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學前兒童游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學前兒童游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 2021-03-12 09:53:25

①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

一、從簡單到復雜
人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
以後越來越復雜化。
這種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從不齊全到齊全
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徵,
在出生的時候並非已經齊備,
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先後形成。

(二)從籠統到分化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籠統而不分化的。
無論是認知活動還是情緒態度,
發展的趨勢都是從混沌或曖昧到分化和明確。
也可以說,心理活動最初是簡單和單一的。
後來逐漸復雜和多樣化。

二、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
以後越來越概括化。
從認識過程看,最初出現的感覺過程,
以後出現比感覺較為概括的知覺和想像過程,
在發展到產生思維。

三、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
心理活動的主動性逐漸發展起來。
這種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從無意到有意發展
(二)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
四、從零亂到成體系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混亂的,
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聯系,而且非常易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活動逐漸組織起來,
有了系統性和穩定的傾向,出現每個人特有的個性。

② 2.簡述國外學前兒童游戲理論的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國外目前的學前兒童游戲理論的
心理學研究處於上升階段
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可

③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趨勢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趨勢

1、 從簡單到復雜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後越來越復雜,這種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1) 從不齊全到齊全。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在出生的時候並非已經齊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比如,頭幾個月孩子是不會認人的,1歲半以後才開始真正掌握語言,逐漸出現思維和想像。各種心理過程出現和形成的次序,服從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
(2) 從籠統到分化。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簡單的,後來逐漸復雜和多樣化,例如: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籠統的喜怒之別,之後逐漸分化出愉快,喜愛,驚奇,厭惡等各種情緒。

2、 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後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兒童思維的發展過程就典型的反映了這一趨勢。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怎麼具體形象化,比如他們認為兒子總是小孩子,不理解「長鬍子的叔叔」怎麼會是兒子?成人典型的思維模式——抽象邏輯思維在學前末期開始萌芽,發展。
3、 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主動性逐漸得到發展。主要表現在:
(1) 從無意到有意發展。新生兒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完全是無意識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開始出現自己能意識到,有明確目的的心理活動,然後發展到不僅意識到活動目的,還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進行和過程。
(2) 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隨著生理的成熟,兒童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在增長。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生理上的不成熟,隨著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在發展,四五歲的孩子在某些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某些活動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表現出個體的主動選擇和調節。
4、 從零亂到成體系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比如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都是心理活動沒有形成體系的表現。因為不成體系,所以心理活動特別容易出現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活動逐漸有了系統性,有了穩定的傾向,出現每個人特有的個性。

④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舉例子

一、從簡單到復雜

剛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復雜化。

二、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後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從認識過程看,最初出現的是感覺。

三、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後來才發展起來的,並逐漸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極大的主觀能動性。

四、從零亂到成體系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雜亂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聯系。比如幼小兒童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心理活動沒有形成體系的表現

1(從簡單到復雜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後越來越復雜化。這種發展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不齊全到齊全。

我們知道,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在出生的時候並非已經齊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先後形成。 比如,頭幾個月的孩子不會認人,1歲半之後才開始真正掌握語言,與此同時,逐漸出現想像和思維。各種心理過程出現和形成的次序,服從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

(2)從籠統到分化。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籠統、彌漫而不分化的。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情緒,發展趨勢都是從混沌或曖昧到分化和明確。也可以說,最初是簡單和單一的,後來逐漸復雜和多樣化。例如:幼小的嬰兒只能分辨顏色的鮮明和灰暗,3歲左右才能辨別各種基本顏色。 又如:最初嬰兒的情緒只有籠統的喜怒之別,以後幾年才逐漸分化出愉快和喜愛、驚奇、厭惡以至妒忌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⑤ 心理學研究兒童游戲的趨勢有哪些

這篇論文還是不錯的 可以看看 :
游戲心理發展作為心理發展整體的一個方面,遵循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學前兒童游戲心理的發展過程

皮亞傑著力從認知發展的側面考察兒童游戲心理的發展過程。在他看來,游戲的發展決定於認知的發展並且與其發展過程相對應。據此,皮亞傑把兒童游戲的發展劃分為練習性(機能性)游戲、象徵性游戲、規則性游戲三個基本階段。

(一)練習性游戲階段(0~2歲)

這是個體游戲發展的最初階段,相對於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兒童的游戲以動作為主,實質上是感知動作的自我訓練。其作用是使已獲得的技能鞏固化,並將已經掌握的動作重新組織。兒童經過動作的反復練習,從控制自己動作和體驗動作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二)象徵性游戲階段(2~7歲)

兒童的認知處於前運算階段,語言已經獲得並有很大發展,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思維中的形象是對外界事物的表徵,表明兒童已經獲得符號功能,能以意義所代,代表意義所指,能以假想的情境和行為反映客觀事物或主觀願望。於是,兒童具有了象徵性游戲的能力。最常見的象徵性游戲如兒童跨在棍子上「騎馬」、坐在椅子上「開車」、哄布娃娃睡覺等。

(三)規則性游戲階段(7~11、12歲)

規則性游戲主要是有組織的集體游戲,有時,這種游戲帶有公開的競爭性,需要個體間協同活動。規則性游戲出現在兒童的認知進入具體運算階段以後,因為對規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兒童具有一定的邏輯運算能力和社會交往的協調能力。

皮亞傑對以上三個階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當兒童有了更多的社會經驗以後,前兩類游戲會進一步融進規則游戲之中;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不變,但新增的規則使原有的游戲方式和過程變得更復雜,思維的組織和操作的水平更高。

第二,在游戲發展過程中,實際上還有第四類游戲即建構性游戲。它存在於前三類游戲之中,處於游戲和智力操作之間,或處於游戲和模仿之間。通常當兒童到兩歲半左右便開始出現,在整個游戲發展過程中平行發展著。

綜合考察表明,學前兒童游戲的發展往往以游戲類型的變化表現出來,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已經在第三編中從兒童人際交往的角度作了闡述。游戲類型的數量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年齡階段上呈現出倒U形趨勢,並且兒童在每個階段都有某種偏愛的游戲類型。我國心理學家楊麗珠等人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的社交與認知類型發展進行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盡管在一些游戲類型上存在一定文化差異,但中美兒童的游戲社交水平和認知水平在整體上均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提高。楊麗珠等:《學前兒童在游戲中社交類型和認知類型發展的研究》,載《心理學報》,1995年第1期。

二、嬰兒游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剛出生的嬰兒不會游戲。兩三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對周圍環境中的某些物體或玩具產生好奇心並且作出積極的反應。例如,顏色鮮艷、能夠運動、發出聲音的玩具不僅能夠吸引嬰兒的注意,而且使產生愉快情緒體驗。於是,嬰兒開始主動操縱這些玩具以獲得一種心理滿足,這時,游戲發生了。在整個嬰兒期,游戲心理發展呈現三個明顯的趨勢。

信息欄 4-6 嬰兒的游戲

明明是一個3個月大的男孩。夏天的一個上午,他躺在嬰兒床上環顧左右。突然,一陣微風將蚊帳上連接著風鈴的帶子吹到他的手邊。他無意中拉動帶子,蚊帳上的風鈴擺動並發出悅耳的聲音。他被這種現象吸引住了,全身興奮,四肢運動使連著帶子的風鈴不斷發出聲音。如此循環,他更加興奮,張開雙臂,嘴裡發出「啊啊」的歡呼聲。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一分鍾。

(一)游戲的類型以練習性游戲為主,並且主要表現為感覺—動作游戲

最初,嬰兒往往用同樣的動作對待所有的物品。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嬰兒逐漸對物體本身的外形特徵和功能發生了興趣。於是,嬰兒的游戲動作開始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游戲動作技能。

(二)游戲的認知結構不斷分化

兩歲左右的兒童由於動作的重復練習,以及語言和形象思維的發展,在物體的擺弄、操作的基礎上,出現了象徵性游戲的萌芽,即開始出現一種物體替代另一種物體的游戲活動。這種代替活動的出現表明兒童的游戲已初步具有象徵性的功能。

(三)游戲的社會成分不斷增加

嬰兒的練習性動作最初是針對自己的身體,如不斷吮吸手指,撫弄腳趾等,然後才指向環境。在此過程中,假裝動作產生並逐步發展起來。起初,嬰兒假裝的動作都和他自己相關,以自己為中心。嬰兒晚期,兒童開始出現對他人的假裝動作,模仿動作也復雜起來。

三、幼兒游戲心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幼兒的運動技能、認知水平、語言能力日益提高,游戲的形式和內容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呈現一些明顯的發展趨勢。

(一)游戲類型日益齊全,並且以象徵性游戲為主導

幼兒的精力旺盛、興趣廣泛、富於想像、樂於交往、敢於探索。於是,在幼兒期,各種類型的游戲都開始形成或進一步得到發展。其中,以角色游戲為主要形式的象徵性游戲構成了整個幼兒期的主要游戲類型。

(二)游戲的象徵功能不斷豐富、完善

幼兒初期,兒童在游戲中的象徵性活動主要採用與實物相似的替代物,選擇實物在外形、功用上十分相似的替代品,並且游戲缺乏目的性,主題和內容極不穩定,隨外界刺激或情境變化而經常變化。進入幼兒中期後,幼兒開始逐漸脫離專用替代物,進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替代物。在游戲中,幼兒不僅能夠以物代物,而且能夠以物代人、以人代人。於是,幼兒游戲的象徵性功能明顯增強。同時,游戲的目的和預測性也隨之增強。

(三)游戲的社會性成分日益多樣化

角色游戲在幼兒期發展相當迅速。游戲過程中,幼兒從主要反映人類的實物活動發展到要求自己的行動盡量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履行角色應有的職責,並以扮演的角色自居,出現了角色意識。角色意識出現之後,相繼產生了相關的角色關系。如有了「孩子」就會出現「媽媽」,有了「病人」就會出現「醫生」。小班幼兒往往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全然不會顧及其他角色,因而,游戲過程中常常出現脫節甚至相互爭吵。進入中班後,幼兒開始學會合作並且能夠反映角色之間的關系。他們用語言共同協商,確定游戲的主題、內容、規則。在大班幼兒的角色游戲中常常出現一個主要角色並和幾個有關的社會性角色建立聯系。例如,醫生不僅和生病的孩子有聯系,而且要和孩子的爸爸、媽媽有聯系。游戲的情節也從簡單的動作發展到表現不同角色的特點和職責、相應的行為規則以及角色之間的關系,開始表現具有人類活動的社會意義的游戲。

⑥ 學前兒童心裡發展趨勢

(一)心理發展的高速性

變化迅速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也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之一。成人的心理的變化相對比較緩慢,相差幾歲的成人,心理特點差別不那麼明顯。比如說,一周歲的孩子剛剛開始邁步,兩周歲的孩子,步子已經走得相當穩,3周歲的孩子走路總是連蹦帶跳。

(二)心理發展的不均衡性和整體性

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相同。例如,身高體重出生後一年發展最快,以後緩慢,到青春期又高速發展。二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階段就能達到較高水平;有些方面則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覺、知覺在少年期之前已發展到相當水平,而邏輯思維要到青年期才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雖然在速度上是不均衡的,發展有先有後,但是,從橫的方面來看,同一時間片斷中,發展的各個方面並不是孤立地進行的。各認識過程之間,認識過程與情感意志過程的發展之間,認識過程的發展和個性形成與發展之間,都有著不可分的聯系。

(三)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兒童心理的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同的質構成了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為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的不同特徵。以思維為例,童年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少年期則以抽象思維為主,能進行理論邏輯推斷。

階段性還表現為各個階段是互相銜接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的延續,又是後一個階段的准備。

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要求教育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特點,提出不同要求,採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

(四)心理發展的定向性和順序性

心理的發展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從不完善向完善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雖然個體的心理發展有時會出現一些反復甚至倒退的現象,但並不影響心理發展的總趨勢。

兒童心理發展的具體過程具有不可逆性。以思維發展為例,發展的定向性決定著兒童的思維總是從動作思維開始,然後發展形象思維,最後發展抽象邏輯思維。

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決定了教育工作的順序性,教師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要「循序漸進」不要「拔苗助長」。

(五)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由於遺傳素質不同,環境影響和教育不同,他們的身心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可能因人而異,表現出個別差異性。教師要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六)心理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穩定性:指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順序、年齡特徵和變化速度等大體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可變性: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只是相對的,但在不同的社會條件或教育條件下,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其身心發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樣。

教師要看到兒童身心發展的穩定性,把它作為施教的出發點和依據;同時要看到可變性,盡量創造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條件,充分挖掘潛力,使之更快更好地發展。

⑦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是

兒童生長發育有許多共性,但由於先天遺傳以及先天、後天環境條件的差異,個體發育不可能一致,必然呈現高矮、胖瘦、強弱以及智力高低的不同。有些孩子是先會說話,後會走,有些孩子剛好相反,先會走,後會說;有些孩子生性活潑,好動,有些孩子則比較內向;有些孩子生來和別人好相處,有些孩子則比較難接近,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每個人生長的「軌道」不會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