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沈陽富城新天地物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沈陽富城新天地物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08月2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物業管理等。
法定代表人:徐啟田
成立時間:2009-08-21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1011100001040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海洲鄉海洲村
❷ 求一篇與東北方言有關的論文或一般的作文,1000字
東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里世代生活著滿、蒙、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朝鮮等少數民族,直到清兵入關以後,才逐漸有大量的漢人湧入。隨著東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雖然屬於北方方言的一種,但由於其語言底層還保存著很多反映當地少數民族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從而使東北方言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
一、風物詞語
1、房舍
東北有句俗話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說的就是滿族的傳統居室特點。滿族老屋一般是三間或五間,房頂用草苫,土牆,坐北朝南,大多東邊開門,形如口袋,便於取暖,俗稱「口袋房」。一進門就是廚房,稱為「外屋」或「外屋地」。西側是卧室,稱為「裡屋」。裡屋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匚」型火炕,稱為「萬字炕」,或稱「轉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西炕為窄炕,下通煙道,不住人。滿族尚右(即以西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處。「南北炕」則以南炕為上,長輩睡南炕,晚輩睡北炕。煙囪在屋外西山牆旁獨立築起,為圓形,高出房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現在的民居對這種傳統格局有所繼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磚瓦結構,中間開門,稱「對面屋」。中間一進門是「外屋」,東西兩側是「裡屋」。大多隻有一面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難得一見了。除正房(又稱上屋)外,有的人家還建有東西廂房(又稱「下屋」),房前屋後再用牆或「障子」(柵欄)圍起來,稱為「院套兒」。
「地窨子」現在一般指室內地面低於室外地面的低矮簡陋的小房子。其實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語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時居住。蓋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寬狹根據人口而定。坑頂用兩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檁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後在上面鋪好笤條和草,培上厚土即成。門窗一般設在陽面,早年以魚皮糊窗。屋內有的搭鋪,有的搭炕。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現作為漁獵時的臨時住房。
「馬架子」曾經是鄂溫克、赫哲、錫伯等民族舊時的一種傳統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北現在還有一種稱為「馬架子」的簡陋住房,以樹木支撐,上鋪樹枝,抹上草泥,室內只有低矮的地鋪,就地攏火取暖,外呈馬鞍形,故名為「馬架子」,多為看護瓜菜時的臨時住處,也叫「窩棚」。
2、用具
「悠車(兒)」是懸在空中可以悠盪的搖籃,是滿、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傳統的育兒用具,在東北漢族農村地區也比較流行。用薄木板揻成,長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梁或檁子的掛勾上,離地面或炕一般有三四尺的距離。搖籃的四壁都塗彩繪畫,有的在悠車的繩上系著鈴鐺和玩具。滿族有關於悠車來歷的傳說,清代蔣良騏《東華錄》載:「太罕始生時,仙女以樺皮為車形,搖渡鴨綠江。以故北地嬰兒彌月,即行上車。車為橢圓形,懸革於梁下,結銅環,人往來推之,嬰兒自睡。」 這就是東北俗諺所說的三大怪之一「養個孩子吊起來」。
「爬犁」(雪橇)是東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稱為「金不換」,它不僅是獵人狩獵的助手,又是運輸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養狗之俗,清朝的一些書籍將赫哲族地區稱為「使犬部」或「狗國部」。元朝和以後的明清之際都在這里設置「狗站」。狗橇一般載重約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狗最多十幾條,至少也要兩條以上,「狗橇」是當時冬季傳遞信息、運輸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在東北的一些地方雖然還可以看到狗爬犁,不過大多已經成為旅遊景點的特色項目了。
3、服飾
「靰鞡」(也作烏拉)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鞋,是滿族人最先發明和穿著的。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縫制,幫與底為一整塊皮子,鞋臉帶褶並有穿鞋帶的耳子。《雞林舊聞錄》記載:「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緣綴,覆及足背。」鞋裡要絮靰鞡草(也作烏拉草),此草「草色深碧,其細如發,長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產;溪谷岩石中蒙叢下垂,入冬不枯,性溫暖,能禦寒避濕,東人常取之鋪卧榻,農工等人均以著履。」 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靰鞡曾經非常流行,上至可汗貝勒,下至農工商賈,甚至犯人都穿這種鞋。後來一種帆布面棉膠鞋也稱為「棉靰鞡」或「膠皮靰鞡」。靰鞡也被稱為「靰鞡頭子」(略含貶義)。東北還有一句由此產生的歇後語,「靰鞡頭子邁門檻——先進者兒」。「者兒」與「褶兒」諧音,以靰鞡頭子鞋面褶多故。
4、飲食
東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廣為人知的像滿族的「薩其瑪」、「豌豆黃」、「白肉血腸」,朝鮮族的「冷麵」、「打糕」,但平時吃得最普遍的還是各種「餑餑」。在東北的一些農村,春天吃「豆面餑餑」,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後磨成面,上鍋蒸熟,將炒熟的黃豆也磨成面,均勻地鋪在擀成片的熟粘糕上,然後卷好,再切成段,又稱「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葉餑餑」(或作「波羅葉」),就是在柞樹或椴樹的葉子上攤上粘面和豆餡後對折蒸熟而成。秋冬時節,往往用黃米磨成水面,或者夾小豆泥蒸粘糕餑餑,或包上小豆餡烙「粘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會做很多,放在外面凍上,隨吃隨餾。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蘇子葉餑餑」。「蘇子葉餑餑」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餡,再用蘇子葉裹上蒸熟。因為狀似耗子,又叫「蘇耗子」。做這些「粘餑餑」本是滿族的風俗,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遠程外出從事射獵活動,另外,粘餑餑還是他們祭祀用的食品。現在,在東北這些餑餑家家都會做,人人都愛吃,它們的來歷反而被人忽略了。
5、動植物
東北有一些動植物是與當地少數民族有關的,如高麗參、高麗果兒,高麗是朝鮮歷史上的一個王朝(AD918-1392),我國習慣上多用來指稱朝鮮或關於朝鮮的物產再如韃子香(興安杜鵑),韃子是舊時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另外「金達萊」是朝鮮語的音譯,「烏拉花兒」、「烏拉草」中的「烏拉」是滿語的音譯。東北還有一種叫「飛龍」的鳥,又名「榛雞」,身體大小和斑鳩相似,生活在寒帶紅松、冷杉等樹林里,肉味鮮美。《黑龍江外紀》記載:「江省歲貢鳥,名『飛龍』者,應系『斐耶楞咸』之轉音也。」「哈什瑪」是產於東北各省的一種蛙,身體灰褐色,生長在陰濕的地方。雌性的體內有脂肪狀物質,叫哈什瑪油,中醫用作強壯劑。「哈什瑪」是滿語音譯。
二、習俗詞語
1、游戲
「抓嘎拉哈」是東北地區漢、滿、蒙、赫哲、達斡爾等民族比較流行的一種民間游戲。嘎拉哈是滿語譯音,俗稱「背式骨」,用羊、豬、狍子、鹿等到動物後腿關節上的小骨頭做成。滿族有金兀術勇取狍子、野豬、黑瞎子的嘎拉哈的傳說。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稱,吉林的葉赫稱為「珍兒」、「肚兒」、「輪兒」、「坑兒」,遼寧北部稱為「珍兒」、「輪兒」、「殼兒」、「背兒」。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種玩法 ,本來是男人從事的游藝活動,後來逐漸變成婦女和兒童的游戲。現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將嘎拉哈散開,拋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時,依次翻動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規定個數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為勝。
「跑馬城」是一種兒童游戲,分為人數相當的兩列,兩列相距約十幾米,相對而站,手拉手形成人牆。游戲開始時,甲隊喊:「急急令!」乙隊喊:「跑馬城。」甲隊喊 :「馬城開。」乙隊喊:「打發小姐送信來!」 甲隊喊:「要哪個?」 乙隊喊:「要某某。甲隊喊:「某某不在家。」 乙隊喊:「要某某某。」這時甲隊的某某某便向乙隊的人牆奔跑並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隊的人牆撞開,就贏回一個人帶回甲隊,如果沒有撞開,自己就歸為乙隊。然後再由乙隊先喊,反復進行,最後哪隊人多哪隊獲勝。這個游戲是滿族人闖關守城的一種反映。
「騎馬戰」也叫「騎馬打仗」,本來是滿族和錫伯族兒童的一種游戲,騎同伴身上的雙方或幾方互相推拉,設法把對方拉下「馬」,拉對方下「馬」者為勝。這個游戲體現了這兩個民族喜歡騎馬征戰的尚武精神。
2、風俗
元宵節晚上,農村有「蒸面燈」之俗。蒸面燈也叫「蒸十二月燈」或「驗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蕎麥面做12個直徑約3厘米的小燈碗,分別在碗口捏出1-12個花牙,各代表一個月,然後下鍋蒸,熟後看燈碗內的干濕來「預測」年內的旱澇、冷暖。也有的在面燈中放黃豆粒,通過蒸熟後豆粒膨脹的大小來「預測」。
俗話說「十五十六走百病」,東北農村正月十五還有軲轆冰的習俗。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婦成群結隊到郊外冰上翻滾,口裡念誦:「軲轆軲轆冰,不腰痛不腿疼。軲轆軲轆冰,身上輕一輕。」《柳邊紀略》卷四載:「十六日,滿洲婦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連袂打滾,曰脫晦氣,入夜尤多」。
元宵節是漢族的節日,「蒸面燈」和「軲轆冰」本來卻是滿族的風俗。但由於東北各個少數民族長期雜居,這些風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為當地共同的傳統。
三、地理名詞
1.山水
東北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們生活的印記。在吉林的舒蘭和永吉兩地有摩天嶺,為滿語譯音,原意為「阻隔」,永吉黃榆鄉有山名老爺府,亦為滿語音譯,原義為「峭壁」。在永吉、蛟河、樺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窩、半拉窩集(屯名),「半拉」來自滿語bula,含義是「荊棘、草刺」。 黑龍江有完達山,完達是滿語「梯」之義。大興安嶺錫伯語稱為「夏恩阿林」,意為白色山嶺,口語急讀則音變為「興阿林」,即興安嶺。光緒年間屠寄編繪的《黑龍江輿圖》中,海拉爾正南輝河口以西四十餘公里之河北岸,標有「錫窩山」,「錫窩」即錫伯的口語讀音。
東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數民族語言命名的更是不勝枚舉,如:
松花江,松花為女真語,意為白色。
卡倫湖,卡倫為錫伯語邊防哨卡之義。
牡丹江,來源於滿語「穆丹烏拉」,意為彎曲的江。
烏蘇里江,烏蘇里,一說滿語天王之義,一說滿語順流而下之義。
嫩江,嫩為蒙語碧綠之義,一說意為滿語妹妹。
呼蘭河,呼蘭,滿語,煙囪。
木蘭達河,「木蘭」系蒙語,江也,「達」系滿語,源也。
呼瑪爾河,達斡爾語,高山峽谷不見陽光的急流之義。
雅魯河,雅魯,滿語意為「田邊」,蒙語意為「河邊」。
綏芬河,綏芬,滿語,意為椎子。
撓力河,撓力,滿語,意為禽鳥集棲之地。
額穆爾河,額穆爾,蒙語,意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滿語,意為爽快。
興凱湖,滿語,意為水從高處向低處流。
另據《依蘭縣地方誌》,黑龍江通河縣東,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錫伯河」。
2.地名
東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也有記錄漢族向東北遷徙的軌跡的:
遼寧省
蓋州市,據《金史·地理志》雲蓋州:「本高麗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
昌圖縣,源於蒙古語「常突額爾克」。「常突」意為綠色草原。
法庫縣,縣名源於清初在盛京北境設置的「法庫邊門」。「法庫」,滿語,意為魚梁,即捕魚的矮堰。
新民市,名稱源於新民屯。當時大批災民從關內來此墾荒,這些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的「民人」居住地稱「民屯」,後來的故稱「新民屯」。
康平縣,「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來此墾荒,其中康姓先來,稱村為康家屯。當時遼河泛濫,盜匪橫行,民不聊生,清光緒六年置康平縣,采康樂太平之義。
吉林省
吉林,為滿語「吉林烏拉」的簡稱,「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蘭,滿語,意為果實,因在此地採集進貢山果得名。
靖宇縣,原名蒙江縣,蒙江,滿語,意為「珠子河」,傳說此河因產珍珠而得名。
圖門,系滿語「圖門色禽」的簡稱。「圖門」意為萬,「色禽」意為河。
汪清縣,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語,本音作汪欽,意為保壘。
黑龍江省
哈爾濱,系金代「阿勒錦」村之轉音,據《欽定金史語解》,「阿勒錦」系女真語「榮譽」之義。一說為滿語「曬網場」之義。
齊齊哈爾,來源於達斡爾語,意為「邊界」、「邊境」。
札龍,也來源於達斡爾語,意為落雁。
佳木斯,赫哲語,意為屍體。相傳這里為古代的墓地。在佳木斯東郊曾發現過金元時代的墓群。一說系滿語驛丞之義。
依蘭縣,清代稱「依蘭哈喇」,滿語「依蘭」為「三」,「哈喇」為姓,據載,清初努爾哈赤征服東海薩哈連部時,移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盧業勒(盧姓)民於此地,因此稱此地為「三姓」。
富拉爾基,蒙語,意為紅酒。
富錦,原稱富克錦,赫哲語,意為高崗。
遜克縣,是遜河縣與奇克縣的合稱,「遜」,滿語,意為奶漿,奇克,鄂倫春語,意為薪屋。
黑龍江還有一地,名叫「營城」,位於五常縣城西北,拉林鎮東南約十公里之拉林河畔。這個「營城」其實應作「鷹城」,原為籠鷹之所,訓養「海東青」之地。《柳邊紀略》卷三記載:「遼以東皆產鷹,而寧古尤多,設把式十八名。每年十月後即打鷹,總以海東青為主。」「營城」正是當時訓養海東青風氣之盛的歷史遺跡。
另外,在洮兒河流域,於科爾沁右翼前旗東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錫伯城。在嫩江與松花江合流處之南,原伯都納界內,尚有錫伯屯。錫伯族是興起於中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紀以中葉以前,生活在大興安嶺和松嫩平原一帶。沈陽太平寺即錫伯家廟所藏的碑文記載:「有表史世傳之錫伯部族,祖居海拉爾東南扎蘭陀羅河流域。嗣後,移居墨爾根(即嫩江)、齊齊哈爾、伯都納等地,編有七十四個牛錄,生息四十餘載。」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清政府先後把錫伯人調遣到遼河平原、新疆伊犁和雲南等地,形成了錫伯族目前這種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東北的一些與錫伯族相關的地名,正是錫伯族先人在東北生活的遺存。
四、 口語中的音譯詞
在東北方言的日常用語中,有很多詞是從少數民族語言尤其是滿語中借來的。漢語在吸收這些民族語言的時候又按音近義通的原則對它們加以改造,再給它們穿上漢字這件外衣,這樣,它們就名正言順地在漢語中安家落戶了。例如:
1.媽狐子,「媽狐」為滿語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時戴在臉上道具而言。現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來嚇唬小孩。
2.佩,滿語「譏誚人之辭也」,如兩人發生口角,說「你佩?」、「你佩不佩?」
3.羅嗦,滿語「不利落」的意思。
4.忽剌,滿語「風動物聲」,為象聲詞。
5.喇忽,滿語,意為疏忽、馬虎。也作拉忽、拉乎
6.禿魯,滿語食言、爽約說禿魯,也作禿嚕、禿擼、禿露。
7.邋遢,滿語「遲慢也」,現在用來形容不整潔,不利落。
8.撇拉,滿語「碟子」,後稱器物口向外張叫「撇拉」,如「撇拉碗」。
9.愕喲喲,滿語「輕笑人之詞也」。
10.戈楞,滿語「塊」的意思,如「木頭戈楞」,後指人脾氣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11.特特塔塔,滿語「輕浮不定之貌」,今為「泄泄沓沓」之意。
12.哈拉巴,滿語,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13.哈喇,滿語,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變質,產生異味。
14.古魯,滿語,意為移動。
15.伍的,滿語,意為什麼的,用在項目列舉之後。
16.白,滿語,意為極。
17.劃拉,滿語,意為掃(院子)。
18.馬勺,滿語,意為帶把的大勺。
19.磨蹭,滿語,意為拙鈍、拖延。
20.撒目,滿語,意為(快)看。
21.屯,滿語,村莊的意思。
還有一些東北方言詞包含的語素是滿語的音譯,如「哨卡」的「卡」是滿語「邊關」的意思;「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是滿語「末尾」的意思;「有一搭無一搭」中的「搭」是滿語「首領、頭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滿語「少爺」的意思;「藏貓」中的「貓」是滿語「樹叢」的意思;「壓馬路」中的「壓」是滿語「行、走」的意思等等。 這些都是滿語與漢語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混血兒」,它們早已納入了東北方言系統,以致我們習焉不察了。
在東北,現在還有很多人習慣稱關內為「關里家」,稱山東為「山東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東北的漢族人口,大部分是從中原各省遷來,尤以山東為多。 這些漢族流民的移入,大大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咸豐時期,法國傳教士囂克游歷東北後說:「滿洲境內無一村非漢化,實與中國本部各省無異也。」 這種融合,使東北當地的各少數民族逐步放棄了自己的語言而改說漢語,但是這些民族語言中的一部分詞彙卻保留下來,成為東北方言詞彙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詞彙是東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習俗的活化石,是東北各民族互相融合的見證
❸ 怎麼查詢沈陽市康平縣教育系統2019年晉級副高職稱的名單公示
去問沈陽市康平縣教育局局長。
❹ 從宜興上高速,從康平縣下高速,中途有加油站嗎
從宜興上高速從康平縣下高速中途應該有加油站的。
❺ 2012年12月28日遼寧省康平縣重大交通事故都有什麼
早上六點多在財政局道口一台翻斗車撞死一名30多歲的婦女。腸子都壓出來了。
❻ 康平周邊一日游哪好玩
卧龍湖
卧龍湖位於康平縣城西1公里處,是遼寧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卧龍湖流域面積1644.6平方公里 ,湖區東西長 16.5公里,南北寬6公里,周邊長60公里,水域面積67平方公里,灘塗48平方公里,湖中平均水深為2.2米,湖區最大蓄水量為1.3億立方米。卧龍湖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腐殖質堆積較厚,大量生長著蒲草、蘆葦、三棱草、蓮藕等70餘種植物;卧龍湖中棲息著大量野鴨、大雁、灰鶴、丹頂鶴、天鵝、魚鷹等142種野鳥類;湖水中生長著草、鰱、鱅、鯉、黑、嘎、鯰、鯽等39種魚類,3種蝦類,4種蚌類,還有人工養殖的淡水河蟹、甲魚和特種魚。除植物、鳥類和魚類外,卧龍湖中還有野生水陸兩棲動物8種,水生藻類8門70屬154類,浮游動物38種,湖底棲動物28種。
金沙灘
金沙灘風景位於康平縣西北部了遼蒙交界地帶,區域面積2萬畝,距卧龍湖8公里。金沙灘沙海滾滾、連綿起伏,風景獨特,身臨其境令遊客領略戈壁風光。
小塔子古塔
小塔子古塔位於郝官屯鎮小塔子村,東瀕遼河。為遼代佛塔。塔為青磚建築,實心密檐式,8面13級,圍30.96 米,高約30米。塔身各面設佛龕,內磚雕座佛,肋侍,下有束腰仰蓮佛座。龕外雕寶蓋飛天等裝飾,上有額無字,施以連珠紋。各角陪襯磚雕小壁塔,密檐結構嚴緊。頂禿園,不見塔剎。
八虎山
八虎山位於康平縣法庫縣交界處,山北坡屬於康平縣西關屯鄉,山勢東西走向,為醫巫閭山余脈,最高峰海拔446.7米,區域面積8000公頃,距省城沈陽90公里,距康平縣城30公里。八虎山南坡平緩,北坡較陡峭,山頂部平坦舒展,方圓約8000平方米,山上鹿、兔、鷹等動物種類繁多,盛產人參等上百種葯材及大量的蘑菇、野菜、山腳下建有一座人工水庫,山上綠樹青青,山下碧水潺潺,八虎山歷史悠久,蘊含著古老與現代文明,清朝一位公主陵墓建在八虎山的東南,西南建有僧格林沁王爺陵,還有土門子、獨木關、神龜子、鎖龍井、三清宮等許多天然景點。
❼ 康平縣三檯子沈康石油加油站的電話
康平縣三檯子沈康石油加油站的電話,這個我不太明,不知道你可以去查114查一下
❽ 康平重點高中高一學生,正月十六開學,能往後延遲嗎
這要看當地政府安排,疫情嚴重就得推遲
❾ 我家沈陽的,我想送母親回康平,交警能樣我回沈陽嗎
只要你不違反交規 交警無權禁止你做任何事
❿ 在康平縣做什麼生意好
在康平做買賣掙錢可以做點小本的,
而想要做好就要做出一些創新才行,
目前diy禮品店還有兒童手工或者diy烘焙行業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