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幼兒游戲創編名詞解釋
幼兒游戲創編解釋:在幼兒園中,幼兒教師每天都要組織指導各種各樣的幼兒內游戲活動,每個幼容兒園以及每個班所組織的幼兒游戲活動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游戲進行改編或者創編,而幼兒園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根據幼兒的特點以及實際情況進行游戲創編和游戲的設計。
Ⅱ 幼兒數學活動名稱名詞解釋
《好看的羊肉串》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尋找出物體排列的規律,並樂於用語言表達出規律。 2 嘗試自己編排各種規律並運用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用各種材料串出有規律的羊肉串) 3、體驗排序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供幼兒串羊肉串用的各類材料:不同形狀的紙片;瓜果(茄子、胡蘿卜、藕片)各色長短不一的吸管;竹棒人手一根。 三、活動過程: (一)教師談話引出。 小朋友們,我打算開一家「羊肉串」店,想請小朋友們幫我一起串羊肉串。 (二)師隨意邀請一個幼兒上來和教師同時用同一種材料串一串羊肉串。請幼兒比較,兩串羊肉串的不同之處。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有規律和無規律。 (三)請3——5位幼兒串出按規律排序的羊肉串。幼兒共同觀賞並尋找規律,分析規律。 1、幼兒設想規律,並相互表達。 2、幼兒操作活動——串羊肉串 3、相互介紹自己的羊肉串。
Ⅲ 幼兒數學游戲12345678910
幼兒數學教育,最重要的是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1、通過游戲進行數學啟蒙
游戲場景學數學是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最合適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
因為游戲能對小朋友的規則意識、執行能力和策略意識進行綜合鍛煉。
游戲都有規則,小朋友要聽懂規則、服從規則,同時又要達到目的;當規則變化的時候,他們也要跟著變化自己的策略。
這個過程,不是記住知識點就夠的,它其實鍛煉了小朋友對知識靈活應用的綜合能力。
2,通過繪本進行數學思維啟蒙
沒有孩子不喜歡故事的,這種啟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數理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在聽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吸收知識。
繪本整個看下來,一點都不枯燥!聽著像天書一樣的數學知識,在繪本都能找到現實生活中的依據。
以場景式代入的方式讓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從故事裡發掘數學問題,進行解剖和分析。
數學學習最主要的是要體會知識背後的思維方法,畢竟知識是固定的,而背後的思維方法才是最具價值的。
3,看動畫片進行思維啟蒙
兒童動畫系列,片中小人物熱愛數學,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障礙,將圖案、數字和形狀的知識融入動畫,內容充滿互動,幫助幼兒用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孩子能掌握對數字的認識、數學的技巧,同時發展孩子的思考性。
Ⅳ 幼兒園游戲名詞解釋
1·角色扮演是一種特殊的游戲動作,是兒童以自身或他物為媒介對他人或他物的動作、行為、態 度的模仿,也可以說是一種象徵性動作。 2·機能性角色:這是兒童通過模仿範例或對象(如司機)的一兩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動作(如轉動方向盤)來標志他所模仿的對象。 3·游戲內容:指兒童在游戲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事物或現象的范圍規定。 4·游戲形式:是兒童在游戲中展現於外的一切行為表現的方式,它構成游戲的外殼。 5·娃娃游戲:在游戲的研究領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叫做「娃娃游戲」(doll-play)的研究式樣。一般的模式是給幼兒一大堆娃娃,它們穿著各種服飾以標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等。這些娃娃和一些游戲材料組成了某種生活情景,如家庭環境。然後讓被試在玩娃娃時,講一個關於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員通過對兒童的行為表現的觀察,對兒童所講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與兒童的談話中,可以記錄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擊性、深層的情緒障礙問題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訓練知覺,進行感官教育和發展智力。如嵌插圓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較各種木條(寬窄、厚薄、長短不同)和立方體(大小不同),各種幾何圖形嵌板(三角板、圓板、五邊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發聲盒、鈴和音樂教具,寫字及計數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構成了蒙台梭利教學法的核心· 7·游戲指導的「三段論式」在我國幼兒園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來自前蘇聯學前教育學的領導游戲的「三段論式」的方法模式,即對主題角色游戲的組織上分成開始——進行——結束三個階段。在開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了解幼兒游戲的願望(扮演什麼角色),幫助幼兒布置游戲環境;在游戲進行過程中幫助幼兒擴展游戲情節;在游戲結束時對幼兒的游戲與游戲中的行為表現進行總結評價。 8·剩餘精力說:剩餘精力說代表人物是德國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斯賓塞(H.Spencer)。生物體都有維護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體進化得越高級,這種能力就越強。兒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動(吃飯、洗手等)外,不需謀生,所以除了維護正常的生活外,還有剩餘精力,同樣高等動物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須消耗的精力之外,也還有剩餘精力。兒童和高等動物的剩餘精力必須要找到出路消耗、發散出去,否則就像不透氣的蒸汽鍋,要發生爆炸,於是就用自然的無目的的活動方式——游戲以獲得快樂,這樣就產生了游戲。游戲就是兒童和高等動物對剩餘精力的一種無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動物的精力只能用於保存自己,無剩餘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戲。 9、生活預備說:生活預備說也叫預演說或能力練習說、前練習說。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生活學家和心理學家格魯斯(K.Gross)。格魯斯以自然選擇理論為基礎,認為人和動物有一種與環境斗爭的生存本能,新生兒或幼兒動物在遺傳上繼承了一些不夠完善的本能,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適應復雜的、充滿競爭的生活,而游戲則是對這種本能的無意識的訓練和准備,幫助兒童加強日後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順應:所謂同化,是指在某個情景中,兒童使用他已經獲得的圖式或技能從事並完成活動。而順應是兒童為了完成某種目標而嘗試新的圖式或技能。 11·內部動機:動機作為推動人去活動的心理力量,指向於解釋個體活動的原因。我們可以把活動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活動本身來自於活動主體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形體動作、表情、言語等來模仿或假裝成他人或某一非屬於自己真實身份的角色的行為及其特徵,即角色扮演。它是兒童象徵性認知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 13·角色行為:角色行為是以他人為參照系,根據表象來模仿別人的行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現的成分。最早發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為表現為角色的動作。這種角色的動作最早在嬰兒階段發生,但往往是一種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不在眼前的物體,並且能夠用被代替物的名稱命名當前的物體。 15·情景轉變:情景轉變是使行為脫離它原有的真實生活情景即動作脫離真實背景。 16·游戲是發生於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觀察的行為表現,內部有特定心理體驗的兒童主動自願、自主自由的活動。 17·活動區的相容性:所謂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動區時要考慮各個區域的性質,盡量把性質相似的活動區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擾。 18、自製玩具:自製玩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原料製作自己喜愛的玩具;二是指教師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有目的地製作玩教具,以補充現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學游戲:以教學方式來組織兒童的游戲,是教學游戲的組織形式。這種游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即教學的游戲化。 20·角色意識:指能夠分辨現實中的我與游戲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裝別人也能夠在游戲中辨別真假。
Ⅳ 學前教育名稱解釋 情節性數學游戲怎樣解釋
間接教學:指教師對幼兒教學指導的一種形式。教師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講給幼兒聽,而是通過環境中適當的中介,比如,利用環境中的玩、榜樣、幼兒關心的現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迴地達到教育目的。這種方式中的教師從講授者變成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合作者、游戲夥伴、活動環境的創設者、材料的提供者,教育影響力不直接由教師而是通過中介。
直接教學:指教師按照教育目的,直接的把教育內容轉遞給幼兒。
溝通:人與人之間信息的給予和接受。溝通是一種相互性的活動,需要相互理解,彼此接納對方的觀點、行為。溝通能力是幼兒教師的能力要求之一。
最近發展區: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課程內容既要符合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即難度水平處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之內。
綜合性原則: 指在課程設計和教育活動時,必須以兒童身心的均衡發展為最高目的,圍繞著某一主題或方面,以幼兒的直接經驗和實際生活為基礎,配合其能力、興趣和需要,盡量在課程活動中促進幼兒多層次、多角度、多科學的發展。
啟蒙性原則:啟蒙性原則是指幼兒教育要對兒童進行最基本的、入門式的教育,為其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初步的基礎。幼兒教育的實質是啟蒙教育。
幼兒園教育的原則:
1.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 2.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原則。 3.面向全體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 4.充分利用兒童、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的原則。 5.保教結合的原則。 6.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 7.教育的活動性和活動的多樣性原則。 8.發揮一日活動整體教育功能的原則幼兒園活動的原則 :1.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方向 2.積極性原則-雙邊活動3.發展性原則-教學進度 4.直觀性原則-教學手段 5.活動性原則-教學形式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的原則: (1)了解性原則;(2)方向性原則;(3)科學性原則;(4)尊重性原則;(5)協調性原則;(6)針對性原則:(7)直觀性原則;(8)藝術性原則。
發現學習: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實踐、與人交往等去發現自己原來不知道的東西,從而獲得各種直接經驗、體驗以及思維方法的學習方式。
接受學習:是指學習者主要通過教師的言語講授獲得知識、技能、概念等的學習方式。
發現式教學法:是指依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通過學生自己主動思維活動,親自去探索和發現事物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的一種教學方法。
學習目標:1.情感目標2.能力目標3.知識目標近期目標:近期目標是指幼兒教育近期內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主要教育活動與幼兒發展的預期目的等。它一般是教師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制訂的。
中期目標:在幼兒園教育總目標的指導下,對不同年齡班級的幼兒提出的不同的要求。
幼兒園保教目標:是指對幼兒進行保育和教育的預期結果。
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資、教育內容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發展是指兒童在身心方面有規律地進行量變和質變的過程。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兒童觀:指人們對於兒童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主要涉及兒童的地位和權利、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的特點和能力兒童生長發展的特點和原因等問題。教育觀是人們對於教育在兒童發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現代兒童觀:現代人們對兒童的認識。兒童是與成人平等的、獨立的、發展中個體,社會應該保證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應當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尊重他們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尊重他們的能力和個性,應當為他們創造參與社會的機會。
簡答題(現代社會的兒童觀:)(1)兒童是一個社會的人,他應該擁有基本的人權。(2)兒童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們等同於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強加於他們,或放任兒童自然、自由發展。(3)兒童期不只是為成人期做准備,它具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兒童應當享有快樂的童年。(4)兒童是具有主體性的人,是在與各種豐富的活動之中不斷建構精神世界的。(5)每個健康的兒童都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6)幼兒才能的發展存在遞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7)兒童的本質是積極的,他們本能地喜歡和需要探索學習,他們的認識結構和知識寶庫是其自身與客觀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自我建構。(8)實現全面發展與充分發展,是每個兒童的權利,其先天的生理遺傳充分賦予了實現全面發展的條件,只有全面發展才能充分發展。(9)兒童的學習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模仿學習、交往學習、游戲學習、探索學習、操作學習、閱讀學習。成人應尊重幼兒各種學習形式,並為他們創造相應的學習條件。
兒童的權利: 每個兒童都擁有出生權、姓名權、國籍權、生存權、發展權、學習權、游戲權、娛樂權、休息權、教育權等權利,這些權利應該得到成人的承認、尊重和保護。
Ⅵ 幼兒數學游戲
此系列游戲適合三歲左右幼兒。 《敲鈴》 ——游戲目的: 1、訓練幼兒聽聲音記數,初步培養幼兒的心算能力; 2、發展幼兒的聽覺系統、記憶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游戲內容: 1、在游戲前准備鈴鐺一個。 2、家長拍手引起幼兒注意,並問「我拍了幾下」引起幼兒游戲興趣。家長說「好,你注意聽,拍完我要問拍幾下。」 幼兒回答正確後家長說「我現在敲鈴」敲一回,問一回。然後讓幼兒敲鈴,並說出自己敲了幾下。 游戲指導: 1、鈴聲不宜過大,以免影響幼兒的聽覺系統。 2、盡量讓幼兒敲鈴,邊敲邊說出敲了幾下,提高幼兒的游戲興趣。 《看誰數得對》 ——游戲目的: 1、使幼兒真正理解1~4的真正涵義; 2、訓練幼兒的聽覺能力、反應能力、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游戲內容: 1、家長准備小貓、小狗、小羊卡片各一張(可自選)。 2、家長先拿出小貓卡片說「你們是小貓,先叫以下(幼兒會叫「喵、喵」)現在我們做游戲。我說小貓叫一聲,你就叫「喵」我說小貓叫2聲,你就叫「喵、喵」依次說到4聲。做完游戲後,家長和幼兒對換角色繼續下去。 說完再拿出小狗小羊的卡片依上面的方法繼續游戲,直到幼兒熟練掌握。 游戲指導: 1、游戲時,幼兒叫聲不對,家長可以引導幼兒。不能直接叫所要的聲數。 2、此游戲可以多個小朋友一同進行。 《看誰的記憶里強》 ——游戲目的: 1、訓練幼兒數數的能力,強化實物點數的能力; 2、鍛煉幼兒的記憶力及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游戲內容: 1、准備1個蘋果,2個皮球、3個梨、4個橘子;報紙若干張。(其他幼兒熟悉物品皆可,家長可據情況引申) 2、家長將准備好的物品散亂的放在桌子桑,讓幼兒向後轉,等家長用報紙把這些物品覆蓋起來布置好之後,再請幼兒轉過身來坐好。 游戲時,家長多幼兒說「報紙下面覆蓋了許多樣小物品,把報紙掀開之後,很快的看幾分鍾,並要記住這許多物品的名稱和個數」說完後,就打開報紙,讓幼兒仔細觀察約3分鍾,然後用報紙遮蓋起來。 最後讓幼兒把物品一件件的說出來,有幾個同類物品要說出同類物的總數。看是否說得多,說得對。 游戲指導: 1、家長布置物品時,幼兒不許回頭窺看。 2、物品的體積不要太大,以小物品為宜,而且是幼兒認識並能叫出名字的。 3、觀看的物品根據幼兒的反應能力,可多可少,難度提高。比如:兩個蘋果、三個梨、三塊積木、四隻筆。 4、可以請小朋友來家中一同玩游戲。看誰說得多,看誰說得快。 《小貓釣魚》 ——游戲目的: (1、)訓練幼兒點數的能力以及知道在1的基礎上添上1是2,再添上1是3,再添上1是4; (2)訓練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確的判斷力。 游戲內容: 1、家長先要准備好小貓釣魚的玩具一套。 2、家長告訴幼兒。「你今天扮演小貓,看看你能釣多少條魚?」幼兒拿起釣桿開始釣魚(這種玩具是一直轉動的,而且魚的嘴巴一張一合,可以鍛煉幼兒)當幼兒釣到一條時,家長就問「釣到幾條?」幼兒會回答「1」條。當幼兒再釣到一條魚時,家長說「一條與再添上一條魚是幾條?」幼兒回答「2條」。第三條時引導幼兒說出「2條魚再添上一條魚是3條魚」當幼兒釣到第4條魚時,家長問幼兒:一共釣了幾條魚?並且讓幼兒仔細數釣到魚的個數,說出總數,「3條魚加上1條魚是4條魚」。 游戲指導: 1、幼兒釣魚時,家長要鼓勵幼兒不慌不忙的釣魚,鍛煉耐心,對於釣不到魚的家長,家長可以手把手的幫助。 2、幼兒在達到游戲目標時,若有興趣,把魚放在裡面重新進行。
Ⅶ 兒童學數學游戲有哪些
幼兒園數學游戲的目的是為了寓教於樂,讓處在數字敏感期的孩子,對枯燥的數學感興趣,版讓孩權子在玩中學。所以游戲設計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生活化,越貼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學完成質量也越高。
2、簡單化,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年齡限制,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還局限在具象化階段,越簡單具體孩子越容易理解學習。
3、趣味化,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引導把握孩子的學習方向,盡量讓游戲有趣巧妙,調動孩子積極性和主動性。
4、可操作性,游戲盡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實物、玩具等,隱含著豐富數學概念和屬性,引導孩子通過主動觀察、探索,發現數學解決數學問題。
何秋光學前數學,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主題和游戲,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愛數學!
Ⅷ 學前游戲論名詞解釋
一、「學前游戲論」的名詞解釋:就是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體會生活、得出結論、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種道理。
二、「學前游戲論」內容:
1、角色扮演是一種特殊的游戲動作,是兒童以自身或他物為媒介對他人或他物的動作、行為、態度的模仿,也可以說是一種象徵性動作。
2、機能性角色:這是兒童通過模仿範例或對象(如司機)的一兩個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動作(如轉動方向盤)來標志他所模仿的對象。
3、游戲內容:指兒童在游戲中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事物或現象的范圍規定。
4、游戲形式:是兒童在游戲中展現於外的一切行為表現的方式,它構成游戲的外殼。
5、娃娃游戲:在游戲的研究領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叫做「娃娃游戲」(doll-play)的研究式樣。一般的模式是給幼兒一大堆娃娃,它們穿著各種服飾以標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等等。這些娃娃和一些游戲材料組成了某種生活情景,如家庭環境。然後讓被試在玩娃娃時,講一個關於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員通過對兒童的行為表現的觀察,對兒童所講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與兒童的談話中,可以記錄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擊性、深層的情緒障礙問題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訓練知覺,進行感官教育和發展智力。如嵌插圓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較各種木條(寬窄、厚薄、長短不同)和立方體(大小不同),各種幾何圖形嵌板(三角板、圓板、五邊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發聲盒、鈴和音樂教具,寫字及計數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構成了蒙台梭利教學法的核心·
7、游戲指導的「三段論式」在我國幼兒園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來自前蘇聯學前教育學的領導游戲的「三段論式」的方法模式,即對主題角色游戲的組織上分成開始——進行——結束三個階段。在開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了解幼兒游戲的願望(扮演什麼角色),幫助幼兒布置游戲環境;在游戲進行過程中幫助幼兒擴展游戲情節;在游戲結束時對幼兒的游戲與游戲中的行為表現進行總結評價。
8、剩餘精力說:剩餘精力說代表人物是德國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斯賓塞(H.Spencer)。生物體都有維護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體進化得越高級,這種能力就越強。兒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動(吃飯、洗手等)外,不需謀生,所以除了維護正常的生活外,還有剩餘精力,同樣高等動物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須消耗的精力之外,也還有剩餘精力。兒童和高等動物的剩餘精力必須要找到出路消耗、發散出去,否則就像不透氣的蒸汽鍋,要發生爆炸,於是就用自然的無目的的活動方式——游戲以獲得快樂,這樣就產生了游戲。游戲就是兒童和高等動物對剩餘精力的一種無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動物的精力只能用於保存自己,無剩餘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戲。
9、生活預備說:生活預備說也叫預演說或能力練習說、前練習說。代表人物是德國的生活學家和心理學家格魯斯(K.Gross)。格魯斯以自然選擇理論為基礎,認為人和動物有一種與環境斗爭的生存本能,新生兒或幼兒動物在遺傳上繼承了一些不夠完善的本能,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適應復雜的、充滿競爭的生活,而游戲則是對這種本能的無意識的訓練和准備,幫助兒童加強日後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順應:所謂同化,是指在某個情景中,兒童使用他已經獲得的圖式或技能從事並完成活動。而順應是兒童為了完成某種目標而嘗試新的圖式或技能。
11、內部動機:動機作為推動人去活動的心理力量,指向於解釋個體活動的原因。我們可以把活動動機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活動本身來自於活動主體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形體動作、表情、言語等來模仿或假裝成他人或某一非屬於自己真實身份的角色的行為及其特徵,即角色扮演。它是兒童象徵性認知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
13、角色行為:角色行為是以他人為參照系,根據表象來模仿別人的行為。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現的成分。最早發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為表現為角色的動作。這種角色的動作最早在嬰兒階段發生,但往往是一種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不在眼前的物體,並且能夠用被代替物的名稱命名當前的物體。
15、情景轉變:情景轉變是使行為脫離它原有的真實生活情景即動作脫離真實背景。
16、游戲是發生於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觀察的行為表現,內部有特定心理體驗的兒童主動自願、自主自由的活動。
17、活動區的相容性:所謂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動區時要考慮各個區域的性質,盡量把性質相似的活動區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擾。
18、自製玩具:自製玩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原料製作自己喜愛的玩具;二是指教師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有目的地製作玩教具,以補充現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學游戲:以教學方式來組織兒童的游戲,是教學游戲的組織形式。這種游戲實施的組織,實質上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實施教學,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即教學的游戲化。
20、角色意識:指能夠分辨現實中的我與游戲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裝別人也能夠在游戲中辨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