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幼兒益智 » 哈尼族幼兒民間游戲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哈尼族幼兒民間游戲

發布時間: 2021-03-14 15:33:56

⑴ 適合小班幼兒園民間游戲的班本課程

適合小班幼兒園民間游戲的,我覺得可以丟手絹,可以猜謎語,可以做一些手工製作,或者是老鷹抓小雞

⑵ 哈尼族有趣的游戲有哪三個

沒有找到你要的東西··抱歉的很·· 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 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後到的為懶惰者。小夥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幹涉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後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現在,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哈尼族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准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哈尼族是一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羅作舞等。樂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把烏、響篾、稻桿、葉號、竹腳鈴、牛皮鼓、鋩鑼等。把烏為哈尼族獨有樂器,極有名,金竹製成,狀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寬廣渾厚,意韻悠遠纏綿。近年經音樂家改制,音域擴大,音色更為豐富,曾受邀赴歐洲諸國演奏,深受歡迎。 希望對你有幫助·呵呵

⑶ 適合幼兒的民間傳統游戲

是個幼兒的傳統游戲,比如踢毽子或者是滾一種那個鐵做的小輪子。

⑷ 幼兒園民間游戲有哪些

1、地雷爆炸:游戲前先用猜拳決出一個為追逐者,其餘幼兒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個人就算勝利。逃跑者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快被捉住時,可以立即蹲下說「地雷」:追逐者就必須停止追他,另找目標追逐。而「地雷」只能遠地不動地蹲著,等其他人來拍一下,並喊「爆炸」,才被解救,繼續做逃跑者。被捉住者為第二輪游戲的追逐者。

2、拍手背:兩名幼兒以猜拳來決定誰先拍。拍者掌心向上,並將手放在對方的手心下面,看準機會,撒手從上面去拍對方的手背。如能成功,則繼續拍,一旦拍空,兩人交換。

3、切西瓜:幾位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做「大西瓜」)。一位幼兒做「切西瓜」,邊念兒歌邊繞著圓圈走,並做「切西瓜」的動作「,念到最後一個字時,將身邊兩位幼兒拉著的手切開,然後站在被切開的位置。被切到的兩位幼兒則必須立即朝不同方向跑一圈,再回到原位,先到達原位者即為再次游戲的「切瓜人」。

4、老鷹抓小雞:幼兒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路縱隊,排頭幼兒扮母雞,撐開兩臂做「翅膀」保護後面的小雞。後面幼兒拉住前面幼兒的衣服做小雞。

5、游戲開始,教師帶領幼兒念兒歌:「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來來來,來游戲。」接著母雞和小雞一起念:「我做一隻小雞,嘰嘰嘰,嘰嘰嘰,吃白米。」接著老鷹念:「我做老鷹轉個圈,一把捉住你。」念完兒歌後,老鷹即設法從兩側去捉排尾的小雞。母雞可用兩臂阻擋老鷹,保護小雞不被捉住。小雞可兩邊躲閃協調地逃跑。小雞被老鷹捉住,離開場地暫停一次游戲。教師要隨時掌握幼兒的運動量,若幼兒連續奔跑超出一分鍾,老鷹還捉不到小雞,教師(獵人)即發出「碰」的槍聲,老鷹聽到槍聲後,即原地蹲下,表示被獵人嚇跑,其餘小雞拍手,表示高興。游戲可調換角色,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