。考慮到幼兒喜歡被老師表揚的特點,從培養幼兒洗手興趣出發,每天在小手變干凈的游戲中找出一雙最干凈的小手獎勵一枚小五角星,幼兒洗手的興趣漸漸調動起來了。然後教給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將洗手的全過程按順序分為六步讓幼兒進行練習:打開水龍頭——小手淋淋濕——肥皂摸一下——搓出小泡泡——小手沖干凈甩三下——拿起毛巾擦擦乾。對幼兒的每一項要求,教師都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自身存在的困難,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生活游戲情境,在情境中教師要把握住難度,講解清楚,並作好示範,讓幼兒反復練習和實踐。當然也不要忘記把適當、適時的鼓勵與表揚送給孩子們。 3、用游戲性方法去培養 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游戲語言和多維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練習生活自理的技能。根據《綱要》精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注重活動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比如區角活動、表演和角色游戲:喂動物寶寶吃食,「給小貓洗臉」,「給布娃娃扣紐扣」等,這類游戲是用擬人化手法的構思情節來鞏固自理能力的。孩子們在這些游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孩子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效較明顯。 4、用操作性方法去培養 在一日生活中,無時無刻的體現著這一原則。早上老師熱情地迎接小朋友來我們小一班家,來園自己擺放自帶物品、上午點心結束時自己動手放好牛奶杯、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紙擦乾凈、中午吃飯是自己動手吃完飯和菜……所有的環節和活動在這種「家」的情景中展開,以不同的游戲形式,讓幼兒參與、動手實踐,從而多維立體的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5、用家園合作性方法去培養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家園之間要及時溝通信息,交流看法,確定教育策略,協調實施針對性的教育。針對不同的孩子在不同階段的表現調整策略,在長期的協作配合中體驗「合力效應」。老師與家長加強日常聯系,達成一致目標,共同要求幼兒,及時肯定幼兒的進步、鼓勵幼兒,並逐步提出新的要求。並及時對家長所尋求的幫助做出回應。在學期中和學期末,我們會通過個別家訪、談話和調查表的形式不間斷地關注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狀況,讓幼兒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游戲、學習、活動,體驗這一過程帶來的樂趣,從而潛移默化的把這種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之中。 6、用整合性方法去培養 在眾多的游戲中,給我啟發最大的是喂動物寶寶。在這個游戲中,我可以從提供的材料中將游戲多維化、立體化。我們提供的動物頭形盒有小貓、小狗、小雞、小老鼠、小熊;小動物嘴巴的形狀我們設計了圓形、方形、三角形、半圓形;勺子我們提供了長柄小調羹和短炳小湯瓢兒;「食物」包括大小不一的彩色湯圓、三角形魚餅干、半圓形毛毛蟲餅干、方形的骨頭餅干。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將計算、生活、科學常識、語言等整合起來自然有效的糅合在一起,共同促進幼兒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對於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也是提供了不同的層次性,不斷的激發幼兒的興趣,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的能力。 總之,生活自理是幼兒的天性,在生活自理過程中幼兒會得到許多快樂,生活自理能力促進了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家庭幼兒園,社會都應該重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如果我們在家庭與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能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創設一個鍛煉的環境,挖掘一個鍛煉的空間,那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