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指導幼兒園活動區游戲
即以適合於幼兒特點的方式進行教育,使教育順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游戲實現教育促進發展的目的。游戲雖然是一種自願的活動,但是如果沒有適宜的環境,沒有成人的啟發、引導和支持,就不可能順利進行,幼兒對幼兒發展所起的作用並不是自然而然的實現的,自然狀態下的自發的幼兒游戲很難獲得發展的價值。 我們可以把影響幼兒的周圍事物統稱為環境,那麼成人,特別是幼兒教師,是影響幼兒環境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實現對游戲的有效指導,關鍵是要處理好師生關系:要把幼兒放在支配游戲的地位;增強指導的目的的意識;教師對自選游戲的指導,一方面通過創設體現一定教育意圖的游戲環境見解影響幼兒的行為,激發其對周圍事物的興趣,積極投入游戲;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直接參與游戲過程,具體指導幼兒的游戲,引導其深入,不斷提高行為質量和活動水平,通過游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幼兒園的活動區活動恰恰就是體現了自選游戲的特點,幼兒喜歡,愛玩,同時在玩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可以使他們的游戲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先觀察,在制定出遊戲指導計劃 每年的開學初,我都會先觀察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了解每一名幼兒的情況。在觀察中,我發現多數幼兒屬於拿著老師投放的材料不知所措,左擺右擺,不一會的工夫會換多種玩具材料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我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在投放材料之前,可以先引導他們想像這些玩具材料怎樣玩?你都會哪種玩法?你覺得怎麼樣玩更有意思等等,通過孩子們親身參與,他們的興趣也濃了起來,而且,也會積極想出更多的玩具材料的玩法。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一) 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前提 由於幼兒的年齡小,所以他們的生活經驗缺乏,所以,我就利用安靜游戲的時間、過度環節,豐富幼兒各個方面的知識。如:為了培養他們的角色意識,我會提一些問題,你的家裡都有誰?你的爸爸媽媽在家都會做些什麼?你生過病嗎?爸爸媽媽是怎樣照顧你的?……通過以上的提問,不僅讓幼兒對他們以有經驗有一個回顧,同時可以增添更多新的知識經驗,並能夠很快的運用到游戲中去。 (二) 逐步實現目標 在游戲區指導時,我將一個目標分成幾個小的目標來完成。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同時,每個目標又是有層次,由潛入深的。如:九月份的角色區的目標就是培養他們的角色意識,分期目標是讓幼兒學會分配角色,扮演角色,在指導的過程中,我就會有意識的往主目標上引導,從而有計劃的完成目標。 三、參與游戲才能指導游戲 教師在活動區游戲中是雙重角色身份,幼兒由於年齡小,能力差,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性較強,作為環境的核心的成人—教師對幼兒的影響作用是非常的大的,教師參與幼兒的游戲,不不一定意味著影響干涉幼兒的游戲,教師參與幼兒一起游戲,可以縮短成人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具體深入的了解幼兒的最好時機。教師在與幼兒的游戲過程中,應注意以自身雙重角色的身份影響幼兒的行為,教師應作為幼兒的游戲夥伴,以平等身份參與游戲過程,與幼兒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戲規則。但是,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清楚的認識自己的職責,在游戲過程中有目的的對幼兒施加積極的影響。如:啟發幼豐富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引導幼兒思維,解決游戲中的問題,並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培養和促進其健康的個性。其實,教師作為大朋友與幼兒一起玩,這本身就是對幼兒游戲的一種肯定、一種積極支持的態度。 如:在開學時,幼兒一起玩娃娃家,最感興趣的就是擺弄鍋碗瓢盆,剛開始時還會按角色進行,玩著玩著就會不管自己的角色,都干起了活來,如果這是以前我就會不顧及幼兒的感受把他們批評一頓,但是我發現老師的權威也只會管一會,時間長了,幼兒也不會在喜歡我了,所以,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到他們的家裡做客,和他們交談,引導他們順利的進行游戲。漸漸地,幼兒之間就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識,而且也有了相互商量的意識。 在如:大型建構搭建動物園時,我也會很自然的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游戲,引導他們利用各種建構技能進行搭建,我不會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是讓幼兒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四、評價游戲 游戲結束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幼兒游戲活動的評價。可以對幼兒執行游戲規則的情況做小結,表揚肯定積極的行為。也應注意對游戲活動的質量予以評價鼓勵,如對幼兒有哪些新的玩法,新創意等。教師還要進一步提出深入開展游戲的新要求,激發幼兒新的需要。同時,對於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象行為規則方面的問題,可引導幼兒加以討論,明確認識,並共同尋求改進的措施等。教師應以正面引導為主,注意樹立榜樣,發揮極力作用。 五、游戲規則的建立 活動區的游戲雖然是為幼兒提供了較充分的自主行為條件,幼兒可以在較大范圍內自己做主,選擇游戲類型,選擇游戲材料與夥伴,進行自己喜愛的活動,從而促進自主性的發展,但是活動區的開展也同樣離不開游戲規則的建立與執行。 (一) 使幼兒了解規則的作用,將游戲規則的建立作為其自身需要,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共同建立規則,並認真執行和遵守。 (二) 逐步調整游戲規則 建立規則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要根據需要隨時調整。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根據幼兒的能力、行為質量的提高而有所調整。如:建構區,最初為了避免相互干擾發生沖突,建立了固定位置單間的規則,但後來隨著小班幼兒建構能力的提高,逐漸能夠協調相互關系,甚至很多幼兒已經能夠相互合作了,這時就應該取消原有的規則,引導幼兒增加有關合作搭建的游戲規則。 (三) 在規則的建立過程中,注意將行為訓練和道德認識統一起來
㈡ 如何指導幼兒園活動區游戲求解答
即以適合於幼兒特點的方式進行教育,使教育順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游戲實現教育促進發展的目的。游戲雖然是一種自願的活動,但是如果沒有適宜的環境,沒有成人的啟發、引導和支持,就不可能順利進行,幼兒對幼兒發展所起的作用並不是自然而然的實現的,自然狀態下的自發的幼兒游戲很難獲得發展的價值。 我們可以把影響幼兒的周圍事物統稱為環境,那麼成人,特別是幼兒教師,是影響幼兒環境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實現對游戲的有效指導,關鍵是要處理好師生關系:要把幼兒放在支配游戲的地位;增強指導的目的的意識;教師對自選游戲的指導,一方面通過創設體現一定教育意圖的游戲環境見解影響幼兒的行為,激發其對周圍事物的興趣,積極投入游戲;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直接參與游戲過程,具體指導幼兒的游戲,引導其深入,不斷提高行為質量和活動水平,通過游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幼兒園的活動區活動恰恰就是體現了自選游戲的特點,幼兒喜歡,愛玩,同時在玩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可以使他們的游戲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先觀察,在制定出遊戲指導計劃 每年的開學初,我都會先觀察幼兒的游戲發展水平,了解每一名幼兒的情況。在觀察中,我發現多數幼兒屬於拿著老師投放的材料不知所措,左擺右擺,不一會的工夫會換多種玩具材料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我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在投放材料之前,可以先引導他們想像這些玩具材料怎樣玩?你都會哪種玩法?你覺得怎麼樣玩更有意思等等,通過孩子們親身參與,他們的興趣也濃了起來,而且,也會積極想出更多的玩具材料的玩法。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一) 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前提 由於幼兒的年齡小,所以他們的生活經驗缺乏,所以,我就利用安靜游戲的時間、過度環節,豐富幼兒各個方面的知識。如:為了培養他們的角色意識,我會提一些問題,你的家裡都有誰?你的爸爸媽媽在家都會做些什麼?你生過病嗎?爸爸媽媽是怎樣照顧你的?……通過以上的提問,不僅讓幼兒對他們以有經驗有一個回顧,同時可以增添更多新的知識經驗,並能夠很快的運用到游戲中去。 (二) 逐步實現目標 在游戲區指導時,我將一個目標分成幾個小的目標來完成。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同時,每個目標又是有層次,由潛入深的。如:九月份的角色區的目標就是培養他們的角色意識,分期目標是讓幼兒學會分配角色,扮演角色,在指導的過程中,我就會有意識的往主目標上引導,從而有計劃的完成目標。 三、參與游戲才能指導游戲 教師在活動區游戲中是雙重角色身份,幼兒由於年齡小,能力差,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性較強,作為環境的核心的成人—教師對幼兒的影響作用是非常的大的,教師參與幼兒的游戲,不不一定意味著影響干涉幼兒的游戲,教師參與幼兒一起游戲,可以縮短成人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具體深入的了解幼兒的最好時機。教師在與幼兒的游戲過程中,應注意以自身雙重角色的身份影響幼兒的行為,教師應作為幼兒的游戲夥伴,以平等身份參與游戲過程,與幼兒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戲規則。但是,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清楚的認識自己的職責,在游戲過程中有目的的對幼兒施加積極的影響。如:啟發幼豐富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引導幼兒思維,解決游戲中的問題,並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培養和促進其健康的個性。其實,教師作為大朋友與幼兒一起玩,這本身就是對幼兒游戲的一種肯定、一種積極支持的態度。 如:在開學時,幼兒一起玩娃娃家,最感興趣的就是擺弄鍋碗瓢盆,剛開始時還會按角色進行,玩著玩著就會不管自己的角色,都干起了活來,如果這是以前我就會不顧及幼兒的感受把他們批評一頓,但是我發現老師的權威也只會管一會,時間長了,幼兒也不會在喜歡我了,所以,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到他們的家裡做客,和他們交談,引導他們順利的進行游戲。漸漸地,幼兒之間就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識,而且也有了相互商量的意識。 在如:大型建構搭建動物園時,我也會很自然的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游戲,引導他們利用各種建構技能進行搭建,我不會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是讓幼兒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四、評價游戲 游戲結束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幼兒游戲活動的評價。可以對幼兒執行游戲規則的情況做小結,表揚肯定積極的行為。也應注意對游戲活動的質量予以評價鼓勵,如對幼兒有哪些新的玩法,新創意等。教師還要進一步提出深入開展游戲的新要求,激發幼兒新的需要。同時,對於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象行為規則方面的問題,可引導幼兒加以討論,明確認識,並共同尋求改進的措施等。教師應以正面引導為主,注意樹立榜樣,發揮極力作用。 五、游戲規則的建立 活動區的游戲雖然是為幼兒提供了較充分的自主行為條件,幼兒可以在較大范圍內自己做主,選擇游戲類型,選擇游戲材料與夥伴,進行自己喜愛的活動,從而促進自主性的發展,但是活動區的開展也同樣離不開游戲規則的建立與執行。 (一) 使幼兒了解規則的作用,將游戲規則的建立作為其自身需要,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共同建立規則,並認真執行和遵守。 (二) 逐步調整游戲規則 建立規則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要根據需要隨時調整。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根據幼兒的能力、行為質量的提高而有所調整。如:建構區,最初為了避免相互干擾發生沖突,建立了固定位置單間的規則,但後來隨著小班幼兒建構能力的提高,逐漸能夠協調相互關系,甚至很多幼兒已經能夠相互合作了,這時就應該取消原有的規則,引導幼兒增加有關合作搭建的游戲規則。 (三) 在規則的建立過程中,注意將行為訓練和道德認識統一起來
㈢ 如何引導幼兒開展區域游戲
怎樣進行幼兒園區域活動指導
我們所說的區域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的游戲。它不是由教師事先設定教學程序,引導幼兒一步一步按教師的思路完成的活動,而是在教師創設的有利於幼兒成長的環境中,由教師自己設定目標、規則、方法、玩中學,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設想,並鼓勵幼兒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向自己挑戰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難的任務。區域活動的這種特性,使幼兒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周圍的環境和人,成為一個有主見、有主意、有辦法、能獨立做事和不斷地向自己挑戰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兒能主動與他人建立聯系,並在人際交往沖突中,通過堅持、妥協、形成一致意見、分頭行動等過程,學會合作分享。顯然,區域活動對於幼兒建立健全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其他形式的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下面我就結合實例從不同的年齡班分別來說一說,在日常工作中怎麼樣開展和指導區域活動。
小班區域活動的開展
一、目標:
1、在一些角色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
2、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一些簡單地交往技能,發展語言能力。
二、內容形式:
1、以角色游戲為主,開展的活動:娃娃家、小廚房、小等等。
2、培養自理方面的活動:小巧手穿衣、系系小扣子、誰的小手最靈敏等等。
三、指導策略: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在區域活動中應著重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的培養。小班幼兒從媽媽的懷抱剛剛來到幼兒園,他們對什麼都感到很膽怯、很陌生。我們教師就要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去發現幼兒的潛力和需要,去積累判斷、決策的依據,去確定適合每個幼兒能力個性的相互作用方法。比如,我發現很多孩子每天早上來幼兒園,總是哭著鬧著找媽媽、想回家。這樣,我們就在活動室裡布置了「娃娃家」,根據幼兒心中「家」的印象,布置的娃娃家要讓他們感到很親切、很溫暖,就像自己的家一樣。這樣幼兒可以再娃娃家裡自由的玩耍、交往。(舉例、照片)
小班幼兒喜歡角色游戲,喜歡裝模做樣的模仿一些大人們做的事情,除了在娃娃家裡扮演爸爸媽媽哄寶寶、喂寶寶外,他們也喜歡模仿其他的角色,比如:小廚師、小醫生等等。根據他們這些特點,我們也可以在活動室裡布置小廚房、小等。(照片、舉例)
我們知道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很差,大多數幼兒到幼兒園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動手能力很差。比如:吃飯、穿衣、系扣子、穿鞋、入廁等,這些基本的活動中,都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在區域活動,我們可以制定目標,培養、鍛煉他們的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舉例:系扣子,附照片)
我們教師在區域活動在活動中要善於觀察,通過觀察來抓住反映幼兒某一活動發展水平的標志性表現,從而較准確地把握幼兒活動的動態和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靈活地投放或變換材料,並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比如我們小班老師在指導幼兒練習剝蠶豆時,並不要急於教他們怎樣剝,而是首先注意觀察他們的剝法。開始很多幼兒拿蠶豆用手剝,可就是剝不下皮,有的乾脆不剝了,有的就用牙齒咬。這時,教師就要及時觀察到這一現象,發現難點所在,再次活動時及時調整目標,就把蠶豆換成發了芽的蠶豆。於是,幼兒從裂口出入手剝,成功率大大提高,活動的人次也增加了。
小班區域不僅可以開展以上活動,還有很多適合他們的、有意思的活動呢!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組照片,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播放課件,舉例說明)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和柔軟性、一物多用的特點。
中班區域活動的開展
一、 目標:
1、區域活動時,在一些搭建游戲和排序游戲中培養幼兒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區域活動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重視幼兒對知識的運用,培養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的發展。
二、內容形式:
搭建游戲、排序游戲、燒烤店、小廚房、小商店等。
三、指導策略:
區域活動的最大特點是為幼兒提供適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動環境,如果教師在指導上不因人施教的話,區域活動的長處就盪然無存了。對於中班幼兒來說,一些操作性的活動、交往性較強的活動和一些搭建游戲,對他們的吸引力是比較大的。幼兒到了中班,喜歡探討、分析的問題多了,有時會喜歡挑戰一些有些難度的事情。我們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他們創造一些機會。比如,為了提高幼兒利用分類、排序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曾投放撲克牌,讓幼兒按數字大小,對相同花色的撲克牌排序。通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幼兒的操作方式各異。有的把所有的撲克牌混在一起,逐一尋找,又慢又雜亂;而有的先按數字歸類,再排序,或先按花色歸類,再排序,速度相對就快多了。盡管都會分類排序,但幼兒的操作水平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層次行。我並沒有急於去干涉幼兒的操作方式,而是當大部分幼兒都操作體驗過後,我在集體活動中以競賽的方式,讓幼兒明顯地看到不同方法所產生的速度差異,經過共同討論,幼兒認識到:把花色相同或數字相同的歸在一個家裡,就能更快、更方便地進行排序。同時,對幼兒在操作中表現出的新穎性和創造性,我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如數字大小順序不變,花色則按一紅一黑間隔的排法,或是完全按四種花色間隔的排法(紅桃1,草花1,方塊1,黑桃1,紅桃2,草花2……)。當然對個別有困難的幼兒,我開始為他們提供單種花色的撲克牌,然後逐漸增加難度,因此,只有重視活動的過程,才能發現幼兒不同的思維特點和個性差異,才能培養幼兒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的學習來源於生活和實踐,中班幼兒對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的東西也是比較感興趣的,有時他們可以自發的組織一些模仿游戲。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貼近生活的環境,讓幼兒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驗體。比如:燒烤店、小商店、小餐廳等等。(燒烤店,照片說明)
(播放課件,舉例說明)
大班區域活動的開展
一、目標:
1、針對幼兒的特點,有目的的投放材料,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大膽的嘗試、學習知識。
2、在操作活動中,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
3、區域活動中,教師注重培養幼兒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二、內容形式:
美工區:折紙、剪紙、泥工和一些自然材料的運用。(比如:玉米娃、水果蔬菜小精靈) 科學區:有趣的沉浮、好玩的磁鐵等。數學區:棋牌游戲、超市購物等。
三、指導策略:
大班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表現出綜合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們在創設區域活動時,要考慮到更多適合他們年齡發展的一些因素。首先,要根據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實現自己富有特色的發展。活動區是最適宜於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點是為幼兒提供適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動環境。比如大班幼兒喜歡競技性強的游戲,我就在班裡開展了棋牌游戲。開始,很多幼兒由於不會玩,所以對這些游戲不是很感興趣。可是,有幾個男孩對這些游戲特別的鍾愛,每次活動時他們總是玩的不亦樂乎。他們還經常自發地組織比賽,用擂台賽的形式來打擂,看誰最後可以當上擂主。在棋牌活動的開展中,激發了幼兒學習棋牌的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養成了幼兒做事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知道「勝不驕,敗不餒」。
其次,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刺激幼兒的操作慾望。
皮亞傑曾指出:「幼兒的主動活動與教師根據目標精心設計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區域材料作為幼兒活動的操作對象,是幼兒建構、學習、發展的媒介,因此選擇、投放、變更活動材料也是教師影響和規范幼兒的活動行為,支持和引導幼兒學習發展的指導策略之一。區域的材料雖然是靜態的,但生態式區域活動則強調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來,以材料為影響幼兒的媒介,充分發揮其價值。
比如在美工區的活動中,我們開展的玉米娃活動,為幼兒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帶皮的玉米(教師整理好的)、各種果殼、豆類、剪刀、彩紙、膠帶、糨糊等,都放在較矮的架子上,幼兒可以按需要隨意取用。活動時,幼兒利用這些豐富的材料,親手設計、製作玉米娃。最後他們做出了形態各異、千奇百怪的娃娃,大家在一起欣賞的同時,不但感受到了別人的奇妙的想法,而且學習了別人的製作方法和特點。玉米娃活動我們開展了幾次,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而且每次孩子們都是熱情高漲,興趣十足。
以前我們還開展過超市購物的活動,我們和幼兒一起搜集了豐富的材料:各種食品的包裝盒、各種瓶類、生活用品的包裝盒、還有幼兒搜集的各種玩具等等。大家把搜集的商品擺放在超市裡,一起布置我們的小超市,然後孩子們在超市裡開始了購物游戲。不但培養了交往能力,而且把學過的數學知識有機的融入到了游戲中,進而鞏固了知識。我們大班,還開展了水果蔬菜小精靈的活動,我們教師搜集很多蔬菜和水果,在操作區里,為幼兒提供其他輔助材料:牙簽、橡皮泥、各種植物的種子等等,然後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製作水果蔬菜娃娃和小動物等,孩子們的作品也是千奇百怪、形態各異,看著那些可愛、幼稚的作品,真讓人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悅。(照片,舉例)
最後,根據幼兒的興奮點,因勢利導,促進幼兒的「自我學習」。
我們大班開展的泥工活動,孩子們十分感興趣。開始接觸到泥,他們就有一種比較新奇的感覺。教師又給孩子們准備了不同品種的土,讓他們認識不同的土,可以活出不同的泥。比如:黃土、黑土、紅土等等。孩子們對黃土認識的較多,但是對黑土和紅土就不是很熟悉了。當老師把黑土和紅土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時,立刻吸引了他們驚奇的目光,大家都嚷嚷著:「老師,怎麼還有這樣的土哇?」「老師,這些土活出來的泥是什麼樣的呀?」孩子們提出了很多問題。這時,老師就要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耐心的引導他們,逐步解決問題。當老師把活好的泥,投放給孩子們的時候,他們立即興高采烈的捲起袖子,和老師一起玩起了泥。在一次一次的活動中,他們發揮了獨特的思維,製作了很多可愛的泥工作品。正因為泥工活動是幼兒感興趣的,所以他們會一直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對泥,可以說是百玩不厭。(照片,舉例)
在美工區的活動中,我們讓幼兒通過觀察、思考、嘗試進行知識技能的自我學習。比如在剪紙和折紙活動中,當幼兒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後,我們就可以把作品的製作過程用分步圖示的方式貼在牆上,讓幼兒邊觀察、邊對比、邊操作,做到自我思考,自我糾正。如果幼兒多次探索後仍不能成功,我們教師就要清楚的發現其難點所在,並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指導。在這種自我學習過程中,幼兒既有探索體驗的機會,又不至於因嘗試失敗而喪失信心,每個幼兒都能按自己的方法學會剪紙和折紙。在這些探索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去獲得知識。
㈣ 如何合理的安排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環節
一、充分利用有限空間,科學投放材料 在當前學位緊張的情況下,多數公辦幼兒園在滿負荷運作。面對這一現實制約,本著節約的精神,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人手開展區域游戲活動。 首先,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很多幼兒園面臨活動面積較小,且各班級孩子人數較多,班級物品擺放比較擁擠的問題。這導致在開展游戲時總要浪費很多時間去擺放材料,孩子的游戲時間無法得到保證,也影響了游戲區域的布置。為縮短游戲前大量擺放的時間,減輕老師們的負擔,保證孩子的游戲時間,幼兒園可以將走廊、美術室、科學發現室、幼兒圖書室等輔助性教學區合理利用起來,並給每班配置相應的區角櫃,擺放幼兒游戲所需的材料,由此解決這一問題。[2] 其次,要充分發揮全園教職工的聰明才智,與幼兒一起動手布置區域環境,這樣既能鍛煉老師和幼兒的動手能力,也能為區域游戲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的材料。比如,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空易拉罐做成分割區域的小柵欄,廢舊的奶箱和水果箱則變成「娃娃家」游戲中的小電冰箱、小洗衣機、小桌子、小椅子、小電腦、小空調等。 二、開發活動區的公共價值,嘗試打破班級界限 為更大限度地發揮區域游戲的教育價值,同時減輕老師們的工作量,幼兒園可以打破班級界限,讓區域活動更活。由於區域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游戲,[3]而不是由教師事先設定教學程序,引導幼兒一步步按教師的思路完成的活動,因此在教師創設的有利於幼兒成長的環境中,應由幼兒自己設定游戲目標、規則、方法,在玩中學,自主地完成活動。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幼兒實現自已的設想,並鼓勵幼兒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向自己挑戰。這就要求各班的游戲區域有盡可能多的材料,能夠創設出盡可能豐富的環境。這也就意味著,在區域游戲活動材料的投放和布置上需要花費較多的精力,如果一味地讓老師更換游戲材料或游戲內容,就會加大老師們的工作量。如果將各班游戲在班組內交換,就既能節約材料,又給幼兒提供了不斷面對新的人、事、物及情境的機會,從而獲得更寬廣的交往空間。孩子們在交往中的對象、擔當的角色、操作與交流的方式與過去那種一味由教師安排的方式相比,都將有很大的改變。 隨著「區域交換」的出現,眾多的人、事、物組成錯綜的關系,使幼兒遭遇更復雜的問題情境,班與班之間出現了合作、競爭、謙讓、為班集體爭取榮譽等活動,幼兒從中體驗到更豐富的社會性情感。區域的交換由此大大地豐富了幼兒的認知與社會性活動經驗,提高了有限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也促進了教師間的互動與合作。 三、靈活運用各種語言指導策略,發揮教師引導的積極作用 區域活動本是能夠滿足孩子主動學習、自主發展需要的有效活動形式,但是目前教師在區域指導過程中常常運用一些指令性的語言,如「這樣做不對!」「你應該這樣做!」等,對孩子的行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與行動,是不利於兒童自主學習的。為改變這一現象,教師應更多地運用以下「開放性」的指導策略,保護孩子自主探究的慾望。 (一)善退——「轉讓式」語言的運用 孩子總是有一定的依賴性,當他在游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許不願意自主地嘗試、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會更多地選擇更為便捷的方式,那就是向教師求助。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不妨試著把問題轉移,讓孩子欣然、主動地接受挑戰。如在建構區里,孩子們都想用積木搭建高架橋。可是搭了一段時間,橋只搭了一半,始終沒有成型,孩子們處於簡單擺弄的狀態。當老師經過時,孩子們開始求助。這時老師故意露出詫異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麼搭好?誰能幫幫我嗎?"一個孩子主動上前回應道:「老師,看我來給你搭一個吧。」這個孩子邊說邊和身邊的其他孩子一起繼續游戲起來。 (二)善推——「暗示性」語言的運用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教師的任務是向學生輸出知識。而現代的教育模式正在不斷地發生轉變,教師更多地需要觀察孩子的變化,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發現他們的需要,推動孩子不斷進步,而探索過程仍然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4]暗示即是一種隱性的教育方式,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並沒有直接將游戲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孩子,而是通過相對間接的語言介入,幫助孩子尋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幼兒園中大班,孩子們對教師暗示性的語言已經能夠較好的領會,這不但可以保護孩子自主探究的慾望,同時也為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游戲奠定了基礎。如在美工區里,孩子們正在製作高樓,有個男孩直接選擇了較難的製作方法,用剪刀剪開牙膏盒,但是嘗試了十多次,還是沒有成功,他有些氣餒了,將盒子、剪刀一把甩在桌上。這時,老師走到他跟前,輕輕地指指旁邊的小朋友說道:「你看,佑佑做得真不錯!」這個小男孩一看,很快就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便試著用同伴的「先折再剪」的方法進行製作。不一會兒,一座高樓便呈現在他面前了。 (三)善引——「建議性」語言的運用 如果說幼兒是水,那麼教師就是「引水之人」,因為有了有效的「引導」,才會有後來的「渠成」。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也曾說:「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因為隨著教育形式的轉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師已不再拉著孩子的手向前走,更多的是給孩子指個方向,讓孩子自己走,因此巧妙的引導、有效的推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議性的語言常常是以詢問的方式出現的,與詢問式語言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僅提出問題而且還給予具體的方向指示,如「這樣試試……」「如果不行再想想別的辦法」「我要……,可是沒有……」等句子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角色活動區里有個小銀行,游戲開始時取錢的人很多,但不一會兒,取了錢的幼兒各自忙碌去了,偶有一兩個人來「取錢」。銀行管理員開始變得無所事事,心裡可著急了,還不停地念叨:「怎麼沒人來取錢啊?」正當這位孩子要離開時,教師出現了,並要求在銀行里取錢,同時她還有意地詢問道:「銀行里還有多少一元、多少五元的錢啊?幫我數一數。」這使幼兒發現除了「存取款"的游戲,還可練習「數錢」的游戲。後來,他還嘗試著計算錢的數量,從而使得消極等待的現象明顯減少了。 (四)善評——「辨析式」語言的運用 發掘幼兒游戲中的閃光點,展示區域活動的成果,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區域的成果,還能為游戲延伸打下伏筆,幫助幼兒遷移經驗,從而解決活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為幼兒下一次開展區角游戲活動提供行為與情感上的支撐。在評價的階段,教師可以採用「辨析式」或「設疑式」的語言來引發孩子的討論。這種語言最能引發孩子間的互動,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幼兒之間互相辯駁,其中「說」的過程是經驗的共享;「辨」的過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過程則是觀點的提升。通過簡短的「說、辨、析」三部曲,孩子成為活動真正的主人。如大班的「寶貝廚房」游戲結束了,大家安靜地坐下來。這時老師問道:「剛才我發現斌斌和樂樂都在小廚房裡切黃瓜,你們分別用了什麼辦法?」斌斌:「我直接把黃瓜給拗斷了,就是樣子不太好看。」樂樂:「我用圓口的蛋糕刀切,切的時候把汁都壓出來了。」老師:「那大家覺得誰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嗎?」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討論開了,最終大家決定用破的泥工板來做新的嘗試。
㈤ 如何指導中班幼兒的區域游戲活動
區域活動能提供給孩子們更多的個體活動空間,在區角活動中,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在自由、寬松、愉快的環境中,他們不斷地嘗試探索,獲得成功和快樂。在與同伴一起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得到全面發展。 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是自主活動的,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觀察者和解決問題的鼓勵者。教師如何在區域活動中觀察、指導孩子,如何步步深入地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讓孩子們能夠自主的參與區域活動,結合本班幼兒實際水平、需要,靈活選擇,並進行創造性地指導,了解每一位幼兒的興趣特點及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讓孩子們能真正的投入區域活動的快樂。
一、尋找幼兒的興趣點,及時更換活動內容。
目前我們班級開設的區域活動都是根據每一次的主題活動所深入,那麼在進行《頑皮一
夏》這一主題時,我們嘗試跟教材上的活動層層滲透,創設了許多與其相結合的區角活動有「牛牛冷飲店」、「創意吧——折紙蟬、扇子」、「建築區——搭建游泳館」、「自然角——豐富的夏季水果」等等,就拿「牛牛冷飲店」來說,在區域活動中,觀察性指導尤為重要,從區域的選材到材料投放,幼兒在區域中需要哪些幫助,那麼首先則要普及一些必要的知識,了解我們這活動的區角是做什麼的,每當盛夏來臨,酷暑難耐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喜歡去冷飲店裡買上各種口味新奇的冷飲,很多孩子通過觀察已經知道冷飲或飲料的一些簡單做法,都要通過觀察來實現。本次我們在區角里投放了一些製作冷飲的材料,例如:各種顏料、水、油泥等,剛開始有些孩子們很聰明,知道兩種顏料調配在一起加上一些水可以製作成「橙汁」、「藍莓汁」等,用油泥可以做成冰欺凌蛋筒…….有些幼兒則會覺得其中一項製作的很有趣,就會一直做一種,針對這一問題,我想可能事先沒有把任務交代清楚,接下來我將用任務卡,引導孩子做幾種以上的任務這樣,他們的興趣明顯提高了,氣氛也十分活躍。由此可見,老師在區域活動中的觀察是最重要的,從觀察了解到幼兒的興趣及認知水平和發展需要,才能有利於老師指導時的隨即調整。
二、 鼓勵幼兒自己去探索、發現、思考。
區域活動寬松,自由,幼兒選擇性大,老師指導也較為靈活。老師可以較多地採用間接指導的方式,它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行為的。當孩子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或障礙時,應讓他們自己先嘗試著解決,老師可以通過一些暗示的方法,使之受到啟發。現在的孩子們由於節假日家長們常帶著孩子去體驗各種各樣的「職業體驗」讓孩子們在潛意識里對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認識,那麼在幼兒園的區角活動中,在本班創設的「建築樂園」區角中,我就發現孩子們常常一邊拼搭建構「游泳池」一邊說如果我們用一種塑料材質的東西放在底部,在添加一些水,旁邊在放一個小人游泳那就更好了,的確孩子們的想像力很豐富,思考問題的邏輯性也大大的提高,杜威曾說過:「在做中學」的確只有通過「做」自己的探索、發現,有了經驗,也就有了知識,這也就是學習的過程。
三、師生互動,創設良好的氛圍。
幼兒期幼兒的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因此在區域活動中,創設輕松、愉快、自由的氛圍,能引起幼兒的有意注意,使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得以發展,從而更好地主動活動。如,幼兒在擺弄時,老師假裝自己沒做過,不會做,邊研究邊動手按步驟一步步地做。有的幼兒會受到老師的影響,學起老師的樣子。有的孩子因為能力關系,跟不上我們的速度,結果就來不及做了。有的就問起旁邊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用的不是語言來指導,而是重點採用了師生同步的行為指導,使孩子們覺得老師是他們的玩伴,共同享受活動的樂趣,活動的氣氛輕松多了。
四、因人而異,提供層次性的活動材料。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動區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為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提供適於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我們在區域活動中根據不同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
作為老師,我們要相信孩子能行的。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不去規定在一段時間或一個空間去做什麼,那麼他們將會學到更多的東西。其次,我們要學會賞識孩子。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有自己處理事情的策略。教師應支持與尊重他們。站在孩子的立場觀點,理解與認識他們的想法與說法,和他們一起分享快樂、失望與困惑。多鼓勵幼兒試試。當孩子碰到困難時,不要說不或急於糾正,應盡量鼓勵他們多試試;當幼兒出現極度焦慮或反復嘗試失敗時,老師給予適當點撥,以縮短試誤的過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我想: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不斷地努力,使自己具備敏銳及客觀的觀察力、反思能力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孩子們才能在這樣地指導下不斷發展。
㈥ 舉例說明幼兒園活動區課程有哪些指導策略
1、學習性區域: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和探索中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和客觀事物。 2、社會性區域:通過角色的扮演,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社會性能力,積累社會經驗。 3、運動性區域: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給幼兒一定的場地和合適的運動器械,讓其自由選擇,促進孩子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同時增強其身體素質。 二、區域設置的原則 1、學習性和社會性區域活動有機結合 學習性區域是幼教領域教改實踐中的一種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的一個有效載體,對其今後的學習會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此,往往受到幼兒教師的更多關注,但同時,社會性區域活動也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它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模擬的小社會,設置一些孩子經常接觸的熟悉的角色區,把幼兒社會化技能練習融入在游戲中,比如尊老愛幼、遵守交通法規、謙讓等,孩子從中體驗到社會生活准則,嘗試交往的多種方法,體驗自主獨立,對孩子的個體全面發展和社會化進程有促進作用。因此,在關注學習性區域的同時,也應關注到社會性區域的價值,把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 2、在設置區域時,一定要注意動靜分開的原則,以避免相互干擾。各區域之間通道暢通;活動區標志要明顯;活動區布置要舒適溫馨。 3、由於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綱要》對他們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學習性區域和社會性區域的比例時,也應該有所區別,基本的設置原則是:小班和中班上學期,側重社會性區域活動,但同時也納入一定的學習性區域;中班下學期和大班,側重學習性區域活動,但也保留一定的社會性區域。對於運動性區域,其活動原則是:幼兒園統籌安排,自由選擇。 4、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 因為有些主題內容確實難以在區域活動中體現,所以,可以嘗試常設性區域和與主題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有機交融的模式。一般來說,像數學區、益智區、閱讀區、美工區等,是班內的常設區域。其內容隨著孩子的活動情況而逐步調整。而建構區、美工區則是最容易表現主題內容的,因此經常隨著主題的變化而更換。 三、區域活動內容的來源 1、學習性區域——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預習、鞏固、下放。面對一個班級幾十個發展水平不一的孩子,傳統的集體教學模式顯然不利於「讓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不利於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而具有開放性特徵的區域活動因其是以操作擺弄的個別化學習為主的,不失為落實幼兒園課程的有利補充手段,由此,我們可以提出:將學習性區域活動納入幼兒園的課程,作為一種教育的組織形式,與課程有機融合在一起。主要體現在:學習區的內容一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延伸,通過區域的延伸活動中頻繁的個體性操作和練習,將集體教學活動中沒有達到的目標得以彌補,如大班數學活動《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一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預習,即在進行集體教學活動前,讓幼兒首先到區域中對有關材料進行操作感知,以積累直接經驗,如《有趣的磁鐵》;另一部分則完全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下放,這類內容較常見於美工區,便於教師在小組活動中進行個別指導。如,折紙、泥工、剪紙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區域中,讓幼兒在一周內自由選擇完成。在區域的設置方面,由於立足點是「開放」,大前提是「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孩子可以在各個區域中按自己的興趣和方式探索,讓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從而產生更大的活動積極性,使 幼兒個體得以充分自由地發展。 四、區域材料的投放 1、 材料投放要與教育目標達成一致性 以各班當前主題活動中孩子的培養目標為依據,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那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並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區域內的多種教育作用,一個目標可以通過若乾材料的共同作用來實現,一種材料也能為達到多項目標服務。孩子的發展目標與材料的教育功能對應,有目的地引導孩子進入區域。教師也應隨著主題的推進及時、有目的地更換區域中的材料。 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層進性原則 層進性包括層次性和遞進性,層次性體現在某階段的幼兒達到這一階段的發展水平,遞進性則體現在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 ①首先,按照年齡層次的不同劃分出層次性,如:小、中、大三個年齡段的幼兒同樣玩拼板游戲,材料投放上就應有很大不同,小班為簡單的4——6塊拼圖板,中班為較復雜的12——24塊拼板,且邊緣接縫也較難,大班的拼版不但數量多而且方向順序上的要求,難度最大,這就是有層次性的材料。 ②遞進性的材料以幼兒剪紙為例,幼兒剪紙能力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剪不光滑→能沿線剪→能折剪→能剪厚紙→會鏤空剪紙,根據幼兒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年齡段中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水平去選擇,並努力引導孩子選擇能讓自己「跳一跳,夠得著」的材料進行操作,以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發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夠引起幼兒參與 活動的興趣,提高目標的達成度。如在小班的「生活區」,讓孩子學習「餵食」,如果僅讓孩子把不同的「食物」從一個碗中夾到另一個碗中,他們就會覺得單調乏味,從而失去練習的興趣,為此,我們可以做出多種動物的頭像,並提供給孩子不同的餵食工具,這樣,孩子就可以饒有興趣地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工具給小動物餵食,他們一邊喂,一邊還會跟小動物交談呢。另外,對於孩子在美工區製作的頭飾、紙偶、花邊等,我們應把它們收集起來,投放到表演區中,讓孩子們用自己創作的作品進行自由表演,這樣,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參與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對孩子勞動成果的一種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豐富性 ①形式要豐富多樣。為了完成一個目標,由於孩子的喜好不同,這就需要准備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兒選擇。例如,在幼兒學習數的組成的時候可以安排超市購物、拔蘿卜等多種內容,幼兒可以通過不同形式來完成目標,這樣孩子們對數學區就會有新鮮感,始終充滿興趣。 ②功能多樣。因為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進幼兒不斷探索,玩出新的花樣。 ③品種多樣。可以有成形玩具(現有的)、自然玩具(豆、米、貝殼等)以及自製玩具。 5、材料投放要有益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①投放的材料要給幼兒留有發揮想像的餘地,並且教師要善於觀察,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 ②材料提供時可設置一定的障礙。如孩子需要4個圓形,卻只提供給他們3個,另一個得自己想辦法,這並不是准備不充分,而是提供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但這里教師必須把握一個「度」,即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個問題他是否真的沒有能力解決,如果真如此,那麼教師就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語言上的提示或物質上的支持,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③充分利用本土的原始的廢舊材料。
㈦ 幼兒園區角活動指導要點
1、區域活動的特點:
區域活動又稱區角活動,指幼兒在班級中創設的學習性區角中的自主的學習活動。本文中所指的區域活動是介於集體教學活動與自主性游戲活動之間的,呈半開放、半鬆散的特點,是一種學習性的「區域活動」,是狹義的「區域活動」。現在,許多幼兒園在主題開展過程中,教師會結合主題在活動區中投放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在活動區中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每個區域教師都有設定的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孩子在這種「區域」中活動,能夠自主選擇區域和活動的內容,自己主動運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子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認知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有的孩子一次、兩次就能完成,有的則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應該予以認可,但最終都要達到預定的目標。
在目前幼兒園實踐中,還有一種類似「區域活動」的「區域教學」,名稱雖相似,但內涵卻不相同。區域教學實質上是在區域中實施的小組教學,教師的計劃性、目的性強,教師對活動的操控佔主導地位,而區域活動中教師主要通過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達到活動的目的。同樣是語言區,如果是區域教學,教師在會語言區給幼兒講故事,引導幼兒欣賞、創編;如果是區域活動,教師會提供錄音機、磁帶、圖片等材料,讓幼兒自己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
2、區域活動的指導要點:
1)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確定每個區域適當的目標,並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及時調整。如,小班的一個區域活動——量鞋子,教師設定的目標之一是:探索各種方法測量自己的鞋子,學習填寫統計表。這個目標對小班幼兒有很大的難度,幼兒缺乏相關的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幼兒嘗試了一下,就沒有興趣。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這個活動的目標可改為:比較鞋子的大小,並進行一一對應。
2)提供各種層次的、豐富的操作材料。教師在區域活動的指導作用主要就是體現在材料的投放,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經驗,投放適宜結構的、能體現教育內容和要求的材料,使幼兒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經驗水平上產生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如在探索區活動「蛋寶寶站起來」,教師通過提供沙、橡皮泥、紙屑、瓶蓋等豐富的材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需要示範講解,孩子在擺弄的過程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就會主動探索、發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3)活動過程中的觀察。當幼兒在區域中學習的時候,教師就是敏銳的觀察者和謹慎的記錄者,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對話,解決問題的方式,必要時,可以隨時將幼兒的表現記錄下來,作為孩子的發展情況記錄,另一方面把幼兒參與活動的情況,作為下階段的區域活動材料更換、目標變化的依據。
3、區域活動運用
1)目前,區域活動的設置一般是與主題活動相結合的,區域活動的內容、材料與主題活動有關。在某一個新的主題活動開展後,教師首先要考慮,在活動區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夠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哪些內容適合於在區域中開展,適合於幼兒的自主操作,如何將教師講授的內容變為要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容。
2)在制定每周計劃時,要考慮設置2~3個主指導區,制定每個區域的活動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投放、添置不同層次的材料,這樣教師就會掌握重點,有重點的觀察、指導。
3)制定必要的區域活動規則,保證活動時的秩序。如規定入區的人數,拿放材料的要求,怎樣交換活動區,使幼兒能夠自覺遵守活動區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序的活動。規則最好是教師和幼兒相互討論的結果,並以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出現,教師可以啟發幼兒自己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這樣孩子們就能主動地遵守規則。教師可以提醒幼兒每周必須進主指導區活動一次,當然,幼兒何時選擇進哪個區,或者重復選擇同樣的區域,在幼兒完成主指導區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主。
㈧ 怎樣進行幼兒園區域活動指導
怎樣進行幼兒園區域活動指導 我們所說的區域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的游戲。它不是由教師事先設定教學程序,引導幼兒一步一步按教師的思路完成的活動,而是在教師創設的有利於幼兒成長的環境中,由教師自己設定目標、規則、方法、玩中學,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設想,並鼓勵幼兒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向自己挑戰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難的任務。區域活動的這種特性,使幼兒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周圍的環境和人,成為一個有主見、有主意、有辦法、能獨立做事和不斷地向自己挑戰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兒能主動與他人建立聯系,並在人際交往沖突中,通過堅持、妥協、形成一致意見、分頭行動等過程,學會合作分享。顯然,區域活動對於幼兒建立健全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其他形式的活動所不能代替的。下面我就結合實例從不同的年齡班分別來說一說,在日常工作中怎麼樣開展和指導區域活動。 小班區域活動的開展 一、目標: 1、在一些角色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 2、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一些簡單地交往技能,發展語言能力。 二、內容形式: 1、以角色游戲為主,開展的活動:娃娃家、小廚房、小醫院等等。 2、培養自理方面的活動:小巧手穿衣、系系小扣子、誰的小手最靈敏等等。 三、指導策略: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在區域活動中應著重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的培養。小班幼兒從媽媽的懷抱剛剛來到幼兒園,他們對什麼都感到很膽怯、很陌生。我們教師就要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去發現幼兒的潛力和需要,去積累判斷、決策的依據,去確定適合每個幼兒能力個性的相互作用方法。比如,我發現很多孩子每天早上來幼兒園,總是哭著鬧著找媽媽、想回家。這樣,我們就在活動室裡布置了「娃娃家」,根據幼兒心中「家」的印象,布置的娃娃家要讓他們感到很親切、很溫暖,就像自己的家一樣。這樣幼兒可以再娃娃家裡自由的玩耍、交往。(舉例、照片) 小班幼兒喜歡角色游戲,喜歡裝模做樣的模仿一些大人們做的事情,除了在娃娃家裡扮演爸爸媽媽哄寶寶、喂寶寶外,他們也喜歡模仿其他的角色,比如:小廚師、小醫生等等。根據他們這些特點,我們也可以在活動室裡布置小廚房、小醫院等。(照片、舉例) 我們知道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很差,大多數幼兒到幼兒園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動手能力很差。比如:吃飯、穿衣、系扣子、穿鞋、入廁等,這些基本的活動中,都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在區域活動,我們可以制定目標,培養、鍛煉他們的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舉例:系扣子,附照片) 我們教師在區域活動在活動中要善於觀察,通過觀察來抓住反映幼兒某一活動發展水平的標志性表現,從而較准確地把握幼兒活動的動態和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靈活地投放或變換材料,並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比如我們小班老師在指導幼兒練習剝蠶豆時,並不要急於教他們怎樣剝,而是首先注意觀察他們的剝法。開始很多幼兒拿蠶豆用手剝,可就是剝不下皮,有的乾脆不剝了,有的就用牙齒咬。這時,教師就要及時觀察到這一現象,發現難點所在,再次活動時及時調整目標,就把蠶豆換成發了芽的蠶豆。於是,幼兒從裂口出入手剝,成功率大大提高,活動的人次也增加了。 小班區域不僅可以開展以上活動,還有很多適合他們的、有意思的活動呢!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組照片,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播放課件,舉例說明)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和柔軟性、一物多用的特點。 中班區域活動的開展 一、 目標: 1、區域活動時,在一些搭建游戲和排序游戲中培養幼兒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區域活動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重視幼兒對知識的運用,培養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的發展。 二、內容形式: 搭建游戲、排序游戲、燒烤店、小廚房、小商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