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兒童性游戲
適合兒童玩的嘛…比如內容比較簡單的…游戲目的也比較簡單的…
❷ 「游戲之於兒童的價值」500字的觀點
幼兒民間游戲之教育心得
《綱要》指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園圍繞綱要精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民間游戲就是其中一項。
說到民間游戲,大家並不陌生,我們自己小學生時代也玩過,但要讓幼兒園的孩子來玩必須挑選適合幼兒的民間游戲。就拿我們中班組來說吧,我們組經過多次地認真研討,選取了適合我們中班孩子的民間游戲,如:「官打捉賊」、「藏玲子」、「跳房子」、「套圈」、「熊和石頭人」、「搶椅子」、「摸瞎子」、「點黃豆」等,並加以創新和改良,在制定好詳細的計劃後,我們老師利用空餘時間進行了情境的創設,給我們的民間游戲錦上添花,並在孩子們一次次的游戲中不斷調整。我們所設計的民間游戲形式多樣,玩法不一,而且簡單易學,趣味性強,契合孩子的天性,給無數孩子帶來了童年的歡樂。下面就談談我在組織開展民間游戲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1、幼兒在民間游戲中增強體質。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著一個健康的身體,小孩子本身體質比大人弱,易感冒,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他們的體質。在民間游戲中就融入了一些體育鍛煉,例如「套圈」、「跳房子」、「點黃豆」等游戲中,都加強了孩子們的手,腳的動作,這些動作促進了孩子的骨骼肌肉的發育,鍛煉了孩子們的技能和技巧,更有利於機體健康發展,從而也增強了孩子們的體質。
2、幼兒在民間游戲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很多民間游戲都帶有好聽的口令,如這學期開展的「藏玲子」以及上學期玩的「荷花荷花幾月開」等。孩子對兒歌都有極大的興趣,而民間游戲中的口令恰好極具有節奏性,趣味性,這樣孩子們在玩的同時,不僅使他們心情愉快,同時在不經意間也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發揮了他們的思維和記憶。
在民間游戲中,很多游戲需要幾個小朋友或更多小朋友一起玩才可以進行,這樣也就加強了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觀點,在這些游戲規則當中,可以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同時可以克服一些家裡養成的任性,唯我獨尊的一些不良風氣,促進孩子交往能力的發展。
4、幼兒在民間游戲中培養了合作意識。
一開始小朋友們玩「藏玲子」游戲時只會單一的念完兒歌最後一個字才把小鈴藏起來,而且藏好後也只會停在被藏的小朋友後面,使猜的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對了。根據規則,猜中了藏的人就只能換下,如果要讓自己能多藏幾次那就必須動腦筋如何把小鈴藏到猜的人猜不中。現在,小朋友們都能巧妙地把小鈴藏好,也知道如何去誤導猜的人。而猜的人也在開動腦筋注意觀察大家的臉部表情,讓自己猜中好去當藏鈴子的人。雖然看似簡單的游戲,卻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歡,孩子們對其百玩不厭,越玩越有勁,從游戲中更學會了去思考。
我認為,民間游戲對幼兒是一種「快樂的教育」,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良好伴侶。繼承和開發民間游戲使幼兒的游戲活動錦上添花,活潑多樣。願我們的民間體育游戲之花越開越美,願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❸ 皮亞傑的游戲理論的主要觀點
皮亞傑著力從認知發展的角度考察兒童游戲心理的發展過程。皮亞傑認為游戲的發展水平與兒童認知發展相適應。在智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游戲的類型不同。
1.練習游戲(0~2歲)
練習游戲是游戲發展的第一階段和最初形式,相對於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幼兒的游戲以動作為主,實質上是感知動作的自我訓練,既可以是徒手游戲,也可以是操作物體的游戲。其作用是使已獲得的技能鞏固化,並將已經掌握的動作重新組織。練習性游戲隨兒童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
2.象徵游戲(2~7歲)
這階段的幼兒認知處於前運算階段,語言已經獲得並有很大發展,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思維中的形象是對外界事物的表徵,表明幼兒已經獲得符號功能,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為反映客觀事物或主觀願望,於是,幼兒具有了象徵性游戲的能力。最常見的象徵性游戲如幼兒跨在棍子上「騎馬」、坐在椅子上「開車」、哄布娃娃睡覺等。
幼兒初期,兒童在游我中的象徵性活動主要釆用與實物相似的替代物,選擇實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並且游戲缺乏目的性,主題和內容極不穩定,隨外界剌激或情境變化而經常變化;進入幼兒中期後,幼兒開始逐漸脫離專用替代物,進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替代物。在游戲屮,幼兒不僅能夠以物代物,而且能夠以物代人、以人代人。於是,幼兒游戲的象徵性、目的性和預測性也隨之增強。
3.規則游戲(7〜11、12歲)
這階段的兒童認知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隨著兒童語言及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兒童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游戲,主要是由組織的集體游戲。規則游戲是游戲發展的高級階段,規則游戲在幼兒中期開始出現,但這個年齡的幼兒常常出現因外部刺激或自己的興趣而忘記以至破壞規則的現象。到幼兒末期兒童開始能較好地理解並堅持游戲的規則,同時還能用規則約束所有參加游戲的成員。
❹ 兒童玩性游戲怎麼辦
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幼兒的「性游戲」,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幼兒的「性游戲」一般有四種表現: 自樂式「性游戲」 午睡時,老師走到四歲的婷婷身邊,只見婷婷仰躺著滿臉通紅,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天花板,兩腳伸得直直的、夾得緊緊的,當婷婷發現老師去動她的被子時,馬上停止了動作,顯出一副緊張的表情。 美術課時,小朋友都在認真地看著老師繪畫,可四歲的小明將自己的「小雞雞」從被洞里拉出來,神情專注地玩著,當老師提醒他「認真上課」時,他停止了動作。 這兩個孩子的行為都屬於自樂式「性游戲」,即通過玩弄、摩擦自己的生殖器來獲得快感。這種行為的發生往往有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最初觸摸生殖器與觸摸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但觸摸時所產生的很舒服的感覺使孩子從無意識的觸摸到有意的玩弄,從而形成了習慣,自樂式「性游戲」是孩子探索其性存在並從中獲得快樂的一種很自然的方法,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但許多教師和家長往往會對此行為感深深的不安,嚴厲地訓斥、懲罰幼兒,以期能制止他們的行為,這種做法表現上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更大的解除險便可能潛伏下來——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十分憂慮、緊張、愧疚,形成自己的行為是「齷齪下流」的概念,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幼兒常常反復處於手淫的快感和內心矛盾的沖突中,並且在與這種「壞習慣」作斗爭的過程中屢遭失敗,這使孩子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從而降低自尊心。 當然,如果孩子熱衷於自樂式「性游戲」必然會削弱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影響孩子對新事物的學習,而且不衛生,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這種行為,既要明確孩子的這種行為與性意識無關,切不可橫加訓斥,又要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如:在發現孩子在玩此類游戲時,及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擴大孩子的精神生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畫畫、唱歌、體育活動等等有意義的事情上,還可與孩子講講不要玩性器官的道理,主要是衛生方面的道理。 友愛式「性游戲」 幼兒園角色游戲時,四歲的晶晶和冬冬高興地玩著「扮新郎新娘」、「過家家」。晶晶將紗巾戴在頭上,冬冬抱抱晶並在她的臉上親了一下,晶晶也親了一下冬冬,然後「新郎」「新娘」上了床。冬冬說:「我們生個小寶寶吧。」晶晶把布娃娃放在褲腰裡,然後取出來說:「我當媽媽,你寶寶餵奶,你當爸爸,帶孩子玩耍……」 孩子玩「新郎新娘」、「過家家」、「生寶寶」等游戲,是一種模仿行為,游戲中的「上床」行為也只是純粹意義上的游戲行為,家長和老師絕對不能以大人之心度幼兒之心,沒必要將幼兒期的這類問題復雜化,當孩子在游戲中出現類似的成人化的行為時要正確引導,可以找出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或話題,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或轉移到其他的內容上來,另外,要避免成人影視節目或娛樂活動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侵犯式「性游戲」 明明的「親小臉」行為完全符合此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行為特點,他們有著較強模仿能力,而他們的心智發育並沒有因為對成人行為的模仿而超前,他們仍然以自己的理解直觀地表達著對周圍世界的喜怒哀樂。明明的行為或許是看了類似的影視片而模仿,或許是出於對小女孩的喜愛,或許是由於頑皮,而並沒有「耍流氓」的動機。 面對此類「性游戲」,成人的過激行為往往會影響雙方孩子的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為這些過激行為等於告訴他們:「親異性」是一種「流氓行為」。家長或老師應分析原因,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和保護,告訴孩子,強行親吻別人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如果喜歡別人可採取其他表達喜愛的方式,如送一個玩具或她一起玩。 探究式「性游戲」 五歲的男孩和三歲的女孩在草地上玩,男孩隨地小便,而那女孩奔到男孩的前面,低頭看男孩小便,男孩不讓看,轉身向另一邊,誰知女孩卻跟著男孩轉,細看男孩小便,……一會兒女孩脫下褲子,挺著肚子小便,當然未射出尿流,褲子卻濕了一大片…… 幼兒園的洗手間里,中班的男孩在小便池邊一字排開,「我們看誰尿得高?」兵兵提議道,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於是,小便池邊出現了一場激烈的尿尿大賽,結果小強得了第一名,比賽剛結束,又有人提議比誰的「小雞雞」大,「小夥子」們又捧著各自的「小雞雞「相互仔細觀察起來。 這些孩子的性探究活動都是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理解來認識性,而對自己和別人身體的好奇和關注,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形式,為了達到此目的,他們往往公開地或偷偷地牛奶異性小便,或者進行此類的尿尿大賽,比「小雞雞」大賽。當他們的游戲受到成人的斥責後,往往會以另外一些「安全的方式」進行,如假扮醫生檢查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期滿足孩子對異性身體的好奇心,有利於他們今後性心理的發展,因此對於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戲」,我們既要保護積極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極的一面。家長或老師可選擇適當的時機,如游泳換衣服時、洗澡時、上廁所時,很自然地讓孩子們認識個體的器官,向孩子們說明男女身體是不同的,要重視自己和別人的身體,自己的身體不能讓人隨便觸摸,也不能隨便摸別人的身體。當發現孩子互相觀看裸體或偷看異性洗澡等行為時,不要大聲呵斥,而應該心平氣和地耐心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結束語:現在的老師和家長們大多知道從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們卻吃不準應該教什麼,怎麼教?而孩子們此類的「性游戲」則是大人們進行教育的絕好機會,避免了專門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可能會遇到的尷尬。家長和教師要以幼兒之心、平靜之心對待孩子的「性游戲」,以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語言指出行為的好壞,簡單粗暴或過於細致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的影響,前者會使孩子認為性是骯臟的、丑惡的,後者則會激起孩子對性的過分好奇。 另外,家長和教師要重視預防性侵襲,要告訴孩子保護好自己,不能讓別人隨便摸弄自己身體的任何部分,特別是生殖器。在適當的時候,應告訴孩子:個別年長者引誘的危險,引誘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動作,引誘時該怎麼辦,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不要去人少的小巷或地下室等處,不要接受陌生人的東西,如受到侵擾,要立刻逃向人多的地方,並大聲叫喊求救。
❺ 科學調研告訴你,教育性游戲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電子產品的普及,伴隨的是游戲的泛濫。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遠離游戲,家長們可謂是費勁苦心,然而取得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大部分家長都看到了游戲的危害,所以對現在新興的教育性游戲也存在排斥心理,卻忽略了游戲對孩子也有很多好處。
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學到的技能,對現實生活的幫助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家長們看待游戲時,一個是擔心孩子玩得忘乎所以,既耽誤了學習,又因為長時間盯著屏幕,影響身體健康。然而,一些科學調研發現,教育性游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好處。
1.兒童對游戲中的知識接受較快,對於游戲中的技能和思考方式,有規律的使用,兒童對這些知識不僅理解得較快,還更容易上手。
2.游戲過程中,孩子的精神狀態較為放鬆,能夠很好地釋放壓力。如果想讓孩子學習某方面的知識,在休息期間,可以選擇結合相應知識製作的游戲,讓孩子自然地應用所學知識,學習和娛樂兩不耽誤。
3.兒童天性是好動的,一些模擬類或者是AR技術製作的游戲,可以讓孩子動起來,在實際操作中,真實景象中,去加深認知,去學習知識。
4.重復性的游戲操作行為,可以引導孩子產生身體記憶,在孩子不知不覺的時候,就掌握一些知識和技能。在特殊情景下,受某些條件的誘導,很自然地就會用出來。
5.處於游戲過程中,有利於家長和孩子進行溝通。在玩游戲時,孩子的表達慾望和溝通慾望特別強。適當地引導孩子,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現在很多的教育性游戲被製作出來,都是基於寓教於樂的目的,而不是單純的作為一項游戲。很多家長會排斥它們,是因為游戲容易沉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而沉迷游戲引發惡果的事件更是為數眾多。那些不是為兒童教育製作的游戲尚且有其可取之處,更何論專門為教育製作的游戲產品。適當地使用這類產品,對孩子的知識培養和能力培養是十分有利的。
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應該制訂合理的計劃,保證孩子適當地使用游戲產品,而不是刻意排斥這類產品。刻意的排斥和規避,在這個電子產品普及的時代是非常不理性的,也是非常不現實的。
教育性游戲對孩子的成長有促進作用,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讓它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❻ 簡述皮亞傑關於兒童教育目的和原則的基本觀點
皮亞傑將「活動教學法」視為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則,強調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並予以證實與否定。
為此,他提出在學校教學中要重視兒童的游戲,尤其是對幼兒,游戲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有力的杠桿作用,應將初步的閱讀、算術、拼讀改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讓兒童在游戲中獲得真正有益的知識。
皮亞傑對實驗和視聽教學也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這種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從而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智力。
同時,為了使兒童所學的每門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體系相聯系,皮亞傑強調,學校應讓每門課為兒童的探討性活動和發現性活動提供條件,並使這種活動與一定的知識體系相聯系。
皮亞傑突出教育中的個體活動,並不意味著要把學生導向無政府狀態的個人主義,而是要把個人的活動與集體的活動結合起來,使自己自動服從紀律並自願努力學習。皮亞傑認為,兒童間的社會影響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源泉。
應把發展兒童集體的社會生活放在新教育方法的主要地位。為此,他極為贊賞杜威和德可樂利的教育實驗,認為他們的教育既強調了兒童的集體工作,又突出了兒童的自治生活。
皮亞傑指出,在社會交流方面,兒童具有高度的感受性,兒童的發展正是從自我中心狀態開始轉向互相交流,從不自覺地把外界同化到自我轉向互相理解,從而擺脫自我中心,導致人格的形成。」兒童如果不同他人進行思想交流和合作,就無法把他的運算組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兒童問的合作最有利於鼓舞兒童真正交流思想和進行討論,最有利於促使兒童養成批判態度、客觀性和推理思考的行為方式。如果兒童不能了解彼此的相對立場和觀點,就會長久地停留在本質上是自我中心的立場上。
由此,皮亞傑極為重視教育中的」同伴影響法」,認為這是兒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皮亞傑在強調學校教育中」同伴影響「作用的同時,並不忽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他只是要求教育者減少所施加的外部強制性約束,在對成人的尊敬和兒童的活動、協作之間達到協調,從而把兒童與教師、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協作推向一種高級形式的合作。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更高的要求。
(6)兒童觀點之目的性游戲擴展閱讀:
兒童教育的作用:
1、兒童教育促進人腦發達,特別利於左右腦並行發展。千萬不要任孩子自然長大,消極地等待孩子腦成熟以後再教育,那極不利於孩子在大腦生長發育期(主要是6歲前)形成最有效的腦功能大網路。
2、兒童教育開發人類巨大潛能,這個潛能是人類億萬年進化的積淀,人人都有這種巨大的遺傳潛能;但這種潛能只有在嬰幼兒時期才得以較為充分地開發,不然將迅速被埋沒。人的各種潛能只有大腦生長發育期才可能較為充分激發出來。
3、0~6歲,延伸到12歲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而錯過最佳期的教育則事倍功減半,許多方面甚至徒勞無功。每個孩子最佳期內都能學一口標准方言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而錯過了最佳期的青少年、成年人新學任何語言也難以學的標准、地道。
4、人類要重新認識胎、嬰、幼兒,胎嬰幼兒有巨大的適應性學習能,甚至可以說孩子個個都是「神童」。人一生的基本難題和重大難題(如學會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認識萬物、掌握語言、習得行為、學會審美等等)都是嬰幼兒時期解決的,據統計人一生所獲知識概念的95%左右是5歲前的孩子學來的。
5、孩子出生至3歲時母親、家庭的「二次孕育」期,即孕育孩子「心理生命」的成長——構建起人生的「潛意識板塊」。人的潛能意識板塊鑄就以後從根本上影響乃至支配人一生的態度的行為,在今後的人生百年中都難以完全抹掉。
6、科學育兒要「兩個生命」同時養育,使孩子生理上強壯、發達,心理上聰慧、卓越。特別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學養育,因為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主要靠「第二生命」——心理的能量。第二生命的養育需要16個心理營養區,一百多種心理營養素,
7、兒童教育要「兩種語言」同步相似發展,使孩子「聽覺語言」能說會道,「視覺語言」脫盲閱讀。今後世世代代的孩童將都能帶著兩種語言工具上小學,既會聽和說,也會讀和寫,極快地學會自學和思考,具備良好的自我發展素質。
8、兒童教育要把孩子性格培養放在首位,這是給孩子一生幸福、成才的好命運。經大量調查,兒童教育必須培養孩子6大性格基礎:快樂活潑、安靜專注、勇敢自信、勤勞善良、有獨立性、有創造精神——這是人生和人才成長的一本萬利之舉。
9、孩子觀察、提問、動手、動腦的創造教育要從小抓起;培養一個發現、發明、創造性人才務必從小引導觀察、提問、思考、討論和動手操作實驗。因此我們設計的家用「科技百寶箱」,幼兒園和中小學的「袖珍科技館」是國民基礎教育的必要建構和設備,這方面我們已有定型的產品研發。
❼ 兒童為什麼要游戲
兒童游戲是作為兒童獲得和表達社會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傾向,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解決沖突、合作及其他社會能力發展的基礎。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兒童不但練習各種基本動作,使運動器官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且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游戲還幫助兒童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沖突,對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19世紀發展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兒童游戲理論。霍爾提出了「復演說」,他認為兒童的游戲是在重復著人類遠古時代祖先們的生活,不同年齡的兒童以不同的形式重復著人類祖先的本能特徵。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認為兒童通過游戲引起快感的大小,往往和遺傳的時代遠近及力量強弱成正比,我們對某一種游戲感興趣是因為它能接觸、復活人類深切的、根本的情緒〔4〕。席勒-斯賓塞則把游戲看作是兒童藉以發泄體內過剩精力的一種方式,以使身心達到平衡。彪勒則強調是兒童通過游戲獲得機體的滿足。格羅斯認為兒童的游戲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本能的准備,即「預演說」。博伊千介克則正好與格羅斯相反,認為游戲則是獲得自由、發展個體主動性、適應環境三種慾望所引發的。拉扎魯斯-帕特端克認為兒童游戲是源於機體的放鬆需要。
現代游戲理論不僅僅解釋游戲為什麼而存在,而且也嘗試定義游戲在兒童發展中的角色,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指出遊戲行為的前導條件。
1、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建設和發展的主要貢獻在於他重視無意識的研究和進行心理治療兩個方面。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學思想也與這兩個方面有著直接的聯系。弗洛伊德認為,在兒童游戲中也有潛意識的成分,並且兒童在游戲中是本著唯樂原則,即一切以得到機體的快感為主。兒童在游戲中是把游戲的愉快考慮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游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願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游戲使兒童能夠逃脫現實的強制和約束,發泄現實中不被接受的危險沖動,緩和心理緊張、發展自我力量以應付現實的環境。兒童游戲目的是為了在游戲中取利一個主動地位。弗洛伊德認為「這是由於某種要求控制他人的某種本能引起的,而這種本能不以記憶本身是否愉快為轉移的」同時,所有的游戲都受到一種願望的影響,這種願望始終支配著他們,那就是快快長成大人,以使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作為弗洛伊德的弟子,艾里克森則與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他認為兒童游戲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健康的發泄方式。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可以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但是其本身未能脫離唯樂原則。
2、認知論
皮亞傑作為其代表人物。他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新的復雜的客體和事件的方法,鞏固和擴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的方法。皮亞傑對格羅斯的理論提出了異議,認為他的解釋只從機能上加以簡單描述,更不能解釋象徵性游戲和想像性游戲這種高級的游戲。他指出「游戲乃是把現實同化於活動本身」。兒童在游戲時並不發展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先前存在的結構,即同化。他還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兒童特定時期的游戲方式。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通過身體動作和擺弄、操作具體物體來進行游戲,稱為練習游戲。在前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象徵性功能就可以進行象徵性游戲,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東西假想為存在的。以後可以進行簡單的有規則的游戲,真正的有規則游戲出現在具體運算階段。在他的理論中始終有一個思想,他認為「認知活動發動了游戲,而游戲反過來加強認知活動」。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1976)則表明,游戲可直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不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對他們而言,意義與實體是混為一體不可分的,因此,兒童不看到真實的馬就不能夠了解馬的意思。當兒童開始參與想像游戲,使用物品(如棍子)來代替其它物體(如馬)時,意義開始與實體分離。此時的替代物(棍子)就像個樞軸,將意義與實體「馬」分離開來,這樣兒童才能獨立於所表徵的實體來想像意義。因此,象徵游戲對兒童抽象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維果茨基關於游戲的觀點是全面的。他認為不僅肯定了游戲對兒童社會性和情緒發展的重要作用,也強調了它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發展的三個領域是相互關聯的。他通過最近發展區(ZPD)來區分發展的二個層次:「實際發展」(獨立的表現)和「潛在發展」(幫助下的表現)。維果茨基分析指出,游戲是一種自助工具,兒童在游戲中的表現往往高於他們的發展水平。游戲甚至可以作為兒童最近發展區的支架,幫助他們獲得更高層次的功能,從而推動進一步的發展。
最近發展區內的潛在發展是一種過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兒童需要特殊幫助或支架來把握所能觸及的范圍內的東西。通常我們將支架看成是來自一個更專業的夥伴如父母、老師、兄姐或同伴的支持。在游戲中,兒童也可以創造他們自己的支架,在諸如自我控制、語言使用、記憶和與他人的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Bodrova和Leong,1996)。例如:一個一旦上床睡覺就哭鬧不停的孩子可以在社會戲劇游戲中假裝上床睡覺而一點也不哭鬧。在游戲中,由於兒童控制了游戲框架或想像情景,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與現實生活中的情形不一樣,在游戲情境中兒童可以假裝哭泣,但也可以停止哭泣。與其它情形相比,兒童在參與游戲時表現出更集中的注意力、更好的記憶、語言使用和社會合作能力。所以維果茨基認為,游戲就像一個放大鏡,能使兒童潛在的新能力在其它情景中(特別是在學校課堂之類的正式情景中)表現出來之前,就在游戲中首先展現它們。
3、學習論
桑代克是學習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游戲是學習行為,遵循效果律和練習律,受到社會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響。各種文化和亞文化對不同類型行為的重視和獎勵;其差別都會反映在不同文化社會的兒童游戲中。人類兒童的游戲與動物的游戲有顯著的不同,人類兒童的游戲是用其自身特有的方式進行歸納的演繹。班杜拉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人類不斷的進行模仿,在兒童的游戲過程中,他們模仿成人的社會活動,在游戲中他們學會既堅持自己的權利同時又服從游戲團體中的要求。兒童的許多行為都是通過對現實的或象徵的榜樣行為的模仿而獲得的。
4、其他理論
中國心理學家朱智賢認為:首先,兒童游戲具有社會性,它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模擬形式,反映了兒童周圍的社會生活。其次,兒童游戲是想像與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結合,它不是社會生活簡單的翻版。此外,游戲是兒童主動參與的伴有愉悅體驗的活動,它既不像勞動那樣要求創造財富,又不像學習那樣具有強制的義務性,因而深受兒童喜愛。
依照巴蒂森(1995)的說法,游戲是矛盾的。游戲中所有的活動並不代表真實生活中的活動,所以游戲中兒童的打鬧行為與真實的打鬧行為是不相同的。因此,玩這類游戲之前,兒童必須建立一套游戲「框架」或前後關系,讓兒童知道將發生的事情是游戲,而不是真的。所以兒童通常是在微笑或大笑的情形下建立這種游戲框架的。如果游戲框架沒有建立,其他兒童就會將游戲中的嘲弄、打鬥解釋成攻擊而產生相應的反應。當兒童游戲時,他們必須學會同時在兩個水平進行操作:在第一個水平,兒童融入所裝扮的角色並著重物體和行動的假裝意義;同時,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其他玩伴的真實身份,游戲所用的物體及活動在真實生活里的真實意義。
❽ 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哪些需求
第 一,游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的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 游戲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的活動。兒童在游戲中反映周圍的現實生活,通過游戲,兒童體驗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就理解和體驗著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游戲的主題和內容都是由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都是跟兒童周圍的生活條件...密切聯系的,都是社會性的活動。在一定意義上說,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就像活動、工作和服務對成人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樣。 但是,游戲又跟勞動、學習這些有目的、有系統的社會性活動不完全一樣。 首先,游戲跟勞動不同,勞動要生產物質財富,而游戲並不生產什麼。其次,游戲也跟學習不同,學習雖然也不創造什麼財富,它卻是一項必須完成的社會義務,例如,要回答課題或完成作業,而游戲則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 因此,游戲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性活動。一方面,它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的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性活動;另一方面,它又像勞動和學習活動那樣是一種社會義務。在某一意義上,也可以說,游戲是在假想或想像中完成的一種現實活動,是想像和現實生活的一種獨特的結合,是人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初級形式。 學前兒童由於身心發展的情況,由於心理發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參加成人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經驗能力又差,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以游戲作為主導活動,而不能以勞動或學習作為主導活動。這也就是說,游戲是適合於學前兒童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 第 二,游戲是促使兒童心理發展的一種最好的活動形式。 游戲不但是適合學前兒童特點的活動形式,而且是促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好的活動形式。在正確組織的游戲活動中,兒童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品質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首先,在游戲中,兒童的運動器官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由於兒童擔任游戲中某一角色的任務,必須努力去完成,他的動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積極性,而身體的運動器官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其次,在游戲中,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也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個性品質也在游戲中獲得發展。 研究表明:社會游戲與角色游戲之間有密切相關。假裝游戲有助於提高兒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觀點的能力。社會扮演(角色)游戲的頻率與各種承擔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不管什麼年齡、性別、智商和活動性水平的幼兒,經常與同伴進行假裝游戲的,比其他幼兒更易與同伴相處,更受同伴歡迎,社會技能更強。 必須指出:游戲在兒童心理發展上的作用,決不是自然而然實現的,而是跟成人特別是教師的正確組織和指導分不開的。成人一方面要關心、組織、指導兒童的游戲,同時,也不要流於包辦代替,更不要隨意打斷兒童的游戲。教師更應該根據學前兒童游戲的特點,有計劃地把游戲作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❾ 如何用科學的視角去觀察兒童游戲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觀察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的觀點已被廣大幼兒教師所接納,教師在理念的認識層面優於實踐層面,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定位不夠清晰,沒有很好地把握觀察的內容與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觀察的質量,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缺乏。
觀察者的角色意識缺乏
在角色游戲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缺乏觀察者角色意識,觀察的敏感度不夠。在游戲活動中有的教師忙碌地穿插於活動空間之中,較多地介入幼兒的游戲之中,象一個指揮者不停地發號施令;有的教師將觀察僅限於安全的防衛,著眼於不出事故,至於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情緒體驗、語言、思維發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這種觀察只觀不思缺乏質量,不能及時了解幼兒,調整幼兒的活動。以上現象因何產生?它的問題根源在哪裡呢?我們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教師在活動中缺乏觀察者角色意識。
2.觀察缺乏目的性
絕大多數教師在角色游戲觀察中缺乏目的性,主要停留在隨意性觀察水平上,經常不是帶著問題去觀察,不知道在角色游戲活動中教師觀察什麼。這是由於教師活動前沒有制訂周密的觀察計劃,缺乏明確的觀察目的和有效的觀察策略,必然造成教師的指導顯得比較茫然,不知所措,這樣就不能有效地組織注意力,不能完整和清晰地反映觀察對象,難以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去分析、了解幼兒行為背後的原因,造成觀察的效果不佳。
3.觀察技能的缺乏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觀察記錄比較單一,從而影響了觀察的實效性。
二、優化教師實施觀察中的對策
根據教師在開展角色游戲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教師有必要對自己在科學的觀察方法、適宜的觀察內容和觀察的具體策略方面有所思考,從而提高教師觀察的有效性。
(一)靈活使用多種觀察記錄方法
1、敘事式觀察記錄:詳細周密,以講故事形式記錄人的行為包括分析背景、動機、結果、反饋。重在現象和人的行為記錄,應客觀記錄幼兒所說的話,保留原始對話的情趣,記錄要客觀准確。。
操作提示:信息較全面,但現場記錄比較困難。
2、表格式:用於對一個幼兒長期行為的觀察,常採用符號作標志,根據預設的觀察任務設計表格進行記錄,如觀察孩子活動中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等。
操作提示:簡潔明了,便於統計、便於現場記錄,但缺乏足夠的信息。
3、照片式 :運用於幼兒尋常時刻,在照片旁邊加以說明在干什麼,並體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對其行為的見解。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 但捕捉有價值的尋常時刻比較困難,信息不全。
4、作品式:凸現幼兒個性,可以用文字將幼兒口述記錄,也可以將幼兒表徵作品記錄下來教師再根據幼兒作品進行客觀分析。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 但信息不全。
5、實錄式:全面、客觀,用攝象機加以記錄之後進行客觀分析。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信息全面。但現場拍攝與指導兩者無法兼顧。
以上五種觀察記錄的呈現方式各有優點和不足,這些記錄方式需要根據具體的觀察方法、現場的情景進行適宜的選擇,如環視掃描法適宜表格式記錄,簡單、方便;蹲點法適宜採用作品式、實錄式,使觀察更深入、具體。
(二)實施有效的觀察策略
1.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
在游戲觀察時,我們應該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每次觀察前要有目的、有重點,它是提高觀察成效的主要方法。由於角色游戲中幼兒的自由度較大,有時教師預設的觀察內容可能出現沒人玩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視幼兒游戲情況,隨時調整觀察重點,一旦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便可以轉化為有目的的觀察。
2.全面觀察與個別觀察相結合
有效的觀察必須關注全面觀察與個別觀察相結合,從游戲的主體來看,指全體幼兒,也指個別幼兒;從游戲的主題來看,指全部的游戲主題,也指個別的主題,包括室內游戲和室外游戲等。前者觀察時間較短,注重觀察的廣度,後者觀察時間相對較長,注重觀察的深度。
個別觀察是角色游戲觀察的重點,雖然佔用的時間較多,但觀察的內容也更有價值,對游戲的交流和討論、對材料和目標的提供與調整,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操作過程中要善於融會貫通,相互轉換,做到個別觀察時兼顧全面,全面觀察時捕捉個別,合理分配,有效結合。
3.單次觀察和連續觀察相結合
幼兒游戲水平發展要受到場地、材料、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觀察應在確保幼兒在彼此熟悉、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游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所謂的連續觀察指注重觀察的過程性、遞進性。在角色游戲中,不能單單靠一次觀察,教師就能對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做出准確的判斷,因為孩子是游戲的主人,角色游戲是幼兒生成問題的主要場所,如果當教師看到預期目標達到時,觀察活動也就停止了。那麼這種停留在原有目標層次的觀察很難使觀察活動層層遞進,深入進行。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強調要求教師注重觀察的過程性和連續性,將單次觀察和連續觀察相結合,使觀察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從而確保記錄的是孩子的典型行為,獲得幼兒游戲行為的准確信息。
(三)確立多元的觀察視角。
角色游戲中,教師應改變以往在教育過程中的職能,不應是教室中忙碌的穿梭者、發號施令的權威者,不該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觀察,而應站在幼兒的背後耐心地觀察,真正從觀察中去獲取獲得幼兒個體與群體、環境與材料提供之間的互動信息,因此從多元視角即一般視角和特殊視角兩方面的觀察是我們所力求的。
所謂的一般視角具體可從十個要點入手,如游戲空間、游戲材料、主題確定、游戲經驗、材料運用、同伴交往、游戲語言、角色扮演、游戲情緒、游戲常規。
觀察要點一:游戲空間
(1)活動空間的安排是否設置合理,促進游戲互動
(2)活動室是否有幼兒生成新游戲的空間
觀察要點二:游戲的材料
(1)游戲材料投放數量是否適宜
(2)游戲材料的種類是否豐富
(3)游戲材料投放是否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實際水平
(4)游戲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兒主題的興趣
觀察要點三:主題確定
(1)幼兒是否能在同伴與成人的影響下選擇游戲
(2)幼兒是否自主參與現成游戲內容,進入游戲情景
(3)幼兒是否能想像新游戲主題開展游戲
觀察要點四:游戲經驗
(1)幼兒是否具備游戲主題的相關經驗
(2)幼兒是否能利用經驗開展與豐富游戲
(3)幼兒是否能利用已有經驗解決游戲中的沖突與矛盾
觀察要點五:材料運用
(1)幼兒是否運用實物的玩具進行游戲
(2)幼兒是否能創造游戲需要的角色與情節需要的替代物
(3)游戲材料是否能符合游戲主題的要求變化玩
觀察要點六:同伴交往
(1)游戲中是否樂意與他人交往
(2)游戲中是否能主動和其他幼兒一起玩
(3)游戲中是否能用自己的想法影響游戲
(4)游戲中能否把別人的想法納入自己的游戲中
觀察要點七:游戲語言
(1)游戲中是否能用語言大膽與人交往
(2)幼兒是否能用游戲情景與角色需要的語言交流
(3)是否能用語言大膽的表達游戲後的感受
觀察要點八:角色扮演
(1)是否有重復個別動作
(2)是否有系列動作
(3)是否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模仿角色的動作去游戲
(4)是否能分配角色,協調角色之間的關系
觀察要點九:游戲情緒
(1)幼兒參與游戲是否積極主動
(2)幼兒是否能有目的、專注的參與游戲
(3)幼兒是否有游戲的成功感滿足感
觀察要點十:游戲常規
(1)在游戲中,是否能在成人提醒下遵守游戲的規則
(2)幼兒是否能自覺遵守游戲的規則,愛護玩具
(3)幼兒是否能行為有序,及時收放材料,做到物歸原處
所謂觀察的特殊視角:即各年齡段重點觀察的視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由於他們的教育目標、顯性要求不同,各年齡班幼兒在游戲方面的能力發展是不同的。因此,在觀察時也要各有自己的側重點。
小班幼兒主要處於獨自游戲、平行游戲階段,滿足於重復操作,擺弄玩具,因此,觀察的重點在幼兒使用物品上。
中班幼兒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生活經驗的豐富,處於聯合游戲階段,想與人交往但尚無交往技能,幼兒間的交往容易出現沖突。因此,觀察的重點應該是幼兒的交往能力。
大班幼兒隨著能力的不斷增強,游戲主題新穎、內容豐富,處於合作游戲階段,因此觀察的重點是幼兒創造能力、合作交往、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專題的研究,增強了教師的觀察意識,提高了教師的觀察技能。教師觀察時採用的手段豐富了,方法多樣化,觀察時不再盲目,能根據觀察要點有針對性的記錄分析,尤其在對觀察視角進行了梳理與羅列後,幫助一線教師更容易把握觀察的要點,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准確地把握幼兒活動的動態,使教師的視角更多轉向了幼兒,轉向研究孩子是怎樣學,教師憑借觀察去發現問題,去積累判斷決策的依據,從而提高了教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觀察也為教師進一步分析幼兒的發展進程和個性特點積累了大量真實可靠的素材,為制訂個別化教育提供依據,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促進了每一位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這些都與二期課改的精神相符合的。
由此可見,角色游戲中教師實施觀察的研究,對教師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改進教育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實際困難:(1)師幼比例較高,給教師的觀察帶來了難度。(2)角色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游戲,活動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生成點較多,常使教師的觀察顧此失彼。(3)缺乏簡便易行的觀察工具。雖然班級幼兒人數多是當前的國情,它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對幼兒個體發展需求的關注。提高教師的觀察力是教師為兒童提供適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❿ 按社會性參與程度分可將游戲分為幾類
社會性參與程度標准將游戲分為:獨自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以及合作游戲。
1、獨自游戲指的是兒童獨自游戲,即使有其他人在場,也不與他們發生任何聯系,而且兒童之間從事著不同的游戲活動,發生時間大概在2歲到2歲半期間。就像城城和泡泡在游樂場一個玩滑梯一個玩海洋球一樣,每個人玩的都是不一樣的東西,而且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交流。
2、平行游戲指的是兒童在一起從事相似的游戲,但是彼此之間沒有社會互動,發生時間通常是2歲半到3歲左右。獨自游戲時兒童們玩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平行游戲中兒童玩的內容是一樣或者相似的,他們的游戲內容、游戲方式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因此,平行游戲中的兒童的社會參與度要比獨自游戲高。心理學家們還區分了平行游戲和平行意識游戲:平行游戲是兒童在一起參與類似的活動,但彼此並不注意對方的行動,而如果兒童在一起參與類似的活動,並且也有目光接觸,了解有別的兒童的存在,那就是平行意識游戲。比如城城在媽媽的勸說下注意到泡泡,然後坐在泡泡對面也玩搭積木游戲,就可以分類為平行意識游戲。
3、聯合游戲通常要到3歲半到4歲半發生,聯合游戲中兒童們在一起游戲,彼此的行為相互關聯,但不相互合作。比如城城和泡泡長大一點後,一起搭積木的時候會因為材料進行語言的交流,但這種聯合僅僅是同伴的交往,他們並沒有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游戲,這種社會互動還是比較低級的。
4、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完成的一種游戲。有明確的規則,參與者有自己的任務,帶有競爭色彩。幼兒園里小班兒童游戲有合作的萌芽,但以個人游戲為主。中班兒童由於游戲內容豐富,游戲中的規則明確了,逐漸開始有兩個或多個兒童聯合在一起進行游戲。大班兒童則能開始更高級的合作游戲即集體游戲。合作游戲有利於兒童社會性、合作精神、組織能力以及責任心的形成和發展。
拓展資料
社會性游戲
一、定義
具有社會交往性質的游戲叫做社會性游戲,分為以下兩種:
1、協同游戲:特點是兒童各自游戲,游戲過程中有言語溝通、情節交流等互動關系,但是沒有共同目的,也沒有角色分工。
2、合作游戲:該類游戲是兒童的組群游戲活動,其突出特徵在於,具有共同目的、明確分工和彼此協調合作。
二、游戲的社會性収展
獨自游戲(非社會性游戲)
2.平行游戲
3. 社會性游戲
– 協同游戲(有交流但無共同目標)
–合作游戲(有共同目標,分工合作)
三、游戲對心理収展的促進作用
· 游戲是年幼兒童的特殊的生活活動斱式;
· 游戲是兒童參不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
· 通過游戲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創造性能力;
· 培養健全的人格;
· 游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