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有效觀察
對幼兒的游戲進行觀察是教師有效地指導和豐富幼兒游戲的前提。通過觀察,教師可以了解到何時應為幼兒的游戲提供額外的時間、空間、游戲材料或經驗准備,以擴展和豐富進行中的游戲情節。教師何時參與游戲或同伴何時給予幫助是適時的,教師怎樣參與以及同伴怎樣幫助是適合幼兒游戲需要的,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一、幼兒游戲觀察的一般原則
為了獲得幼兒游戲行為的准確信息,觀察者不論採用何種觀察方法,都應遵循以下原則:
1.應明確觀察的目的,並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
2.觀察應在確保幼兒有機會展示他們所有游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既保證幼兒有豐富的、能引發他們各種游戲行為的材料,又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
3.如果可能,應保證對幼兒室內和室外游戲進行觀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兒在室外游戲比在室內游戲更能表現出較高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
4.應在幼兒彼此熟悉並熟悉環境後才開始對幼兒進行觀察。在與熟悉的同伴遊戲時,幼兒會展現較高水準的社會性和認知水平。若開學初就進行觀察,可能會低估幼兒真實的游戲能力。
5.應持續觀察,以確保記錄的是幼兒典型的游戲行為。
二、幼兒游戲的觀察記錄
游戲觀察記錄的方法一般有三種:行為核對表、等級量表和軼事記錄。觀察者在決定使用何種記錄方法時,應在「易於使用」和「豐富描述」兩者之間作出選擇。
1.行為核對表
行為核對表主要用來核對幼兒在游戲中重要行為的出現與否,觀察者預告將准備觀察的項目列出,當出現此項目行為時,就在該項上畫「√」。運用行為核對表進行的游戲觀察比較系統,記錄信息更快捷。
2.等級量表
等級量表與行為核對表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關注特定的游戲行為,便於記錄信息。然而,等級量表不僅僅簡單地顯示幼兒出現或未出現的行為,觀察者還可以自己決定幼兒呈現的游戲行為的等級,並評價這些游戲行為的質量。等級量表可用於評價那些難以量化的游戲行為及其品質。
『貳』 教師如何觀察和評價幼兒
在游戲中觀察和評價幼兒,在藝術活動中觀察和評價幼兒,在生活中觀察和評價幼兒。
『叄』 教師如何在游戲中評價幼兒
教師應該讓幼兒成為游戲評價的主角,多給幼兒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分享游戲時的感受,討論感興趣的問題,給幼兒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機會。 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自己的多方面的情況,在游戲的玩耍中,不同年齡的幼兒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而,教師在對游戲中的幼兒評價時,要著重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特點進行評價,對於方式的運用,則要考慮結合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幾種評價方式後,選用下面的幾種評價方式: (一)開門見山型 即在游戲後的講評中直接點題。當老師在游戲中發現了有價值的內容時,在游戲中先和幼兒產生互動,以游戲者的身份來豐富該游戲中幼兒的經驗,這樣在介紹時幼兒就會顯得不緊張,也會樂意分享介紹。然後在點評時直接點題,採用「渲染」的方式開頭:「今天呀,XX和平時不一樣了,你們看,XX多了些什麼呢?」從而引起幼兒的關注並急於聆聽不一樣的地方。 適用於:一些新的游戲環境的豐富和創設;或向幼兒介紹新的游戲玩法或游戲規則的糾正和建立。 (二)情感宣洩型 即讓孩子表達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引發經驗交流。當大家都熱衷於自己的游戲情節時,老師常常是用:「今天你有什麼事想告訴大家呀?」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幼兒進行游戲的回憶,不管是開心事和不開心的事情,在聆聽幼兒的介紹中,老師可以及時捕捉到「閃光點」,通過和孩子的互動,讓幼兒發現問題,自主討論,自主得出結果。 (三)經驗回放型 即讓孩子回憶平時的生活經驗,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在討論某一個游戲情節時,幫助幼兒對已有的經驗進行回顧,引起幼兒產生認知沖突,從而讓幼兒自主意識到某一游戲該如何正確進行。例如:針對小吃店服務員服務不周的情形,在點評時,老師會拋出一個問題:「你們去飯店吃飯就是站著的么?」針對小吃店沒有點菜單的情況,點評時又會以「你們平時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是怎麼樣點菜的呢?」從而讓幼兒樂於說,急於說,在訴說中進行自主創設。 適用於:游戲中幼兒的行為出現偏離。 (四)及時干預型 即在游戲的過程中,直接用語言引導幼兒的游戲。當發現孩子游戲中的問題時,老師直接用語言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看到超市的物品未放整齊時,老師會說:「今天的超市怎麼這樣亂呀?」幫助幼兒回憶參觀超市的情境,將已有的經驗運用到游戲中。又如:當警察在隨意奔跑時,老師會問:「警察叔叔,你在忙什麼呀?」通過詢問幫助孩子審視自己的行為,回歸游戲的思維。 適用於: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或將已有經驗運用到游戲情節中。 (五)情境再現法 即對幼兒的游戲情境再現,共同總結經驗。讓孩子對於游戲的情節進行再表演,可以通過錄像的方式,讓幼兒在具體形象的視覺感知中,自己去欣賞同伴的模仿過程,自己作出判斷,通過相互的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積累游戲的經驗,從而增強對游戲的興趣。 適用於:孩子角色意識的明確和角色行為的豐富。
『肆』 如何提高教師在游戲中觀察與分析幼兒行為的能力
幼兒的自發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
(1)自發游戲對於幼兒有特殊的發展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在長期研究兒童游戲的基礎上,提出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對其具有特殊的發展價值:一是游戲反映發展,因為游戲是兒童已有經驗的表現活動;二是游戲鞏固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練習性行為;三是游戲促進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探索性行為。
筆者也通過對幼兒期的典型象徵性游戲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其自發的游戲中能夠最放鬆、最自然地表現出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創造性行為,這類活動對他們來說是最具安全感、愉悅感、歸屬感、勝任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活動。所以,自發游戲對於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2)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和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
幼兒的自發游戲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載體。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原因有幾點:首先,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到他們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其次,通過觀察幼兒的自發表現,教師可以看到幼兒很多在教學情境中難以表現出來的、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行為,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智慧的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形成與幼兒的合作夥伴關系,建構對於幼兒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並找到與幼兒互動的適宜策略和方法……觀察幼兒自發游戲的過程,是教師嘗試換角度思考,向幼兒學習,並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
2.改善教師觀察行為的要點及方法
要點一:解決態度的問題,幫助教師增強觀察意識
目的:使教師從關注自己設計的游戲到關注並重視幼兒的自發游戲。
方法:「對比-感受」法
對比教師設計的教學游戲和幼兒自己發起的自主游戲,找到幼兒在其中的狀態和表現的不同。
鼓勵教師給幼兒創造更多自主游戲的機會,感受自發游戲對於幼兒發展的意義,體會幼兒主動學習過程與內涵。
要點二:解決角度的問題,幫助教師轉變觀察視角
目的:讓教師從找出幼兒存在的不足轉向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意義。
方法:「拍攝-發現」法
在日常工作中嘗試關注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通過觀察與分析,發現幼兒有意義的自發游戲行為。
利用現代化手段,自己嘗試拍攝幼兒自發游戲行為的視頻或照片,幫助自己客觀、細致地分析幼兒自發游戲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或研究內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的相關表現和特點。
要點三:解決思路的問題,幫助教師制定觀察計劃
目的:促使教師從隨機觀察轉向有目的、有依據的觀察。
方法:「計劃-捕捉」法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研究內容或班級重點活動,確定自己的觀察目的。
根據觀察目的大致確定觀察的對象、內容、時間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級觀察計劃。
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班級工作的需要,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結合起來,以便捕獲更多、更全面、更有意義的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信息。
要點四:解決技術的問題,幫助教師選擇觀察方法
目的:讓教師在利用已知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綜合-探索」法
收集相關資料,學習實用、簡單、易操作的觀察方法。
根據觀察目的,綜合利用多種觀察方法,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服務。
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和情境,探索適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觀察方法。
要點五:解決載體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觀察記錄
目的:幫助教師將開放性的觀察問題和結構性的記錄表格結合起來使用。
方法:「開放-結構」法
在口袋裡裝上便箋紙,用只言片語或關鍵詞等,隨時記錄下幼兒的動作、語言、表情及幼兒之間的對話。
根據觀察目的,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方便自己有針對性地記錄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據觀察目的,梳理出幾個關鍵項目(維度),設計出簡單的、結構性的觀察記錄表格,方便自己對幼兒的諸多行為進行歸類、分析和判斷。
要點六:解決解釋的問題,幫助教師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幫助教師依據理論找出關鍵價值點,形成自己對幼兒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類-整合」法
參考兒童發展文獻資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或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兒童發展指南與評價指標,為自己更加科學、客觀地解釋觀察資料提供依據。
依據自己的觀察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對所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並嘗試進行簡單的解釋。
在反復體驗和嘗試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出自己對幼兒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漸形成自己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現狀的科學評價。
要點七:解決成長的問題,幫助教師學會在反思中轉變觀念
目的:幫助教師以尊重的態度理解幼兒自然出現的特點及行為,學會以幼兒為師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方法:「反觀-調整」法
學會正視和接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即使在成人看來是有問題的行為,學會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反觀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藉助對幼兒自發游戲的觀察,反思自身教育觀念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找到原因,調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帶著主動觀察、有目的觀察、連續觀察的意識,在反復嘗試、體驗、反思和調整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斷獲得專業成長。
『伍』 如何提高教師在游戲中觀察與分析幼兒行為的
作為管理者,我常常走進教學現場進行觀摩,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師產生的這些困惑主要基於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與集體教學活動不同的是,自主游戲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使得教師難以應對,缺乏現場觀察、指導的經驗;第二,教師能捕捉到自主游戲中的一些現象,但不知從哪些方面去分析,缺乏解讀、分析幼兒行為的方法與思路;第三,教師比較關注幼兒在游戲中自主性、創造性的表現,但僅僅知道等待與觀察,不知道如何與幼兒進行現場互動,缺乏有效互動的方法與策略。因此,我認為要解決教師的困惑就要從這些原因入手,讓教師在觀察與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時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一、共體驗——走近教師,建立「指標」
對於如何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現有的一些文本材料給教師提供了參考,如《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就具體提出了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要點及其發展提示。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教師即便手中拿著這些文本材料,卻依然不知道在游戲中該看些什麼。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對已有的文本材料進行分析,然後走近教師,體驗他們的困惑,再來分解目標、細化指標,幫助教師找到具體、可操作的觀察點。
案例1:「指標」的產生
游戲活動時間,我進入了游戲現場,發現有的青年教師一直在來回走動,似乎在仔細地觀察孩子,但卻看不到關鍵點;也有的青年教師運用「角色介入法」參與孩子的游戲,仔細傾聽教師與孩子的對話,發現只是留於形式與表面的對話。教師還是不知道游戲中該看些什麼,觀察哪些要點。於是,我開始著手重新制訂「指標」。
在制訂「指標」時,我們重點將觀察要點轉化為教師能夠操作、可執行的顯性內容(見下表),幫助教師找到觀察的方向,同時為每位教師提供「觀察本」,將「指標」貼在上面,起到導向和指引的作用。
當然,「指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對其加以完善與充實,在運用「指標」的過程中不斷用案例積極地去詮釋內容,真正發揮「指標」的效用。
二、共分享——走近現場,尋找方法
游戲中的講評是提升幼兒經驗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組織游戲時的一個難點,為了提升教師的講評能力,積累有效的師幼互動經驗,我們特意請來了游戲專家徐則民老師,開展「對話式」講評,即經過現場觀察後,先請青年教師講評,然後再來傾聽徐老師的講評,並通過「對話」了解講評中的思路與用意。
案例2:「對話式」講評
一次大班自主游戲中,孩子開展了「超市打折促銷」活動,教師抓住孩子在游戲中產生的這一全新內容進行提問:「你們為什麼要採用打折促銷的方法?」從孩子的各種回答中,教師梳理總結了孩子的游戲經驗:當生意不好時,可以採用打折促銷這種好方法。徐老師在講評時則首先問道:「什麼叫打對折?打對折是讓東西更便宜還是更貴了?」
徐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基於對孩子行為的深入分析,孩子們在生活中雖然常常見到「打折促銷」,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理解什麼是「打折」,徐老師的講評讓孩子們在獲得游戲經驗的同時豐富了知識經驗,也拓展了青年教師的思路。
這種基於現場的指導,能夠直面教師的問題,幫助教師找到有效講評的思路與方法,體會如何在分析幼兒表現的基礎上及時跟進與加強互動,從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三、共推進——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開展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師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他們每天遇到的現象不同,他們對此的感受也就不同,這就要求管理者對他們的指導應該是個性化的。為此,我們確定了每月一次的「約定日」,請每位教師在這一天說說自己在游戲中看到的故事,談談自己的體會、困惑與方法,鼓勵所有教師共同分析和思考,並採用「專家坐堂」的形式幫助每位教師解決困惑。
案例3:約定日
小班教師的問題:小「醫生」連續給娃娃打了十幾針,看到孩子如此投入到游戲中,教師應該怎麼辦?——說明這個孩子已具有角色意識,但缺乏角色認知,需要教師的幫助。
中班教師的問題:個別孩子在游戲時總是心不定,怎麼辦?——先得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孩子的習慣問題,還是游戲的內容對他沒有吸引力,然後據此採取不同的對策。
大班教師的問題:「攝影棚」「花店」都沒有生意,孩子們又不想撤,怎麼辦?——考慮形式、內容是否具有挑戰性,可以更換材料,如嘗試在「攝影棚」里投放一些別的器材。
每一次的「約定日」我們都會聽到許多小故事,由於這些故事是每個教師都可能會遇到的,更能引發教師的共鳴,在集思廣益中尋找解決對策,每位教師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我們還邀請專家對教師的這些案例進行點評、歸納,幫助教師學會分析、解讀案例,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作為一名管理者,我感到只有走近教師、走近現場、走近故事才能發現教師的真問題、真困惑,只有和教師一起共體驗、共分享、共推進,才能給予教師真幫助,從而實現教師的真發展。幼兒自主游戲觀察指標
幼兒自主游戲觀察指標
觀察內容 具體指標
看整體
1. 進入游戲的人數。
2. 幼兒的興趣點(人多與人少)。
3. 幼兒的游戲狀況(是否有興趣)。
看角色意識
1. 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
2. 表現角色的行為。
3. 知道自己在干什麼。
看角色行為
1. 行為與角色的對應。
2. 游戲的投入度。
3. 問題的產生與解決。
看角色認知
1. 經驗的豐富程度。
2. 知識的運用。
看社會行為 規則意識、交往方法、合作意識與能力、情緒情感表現。
『陸』 談談你是如何對幼兒進行行為觀察與評價的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一直以來,大家對區域材料的有序投放、幼兒活動的指導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但對區域中幼兒的活動狀況卻很少進行觀察和評價。因此,幼兒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及時鼓勵、推廣的?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指導和干預的?什麼行為是教師應該放手的?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教師用心的觀察和適當的評價。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覺得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幼兒區域活動進行觀察和評價。 一、幼兒是否能按規則提示約束自己的行為 區域活動具有開放、寬松、自主等特性,能更多地體現幼兒個體的游戲願望和自主行為。因此,游戲離不開規則。在區域活動中,除了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規則外,還可以把禮儀教育、品格教育融入到區域中去。比如:在幼兒學習了基本禮儀和良好的品格習慣以後,我根據區域的規則要求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在每幅畫的右下角寫上序號,讓幼兒一目瞭然的觀察到區域規則所要求的內容,對幼兒進行隱性教育。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游戲、戴入區標志、填寫入區表等形式,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處理。比如:在操作區活動中,我發現楊東傲小朋友在玩釣魚游戲時,把魚上面的曲別針掰直了,把魚嘴也撕壞了,我當時問楊東傲小朋友:你知道區域規則中,有一條是愛護公共物品和材料的規則嗎?答:知道。我又問:那你為什麼還要把它撕壞呢?這樣做不是違反游戲規則了嗎? 楊東傲說:我是看到盒子里有曲別針,還有的魚嘴上沒有曲別針,我想把曲別針別在魚嘴上,沒有做好,就把曲別針和魚都弄壞了。了解了具體的情況後,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觀察老師是怎樣做的。讓他也試一試,看到他成功後,我及時的鼓勵他是好樣的。這時教師採用的不是包辦代替,而是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同時也提醒其他幼兒注意愛護物品和材料,引導幼兒學習約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幼兒的社會性行為的發展,並使活動更有理、有節、有序、有意義。 二、幼兒是否與同伴、材料積極互動,在不同的區域,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主要是以個體、自主學習的方式活動並建構經驗的。然而,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同伴的影響,同伴互助是幼兒成長的重要背景和資源。同時,材料承載著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應成為吸引幼兒注意,幫助幼兒學習,引導幼兒互動,延續幼兒興趣的媒介。因此,不同的活動區域、不同特性的操作材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效果。在建構區,要求幼兒能利用不同材質的積木、半成品,運用搭高、鋪平、對接、圍合、對稱等方法 ,搭建出一定規模的建築造型,說出作品的名稱及用途。在閱讀區,要求幼兒能主動選擇圖書,細心觀看圖畫故事,理解故事內容並和同伴互相交流。在角色區,幼兒能扮演各種角色,與人交往,語言使用貼切,講文明,懂禮貌,團結友愛,互相尊重。在美工區,幼兒能主動選擇和處理材料,善於利用各種資源,會使用簡單的工具,作品有一定的創造力,愛惜自己的作品。在操作區,能積極嘗試各種玩具,會排圖、會分類、會排序、給小動物餵食、練習系鞋帶、編辮子等。教師除了要適當調整幼兒的活動外,還要注意從新、奇、趣入手,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並經常更新區角材料,啟發幼兒對同一種材料不斷變化出新的玩法。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把生活中可利用的廢舊物品,如;酸奶瓶、紙盒、果殼、舊紙筒、蛋殼等材料,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投放在區域中,形成資源共享。教師還應該支持幼兒興趣的持久程度,並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只有這樣的游戲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所熟悉,才能真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工作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表格,對幼兒區域活動情況進行評價,還要定期對幼兒進區頻率、與材料互動情況進行統計,適當調整幼兒的活動。 總之,教師應精心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區域環境,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結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與區域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學學中玩,與材料互動,使區域活動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游戲樂園。
『柒』 學前教育如何在游戲中評價幼兒的發展
游戲活動中幼兒發展評價之思與行
作者:陳建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了解游戲中幼兒的發展狀況,需要依託科學的幼兒發展評價。
游戲中幼兒發展評價現狀概要
游戲中的幼兒發展評價是以游戲為載體,以發展為目的,依據一定的評價目標及與此相適應的發展目標,依託合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工具所進行的較為科學的游戲觀察評價方法。其核心是了解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發展需求」,為幼兒創設更適宜的游戲環境,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
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狹隘地理解評價的內容範圍,誤認為是對游戲進行講評,尚沒有意識到對幼兒多元發展評價的內容與實質;缺乏適宜的方法策略,不注意觀察,不善於使用有效的操作性評價工具,在評價分析、優化指導上均表現出明顯的不足;未形成有效的評價系統,評價較為隨機散亂;缺乏專業系統的評價支持,已有文獻中鮮見對游戲中幼兒發展評價的系統研究,一線教師十分缺乏專業的具體指導。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努力研究科學的幼兒發展評價策略,十分迫切與必要。
游戲中幼兒發展評價的實踐策略
(一)確立幼兒發展評價的理論依據
1.把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幼兒發展評價的要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評價要自然地伴隨著整個教育過程進行」,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反應和變化,把它看作重要的評價信息和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評價
教育活動凡涉及對幼兒發展狀況的評估,應該注意全面性、日常性、個體性、發展性」。因此,游戲活動中評價幼兒,應力圖體現出幼兒為本、過程取向、靈活多元、動態發展的理念。
2.明確游戲中幼兒發展評價的根本目的
游戲中的幼兒發展評價,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教師通過在自主游戲過程中對幼兒的觀察、記錄、分析、判斷,獲得幼兒發展的真實依據,並據此制定有效的指導對策,包括游戲環境的創設、游戲材料的投放,對幼兒個性化的指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游戲中的幼兒評價不能僅僅局限於游戲,而是通過游戲看到整個幼兒;基於游戲中的表現,對幼兒進行全方位發展的評價。
(二)初步構建較為完整的游戲中幼兒發展評價體系
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針對幼兒自主性游戲的特點,我們試圖建構較為完整的游戲中幼兒發展評價體系。
1.隨機觀察評價。即對幼兒的游戲表現狀況進行實錄,了解幼兒的發展進程,分析幼兒的發展軌跡,解讀幼兒的行為表現,以對幼兒的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主要形式有:
個體跟蹤觀察記錄——一般以一個主題為單元,對某個幼兒以圖文的方式進行持續的跟蹤觀察評價。
檔案記錄——對某個主題游戲發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做隨機的觀察,對有價值的行為表現作出評價。
事件記錄——在一定階段確定某一發展維度的事件觀察,對突發事件中幼兒的狀況進行評價分析。
作品取樣分析——抽取游戲中幼兒表徵的作品進行分析評價。
幼兒故事——對游戲中幼兒發生的有價值、有趣、有明顯進展等不同的情景,以簡短故事的方式記錄並評價。
2.有計劃的工具性觀察評價。我們梳理了幼兒在游戲中比較顯性的幾項能力,從游戲活動主要發展維度建構小、中、大三個年齡層次的發展指標。每個發展維度梳理出相應的分類發展目標,對幼兒的具體發展目標進行細致的分類描述與不同發展進程的描述建構出幼兒發展的檢核表。
主要評價項目有:
語言與表達能力——傾聽、會話、表演與表徵。
運用與操作材料的能力——材料的運用、材料的操作。
思維能力——問題意識、規律與關系理解、功能與探究。
個性與社會發展——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學習方式、沖突與交往。
(三)有計劃推進幼兒發展評價的實施
在個體跟蹤觀察記錄、檔案袋記錄、軼事記錄、作品取樣分析、幼兒故事等一系列隨機觀察評價中,我們盡量採用圖文方式,用文字、照片、現場錄音等敘事性記錄形式,綜合、多元反應幼兒的發展現狀。
下例是採用檔案袋記錄的方式對幼兒的發展性評價:
班級 中l班 幼兒姓名 李子樹 記錄人 王宇倩 日期 2013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