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幼兒園項目化區域游戲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幼兒園項目化區域游戲

發布時間: 2021-03-13 03:27:55

Ⅰ 幼兒園開放區域化活動可以怎麼開展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孩子們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一切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於是幼教工作者不斷對傳統的教育思想進行反思,許多幼兒園也開始積極探索幼兒學習的新形式,於是區域化學習活動在種情況下孕育而生。大家從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跳出來,充分發揮活動區的優勢,以幼兒的自主發展為本,試圖通過隱性的指導讓幼兒探索未知的世界,得到基本素質的發展。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片面誇大了活動區活動的教育效果,而對傳統的集體教學模式的簡單否定傾向。但是如何使區域化學習活動與集體教學在幼兒園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教育內容、要求能兼顧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那麼,圍繞新《綱要》的實施,在具體操作中如何改革幼兒園教育活動形式,將教育思想和觀念轉換為具體的教育行為,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區域化教學活動與集體教學。 一.新的教育理念的體現——關於活動區活動 所謂活動區活動,就是具有幼兒年齡特點的,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去主動練習、操作、鞏固已有知識,獲取新的知識經驗,滿足興趣、好奇心的場所。它是以提供適宜的活動區域,多樣化的活動內容,情景化的游戲形式,讓幼兒自主地參與活動為特徵的。它能為幼兒提供自主活動的空間,能為幼兒開展持續不斷的探索活動,促進幼兒創造意識的萌芽和初步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由此可見,活動區活動是以幼兒的自發活動為主要特點的。幼兒在活動中能充分展現其天性和內部世界,有較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較大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內在動機,因而無論在與材料、環境、教師或同伴的相互作用中都能更好地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和傳統的集體教學活動相比,活動區的活動形式為幼兒提供了一種更為寬松、更適合幼兒特點的活動氛圍,它使每個孩子都充分動手動腦,並且與教師和同伴相互作用的機會明顯增多,同時也為教師觀察了解幼兒,根據幼兒的不同水平提供個別指導創造了條件。 二.傳統教學模式的運用——關於集體教學活動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將「教育活動」界定為「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其目的是糾正單純「集體教學活動」,不顧其他組織形式,糾正忽視幼兒主動性的現象,但不等於取消集體教學活動。因為集體教學活動的存在,也有其自身的意義。 首先,如果說活動區活動更注重幼兒的個性發展,那麼教師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則更多地反映了社會對幼兒的要求,它雖然也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但同時必須保證幼兒獲得與社會要求一致並有利於他們各方面發展的必要經驗。其次,集體教學活動,是把幼兒已有的經驗作為教學活動的起源。通過活動,幫助幼兒分享經驗,相互了解彼此的認識,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見解,超越自己的認識。同時,幼兒來自游戲和日常生活中的個人經驗往往是比較零散的,幫助幼兒整理經驗,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幼兒原有經驗加以重組和改造,使之條理化,這都是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重要功能。 三.活動區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 活動區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這兩種活動在完成課程目標、促進幼兒發展方面都有各自的價值和作用,兩者缺一不可。目前,對活動區活動的實施,有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對活動區活動的單純模仿,不學活動區活動的內在價值,只學表面形式,結果教師為了不明目的的形式而疲於應付,幼兒也糊里糊塗地緊跟著,這就大大降低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質量。二是誇大集體教學活動的不足,甚至將教育的其他問題也歸咎於集體教學活動,對集體教學活動採取一味地否定,導致了實際操作中的茫然。那麼,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形式中,如何使活動區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兩者有效結合呢? 1.在活動區活動中,關注興趣點,生成集體教學活動。 在豐富、多變、開放並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區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動的觀察者、支持者。幼兒有著最大限度的,這也是教師發現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關注「最近發展區」的最佳時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除了尊重孩子的自發興趣外,更重要的是「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並「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 發現某些學習內容是大多數幼兒的興趣點。將孩子的興趣或關注點作為教育的有效起點,並合理兼顧教育目標,從而生成一系列的集體性教學活動,將幼兒在操作學習過程中獲得的一些零碎的、膚淺的經驗,進行梳理、提升,並繼續探索。例如,在活動區活動時,教師發現「巧手坊」里有一個孩子脫下了自己的鞋子,拿著放大鏡,津津有味地觀察著自己的小腳,旁邊幾個正在做手的記錄卡的孩子,也紛紛脫下鞋子,觀察起自己的小腳丫,並開心地議論著。這時,教師發現孩子們對腳的興趣遠遠濃於對手的興趣,於是教師及時為他們提供了腳形記錄卡,並在生活區里增添了「洗洗小腳丫」,在表演區增添了「小腳模仿操」,在戶外活動時有意識地讓孩子們光著腳丫在沙地、鵝卵石地、軟地和草地上行走,用腳體會不同的感覺。在經過了一系列腳的探索活動後,教師組織了集體教學活動「小腳丫的旅行」,藉助有魔力的「神紙」的介入,通過小腳操、小腳撕報紙、小腳夾報紙走或跳等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活動區活動中的表現,靈活地轉換組織形式,讓活動更符合幼兒的需要,同時為幼兒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進行資源與經驗的交流,讓他們互相交換信息,獲得經驗,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2.在活動區活動中,分解難點,更好地開展集體教學活動。學習新理念後,教師心目中已明確了孩子是活動的主體,當教師根據目標設計一些集體教育活動時,教師首先考慮的孩子,孩子的興趣、已有經驗、發展層次等等。只要先讀懂孩子,設計的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我們發現:有的集體教學活動中的難點可以在活動區活動中進行分解,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多彩的飲料」時,考慮到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再用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灌輸,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遏止孩子們的想像力。但是,如果在孩子們沒有一定的相關經驗積累的前提下,就組織「多彩的飲料」這一教學活動,那麼對教育目標的達成度就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把飲料的調制和飲料間的配製做為幼兒的探索內容放到活動區活動中。在具體操作中,幼兒逐漸對調制、配製飲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掌握了調制飲料的方法,了解了配製飲料時液體融合後顏色、味道所發生的變化。這時教師再教學活動「多彩的飲料」,目的在於讓孩子了解液體不僅僅是簡單的融合,因為液體的密度不同,有時,還會出現一些科學的「例外」。因此,在活動中先幫助幼兒分享經驗,相互了解彼此的認識,然後出示一杯多彩的分層式的飲料,引出密度測量計的步驟及操作方法,使幼兒充滿了興趣和探索的慾望,積極地進行著更高層次的探索活動,想方設法測量出各種飲料的不同密度,並嘗試著調制出一杯杯絢麗的「雞尾酒」式的飲料。由此,將孩子們的知識經驗進行了拓展,並使之發生了質的變化。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幼兒活動過程中,孩子完全是依靠與材料的直接接觸,通過調調、沖沖、嘗嘗、說說,在活動過程中一步步地悟出科學概念的。所以我們相信:只要提供適宜的材料,就能解決科學知識中的難點。 3.在活動區活動中,為每個孩子興趣的延伸、基本素質的提高創造條件。 在活動區活動中,讓不同發展速度和認知風格的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能力來參與活動,這是集體教學活動無法做到的。而且,在短短的集體教學活動時間里,要讓每一個孩子的探索慾望都得到充分的滿足,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活動區的優勢,把進一步的探索活動延續到活動區中。例如在「多彩的飲料」中,教師在集體活動後,將各種材料投放在活動區中,讓幼兒有機會完成其未完成的作品,進行更充分的探索。 當然,在集體教學活動以後,我們也可以在活動區中投放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材料,例如在「小腳丫的旅行」中,教師可以在集體活動後開設「小腳丫」活動區,提供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的玩具,讓幼兒進行夾物分類的游戲。還可以提供沙包等物品,設置一些游戲情境,吸引幼兒用腳夾沙包投准等等。通過實踐,我們發現:無論是活動區活動還是集體性教學活動,都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考慮並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理解並把握孩子的發展方向,使教育內容、要求能兼顧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這樣才是有效的教育。 總之,在幼兒園教育活動形式中活動區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是兩種不同的活動形式,兩者無法摒棄也無法相互替代,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只有兩者的有效結合,使活動區活動更具有目標性,使集體教學活動更符合幼兒的需要,這才是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的一條新路。

Ⅱ 幼兒園里的區域活動有些什麼

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活動區的種類、大小要依據實際空間、幼兒人數、年齡段等條件進行設置。每個活動區應有劃定的范圍、規定的人數及活動的規則; 活動區材料的擺放應是開放式的,能供幼兒自由選擇和取放;活動區材料應根據幼兒的興趣、發展需要以及活動的內容進行投放,應具有啟發性、針對性、操作性; 注意動、靜不同區域的合理分隔,軟硬環境的搭配,盡量避免相互干擾; 活動區應根據活動的需要靈活地創設與調整。若幼兒園環境與條件受到限制,可以一區多功能,分時段輪流開放。或用可移動的材料櫃,隨機創設天氣晴朗時也可把一些活動區移到戶外去;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及時創設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的、開發智能的游戲以及適合兒童能力發展的有益區域;有利於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避免不安全因素的發生; 開發幼兒自身的潛力,尊重幼兒自己建構的想法;一些活動區應體現活動形式的競爭性。望採納,謝謝

Ⅲ 如何科學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

一、合理優化區域游戲環境,搭建科學活動的操作平台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要在幼兒園里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科學活動,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需要。
區域游戲正是教師利用日常教育資源所創設的一種游戲環境,並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幼兒園教師及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對集體教育的有效補充。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究、發現、操作、實踐,因此區域游戲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經驗、技能的多少及正確與否。在環境創設中,我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材料,多從身邊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則,結合自然環境、地方特點等營造氛圍。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讓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強調材料的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以下是一個老師的大班區域活動案——比較輕重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輕重。並嘗試用感官及藉助物體測量等辦法,區分物體的輕重。
(2)通過實驗活動,發展幼兒觀察、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思路:
娃娃、賽車……輕重在孩子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不對,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 ……不知誰說了一句:「稱一稱就知道了」。於是孩子們開始了「哪個輕、哪個重?」的探索與研究。在實驗角里,教師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稱量工具,並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種材料不同的小球、圓片,大小不同的砝碼……,孩子們自己動手進行了一一比較,並對每一次的稱量結果做了記錄。在紙片與塑料片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塑料片重紙片輕;在砝碼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大的重,小的輕;在各類小球的比較中,孩子發現:鐵球最重。當孩子們感知積累了有關輕重的經驗之後,教師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孩子嘗試藉助各種材料,運用多種辦法,進行物體的輕重比較。
2、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
幼兒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往往心裡知道,但表達不清。因此,我們不僅要引導幼兒實踐和探索,而且要善於讓幼兒把科學實踐的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並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於意識之中。例如在小班《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這一案例中,教師問道:「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里去嗎?」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麼」;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就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這樣的結論不是老師給的,而是通過老師引導幼兒自己總結出來的,在促進智力的提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同時還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精心選擇區域游戲內容,彰顯科學活動的內涵特徵
區域游戲內容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教師應根據教育的目標,結合幼兒發展的水平, 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安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內容,在與預設環境的交互中培養幼兒性情、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1、游戲內容的選擇來要源於生活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幼兒科學活動的內容更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才是幼兒容易理解接受和感興趣的,幼兒才會對科學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真正主動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而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無所不在。幼兒園中經常用一些小實驗來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比如:沉與浮、摩擦起電、彈性、溶解等等。
2、游戲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年齡差異
而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對內容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小班幼兒因為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所以我們為其選擇的區域游戲可以是充滿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湯》中,教師通過晃動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將已經塗在瓶蓋內的彩色顏料溶解,將水變成紅、黃、藍、綠、紫……中班幼兒在增強操作性的基礎上,力求與趣味性並重,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過對各種調味品的調試,在添加、減少、調適、品嘗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甜、酸、苦、辣鹹的不同味覺,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為這些味道,所以才能區分各種事物,初步體驗世界萬物的奧妙和特有本質。 而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主動探究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因此《磁鐵的秘密》這一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硬幣、鐵釘、鑰匙等、積木、玩具等材料,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尋找磁鐵的好朋友,從中獲得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經驗。
三、各區域游戲的有機結合,發揮科學活動的隱性作用
區域活動的設置應涵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各個方面,滿足幼兒各項活動的需要。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雖然各區域的劃分不同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除了科學區域游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區域游戲將科學活動內容彰顯出來。比如:在大班語言區中,引導幼兒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通過閱讀繪本,知道種子從口腔進入食道,又經過胃、小腸、大腸,最後到達肛門,從而了解到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後通過美工區,製作《一粒種子的旅行》圖標來展現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認識。再利用生活區進行人體消化系統標志的位置粘貼,教育幼兒吃飯要細嚼慢咽。從上例來看,這一系列的區域游戲活動內容,是有機結合,形成一條龍貫穿始終的。我們可以順著主線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學活動的始終。幼兒在每個區域游戲中,獲得的關於人體消化系統的科學知識,一點一滴累積在一起。而這個過程又十分自然,脈絡分明,並引發幼兒主動地發現、親身地實踐、積極地思考,並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知識經驗和行為習慣。
四、適時進行區域游戲指導,增進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態度和作用直接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只有扮演好這些身份和角色,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肯定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質疑的膽識和自信心,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兔走迷宮」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溶解」中,丁琪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選用的鹽太多,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丁琪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其實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介入要得當,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推動和促進游戲的進程,提高科學活動在游戲中的實效性。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的增強,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學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納入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在日常活動中,從細微處見心意,把科學活動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將科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有機整合,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合作互動,成為愛科學、愛思考並充滿自信的孩子。

Ⅳ 幼兒園區域活動小課題有哪些內容

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國著名教育 家陳鶴琴 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皮亞傑認知理論也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發展起來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 今天的幼兒教育已經走向開放的教育。時間、空間、教材、結構的開放、完整幼兒的培養、整合教育的出現、游戲化、生活化的課程模式等等,都提倡為幼兒提供開放、豐富而且多樣的環境,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於是區域活動便在幼兒園廣泛地開展起來,並獲得幼兒教師及孩子們的喜愛

Ⅳ 如何開展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

一、創設合理、有效的區域環境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設置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目標、內容區別對待。環境的創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關注幼兒的投入程度,滿足不同的幼兒需要,讓幼兒在區域中能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區域活動改變了以往幼兒園像小學教室似的整齊擺放桌椅的形式,用玩具櫃把教室分隔成若干個小區,形成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並在每個區用文字或圖示標注活動區名稱。在各區域設置時,要盡量做到科學合理,對需要安靜的閱讀區、操作區、美工區擺放在一起,並且要離吵鬧的音樂區、表演區、建築區遠一些。"娃娃家"、"醫院"、"超市"可設置在相對靠近的地方,便於幼兒在活動中的互相交往。此外,還可充分利用走廊、洗手間等空間,通過選擇幼兒喜愛的卡通動漫形象加以裝飾,力求創設一個溫馨、舒適而又充滿教育內容的環境。 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投放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以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為依據,尋找最接近幼兒現有水平的活動,設置要有一定難度但又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遞進式活動內容。也就是我們平時在活動設置中常提到的要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讓幼兒跳一跳摘到果子。既把握幼兒現有水平,又提出下一步發展高度,這樣才能實現區域活動的實際意義。 首先,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須能夠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的活動。我們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須有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更重要的是兒童在動腦思考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是兒童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交織進行的活動,不能讓幼兒開動腦筋思考的動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動。如,我們在進行紙的吸水性這個活動時,不是直接告訴幼兒哪些紙的吸水性強,而讓幼兒在探索區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得出相應的結論,避免老師在課堂上的生硬的說教。真正變老師教為學生學,解放幼兒的思維,讓幼兒的思維更加開闊。從而依據問題自己探索答案,得出正確的結論。 其次,材料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在內容選擇上一般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及集中教學的活動內容。投放材料的層次性,還體現在我們為幼兒准備材料應注意的問題上,幼兒的操作、探索過程是發展而變化著的,准備的材料要能夠適應孩子不斷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具有可發展性,起到幫助幼兒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不斷積累各種經驗,提高各種能力。材料的多樣性是指材料圍繞教育目標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如在《美麗的房子》的主題活動中,就可以提供手工紙、彩筆、剪刀、紙、幾何圖形等,讓幼兒進行折房子、畫房子、貼房子,從而滿足幼兒的不同需要,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主動參與。 再次,材料投放時要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在開展區域活動時一定要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准備與幼兒年齡特點相符的材料。幼兒會玩的,教師可以適當放手,也可以讓熟悉材料的幼兒帶不常玩的幼兒活動。幼兒都不熟悉的新材料,教師可以在活動之前進行適當講解,達到精心准備材料、按目的投放材料、關注材料使用,才能使材料在區域活動中產生最大的價值。 三、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 1、 建立寬松愉悅的師幼關系。建立寬松愉悅、和詣平等的人文環境,讓幼兒在幼兒園就像在家一樣輕松自如,教師是他們可親可信的活動夥伴,這樣的幼兒園才能真正成為幼兒的樂園。 2、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幼兒的活動。賞識與鼓勵不是簡單地說"好,你真棒!",而是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所在,具體指出他好在哪裡,不要空洞地加以表揚。這樣才會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表揚是真誠的,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的優點,有利於幼兒發揚和樹立自信心。賞識是教育的良方,它能讓幼兒健康自信地成長,值得在區域活動中提倡。 3、 既要給幼兒自主活動的空間又要進行適時指導。 《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活動時,教師不應過多的干預,只有當幼兒遇到困難和問題需要教師幫助時,教師才適當介入,適時適度地提供幫助。開展區域活動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指導技巧,細致、准確地觀察和了解幼兒。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巧妙地引導活動過程,促進活動深入開展。在活動中教師是催化劑,教師不能把角色停留在提供活動材料、安排幼兒進入區角、主持幼兒的分工與合作、解決孩子間的糾紛,使幼兒處於高控制之下。而是要善於觀察,還要適時、適當的引導、啟發、激勵,讓幼兒積極主動地活動,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地表現自己、總結自己,促進幼兒自主性的提高。要留意每個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時給予鼓勵、表揚,針對出現的問題選擇適當的時機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與孩子一起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 創設區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幼兒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滿足幼兒認知、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將學習內容、生活內容、游戲內容、運動內容有機滲透到區域活動之中,與區域活動有機結合,將教育要求巧妙地融於區域活動中,真正促使每個幼兒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Ⅵ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有哪些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形式主要有:集體活動、分組活動、自選活動、自由活動、主題活動、聯合活動。

1、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是將活動區活動看作是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的途徑之一,如:需要全體幼兒學習某一知識、技能時,根據活動目標,在一個或多個相關區域中投放恰當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活動來感知內容,獲得經驗。

2、分組活動

分組活動是將活動區視為對幼兒進行分組教學的場所。它主要適用於:

一是在發展智能方面,幫助部分幼兒獲得某一知識、技能時,在相關的活動區域,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作必要的輔導。二是活動區活動的開始階段,為保證每位幼兒都能熟悉各區的內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是教學材料不夠,做不到人手一份。

3、自選活動

自選活動的特點是在人為創設的「自然情景中進行的活動。主要適用於活動區活動成熟階段,幼兒對於各區的材料、玩法等都已較熟悉。

4、自由活動

自由活動的特點是活動的過程是幼兒主體內在動機完全得以激發的過程,幼兒進行的是「自發學習」,他們更積極地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它和自選活動形式的主要區別在於,區域的提出、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添置等過程,處處體現隨機性和幼兒的主動參與性,教師的教育意圖在活動中不斷地調整,靈活地實現。

它主要適應於活動區活動的高級階段。再就是一些特定的活動區域,如:角色區(娃娃家、百貨商店等)。

5、主題活動的特點是各區域的活動緊緊圍繞一個主題,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投放為實現主題目標服務。適應范圍是教育內容需要多種活動形式配合才能完成,以加深印象,促進幼兒理解。

(6)幼兒園項目化區域游戲擴展閱讀:

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目的:

1、促進幼兒主動活動

區域活動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於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灌輸給孩子,使孩子被動、靜止地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通過活動得到發展,充分的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

由於幼兒教師設置的各個活動區以及為各個活動區提供的活動材料可以被看做是幼兒自主活動的實際對象,被看做是幼兒教育內容的物化,因此,我們可以把活動區材料看做是幼兒主動活動的物質基礎。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物質基礎,孩子的主動活動才能落到實處。

2、促進幼兒的自主選擇

幼兒園常設的活動區有日常生活練習區、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表現區、娃娃家、種植區等,涉及幼兒發展各個方面的多種活動區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可以滿足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類型、優勢區域等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幼兒園活動區設置在表現出區域性的同時還表現出層次性,小、中、大班通過區域設置的不同、材料難易程度的不同體現層次性,即便是同一班級中同一類型的活動也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體現層次性。

適宜幼兒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學習節奏的多層次的活動材料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循序漸進的,可以滿足不同幼兒根據自己的發展程度、學習節奏等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3、促進幼兒的相互交流

幼兒在同一活動區的活動可以看做是被共同的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聚攏起來的小組活動。可以說,在這個小組里,每一個幼兒都在有意無意之間關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關注同伴的言行成為存在於每一個幼兒身上的普遍現象。

由於來自同伴的激勵和啟發往往比教師的說教更能激起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為此每一個幼兒都能通過夥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由此導致的相互激勵和啟發而使自己不斷地碰撞出新的火花,進而促進自己不斷地在活動區中進行新的探索。

可以說,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之間的相互觀摩、學習、啟發和激勵是經常性的,是區域活動的必然,也是幼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

4、促進幼兒的持續探索

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最初的創造意識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可供他們持續探索的環境和材料以及教師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幼兒初步的創造意識是在不斷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中萌發的,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也是在不斷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中發展的,親自動手、動腦的、持續不斷地實踐活動是幼兒創造活動的起點。

從這個意義上,幼兒園區域活動為促進幼兒的持續探索進而促進幼兒創造意識的萌發和初步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機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區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