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華愛華的個人簡介
華愛華,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個人簡介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主講課程:學前教育學、游戲理論、幼兒心理學等。負責的研究項目有「0-6歲嬰幼兒一體化教育」,「幼兒園游戲課程的研究」等。
(1)兒童游戲理論華愛華擴展閱讀:
華愛華女士,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版著作有:《幼兒游戲理論》、《學前教育啟示錄》、《教化與造化的智慧》等。發表論文有:《學前教育改革的文化關照》、《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實踐反思》、《0-3歲早期教養中的六大關系》、《幼兒園活動區的若干問題》等。
❷ 華愛華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華愛華本著「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華愛華在指南講座中講活動區投放材料有兩種:一類是開放性材料,一類是封閉性材料,讓我對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
❸ 怎樣以專業的視角關注與介入幼兒游戲
「會玩的孩子聰明」讓孩子們變著花樣的玩,有助於孩子的思維的靈活性。《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得到經驗的前提是教師要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所以,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首先保證孩子們充足的游戲時間,利用空間、環境給孩子們提供各種游戲的機會。其次保證給幼兒豐富的游戲材料,華愛華教授對當前幼兒園所投放材料進行了分類:第一種是開放式游戲材料投放;對材料不做任何玩法規定,讓孩子們自由探索,第二種是封閉式材料投放,給孩子們規定了玩法附加了任務,讓孩子們去挑戰。再其次,教師有效介入幼兒的游戲,當教師充分觀察與分析每個孩子在游戲中的興趣操作情況和交往能力後,當出現問題後,教師應是適時介入與推進游戲行為的指導者。針對幼兒出現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與孩子一起探索、操作、發現、討論、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孩子們的主導地位。在游戲的指導中,教師的介入要適時適度。適時指何時介入,當幼兒的行為希望得到成人認可時要介入;當幼兒有求助需求時要介入;當幼兒發生困難時要介入,面對新材料無所適從時等,教師都應該找准時機予以介入。適度的指導關鍵在於教師介入時的語言表達及行動支持要留有餘地,善於等待,多給幼兒以鼓勵、啟發、挑戰、暗示,盡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與探索。
對於幼兒來說,游戲就是生活。游戲充盈於幼兒的身心,充盈於幼兒思想、充盈於幼兒的情感和身體中。這樣才能讓幼兒富有創造力,自由快樂的成長。
❹ 韋哲有沒有什麼專家之類的人做過評價
是不是有個華愛華提過字,這個人好像是早教這一塊的專家了吧,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還出了好幾本書,
《幼兒游戲理論》
《教化與造化的智慧》
《學前教育改革啟示錄》
《游戲與兒童早期發展》
能受到這種專家的認可還是不容易的!
❺ 如何提高教師在游戲中觀察與分析幼兒行為的能力
幼兒的自發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
(1)自發游戲對於幼兒有特殊的發展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在長期研究兒童游戲的基礎上,提出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對其具有特殊的發展價值:一是游戲反映發展,因為游戲是兒童已有經驗的表現活動;二是游戲鞏固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練習性行為;三是游戲促進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探索性行為。
筆者也通過對幼兒期的典型象徵性游戲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其自發的游戲中能夠最放鬆、最自然地表現出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創造性行為,這類活動對他們來說是最具安全感、愉悅感、歸屬感、勝任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活動。所以,自發游戲對於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2)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和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
幼兒的自發游戲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載體。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原因有幾點:首先,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到他們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其次,通過觀察幼兒的自發表現,教師可以看到幼兒很多在教學情境中難以表現出來的、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行為,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智慧的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形成與幼兒的合作夥伴關系,建構對於幼兒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並找到與幼兒互動的適宜策略和方法……觀察幼兒自發游戲的過程,是教師嘗試換角度思考,向幼兒學習,並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
2.改善教師觀察行為的要點及方法
要點一:解決態度的問題,幫助教師增強觀察意識
目的:使教師從關注自己設計的游戲到關注並重視幼兒的自發游戲。
方法:「對比-感受」法
對比教師設計的教學游戲和幼兒自己發起的自主游戲,找到幼兒在其中的狀態和表現的不同。
鼓勵教師給幼兒創造更多自主游戲的機會,感受自發游戲對於幼兒發展的意義,體會幼兒主動學習過程與內涵。
要點二:解決角度的問題,幫助教師轉變觀察視角
目的:讓教師從找出幼兒存在的不足轉向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意義。
方法:「拍攝-發現」法
在日常工作中嘗試關注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通過觀察與分析,發現幼兒有意義的自發游戲行為。
利用現代化手段,自己嘗試拍攝幼兒自發游戲行為的視頻或照片,幫助自己客觀、細致地分析幼兒自發游戲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或研究內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的相關表現和特點。
要點三:解決思路的問題,幫助教師制定觀察計劃
目的:促使教師從隨機觀察轉向有目的、有依據的觀察。
方法:「計劃-捕捉」法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研究內容或班級重點活動,確定自己的觀察目的。
根據觀察目的大致確定觀察的對象、內容、時間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級觀察計劃。
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班級工作的需要,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結合起來,以便捕獲更多、更全面、更有意義的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信息。
要點四:解決技術的問題,幫助教師選擇觀察方法
目的:讓教師在利用已知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綜合-探索」法
收集相關資料,學習實用、簡單、易操作的觀察方法。
根據觀察目的,綜合利用多種觀察方法,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服務。
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和情境,探索適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觀察方法。
要點五:解決載體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觀察記錄
目的:幫助教師將開放性的觀察問題和結構性的記錄表格結合起來使用。
方法:「開放-結構」法
在口袋裡裝上便箋紙,用只言片語或關鍵詞等,隨時記錄下幼兒的動作、語言、表情及幼兒之間的對話。
根據觀察目的,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方便自己有針對性地記錄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據觀察目的,梳理出幾個關鍵項目(維度),設計出簡單的、結構性的觀察記錄表格,方便自己對幼兒的諸多行為進行歸類、分析和判斷。
要點六:解決解釋的問題,幫助教師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幫助教師依據理論找出關鍵價值點,形成自己對幼兒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類-整合」法
參考兒童發展文獻資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或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兒童發展指南與評價指標,為自己更加科學、客觀地解釋觀察資料提供依據。
依據自己的觀察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對所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並嘗試進行簡單的解釋。
在反復體驗和嘗試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出自己對幼兒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漸形成自己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現狀的科學評價。
要點七:解決成長的問題,幫助教師學會在反思中轉變觀念
目的:幫助教師以尊重的態度理解幼兒自然出現的特點及行為,學會以幼兒為師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方法:「反觀-調整」法
學會正視和接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即使在成人看來是有問題的行為,學會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反觀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藉助對幼兒自發游戲的觀察,反思自身教育觀念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找到原因,調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帶著主動觀察、有目的觀察、連續觀察的意識,在反復嘗試、體驗、反思和調整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斷獲得專業成長。
❻ 玩游戲對孩子的成長學習有影響嗎
事宜的游戲可以另孩子開發智商 但是要控制 適當多出去遊玩 游戲機對眼睛也不好
❼ 如何分析幼兒游戲行為,調整幼兒游戲情景
幼兒的自發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
(1)自發游戲對於幼兒有特殊的發展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在長期研究兒童游戲的基礎上,提出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對其具有特殊的發展價值:一是游戲反映發展,因為游戲是兒童已有經驗的表現活動;二是游戲鞏固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練習性行為;三是游戲促進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探索性行為。
筆者也通過對幼兒期的典型象徵性游戲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其自發的游戲中能夠最放鬆、最自然地表現出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創造性行為,這類活動對他們來說是最具安全感、愉悅感、歸屬感、勝任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活動。所以,自發游戲對於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2)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和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
幼兒的自發游戲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載體。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原因有幾點:首先,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到他們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其次,通過觀察幼兒的自發表現,教師可以看到幼兒很多在教學情境中難以表現出來的、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行為,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智慧的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形成與幼兒的合作夥伴關系,建構對於幼兒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並找到與幼兒互動的適宜策略和方法……觀察幼兒自發游戲的過程,是教師嘗試換角度思考,向幼兒學習,並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
2.改善教師觀察行為的要點及方法
要點一:解決態度的問題,幫助教師增強觀察意識
目的:使教師從關注自己設計的游戲到關注並重視幼兒的自發游戲。
方法:「對比-感受」法
對比教師設計的教學游戲和幼兒自己發起的自主游戲,找到幼兒在其中的狀態和表現的不同。
鼓勵教師給幼兒創造更多自主游戲的機會,感受自發游戲對於幼兒發展的意義,體會幼兒主動學習過程與內涵。
要點二:解決角度的問題,幫助教師轉變觀察視角
目的:讓教師從找出幼兒存在的不足轉向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意義。
方法:「拍攝-發現」法
在日常工作中嘗試關注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通過觀察與分析,發現幼兒有意義的自發游戲行為。
利用現代化手段,自己嘗試拍攝幼兒自發游戲行為的或照片,幫助自己客觀、細致地分析幼兒自發游戲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或研究內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的相關表現和特點。
要點三:解決思路的問題,幫助教師制定觀察計劃
目的:促使教師從隨機觀察轉向有目的、有依據的觀察。
方法:「計劃-捕捉」法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研究內容或班級重點活動,確定自己的觀察目的。
根據觀察目的大致確定觀察的對象、內容、時間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級觀察計劃。
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班級工作的需要,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結合起來,以便捕獲更多、更全面、更有意義的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信息。
要點四:解決技術的問題,幫助教師選擇觀察方法
目的:讓教師在利用已知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綜合-探索」法
收集相關資料,學習實用、簡單、易操作的觀察方法。
根據觀察目的,綜合利用多種觀察方法,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服務。
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和情境,探索適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觀察方法。
要點五:解決載體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觀察記錄
目的:幫助教師將開放性的觀察問題和結構性的記錄表格結合起來使用。
方法:「開放-結構」法
在口袋裡裝上便箋紙,用只言片語或關鍵詞等,隨時記錄下幼兒的動作、語言、表情及幼兒之間的對話。
根據觀察目的,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方便自己有針對性地記錄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據觀察目的,梳理出幾個關鍵項目(維度),設計出簡單的、結構性的觀察記錄表格,方便自己對幼兒的諸多行為進行歸類、分析和判斷。
要點六:解決解釋的問題,幫助教師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幫助教師依據理論找出關鍵價值點,形成自己對幼兒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類-整合」法
參考兒童發展文獻資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或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兒童發展指南與評價指標,為自己更加科學、客觀地解釋觀察資料提供依據。
依據自己的觀察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對所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並嘗試進行簡單的解釋。
在反復體驗和嘗試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出自己對幼兒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漸形成自己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現狀的科學評價。
要點七:解決成長的問題,幫助教師學會在反思中轉變觀念
目的:幫助教師以尊重的態度理解幼兒自然出現的特點及行為,學會以幼兒為師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方法:「反觀-調整」法
學會正視和接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即使在成人看來是有問題的行為,學會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反觀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藉助對幼兒自發游戲的觀察,反思自身教育觀念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找到原因,調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帶著主動觀察、有目的觀察、連續觀察的意識,在反復嘗試、體驗、反思和調整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斷獲得專業成長。
❽ 怎樣具體分析幼兒的行為、結合指南將幼兒在游戲中的側重點進行分析了評價
幼兒的自發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開展的游戲,其活動的本體是游戲,其中有潛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稱之為本體性游戲。它以游戲本身為目的,是一種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表現的活動,也是幼兒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創造。
(1)自發游戲對於幼兒有特殊的發展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在長期研究兒童游戲的基礎上,提出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對其具有特殊的發展價值:一是游戲反映發展,因為游戲是兒童已有經驗的表現活動;二是游戲鞏固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練習性行為;三是游戲促進發展,因為游戲中有大量的自發探索性行為。
筆者也通過對幼兒期的典型象徵性游戲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其自發的游戲中能夠最放鬆、最自然地表現出他們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創造性行為,這類活動對他們來說是最具安全感、愉悅感、歸屬感、勝任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活動。所以,自發游戲對於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2)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和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
幼兒的自發游戲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載體。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原因有幾點:首先,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到他們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其次,通過觀察幼兒的自發表現,教師可以看到幼兒很多在教學情境中難以表現出來的、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行為,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智慧的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形成與幼兒的合作夥伴關系,建構對於幼兒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並找到與幼兒互動的適宜策略和方法……觀察幼兒自發游戲的過程,是教師嘗試換角度思考,向幼兒學習,並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
2.改善教師觀察行為的要點及方法
要點一:解決態度的問題,幫助教師增強觀察意識
目的:使教師從關注自己設計的游戲到關注並重視幼兒的自發游戲。
方法:「對比-感受」法
對比教師設計的教學游戲和幼兒自己發起的自主游戲,找到幼兒在其中的狀態和表現的不同。
鼓勵教師給幼兒創造更多自主游戲的機會,感受自發游戲對於幼兒發展的意義,體會幼兒主動學習過程與內涵。
要點二:解決角度的問題,幫助教師轉變觀察視角
目的:讓教師從找出幼兒存在的不足轉向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意義。
方法:「拍攝-發現」法
在日常工作中嘗試關注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通過觀察與分析,發現幼兒有意義的自發游戲行為。
利用現代化手段,自己嘗試拍攝幼兒自發游戲行為的或照片,幫助自己客觀、細致地分析幼兒自發游戲行為中的意義和價值。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或研究內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的相關表現和特點。
要點三:解決思路的問題,幫助教師制定觀察計劃
目的:促使教師從隨機觀察轉向有目的、有依據的觀察。
方法:「計劃-捕捉」法
結合近期工作重點、研究內容或班級重點活動,確定自己的觀察目的。
根據觀察目的大致確定觀察的對象、內容、時間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級觀察計劃。
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班級工作的需要,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結合起來,以便捕獲更多、更全面、更有意義的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信息。
要點四:解決技術的問題,幫助教師選擇觀察方法
目的:讓教師在利用已知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綜合-探索」法
收集相關資料,學習實用、簡單、易操作的觀察方法。
根據觀察目的,綜合利用多種觀察方法,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義的信息服務。
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和情境,探索適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觀察方法。
要點五:解決載體的問題,幫助教師改進觀察記錄
目的:幫助教師將開放性的觀察問題和結構性的記錄表格結合起來使用。
方法:「開放-結構」法
在口袋裡裝上便箋紙,用只言片語或關鍵詞等,隨時記錄下幼兒的動作、語言、表情及幼兒之間的對話。
根據觀察目的,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方便自己有針對性地記錄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據觀察目的,梳理出幾個關鍵項目(維度),設計出簡單的、結構性的觀察記錄表格,方便自己對幼兒的諸多行為進行歸類、分析和判斷。
要點六:解決解釋的問題,幫助教師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幫助教師依據理論找出關鍵價值點,形成自己對幼兒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類-整合」法
參考兒童發展文獻資料、《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或借鑒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兒童發展指南與評價指標,為自己更加科學、客觀地解釋觀察資料提供依據。
依據自己的觀察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對所記錄的各種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並嘗試進行簡單的解釋。
在反復體驗和嘗試的基礎上,總結、梳理出自己對幼兒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進行解釋的線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漸形成自己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現狀的科學評價。
要點七:解決成長的問題,幫助教師學會在反思中轉變觀念
目的:幫助教師以尊重的態度理解幼兒自然出現的特點及行為,學會以幼兒為師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方法:「反觀-調整」法
學會正視和接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行為,即使在成人看來是有問題的行為,學會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
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反觀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幼兒產生的影響。
藉助對幼兒自發游戲的觀察,反思自身教育觀念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找到原因,調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帶著主動觀察、有目的觀察、連續觀察的意識,在反復嘗試、體驗、反思和調整中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斷獲得專業成長。
❾ 如何看待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替代行為
網路學習曾經走過這么一所幼兒園,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了,假如不是看見孩子們在裡面做著游戲,我還真的以為走錯了家門:幾個孩子在一張仿皮沙發上悠哉地看著「電視」;其他幾位孩子拿著真實的鍋盆在煤氣灶上翻炒著各種逼真的蔬菜,水龍頭還能真的擰出水來……一切就是家的感覺,孩子們似乎玩得很開心。當時我很羨慕那裡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的「生活水平」 真有檔次,再回頭看看我園孩子的「生活水平」,可謂是「一窮二白」、「羞於見人」,很多時候,孩子們要什麼沒什麼,只能自己去「創造發明」和「物物替換」,我為孩子的「辛勞」而產生過抱怨。但自從學習了茅紅美老師組織的「關於幼兒園游戲基本問題的討論」培訓活動以及我園開展的「游戲課程專題」系列培訓後,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一、角色游戲的假象性與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聯系 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 情景一:小醫院(大班) 小羽拿著一張紙來到醫院看病。君君醫生給羽量了量體溫,說:「58度,發高燒了,要吃葯,還要打針的。」可是針筒不見了,佳佳護士就拿起手中的記號筆對著小羽的手臂刺了一下:「好了,現在要吊鹽水了。」羽隨即躺在用幾張小椅子拼接起來的「病床」上,佳佳護士一邊將一根吸管綁在羽的手臂上,一邊說「別哭哦,好孩子是不怕疼的。」 現象分析: 在這段看病的游戲情景中,幼兒幾次出現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現象:小羽將一張紙代替了看病用的病歷卡;隨身帶著的小椅子被當成了病床;佳佳用記號筆替代針筒,用吸管代替吊針皮管,既安全又形象。 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會模擬現實生活的許多片段,這就會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們不可能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東西都帶到游戲中去。首先條件不允許,其次,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師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同時幼兒的角色游戲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現實生活,因為孩子在自得其樂的同時,還獲得了不同的發展(情感、認知、交往等能力的發展),即游戲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因素,只有當游戲與學習並列呈現的時候,游戲的本質內涵才得以揭示。從幼兒的替代行為來看,他們正是運用已有的認知經驗,根據物與物之間的相似性特點進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華愛華教授指出:其實到了大班,教師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裝扮主題的道具整齊地陳列在一個角落,到角色游戲時間,允許幼兒到這里取用這些道具並與各原來用於學習操作的非結構化材料自然搭配,他們自然會生成出豐富多彩的游戲情節來的(但必須制定物歸原處的規則),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為必然會產生。 二、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促進了以物代物的多樣性產生 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對物品的替代從單一的替代逐步演變為組合替代。 情景二: 慧慧和幾個同伴把許多椅子圍成一個飛機場,旅遊公司成立了。一會,添添拿著幾個雪花片來購買團票,慧慧則用雪花片接插成一個遠,放置在椅子背上當方向盤,然後開著大家到全國各地去旅遊、參觀。最後添添建議去「長城」,於是大家齊力將所有的椅子交錯擺放成彎彎曲曲的「長城」,當孩子們小心跨過一張張椅子時,孩子們似乎真的到達了長城的頂端,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現象分析: 角色游戲要求幼兒思維和想像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必須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高;生活經驗越貧乏,他們對物品的象徵性想像水平就越低。「乘飛機去長城」的游戲經驗正是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在主題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旅行去」中一系列學習性和自主性等活動,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認知經驗,所以在角色游戲中,他們能信手拈來,將手中的椅子演變成飛機和長城,從而拓展了游戲的內容。 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時,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 玩具(如娃娃、傢具、餐具等)外,還必須提供既利於象徵性想像,又在外形上比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紗巾、積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種形狀的 鑲嵌積木以及廢舊材料,這樣,幼兒不僅能組合替代物,還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參與」,而不是「干預」,更不是「包辦」。也就是說,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不斷鼓勵和強化幼兒的替代行為,從而使某些材料成為幼兒的替代物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和創造。讀後反思: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讓我對角色游戲中孩子的替代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由於角色游戲是一種反應生活經驗的假象活動,所以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會對周圍的物品產生假想,以一種物品替代另一種物品,並從游戲的意義來看待實物,或以某種物品的表象來替代實物,使實物的游戲意義超出物品本身的意義,從而賦予了物品以象徵性。幼兒在游戲中對物品的假想是多種多樣的,最明顯的表現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種材料假想為一種物品。幼兒的以物代物的行為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時,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