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開展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
一、創設合理、有效的區域環境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設置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目標、內容區別對待。環境的創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關注幼兒的投入程度,滿足不同的幼兒需要,讓幼兒在區域中能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區域活動改變了以往幼兒園像小學教室似的整齊擺放桌椅的形式,用玩具櫃把教室分隔成若干個小區,形成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並在每個區用文字或圖示標注活動區名稱。在各區域設置時,要盡量做到科學合理,對需要安靜的閱讀區、操作區、美工區擺放在一起,並且要離吵鬧的音樂區、表演區、建築區遠一些。"娃娃家"、"醫院"、"超市"可設置在相對靠近的地方,便於幼兒在活動中的互相交往。此外,還可充分利用走廊、洗手間等空間,通過選擇幼兒喜愛的卡通動漫形象加以裝飾,力求創設一個溫馨、舒適而又充滿教育內容的環境。 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投放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以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為依據,尋找最接近幼兒現有水平的活動,設置要有一定難度但又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遞進式活動內容。也就是我們平時在活動設置中常提到的要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讓幼兒跳一跳摘到果子。既把握幼兒現有水平,又提出下一步發展高度,這樣才能實現區域活動的實際意義。 首先,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須能夠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的活動。我們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須有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更重要的是兒童在動腦思考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是兒童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交織進行的活動,不能讓幼兒開動腦筋思考的動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動。如,我們在進行紙的吸水性這個活動時,不是直接告訴幼兒哪些紙的吸水性強,而讓幼兒在探索區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得出相應的結論,避免老師在課堂上的生硬的說教。真正變老師教為學生學,解放幼兒的思維,讓幼兒的思維更加開闊。從而依據問題自己探索答案,得出正確的結論。 其次,材料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在內容選擇上一般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及集中教學的活動內容。投放材料的層次性,還體現在我們為幼兒准備材料應注意的問題上,幼兒的操作、探索過程是發展而變化著的,准備的材料要能夠適應孩子不斷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具有可發展性,起到幫助幼兒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不斷積累各種經驗,提高各種能力。材料的多樣性是指材料圍繞教育目標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如在《美麗的房子》的主題活動中,就可以提供手工紙、彩筆、剪刀、紙、幾何圖形等,讓幼兒進行折房子、畫房子、貼房子,從而滿足幼兒的不同需要,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主動參與。 再次,材料投放時要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在開展區域活動時一定要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准備與幼兒年齡特點相符的材料。幼兒會玩的,教師可以適當放手,也可以讓熟悉材料的幼兒帶不常玩的幼兒活動。幼兒都不熟悉的新材料,教師可以在活動之前進行適當講解,達到精心准備材料、按目的投放材料、關注材料使用,才能使材料在區域活動中產生最大的價值。 三、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 1、 建立寬松愉悅的師幼關系。建立寬松愉悅、和詣平等的人文環境,讓幼兒在幼兒園就像在家一樣輕松自如,教師是他們可親可信的活動夥伴,這樣的幼兒園才能真正成為幼兒的樂園。 2、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幼兒的活動。賞識與鼓勵不是簡單地說"好,你真棒!",而是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所在,具體指出他好在哪裡,不要空洞地加以表揚。這樣才會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表揚是真誠的,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的優點,有利於幼兒發揚和樹立自信心。賞識是教育的良方,它能讓幼兒健康自信地成長,值得在區域活動中提倡。 3、 既要給幼兒自主活動的空間又要進行適時指導。 《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活動時,教師不應過多的干預,只有當幼兒遇到困難和問題需要教師幫助時,教師才適當介入,適時適度地提供幫助。開展區域活動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指導技巧,細致、准確地觀察和了解幼兒。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活動過程,促進活動深入開展。在活動中教師是催化劑,教師不能把角色停留在提供活動材料、安排幼兒進入區角、主持幼兒的分工與合作、解決孩子間的糾紛,使幼兒處於高控制之下。而是要善於觀察,還要適時、適當的引導、啟發、激勵,讓幼兒積極主動地活動,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地表現自己、總結自己,促進幼兒自主性的提高。要留意每個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時給予鼓勵、表揚,針對出現的問題選擇適當的時機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與孩子一起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 創設區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滿足幼兒認知、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將學習內容、生活內容、游戲內容、運動內容有機滲透到區域活動之中,與區域活動有機結合,將教育要求巧妙地融於區域活動中,真正促使每個幼兒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貳』 如何科學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
一、合理優化區域游戲環境,搭建科學活動的操作平台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要在幼兒園里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科學活動,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需要。
區域游戲正是教師利用日常教育資源所創設的一種游戲環境,並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幼兒園教師及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對集體教育的有效補充。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究、發現、操作、實踐,因此區域游戲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經驗、技能的多少及正確與否。在環境創設中,我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材料,多從身邊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則,結合自然環境、地方特點等營造氛圍。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讓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強調材料的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以下是一個老師的大班區域活動案——比較輕重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輕重。並嘗試用感官及藉助物體測量等辦法,區分物體的輕重。
(2)通過實驗活動,發展幼兒觀察、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思路:
娃娃、賽車……輕重在孩子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不對,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 ……不知誰說了一句:「稱一稱就知道了」。於是孩子們開始了「哪個輕、哪個重?」的探索與研究。在實驗角里,教師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稱量工具,並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種材料不同的小球、圓片,大小不同的砝碼……,孩子們自己動手進行了一一比較,並對每一次的稱量結果做了記錄。在紙片與塑料片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塑料片重紙片輕;在砝碼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大的重,小的輕;在各類小球的比較中,孩子發現:鐵球最重。當孩子們感知積累了有關輕重的經驗之後,教師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孩子嘗試藉助各種材料,運用多種辦法,進行物體的輕重比較。
2、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
幼兒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往往心裡知道,但表達不清。因此,我們不僅要引導幼兒實踐和探索,而且要善於讓幼兒把科學實踐的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並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於意識之中。例如在小班《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這一案例中,教師問道:「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里去嗎?」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麼」;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就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這樣的結論不是老師給的,而是通過老師引導幼兒自己總結出來的,在促進智力的提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同時還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精心選擇區域游戲內容,彰顯科學活動的內涵特徵
區域游戲內容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教師應根據教育的目標,結合幼兒發展的水平, 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安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內容,在與預設環境的交互中培養幼兒性情、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1、游戲內容的選擇來要源於生活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幼兒科學活動的內容更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才是幼兒容易理解接受和感興趣的,幼兒才會對科學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真正主動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而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無所不在。幼兒園中經常用一些小實驗來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比如:沉與浮、摩擦起電、彈性、溶解等等。
2、游戲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年齡差異
而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對內容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小班幼兒因為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所以我們為其選擇的區域游戲可以是充滿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湯》中,教師通過晃動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將已經塗在瓶蓋內的彩色顏料溶解,將水變成紅、黃、藍、綠、紫……中班幼兒在增強操作性的基礎上,力求與趣味性並重,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過對各種調味品的調試,在添加、減少、調適、品嘗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甜、酸、苦、辣鹹的不同味覺,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為這些味道,所以才能區分各種事物,初步體驗世界萬物的奧妙和特有本質。 而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主動探究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因此《磁鐵的秘密》這一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硬幣、鐵釘、鑰匙等、積木、玩具等材料,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尋找磁鐵的好朋友,從中獲得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經驗。
三、各區域游戲的有機結合,發揮科學活動的隱性作用
區域活動的設置應涵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各個方面,滿足幼兒各項活動的需要。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雖然各區域的劃分不同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除了科學區域游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區域游戲將科學活動內容彰顯出來。比如:在大班語言區中,引導幼兒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通過閱讀繪本,知道種子從口腔進入食道,又經過胃、小腸、大腸,最後到達肛門,從而了解到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後通過美工區,製作《一粒種子的旅行》圖標來展現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認識。再利用生活區進行人體消化系統標志的位置粘貼,教育幼兒吃飯要細嚼慢咽。從上例來看,這一系列的區域游戲活動內容,是有機結合,形成一條龍貫穿始終的。我們可以順著主線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學活動的始終。幼兒在每個區域游戲中,獲得的關於人體消化系統的科學知識,一點一滴累積在一起。而這個過程又十分自然,脈絡分明,並引發幼兒主動地發現、親身地實踐、積極地思考,並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知識經驗和行為習慣。
四、適時進行區域游戲指導,增進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態度和作用直接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只有扮演好這些身份和角色,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肯定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質疑的膽識和自信心,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兔走迷宮」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溶解」中,丁琪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選用的鹽太多,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丁琪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其實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介入要得當,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推動和促進游戲的進程,提高科學活動在游戲中的實效性。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的增強,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學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納入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在日常活動中,從細微處見心意,把科學活動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將科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有機整合,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合作互動,成為愛科學、愛思考並充滿自信的孩子。
『叄』 如何合理的安排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環節
一、充分利用有限空間,科學投放材料 在當前學位緊張的情況下,多數公辦幼兒園在滿負荷運作。面對這一現實制約,本著節約的精神,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人手開展區域游戲活動。 首先,隨著孩子數量的增加,很多幼兒園面臨活動面積較小,且各班級孩子人數較多,班級物品擺放比較擁擠的問題。這導致在開展游戲時總要浪費很多時間去擺放材料,孩子的游戲時間無法得到保證,也影響了游戲區域的布置。為縮短游戲前大量擺放的時間,減輕老師們的負擔,保證孩子的游戲時間,幼兒園可以將走廊、美術室、科學發現室、幼兒圖書室等輔助性教學區合理利用起來,並給每班配置相應的區角櫃,擺放幼兒游戲所需的材料,由此解決這一問題。[2] 其次,要充分發揮全園教職工的聰明才智,與幼兒一起動手布置區域環境,這樣既能鍛煉老師和幼兒的動手能力,也能為區域游戲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的材料。比如,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空易拉罐做成分割區域的小柵欄,廢舊的奶箱和水果箱則變成「娃娃家」游戲中的小電冰箱、小洗衣機、小桌子、小椅子、小電腦、小空調等。 二、開發活動區的公共價值,嘗試打破班級界限 為更大限度地發揮區域游戲的教育價值,同時減輕老師們的工作量,幼兒園可以打破班級界限,讓區域活動更活。由於區域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游戲,[3]而不是由教師事先設定教學程序,引導幼兒一步步按教師的思路完成的活動,因此在教師創設的有利於幼兒成長的環境中,應由幼兒自己設定游戲目標、規則、方法,在玩中學,自主地完成活動。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幼兒實現自已的設想,並鼓勵幼兒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向自己挑戰。這就要求各班的游戲區域有盡可能多的材料,能夠創設出盡可能豐富的環境。這也就意味著,在區域游戲活動材料的投放和布置上需要花費較多的精力,如果一味地讓老師更換游戲材料或游戲內容,就會加大老師們的工作量。如果將各班游戲在班組內交換,就既能節約材料,又給幼兒提供了不斷面對新的人、事、物及情境的機會,從而獲得更寬廣的交往空間。孩子們在交往中的對象、擔當的角色、操作與交流的方式與過去那種一味由教師安排的方式相比,都將有很大的改變。 隨著「區域交換」的出現,眾多的人、事、物組成錯綜的關系,使幼兒遭遇更復雜的問題情境,班與班之間出現了合作、競爭、謙讓、為班集體爭取榮譽等活動,幼兒從中體驗到更豐富的社會性情感。區域的交換由此大大地豐富了幼兒的認知與社會性活動經驗,提高了有限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也促進了教師間的互動與合作。 三、靈活運用各種語言指導策略,發揮教師引導的積極作用 區域活動本是能夠滿足孩子主動學習、自主發展需要的有效活動形式,但是目前教師在區域指導過程中常常運用一些指令性的語言,如「這樣做不對!」「你應該這樣做!」等,對孩子的行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與行動,是不利於兒童自主學習的。為改變這一現象,教師應更多地運用以下「開放性」的指導策略,保護孩子自主探究的慾望。 (一)善退——「轉讓式」語言的運用 孩子總是有一定的依賴性,當他在游戲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許不願意自主地嘗試、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會更多地選擇更為便捷的方式,那就是向教師求助。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不妨試著把問題轉移,讓孩子欣然、主動地接受挑戰。如在建構區里,孩子們都想用積木搭建高架橋。可是搭了一段時間,橋只搭了一半,始終沒有成型,孩子們處於簡單擺弄的狀態。當老師經過時,孩子們開始求助。這時老師故意露出詫異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麼搭好?誰能幫幫我嗎?"一個孩子主動上前回應道:「老師,看我來給你搭一個吧。」這個孩子邊說邊和身邊的其他孩子一起繼續游戲起來。 (二)善推——「暗示性」語言的運用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教師的任務是向學生輸出知識。而現代的教育模式正在不斷地發生轉變,教師更多地需要觀察孩子的變化,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發現他們的需要,推動孩子不斷進步,而探索過程仍然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4]暗示即是一種隱性的教育方式,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並沒有直接將游戲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孩子,而是通過相對間接的語言介入,幫助孩子尋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幼兒園中大班,孩子們對教師暗示性的語言已經能夠較好的領會,這不但可以保護孩子自主探究的慾望,同時也為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游戲奠定了基礎。如在美工區里,孩子們正在製作高樓,有個男孩直接選擇了較難的製作方法,用剪刀剪開牙膏盒,但是嘗試了十多次,還是沒有成功,他有些氣餒了,將盒子、剪刀一把甩在桌上。這時,老師走到他跟前,輕輕地指指旁邊的小朋友說道:「你看,佑佑做得真不錯!」這個小男孩一看,很快就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便試著用同伴的「先折再剪」的方法進行製作。不一會兒,一座高樓便呈現在他面前了。 (三)善引——「建議性」語言的運用 如果說幼兒是水,那麼教師就是「引水之人」,因為有了有效的「引導」,才會有後來的「渠成」。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也曾說:「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因為隨著教育形式的轉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師已不再拉著孩子的手向前走,更多的是給孩子指個方向,讓孩子自己走,因此巧妙的引導、有效的推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議性的語言常常是以詢問的方式出現的,與詢問式語言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僅提出問題而且還給予具體的方向指示,如「這樣試試……」「如果不行再想想別的辦法」「我要……,可是沒有……」等句子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角色活動區里有個小銀行,游戲開始時取錢的人很多,但不一會兒,取了錢的幼兒各自忙碌去了,偶有一兩個人來「取錢」。銀行管理員開始變得無所事事,心裡可著急了,還不停地念叨:「怎麼沒人來取錢啊?」正當這位孩子要離開時,教師出現了,並要求在銀行里取錢,同時她還有意地詢問道:「銀行里還有多少一元、多少五元的錢啊?幫我數一數。」這使幼兒發現除了「存取款"的游戲,還可練習「數錢」的游戲。後來,他還嘗試著計算錢的數量,從而使得消極等待的現象明顯減少了。 (四)善評——「辨析式」語言的運用 發掘幼兒游戲中的閃光點,展示區域活動的成果,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區域的成果,還能為游戲延伸打下伏筆,幫助幼兒遷移經驗,從而解決活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為幼兒下一次開展區角游戲活動提供行為與情感上的支撐。在評價的階段,教師可以採用「辨析式」或「設疑式」的語言來引發孩子的討論。這種語言最能引發孩子間的互動,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幼兒之間互相辯駁,其中「說」的過程是經驗的共享;「辨」的過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過程則是觀點的提升。通過簡短的「說、辨、析」三部曲,孩子成為活動真正的主人。如大班的「寶貝廚房」游戲結束了,大家安靜地坐下來。這時老師問道:「剛才我發現斌斌和樂樂都在小廚房裡切黃瓜,你們分別用了什麼辦法?」斌斌:「我直接把黃瓜給拗斷了,就是樣子不太好看。」樂樂:「我用圓口的蛋糕刀切,切的時候把汁都壓出來了。」老師:「那大家覺得誰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嗎?」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討論開了,最終大家決定用破的泥工板來做新的嘗試。
『肆』 「區域活動」是什麼
區域活動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
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
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
(4)幼兒園游戲區域活動擴展閱讀:
區域活動的意義
幼兒的區域游戲作為一種自主游戲,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深受幼兒喜愛。
它是幼兒游戲的主要形式,更是學前教育邁進更優質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這是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育活動方式。
在這些區域活動中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進行游戲。區域活動的開展使幼兒在某種程度上能挖掘周圍的環境和人,成為一個有主見、有主意、有辦法、能獨立做事和不斷地向自己挑戰的人;也促使幼兒能主動與他人建立聯系,學會合作與分享。
區域活動也是幼兒的自主性探索活動,表現為兒童之間,或是教師與兒童互動的雙邊活動。它可以體現多種類型的學習活動,如:
以欣賞性為主的閱讀區、故事區;以表現性為主的美工區、表演區、建構區、娃娃家;以探索為主的科學區、益智區、植物角;以戶外動作練習為主的自然游戲區、固定運動器械區等。
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是教師直接教給的,而是通過兒童自由自主的探索學習活動,通過積極快樂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發展起來。區域活動正是具有自由、自選、獨立而協作的優勢。
『伍』 幼兒園里的區域活動有些什麼
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活動區的種類、大小要依據實際空間、幼兒人數、年齡段等條件進行設置。每個活動區應有劃定的范圍、規定的人數及活動的規則; 活動區材料的擺放應是開放式的,能供幼兒自由選擇和取放;活動區材料應根據幼兒的興趣、發展需要以及活動的內容進行投放,應具有啟發性、針對性、操作性; 注意動、靜不同區域的合理分隔,軟硬環境的搭配,盡量避免相互干擾; 活動區應根據活動的需要靈活地創設與調整。若幼兒園環境與條件受到限制,可以一區多功能,分時段輪流開放。或用可移動的材料櫃,隨機創設天氣晴朗時也可把一些活動區移到戶外去;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及時創設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的、開發智能的游戲以及適合兒童能力發展的有益區域;有利於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避免不安全因素的發生; 開發幼兒自身的潛力,尊重幼兒自己建構的想法;一些活動區應體現活動形式的競爭性。望採納,謝謝
『陸』 請問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特點是什麼
充足光照,個活動單元分隔,有總的活動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