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游戲行為包括哪些
3—4歲(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平行游戲,也可以說是對同伴無意識的模仿游戲:
他們的行為受到周圍同伴的影響,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要做什麼。比如:一個孩子正在玩「打樁床」(一種將木棒或者球敲擊進洞的游戲),另一個孩子看到了也在那裡用力敲,實際上他的洞口並沒有放什麼東西,他只是單純地在模仿同伴的活動,覺得這樣有趣。
4—5歲(中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聯合游戲:
他們身上已經有了共同游戲的影子,從一開始的相互間的鬆散關系,逐漸變得有了相同的游戲目的,只不過這種目的是隨時變化的。比如幼兒一會兒說「咱們一起搭 房子吧」,一會兒又會被一根長條積木吸引,把它當做長槍玩模擬打槍的游 戲了。
5—6歲(大班)幼兒游戲的特點是合作游戲:
他們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戲的願望,在游戲前有明確的目的,事先會進行游戲任務的分工,追求游戲的結果,會克服困難完成游戲任務。比如:幼兒商量一起搭建一個游樂園,即使有的孩子想搭建高樓,他也會遵從游戲分工完成用小插片 搭建花壇的任務。這時孩子有了一定的堅持性,會在幾天內為一個任務而持續選擇一個區域,直到任務完成。
在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幼兒游戲的特點後,教師要努力探索幼兒園區域游戲環境創設與幼兒游戲行為的內在聯系,並在此基礎上,從空間環境的設置、游戲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兒積極的游戲行為產生的條件,建立游戲環境與幼兒游戲行為的高相關性,強化指導的有效性,提高幼兒的游戲質量,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B. 如何激發大班幼兒表演游戲中的替代行為
可以採用
角色扮演的方法
這樣他們
就知道別人的一些感受
C. 幼兒游戲在幼兒成長中具有哪些其他活動不可替代的意義
大多數都能起到健全小兒小腦發育的作用 比如玩競技類游戲可以提高手眼協調性,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培養責任感 這些主要是看孩子怎麼理解以及家長的協調 不能只是為了玩去玩 那所有游戲就沒有其他作用了 家長不能只盯著孩子玩 要相互理解跟溝通才能起到游戲寓教於樂的目的 望採納,O(∩_∩)O謝謝
D. 如何看待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替代行為
網路學習曾經走過這么一所幼兒園,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了,假如不是看見孩子們在裡面做著游戲,我還真的以為走錯了家門:幾個孩子在一張仿皮沙發上悠哉地看著「電視」;其他幾位孩子拿著真實的鍋盆在煤氣灶上翻炒著各種逼真的蔬菜,水龍頭還能真的擰出水來……一切就是家的感覺,孩子們似乎玩得很開心。當時我很羨慕那裡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的「生活水平」 真有檔次,再回頭看看我園孩子的「生活水平」,可謂是「一窮二白」、「羞於見人」,很多時候,孩子們要什麼沒什麼,只能自己去「創造發明」和「物物替換」,我為孩子的「辛勞」而產生過抱怨。但自從學習了茅紅美老師組織的「關於幼兒園游戲基本問題的討論」培訓活動以及我園開展的「游戲課程專題」系列培訓後,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一、角色游戲的假象性與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聯系 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 情景一:小醫院(大班) 小羽拿著一張紙來到醫院看病。君君醫生給羽量了量體溫,說:「58度,發高燒了,要吃葯,還要打針的。」可是針筒不見了,佳佳護士就拿起手中的記號筆對著小羽的手臂刺了一下:「好了,現在要吊鹽水了。」羽隨即躺在用幾張小椅子拼接起來的「病床」上,佳佳護士一邊將一根吸管綁在羽的手臂上,一邊說「別哭哦,好孩子是不怕疼的。」 現象分析: 在這段看病的游戲情景中,幼兒幾次出現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現象:小羽將一張紙代替了看病用的病歷卡;隨身帶著的小椅子被當成了病床;佳佳用記號筆替代針筒,用吸管代替吊針皮管,既安全又形象。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會模擬現實生活的許多片段,這就會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們不可能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東西都帶到游戲中去。首先條件不允許,其次,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師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同時幼兒的角色游戲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現實生活,因為孩子在自得其樂的同時,還獲得了不同的發展(情感、認知、交往等能力的發展),即游戲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因素,只有當游戲與學習並列呈現的時候,游戲的本質內涵才得以揭示。從幼兒的替代行為來看,他們正是運用已有的認知經驗,根據物與物之間的相似性特點進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華愛華教授指出:其實到了大班,教師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裝扮主題的道具整齊地陳列在一個角落,到角色游戲時間,允許幼兒到這里取用這些道具並與各原來用於學習操作的非結構化材料自然搭配,他們自然會生成出豐富多彩的游戲情節來的(但必須制定物歸原處的規則),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為必然會產生。 二、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促進了以物代物的多樣性產生 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對物品的替代從單一的替代逐步演變為組合替代。 情景二: 慧慧和幾個同伴把許多椅子圍成一個飛機場,旅遊公司成立了。一會,添添拿著幾個雪花片來購買團票,慧慧則用雪花片接插成一個遠,放置在椅子背上當方向盤,然後開著大家到全國各地去旅遊、參觀。最後添添建議去「長城」,於是大家齊力將所有的椅子交錯擺放成彎彎曲曲的「長城」,當孩子們小心跨過一張張椅子時,孩子們似乎真的到達了長城的頂端,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現象分析: 角色游戲要求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必須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高;生活經驗越貧乏,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低。「乘飛機去長城」的游戲經驗正是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在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旅行去」中一系列學習性和自主性等活動,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認知經驗,所以在角色游戲中,他們能信手拈來,將手中的椅子演變成飛機和長城,從而拓展了游戲的內容。 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時,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 玩具(如娃娃、傢具、餐具等)外,還必須提供既利於象徵性想像,又在外形上比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紗巾、積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種形狀的 鑲嵌積木以及廢舊材料,這樣,幼兒不僅能組合替代物,還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參與」,而不是「干預」,更不是「包辦」。也就是說,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不斷鼓勵和強化幼兒的替代行為,從而使某些材料成為幼兒的替代物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讀後反思: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讓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
E. 幼兒游戲活動的外部行為具有哪些特徵
1、幼兒游戲的外部行為特徵: (一)表情特徵:喜怒哀樂 (二)動作特徵:探索類動作、象徵類動作、嬉戲類動作 (三)角色扮演:機能性角色、互補性角色、虛幻性角色 (四)言語特徵:夥伴間的交際性語言、角色之間的交際性言語、以自我為中心的相向性獨白。 (五)材料特徵 2、幼兒游戲的外部條件特徵: (一)兒童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和可能 (二)活動的方式方法由兒童自行決定 (三)活動的難度與兒童的能力相匹配 3、角色游戲具有兩個基本特點: 1角色游戲是兒童獨立自主的活動。玩什麼主題,有多少個角色,情節如何進行,使用什麼玩具等等,均有兒童自行設計編定,都是依照兒童的意願、興趣、經驗、能力進行的,所以說它是兒童的一種獨立自主的游戲。 2想像活動是角色游戲的支柱。角色游戲的過程是創造性想像活動的過程。在角色游戲的過程中,創造性想像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扮演兒童熟悉的角色,如扮演媽媽、老師、司機、警察、經理等,他們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表現出自己對這些角色的認識與體驗,這一反應過程充滿了兒童的想像過程;二是兒童有游戲中使用玩具,以物代物,往往一種物品在不同的時間里、在不同的環境中可替代多種真實物品,如小椅子一會當汽車,一會當火車,一會又當娃娃床,這種替代正是兒童創造性想像活動的結果。有想像活動參與的角色游戲,既富有假想性,,又富有真實性,它是虛構性與真實性巧妙結合而產生的游戲活動。 由於以上兩個特點,使角色游戲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兒童在游戲中憑著心願,反映現實生活,但又不是刻板地、機械地反映,而是在創造性地自由自主地反映,因而雖屬同一主題的角色游戲,不同兒童的玩法也不盡相同。這類游戲的主題、內容受社會生活的影響也是極大的。角色游戲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它對學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首先它給兒童帶來極大的快樂,兒童按意願玩角色游戲,對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他們在游戲中學著支配自己,協調與他人的關系,這種能力的獲得對以後成長至關重要,在角色游戲中,扮演角色是兒童最為關注的,由此他們將學得各種人物彼此相處、交往的正確態度。在 角色游戲中,兒童認真地模仿著各種角色的最優品格,可以促進道德認識、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發展,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利於糾正不良行為。角色游戲是兒童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活動,通過游戲有助於鞏固與加深知識,發展各種認識能力。 4、當幼兒出現以下情況時教師應當介入: (一)當幼兒遇到困難、挫折,即將放棄游戲意願時; (二)當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認知沖突時; (三)當游戲中出現不安全的因素時; (四)當幼兒主動尋求幫助時; (五)當游戲中出現不利於游戲開展的過激行為時; (六)當游戲中出現消極內容時。 (七)很有興致地、努力地在游戲過程中學習
F. 幼兒園游戲中,幼兒游戲行為的表現層次有哪些
項目評價標准評分
自選情況不能自選
1.自選游戲玩具
2.自選活動並約伴專
1.主題屬目的性無意識行為
2.主題不確定,易受他人影響而變換
3.自定主題,能很快進入游戲情境
4.共商確定主題,主題穩定
1.材料使用不會用或簡單重復
用模擬實物的玩具
2.正確熟練常規玩法
運用替代物游戲
3.材料運用充分,玩法多樣、復雜
4.常規行為有序,基本遵守規則
5.輕拿輕放,愛護玩具
6.及時收放,認真整理
1.夥伴交往積極交往:互相謙讓,輪流合作,協商解決問題
2.一般友好交往:交談逗趣、請求詢問、追隨模仿
3.消極交往:獨占、攻擊、干擾、破壞、退縮、
角色表現
1.形式重復個別動作
2.系列動作
3.行為態度符合角色要求
4.角色意識明確並有相應動作,能協調角色間關系
5.社會性水平獨自游戲
1.平行游戲
2.聯合游戲
3.合作游戲
1.持續性變換頻繁
2.有一定堅持性
3.始終持續一項活動
G. 歸納梳理怎樣創設環境更能激發幼兒向高層次的替代行為發展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作為專門性的幼兒教育,幼兒園通過各種途徑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特別是其特定的環境設置,必然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發展方面,越來越引起廣大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環境是兒童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在早期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幼兒的生存質量得到普遍關注,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改善幼兒生存環境、提高幼兒生存質量、創造環境將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內容。
所謂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它是由幼兒園的全體工作人員、幼兒、各種物質器材、人事環境以及各種信息要素,通過一定的文化習俗、教育觀念所組織、綜合的一種動態的、教育的空間范圍和場所。這種空間范圍,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要具有保育性質,又具有教育性質;既是開放的,又是相對封閉的。它不僅受到特定的地理環境、空間方位的影響,又受到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氛圍的影響。
(一)幼兒園環境的分類
幼兒園是幼兒長期生活、游戲和學習的場所。在幼兒園幼兒的身心發展不僅有賴於系統的數學,更受到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這種熏陶和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有益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有害的。由此可見,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幼兒園環境從其存在形式來分,可以分為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其中室內環境包括教室、走廊、活動室等;室外環境包括操場、園門、門廳等。從其組成性質來分,幼兒園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幼兒園物質環境主要包括生活設施、教玩具材料設備等有形的物質。幼兒園精神環境主要包括集體氛圍、活動氣氛、心理因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它與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共同構成了幼兒園環境的整體。盡管與物質環境相比,精神環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環境,但它對身處幼兒園的老師和幼兒的心理活動與社會行為,乃至這個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的潛在的影響力。
因此,幼兒園環境既包括人的因素,又包括物的因素;既包括幼兒園內部的小環境,又包括與幼兒園教育相關的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
(二)幼兒園環境的教育作用
幼兒園環境如同教師一般,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激發性,使幼兒處於積極的探究狀態,在各種嘗試中使用材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對世界的認識;幼兒園環境也是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幼兒與物體之間互動的關鍵性因素,對幼兒的社會性的發展具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
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的觀點,人的行為就是「刺激——反應聯結,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以預測刺激」。幼兒的認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幼兒園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一種刺激條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兒的某些行為習慣。一旦幼兒園環境創設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就可以影響或促進幼兒特定方面的發展。例如,在區角活動中,教師通過地板上的小腳印提示該區角的活動人數,這種地面的創設就是對幼兒行為的預期,即暗示進入該區角人數與小腳印數相一致。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環境就能替代教師的指導語,成為行為習慣的提示。
根據幼兒學習興趣、內容,可以將學習內容或成果展示在幼兒園的走廊、教室內,或是在環境中創設問題情境等,通過環境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呈現學習內容,延伸學習活動,從而發揮其介入功能。
例如,在開展「我們的動物朋友」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把自己和家長一起搜集來的有關動物的圖片、模型等分門別類整理後,展示在教室的四周,讓人彷彿置身於動物世界之中,從而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慾望。此外,孩子們用各種材料,如小石子、磚塊、貝殼、木塊等,在戶外場地上鋪設了形態各異的小路,孩子們通過用腳踩、用手摸來感知光滑、粗糙、寬窄、長短等,在與周圍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有效地引發了幼兒自主活動的願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與願望。
2.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所謂兒童社會化,是兒童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一定的環境中實現的。
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教師、幼兒與物體之間的交流少不了環境的支持與介入。幼兒園環境的諸多方面,如環境布置的內容及其營造的氛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