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怎樣介入幼兒的游戲論文
這個我們教師一般在幼兒游戲的時候,一定要介入幼兒游戲中,也就是要把自己當成幼兒一個角色。共同和學生完成游戲。要根據這一方面來論述。
② 教師如何適時地介入幼兒的游戲教師如何觀察幼兒游戲
把自己變成小朋友,去和他們一起玩啊,比如說他們做錯了,你就說我們制定一個游戲規則好不好。其實小朋友喜歡和他們一起玩的人。記得要放下老師的架子,要不然難融入其中。
③ 結合實例談一談,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法有哪些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幼兒游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指導游戲就需要介入到幼兒的游戲當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繼續游戲!促進幼兒游戲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游戲質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那麼教師如何介入幼兒游戲?以何種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麼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問題。我認為:
一、觀察是適時介入游戲的前提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游戲進行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引導,幫助幼兒獲得發展,並使其游戲得以延伸。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知道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玩,材料恰不恰當,經驗豐富程度如何等,再決定是否加入幼兒的游戲,以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的技巧。教師只有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游戲內容,並在幼兒游戲的興趣與需要的基礎上來幫助他們,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兒游戲的現象發生。
二、教師介入游戲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目的在於引導幼兒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當幼兒對教師新提供的材料不感興趣或者不會玩,不喜歡玩,只會一種玩法時,教師可用這種方式介入進行指導.例如,教師提供了一些硬紙殼及掛歷紙,目的是想讓幼兒自己動手通過畫#剪#貼製作出各種拖鞋及其它物品,結果無人問津。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製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緊接著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圍攏過來!活動便進行了下去。又如,教師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種就呆坐在那裡,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發夾、汽車、火箭等,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孩子們便又活躍了起來。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當幼兒有教師參與的需要或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於主動地位時,教師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兒在玩開商店游戲時「售貨員」和「顧客」都很正常地進行業務往來,如果扮演「售貨員」的幼兒說店裡很忙,邀請教師來幫忙,教師可扮作服務人員介入到中間去,並巧妙引導孩子提升游戲技巧。又如,有一幼兒鑽在用紙箱做的火車頭裡面,想玩開火車的游戲,但就是沒有「旅客」游戲無法進行,教師扮作「旅客」加入進去,並告訴幼兒我要到天安門去,找誰買票,這名孩子趕緊找來夥伴,扮作售票員,開始玩了起來。教師和幼兒都感覺玩得很快樂時,教師就隱退了。在一邊靜心觀察,關鍵時刻再登場,當幼兒的游戲只是在一個層面上進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向游戲的高級水平發展,例如,娃娃餐廳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師走過去問:「你做什麼菜?」幼兒想了想說:「炒菠菜。」教師又問:「你們有人在做飯嗎?幼兒聽後恍然大悟,連忙對另一幼兒說:「你快做飯吧,等一下,飯和菜要一起吃。」兩幼兒由同時切菜變為一人切菜一人做飯,他們心中確立了共同的目標:「開飯」並且知道飯和菜是要一起上的。從而使該項游戲由平行游戲轉化成聯合游戲。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兒游戲出現嚴重違反規則或攻擊性等危險為時,教師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為進行直接干預,這時教師的指導顯性的,如在游戲當中,幼兒因爭搶具而發生打罵,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內容的游戲時,教應直接干預,加以引導,但這種方式易破壞游戲氣氛,甚至使游戲中止,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三、教師介入指導游戲的方法
教師不管用何種方式介入游戲,既然介入了,目的應是對幼兒游戲為作具體的指導。
④ 教師如何介入幼兒游戲更有效
首先教師應做到觀察,觀察孩子的游戲狀態是否需要教師的介入;其次,需要教師在介入游戲時考慮自己的介入方式,以一個怎樣的角色介入;介入後的脫離也很重要,如何良好的脫離,不好的脫離對孩子游戲的影響也很大。
⑤ 幼兒園角色游戲中老師為什麼要適介入論文
角色游戲中教師的介入與指導
「介入」並不是教師在幼兒游戲時間內的所有行為,它既不是教師對游戲的無意「干預」,也不完全等同於對游戲的有意「指導」。「介入」既要考慮到教育目標,也要考慮到幼兒自身的願望,我們應明確自身的立足點是幼兒與幼兒當前游戲。不要盲目地介入或指導,盲目地介入會打斷幼兒正在進行的游戲,會影響幼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及夥伴間的相互作用,會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依戀甚至於反感。所以,選擇介入的時機是相當重要的。在游戲指導中,我覺得觀察幼兒的行為是很重要的,幼兒游戲的行為有時是無聲的,但從無聲的動作中可以看到幼兒的內在思想、情感的流露,所以更需要老師的耐心觀察,從而發現幼兒游戲的能力並抓住介入的契機進行有效地指導。下面我就談談我班在開展區角游戲時的介入和指導。
幼兒游戲停滯不前的一個原因是游戲興趣趨於低潮,游戲與幼兒興趣密切相關。興趣受經驗和好奇心的制約,幼兒的興趣與好奇心的保持是短暫的,容易轉移。所以幼兒對某一游戲從「熱」到「冷」是正常的。此時就需要教師適時介入幼兒的活動,使幼兒對出現的問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例如:有一次,我聽到「理發店」的「工作人員」在抱怨:「今天生意一點都不好,一個客人都沒有。」邊說邊擺桌上的理發工具,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此時,幼兒的游戲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於是我介入游戲,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如何讓理發店裡的生意紅火起來?孩子們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有的說可以想出一些新的發型,有的說價錢可以便宜一點…… ,通過討論幼兒對游戲的開展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這樣的效果遠遠比教師的直接傳授要好很多。
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現實生活中有積極的現象,必然也有消極的。幼兒游戲中的不良因素包括:出現危險、不安全因素;攻擊性行為;游戲主題不夠積極健康等。當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式的介入。幼兒由於年齡較小,還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游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爭吵、打架等行為,需要老師的介入調節,使游戲順利進行,如:在玩區角游戲時,總會有小朋友為了一件玩具或是一個角色而發生爭執,此時,我們可以介入游戲,首先應了解事情的起因,然後和幼兒一起探討解決的方法,若一方做錯了引導其向另一方道歉,若是為了某一角色發生爭吵則可引導幼兒進行協商,採用輪游戲或猜拳的方式等來指導幼兒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幼兒來說,老師是他們最信任、最信賴的人,所以在當其遇到困難、困惑時,就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向老師進行求助。這時,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推進游戲的進程,我們就可以介入游戲。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並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一個促進者。當幼兒把「難題」拋向我們時,我們要以適當的方式去接,並以適當的方式把「難題」拋回幼兒,在拋接的過程中不露痕跡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起到介入的目的。這種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預性的。例如:一次在建構區,幾名幼兒在搭游樂園,大家的意見不一致,導致游戲無法順利進行,一名幼兒跑來告訴我,並讓我去幫助他們,我來到了建構區,幼兒紛紛向我說了自己的看法,此時,我作為傾聽者認真地聆聽,在此過程中我對事情的經過有了初步的了解,於是我引導幼兒將要建造的游樂設施進行分工合作,具體怎麼辦還是讓他們自己去協商,在我的語言指導下,幾名幼兒馬上就開始分工,有的說要負責搭獨木橋,有的則負責建滑滑梯……,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一個簡單的游樂場很快就建造好了,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幼兒顯得十分高興。
現實中教師介入指導往往會產生兩種矛盾,即情感與認知的矛盾。追求情感的滿足必須尊重幼兒的游戲意願,可能會產生放任不管的情況;追求認知的發展,必須提出一定的要求,則嚴加控制,不利於幼兒的自主發展,如何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⑥ 教師應如何介入幼兒游戲
(一)平行式介入法
是指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目的在於引導幼兒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當幼兒對教師新提供的材料不感興趣或者不會玩、不喜歡玩、只會一種玩法時,教師可用這種方式介入進行指導。
例如,教師提供了一些硬紙殼及掛歷紙,目的是想讓幼兒自己動手通過畫、剪、貼製作出各種拖鞋及其它物品,結果無人問津。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製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緊接著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圍攏過來,活動便進行了下去。又如,教師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種就呆坐在那裡,這時教師用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發夾、汽車、火箭等,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孩子們便又活躍了起來。
(二)交叉式介入法
是指當幼兒有教師參與的需要或教師認為有指導的必要時,由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處於主動地位時,教師可扮演配角。
例如,幼兒在玩開商店游戲時「售貨員」和「顧客」都很正常地進行業務往來,如果扮演「售貨員」的幼兒說店裡很忙,邀請教師來幫忙,教師可扮作服務人員介入到中間去,並巧妙引導孩子提升游戲技巧。又如,有一幼兒鑽在用紙箱做的火車頭裡面,想玩開火車的游戲,但就是沒有「旅客」游戲無法進行,教師扮作「旅客」加入進去,並告訴幼兒我要到天安門去,找誰買票,這名孩子趕緊找來夥伴,扮作售票員,開始玩了起來。教師和幼兒都感覺玩得很快樂時,教師就隱退了。在一邊靜心觀察,關鍵時刻再登場,當幼兒的游戲只是在一個層面上進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向游戲的高級水平發展,例如,娃娃餐廳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師走過去問:「你做什麼菜?」幼兒想了想說:「炒菠菜。」教師又問:「你們有人在做飯嗎?幼兒聽後恍然大悟,連忙對另一幼兒說:「你快做飯吧,等一下,飯和菜要一起吃。」兩幼兒由同時切菜變為一人切菜一人做飯,他們心中確立了共同的目標:「開飯」並且知道飯和菜是要一起上的。從而使該項游戲由平行游戲轉化成聯合游戲。
(三)垂直介入法
是指幼兒游戲出現嚴重違反規則或攻擊性等危險為時,教師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為進行直接干預,這時教師的指導顯性的。如在游戲當中,幼兒因爭搶具而發生打罵,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內容的游戲時,教應直接干預,加以引導,但這種方式易破壞游戲氣氛,甚至使游戲中止,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⑦ 教師如何介入幼兒游戲
(一)暗示指導策略
暗示指導是對幼兒游戲過程的一種隱性指導,包括語言暗示和行為暗示兩種不同類型的指導方式。例如:美工區里教師提供了一些舊報紙及舊宣傳畫冊,目的是想讓幼兒動手通過畫畫、剪剪,結果無人問津。這時,教師用舊報紙折疊以後剪成細絲,再把紐扣包在中間,一會兒一個毽子就做好了,老師拿著毽子用腳踢了起來。這時,許多小朋友都圍攏過來,拿起剪刀動手做了起來,這時教師邊巡視邊點頭,用贊許的目光給予肯定,對手工技能較好的幼兒伸出大拇指給予誇獎。
(二)角色扮演策略
幼兒在玩角色游戲歡樂小鎮時,「服務員」和顧客都很正常地進行「業務往來」。有的切菜、有的燒飯、有的在做面條,大家都熱火朝天地忙著。這時老師走了過來,對經理說:「建築區的工人肚子餓了,想要你們送外賣?」經理環顧四周一看大家都在幹活,說:「老師,你們這里的人手不夠啊,你來幫我們送吧。」老師說:「好呀。」隨即老師戴上歡樂小鎮的帽子,拿來了小推車,給建築工人送外賣去了。
(三)直接干預策略
娃娃家裡,媽媽正准備喂娃娃吃飯,媽媽此時說:「你在這做好,我給你做好吃的東西!」寶寶說:「好的,媽媽!」媽媽准備了火腿腸、蘋果、面條、漢堡等好多菜(都是一些塑料玩具)。媽媽開始喂寶寶吃東西,媽媽說:「你把嘴巴張開來呀!」只見寶寶珍的張大嘴巴,媽媽拿起漢堡准備送他嘴裡。老師見狀著急地說:「這個漢堡是不能吃的!是假的!」兩個幼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開始假裝地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