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鶴琴以為游戲從心理方面說是兒童的什麼
兒童的年齡分期及特徵。瓦龍主張依照「兒童時期的年齡」(即兒童的心理年齡)來劃分「兒童的年齡」(即兒童的生常年齡)。雖然情調龍同時也留意到了用心理年齡來劃分兒童開展程度的局限性,但這並無妨礙人們劃分出大致的段落來,由於「無論隨著機能程度而來的提高和方式是怎樣地混雜不清,有些全體總是存在著的,這些全體總是各有其標志,各有其特殊的方向的,這些全體在兒童的開展中總是一個特別的階段。」
瓦龍將兒童心理的開展程度分為四個時期,即舉措的開展時期(出生到3歲)、主觀或特性時期(3~5、6歲)、客觀性時期(5,6~11,12歲)和青少年時期(12,14歲當前)。舉措開展時期,也可稱為覺得—運動階段。在這一時期,兒童總是經過不時的反應來到達開展的目的。例如,眼睛感知手的運動,覺得風趣,反應到大腦中,手就持續運動,以便持續感知。由於兒童逐步學會了走路和說話,他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加深了。在主觀或特性時期,為了從難以看法本人的境況中脫離出來,兒童表現出了「時相」。在第一個時相里,交替扮演角色的游戲開始消逝了,兒童開始喜歡自以為是;在第二個時相里,兒童呈現了一種新的需要,這就是要顯示本人、要他人供認本人的優點;在第三個時相里,是一個新的轉向的停止。這時,兒童從自身找出來的優點不再能滿足本人了,而是需要用他人的優點來自我裝飾。在客觀性時期,兒童的主要興味又從自我轉向外界事物,這主要是緣於兒童交往的擴展、學校教育的影響和智力的開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觀、片面、孤立的了,而是構成了客觀的、聯絡的看法體系。在青少年時期,瓦龍以為這時兒童的心理傾向又從外界事物轉到內心世界,從對外在世界的看法轉變到對自我人格的領會,而且與主觀或特性時期相比,在富於主觀的改動這一特點上有了新的開展。
瓦龍在總結他對年齡分期的觀念時以為:兒童心理開展具有延續性、階段性及每一階段的全體性,劃分階段應從全體方面看,而不能僅以心理全體所含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為動身點;開展中的鋒利的轉變,為前後兩階段的分水嶺,即以量變為准。兒童心理開展的各個階段,顯示著各種心理活動之間既有聯絡,又有統一,經過轉化,從一個程度進入到較高的新程度。要適當依據生物成熟的觀念,由於在集體發育的最後階段,開展聽從於生物的規律性,但是這並不意味沒有社會性的要素的作用,心理開展的源泉主要是機體與環境的統一一致。
瓦龍的階段開展理論,決議了他的兒童教育觀念,主要表如今:(1)瓦龍以為過來的教育主要立足於啟示兒童的智慧、教授知識,這種做法是把智力的開展孤立起來對待了。如今該當強調兒童的智力開展與整團體格或特性開展以及兒童的社會性的親密關系。(2)瓦龍也留意學校環境對兒童心理開展的重要性。他以為學校該當是一個良好的環境,學校的生活制度、課程設置、教學材料選擇和教學辦法等等,都必需順應並促進兒童心理的開展,只要這樣,才幹到達教育的目的,使兒童在各個方面都能順利開展。
古代兒童心理學的研討辦法除了原有的察看法、實驗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古代化手腕,如單向玻璃察看室,顯示安慰的錄音、錄象和電視設備以及電子計算機處置研討材料等。近年來,西方政府在嬰兒心理研討方面獲得較大停頓,這與古代迷信技術的採用有一定關系。
中國現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論和實際操作上雖也觸及更多兒童心理方面的成績,但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中國呈現較晚。20世紀初期,開始有人翻譯引見西方兒童心理學著作,如艾華編譯的《兒童心理學大綱》陳大齊譯的《兒童心理學》等。
中國最早創始兒童心理學研討的是陳鶴琴,他於1919年留學回國後,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他的《兒童心理之研討》是中國第一部兒童心理學教科書。他還用日記法對其子從出生到 三歲停止了臨時的察看,這也是較早的有系統的兒童心理研討職業。
二十世紀30年代,黃翼反復過皮亞傑的實驗,並提出本人的看法,他著有《兒童心理學》、《神仙故事與兒童心理》、《兒童繪畫之心理》等書;還停止了兒童言語開展及兒童性情評定等研討。
新中國成立後,兒童心理學獲得很大停頓。50年代,在蘇聯兒童心理學的影響下,著重討論了兒童心理學研討的理論方向成績。60年代,朱智賢編寫的《兒童心理學》一書批判地吸取國際外研討效果,親密聯絡中國的實踐,對中國兒童心理學的研討和教學起了積極作用。
60年代前後,中國兒童心理學除理論方面的探究以外,實驗研討職業也普遍展開起來。實驗對象,大多集中在幼兒期和童年期的兒童。研討課題以認知開展的研討較多,如學前兒童方向知覺的特點、6~7歲兒童的時刻知覺、兒童的色形籠統、學前兒童因果思想的開展、兒童左右概念的開展、4~12歲兒童圖畫看法才能的開展等等。還停止了關於6歲兒童退學成績、兒童品德質量構成成績以及兒童腦電等研討,
二十世紀60年代,中國兒童心理學研討職業主要集中於兒童心理開展方面,簡直沒有注重辦法學研討。約從70年代前期起,一些學者開始注重,對辦法學的研討,並在研討的課題、類型、設計、變數、被試、規范化及詳細實驗研討辦法等方面作了無益的探究。
❷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出自陳鶴琴先生哪本著作的第幾頁
你可以去看一下《兒童心理之研究》中的「活教育」理論
❸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2、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1)教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2)教育方法、教育原則: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3)幼兒園課程理論:課程的中心——環境,課程的結構——五指活動,課程的實施——單元教學、整個教學法、游戲式的教學。
3、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3)陳鶴琴的幼兒游戲擴展閱讀
1923年秋,陳鶴琴在自家寓所里創辦了中國首個幼教試驗基地——南京鼓樓幼稚園。自此,他家的客廳成了12個流浪兒的課堂。
他架起小黑板,擺上小板凳,讓女兒當小先生,教流浪兒識字、唱歌;他和孩子們一起做識字游戲;他在音樂聲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邊唱著,一邊以手杖作槍,舉槍、瞄準、射擊……
當時,兒童教育在中國還是一片荒漠,在學制上尚無地位,少數幾個幼教機構,都由教會主辦。於是,這位師從杜威的教育學碩士歸國後,在南京創辦了5個實驗學校和幼稚園,又最先在高校開設兒童心理學。
有人背後議論:「堂堂大學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麼出息?」陳鶴琴卻說:「我就是要從小孩教起。」
❹ 陳鶴琴認為游戲從心理方面說是兒童的什麼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
❺ 陳鶴琴是教學游戲化還是游戲化教學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
❻ 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出自陳鶴琴的兒童心理之研究的第幾頁
陳鶴琴學前教育思想概覽
1919年「五四」運動後,陳鶴琴離美回國,任南京高師教授。可以說,整個現代中國學前教育領域的所有開創性工作,幾乎都是由他著手完成的。即便是現在,當我們探討學前教育領域內的任何重大問題時,總是能在陳鶴琴先生的著作里找到相關的論述。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十年,但絲毫看不出這些論述的陳舊跡象,倒更像一盞盞明燈,照映著我們當下的工作。
陳鶴琴學前教育思想體系的建立,是他所有新教育實踐的結果。他的足跡所到的每一個地方,都在為這個體系添磚加瓦,使之日臻完善。筆者認為這個體系有三層結構,即先生的兒童觀、教育觀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活教育」理論。另外,在1919—1949年的背景下,陳鶴琴先生也非孤軍奮戰。他的思想體系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有與之並肩作戰的同仁,他們共同構築了中國現代學前教育的基石。
一、兒童不是「小人」——陳鶴琴的兒童觀
(一)傳統兒童觀的謬誤
從陳鶴琴先生的經歷來看,他對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體會,因而對不同時空背景下教育所預設的對兒童的看法也有相當的了解。尤其是通過國內新式學堂與傳統私塾的對比和西方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對比,陳鶴琴認為我國傳統教育「它的弱點太多,它的組織,它的內容,太不適應現代的情形了。」(《陳鶴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標卷數及頁碼)究其根源,當然是傳統社會對兒童的看法使然。
陳鶴琴說,「常人對於兒童的觀念之誤謬,以為兒童是與成人一樣的,兒童的各種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兒童的身體比成人小些罷了。……我們為什麼叫兒童穿起長衫來?為什麼稱兒童叫『小人』?為什麼不準他游戲?為什麼迫他一舉一動要像我們成人一樣?這豈不是明明證實我們以為兒童同成人一樣的觀念么?」(一卷,P1)應該說,在「五四」之後,對舊兒童觀的批判,陳鶴琴雖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專業者的立場上,理性地剖析舊兒童觀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後,還有建設。
(二)兒童心理之研究
他首先開始了對兒童心理的研究,這在當時國內是絕無僅有的,使人們對兒童的認識第一次有了科學的依據。陳鶴琴對其長子陳一鳴的觀察記錄,不僅是為了講授兒童心理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對孩子的喜愛以及對傳統兒童觀的不滿。正如他所說,「我素來很喜歡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歡我。」(一卷,P11)他最初將兒童的心理特徵概括為「四心」,即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戲心。這些心理特徵的描述與傳統社會對兒童的心理預期是頗為沖突的,而陳鶴琴將這些特徵詳加描述並提出了怎樣教育兒童的方法。在他看來,「對於兒童的觀念,不得不改變;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
在研究的基礎上,他認為:「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有他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的。幼兒期是身體和智力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必須掌握其特點、掌握其生長發展的科學規律,才能把幼兒教好、養好。」
(三)家庭教育
在《兒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兩本書同年出版,確實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陳鶴琴更普遍的革新舊有兒童觀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說:「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難教得很!」「我們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
他把《兒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發展為七個方面,認為兒童好游戲、好模仿、好奇、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贊,以十分通俗化的語言向父母們揭示了孩子的天性,並要求家長「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
因此,在對兒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兒童教育科學化,首先要正確了解兒童,正確對待和教育兒童。他的兒童觀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這表現在對兒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體現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長力的,富有潛力和創造力,只要善於引導都可以成才;兒童應該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幸福。他把樹立科學的、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作為棄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陳鶴琴先生的兒童觀,是建立在對兒童的愛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這也是我們今天特別強調的。
二、「我們的主張」——陳鶴琴的教育觀
(一)南京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
陳鶴琴回國的時候,中國的幼兒園教育產生不過十幾年。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國的經驗、為有錢人服務外,剩下的恐怕只有這種新的教育機構形式了。當時,一些人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園害了三種大病」,張雪門指出要發展有別於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園。而陳鶴琴卻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園也有四種弊病:「與環境接觸太少,在游戲室的時間太多」,「功課太簡單」,「團體動作太多」,「沒有具體的目標」。(二卷,P1—4)
針對這一情況,陳鶴琴覺得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但普通的幼稚園應該如何克服這些弊病,究竟應該如何來辦,是非實驗不可的。這里沒有現成的東西可借鑒。當然,陳鶴琴也受到當時世界教育思潮的影響。「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實驗,這是從美國實驗主義派的哲學來的,杜威、彌勒等主張得最有力。這個思潮,影響到各種教育,使各種教育的各個方面都起了變化。……幼稚教育是各種教育之一種,當然也應該依著實驗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
陳鶴琴在鼓樓幼稚園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涉及課程、教法、幼兒習慣及設備與玩具等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響最深的要算是課程實驗了。這個實驗前後經歷了不斷調整的三個階段:散漫期、論理組織期和設計組織期。簡單而言,就是經歷了一個兒童自發活動、教師預定活動和有必要預備的兒童自發活動這三個階段。最後一個時期是最為成熟、合理的,陳鶴琴認為是可以試行的,並經試行認為是適用的。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在1927年之後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國,並進而將其精神體現在1928年的《幼稚園課程暫行標准》中,成了全國幼稚同課程的範本。可見,陳鶴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
現在看來,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實際上是在兩種課程模式之間尋求某種平衡,而我們當今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又何嘗不是在尋求這種平衡呢?我們現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師預設課程與幼兒生成課程之間的關系。針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分科課程的弊端,通過20多年的改革,近年來開始強調幼兒園課程的生成性。鼓樓幼稚園的課程實驗,實際上就是經由了幼兒生成活動——教師預設活動——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活動有機結合的一個實驗過程。陳鶴琴不到兩年的實驗,倒是我們這么多年幼兒團課程改革的縮影呢!
另外,我們當今的幼兒團課程改革強調一種整合的課程觀和教育觀,而非將知識分門別類地教給孩子,因為這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陳鶴琴在鼓樓幼稚園的實驗中顯然已經提出了這樣的主張,他的單元課程模式和「整個教學法」就與當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
總之,經過鼓樓幼稚園兩年的實驗,陳鶴琴對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經成熟,進而提出了幼稚園教育的系統主張。
(二)「我們的主張」
1927年,陳鶴琴發表《我們的主張》,這可以說是他對前一階段實驗的系統總結和升華,也是對陶行知、張雪門等提出的幼稚園所害綜合症開的一副葯方。有人稱之為「中國化幼稚園教育的宣言書」。陳鶴琴說:「我們現在辦這個幼稚同,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據兒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會的現狀,確定下面的幾種主要做法。」(二卷,P110)這些主張包括:(1)幼稚園是要適應國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3)凡兒童能夠學的而又應當學的,我們都應當教他;(4)幼稚園的課程可以用自然、社會為中心;(5)幼稚園的課程須預先擬訂,但臨時得以變更;(6)我們主張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7)我們主張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8)我們主張幼稚園應當特別注重音樂;(9)我們主張幼稚園應當有充分而適當的設備;(10)我們主張幼稚園應採用游戲式的教學法去教導兒童;(11)我們主張幼稚生的戶外生活要多;(12)我們主張幼稚園多採用小團體的教學法;(13)我們主張幼稚園的教師應當是兒童的朋友;(14)我們主張幼稚園的教師應當有充分的訓練;(15)我們主張幼稚園應當有種種標准可以隨時考查兒童的成績。這15條主張幾乎涉及了幼兒教育的各個方面,是對中國化幼稚園教育探索的全面總結。它基本上可以標志著自1903年中國幼稚園產生以來終於走出了一條中國化之路,而這條路是南陳鶴琴等開辟的。當然,這只是一個起點,一個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還正等著陳鶴琴去建設呢!
(三)完整的幼兒教師教育體系
陳鶴琴初辦鼓樓幼稚園時。聘請了包括張宗麟、甘夢丹等在內的專門人才。但幼稚園師資的最恰當的來源。應由專門的機構來培養。1926年以前,中國只有外國教會辦的以培養忠實教徒為目的的幾所幼稚師范。1927年之後,「培養師資的機關頗有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之勢。」(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獨立幼師,卻是沒有的。1940年,陳鶴琴謝絕了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之職,在江西泰和創辦「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這是我國第一所公立幼師,三年後改為國立,並添設專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海幼師,國立幼專也遷往上海。江西幼師以及上海幼師、幼專的學生畢業後,絕大多數都成為全國幼教戰線上的骨幹力量,為幼稚園教育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陳鶴琴任南京大學師范學院(後改為南京師范學院)院長,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說,中國各層次的幼稚師范教育體系都由陳鶴琴著手創立了。
此外,他還對幼兒園玩教具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實踐,甚至創辦了多所兒童玩具廠,並為兒童編寫了各種讀物和教科書。可以說,凡是與幼兒教育相關的,陳鶴琴都是做了努力並取得成就的,而這些成就匯聚起來,集大成為「活教育」理論。
三、「一個新的教育運動」——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
(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華
「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響。陶行知批判中國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講中就談到了「活的教育」。而他於1927年創辦的南京曉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就是一所試驗「活的教育」的學校,陳鶴琴應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師范院)院長。「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創辦江西幼師時,「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實施的土壤。1940年,陳鶴琴在江西發表過一次演講,題目就是《什麼叫做「活教育」》,這可以說是「活教育」開場的號角。
陳鶴琴說,「『活教育』並不是一項新發明。它的理論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權威倡導過。當作者從1914年到1919年在美國接受教育時,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國進步教育,對形成中國的『活教育』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六卷,P295)可見,「活教育」與當時歐美掀起的「新教育運動」是有淵源的,對它們的成果是有借鑒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陳鶴琴自身實踐的結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產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國的教育領域已實施了許多項目和實驗,這為『活教育』運動的到來鋪平了道路。」(六卷,P297)
(二)「活教育」的實踐
江西幼師創辦的整個過程都是「活教育」的具體實踐。在幼師未開辦之前,陳鶴琴先創辦了南昌實驗小學新池分校,因為在幼師建築和辟荒的三五個月時間里,他們也覺得有開展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著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師開辦之前,「活教育」就已經開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師正式開學。但由於學校尚未完工,於是開學實際上就是全校師生集體勞動生活的開始。「勞動生活課」成了幼師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光會讀書而不願做事的書獃子是不受歡迎的。
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師改為女師,它成了陳鶴琴在上海實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這充分體現在他繼續推廣課程改革實驗,全面推行「五指活動」新課程方案的努力中。當時女師就將所有科目納入到健康、社會、科學、藝術、文學等五種整體關聯的活動中進行教學。
(三)「活教育」的理論體系
「活教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包括:三大目標,十七條教學原則,學習的四個步驟,「五指活動」計劃,活教育的十個特點,訓育的十三條基本原則。(六卷,。P300—307)整個體系由三大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統領,構成了陳鶴琴學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陳鶴琴說:「活教育的目的是為培養一個人,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現代中國人。」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具有以下幾個方面條件的「現代中國人」: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創造的能力;要有服務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態度;要有世界的眼光。從這里可以看出他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懷,他的寬廣的眼界和非凡的遠見。
陳鶴琴先生在談到「活教育」的課程時,提出「把大自然、大社會做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他對傳統教育中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加以批評。他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是死的,是間接的,書本只可以適當用作參考。具體在課程編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動」的新課程方案。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吸收了杜威「做中學」的思想,但又更進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學,還要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他說:「我們強調兒童各類生活活動都要在戶外,包括游戲、勞作、與大自然接觸活動、自我表達課程、使用工具鍛煉等,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都在室內進行。」對於「活教育」的教學方法,他進行了長期的實踐研究,提出了教學的17條原則。
至此,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廈算是構建完工了,盡管在這之後,他一直還在不斷完善。這座大廈今天看來已經成為一座豐碑。當然,陳鶴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
四、「出生同年的教育同志」——現代視野里的一群童心拓荒者
(一)共同的使命
「五四」前後,許多進步人士在批判封建禮教的同時,都意識到教育作為社會變革的重要作用,將未來社會革新的希望寄於兒童。在幼稚教育的改革中,除了陳鶴琴及其助手張宗麟之外,還有陶行知和張雪門這兩位重要人物。陶行知是陳鶴琴的「學長、摯友和楷模」,陳鶴琴有「我們教育戰線系同志……我們出生年代系同年」之說。(六卷,P378)而張雪門也與他倆幾乎同年,他與陳鶴琴被時人並稱為「南陳北張」。
陶行知在1923年辭去東南大學各職,以主要精力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後又致力於鄉村教育、科學普及教育、國難教育、民主教育等,直至1946年去世,可以說是將整個一生無私地獻給了教育。而他在《幼稚園之新大陸》中提出的中國幼稚教育患了三大病,倡導建立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稚園,並認為工廠和農村是幼稚園之新大陸,創辦了鄉村幼稚師范和鄉村幼稚園,進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論。
張雪門在青年時期就對幼兒教育發生興趣,當他目睹滬寧一帶外國式幼稚園的弊病後,深感痛心,立志投身幼教。在這個過程中,他與人合辦幼稚園、幼稚師范,後到北平花大精力研究幼兒教育,開辦北平幼師。「九.一八」事變後,他更是認識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來的主人翁,從此開始了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研究。晚年在台灣,一方面致力於肅清日本的奴化教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繼續從事他的研究實驗工作,形成了「行為課程」的理論體系。
(二)拓荒者的遺產
陳鶴琴、張宗麟、陶行知、張雪門可以說是現代中國最早的一批童心拓荒者,他們不僅為中國現代幼教開辟了一條道路,更是留下了豐厚的遺產,這就是「活教育」「生活教育」和「行為課程」。
這些豐厚遺產的累積,在一些方面是相同的:它們都根植於現代初期中國的土壤,這是一個充滿憂患的時代,社會變革及教育變革是這個時代的內在需求;這些遺產都受到了歐美新教育運動的影響,這是現代中國向西方學習在教育領域的反映;這些遺產都得自於這些拓荒者個人對民族、對國家的使命感,得自於他們堅韌不拔的努力,甚至是畢生的奉獻。
當然,這些遺產又是迥然有異,光彩紛呈的。陳鶴琴對幼兒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陶行知致力於教育普及運動和鄉村教育運動;而張雪門是現代北方幼兒教育的領軍人物,他遵循「騎馬者從馬背上學」的指導思想,對幼稚師范的見習、實習做了系統的論述。
綜上所述,以陳鶴琴為代表的現代幼兒教育家開辟了中國化幼兒教育之路,而在現代初期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這條路的開辟是異常艱辛的,所謂「披荊斬棘」也不足以說明這種艱辛。陳鶴琴先生給我們留下的遺產有至今依然鮮活的文本,更有不畏艱難的實踐精神,崇高的為民族、為國家的奉獻精神。對於吾輩而言,真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網路落寞的博客。
❼ 陳鶴琴第6章游戲與玩物主要內容怎麼寫
主要內容:作者這篇文章主要告訴我們以下幾個原則。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讓孩子和好版孩子一權起玩.
2.讓孩子和一些清潔且馴良的動物一起玩兒.培養孩子種種優秀的品性。
3.給孩子做一套運動衣,使他可以毫無顧忌地玩耍,運動。
4.要讓孩子養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習慣,要雅觀。
5.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在野外玩水或者在家裡玩水。
6.要多讓小孩子玩一些活的玩具,少玩一些呆板的玩具。
7.要多給孩子玩一些可以讓他多做動作的玩具。
8.不可以給孩子玩危險的,帶刺的玩具。
9.給孩子一個合適的空間來存儲自己的物品,養成他的好習慣。
10.給孩子玩的玩具,要有種種優秀的作用,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不可以是呆板的醜陋的壞的玩具.要可以激發思想,而不是束縛思想。
綜上所述,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告訴了我們孩子應該怎麼玩,玩什麼,和誰玩兒,如何玩才能給孩子帶來益處,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讀後感:孩子的童年生活必須充滿了樂趣-,要十分的開心,孩子的父母還要在孩子玩耍的時候,時刻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的玩伴必須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還要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使得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會規劃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