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班科學區的區域規則如何建立
中八班區域活動的創設共設置了七個區角,分別是美工區、益智區、建構區、科學區、數學區、語言區和圖書角。每個區角可以容納四個以上小朋友,其中圖書區有兩塊,所有事實上有八個區域,這樣足夠容納我們全班33個小朋友。
在區域創設時,考慮的是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根據中班幼兒的發展水平,設置相應的游戲內容,比如在科學區、益智區我們設置拼圖、鑰匙鎖對對碰、擰螺絲、穿珠子、會變的顏色(旋轉的紙片)等幼兒的手部動作能夠完成的操作;提供激發科學探索慾望的游戲,比如乒乓球花轉轉轉、欺騙眼睛的線條等等內容,通過操作,發現它的奇妙之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㈡ 如何科學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
一、合理優化區域游戲環境,搭建科學活動的操作平台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要在幼兒園里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科學活動,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需要。
區域游戲正是教師利用日常教育資源所創設的一種游戲環境,並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幼兒園教師及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對集體教育的有效補充。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究、發現、操作、實踐,因此區域游戲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經驗、技能的多少及正確與否。在環境創設中,我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材料,多從身邊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則,結合自然環境、地方特點等營造氛圍。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讓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強調材料的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以下是一個老師的大班區域活動案——比較輕重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輕重。並嘗試用感官及藉助物體測量等辦法,區分物體的輕重。
(2)通過實驗活動,發展幼兒觀察、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思路:
娃娃、賽車……輕重在孩子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不對,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 ……不知誰說了一句:「稱一稱就知道了」。於是孩子們開始了「哪個輕、哪個重?」的探索與研究。在實驗角里,教師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稱量工具,並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種材料不同的小球、圓片,大小不同的砝碼……,孩子們自己動手進行了一一比較,並對每一次的稱量結果做了記錄。在紙片與塑料片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塑料片重紙片輕;在砝碼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大的重,小的輕;在各類小球的比較中,孩子發現:鐵球最重。當孩子們感知積累了有關輕重的經驗之後,教師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孩子嘗試藉助各種材料,運用多種辦法,進行物體的輕重比較。
2、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
幼兒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往往心裡知道,但表達不清。因此,我們不僅要引導幼兒實踐和探索,而且要善於讓幼兒把科學實踐的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並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於意識之中。例如在小班《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這一案例中,教師問道:「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里去嗎?」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麼」;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就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這樣的結論不是老師給的,而是通過老師引導幼兒自己總結出來的,在促進智力的提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同時還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精心選擇區域游戲內容,彰顯科學活動的內涵特徵
區域游戲內容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教師應根據教育的目標,結合幼兒發展的水平, 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安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內容,在與預設環境的交互中培養幼兒性情、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1、游戲內容的選擇來要源於生活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幼兒科學活動的內容更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才是幼兒容易理解接受和感興趣的,幼兒才會對科學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真正主動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而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無所不在。幼兒園中經常用一些小實驗來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比如:沉與浮、摩擦起電、彈性、溶解等等。
2、游戲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年齡差異
而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對內容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小班幼兒因為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所以我們為其選擇的區域游戲可以是充滿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湯》中,教師通過晃動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將已經塗在瓶蓋內的彩色顏料溶解,將水變成紅、黃、藍、綠、紫……中班幼兒在增強操作性的基礎上,力求與趣味性並重,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過對各種調味品的調試,在添加、減少、調適、品嘗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甜、酸、苦、辣鹹的不同味覺,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為這些味道,所以才能區分各種事物,初步體驗世界萬物的奧妙和特有本質。 而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主動探究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因此《磁鐵的秘密》這一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硬幣、鐵釘、鑰匙等、積木、玩具等材料,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尋找磁鐵的好朋友,從中獲得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經驗。
三、各區域游戲的有機結合,發揮科學活動的隱性作用
區域活動的設置應涵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各個方面,滿足幼兒各項活動的需要。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雖然各區域的劃分不同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除了科學區域游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區域游戲將科學活動內容彰顯出來。比如:在大班語言區中,引導幼兒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通過閱讀繪本,知道種子從口腔進入食道,又經過胃、小腸、大腸,最後到達肛門,從而了解到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後通過美工區,製作《一粒種子的旅行》圖標來展現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認識。再利用生活區進行人體消化系統標志的位置粘貼,教育幼兒吃飯要細嚼慢咽。從上例來看,這一系列的區域游戲活動內容,是有機結合,形成一條龍貫穿始終的。我們可以順著主線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學活動的始終。幼兒在每個區域游戲中,獲得的關於人體消化系統的科學知識,一點一滴累積在一起。而這個過程又十分自然,脈絡分明,並引發幼兒主動地發現、親身地實踐、積極地思考,並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知識經驗和行為習慣。
四、適時進行區域游戲指導,增進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態度和作用直接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只有扮演好這些身份和角色,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肯定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質疑的膽識和自信心,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兔走迷宮」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溶解」中,丁琪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選用的鹽太多,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丁琪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其實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介入要得當,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推動和促進游戲的進程,提高科學活動在游戲中的實效性。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的增強,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學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納入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在日常活動中,從細微處見心意,把科學活動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將科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有機整合,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合作互動,成為愛科學、愛思考並充滿自信的孩子。
㈢ 幼兒園中班各個區域進區規則有哪些
進區規則
區角規則是讓幼兒在自由、寬松和有序的狀態下,快樂、自主的學習和游戲,它不僅擴大了幼兒在活動區的自主權,還增強了幼兒的規則意識及規則執行能力,保證了活動區活動有序、深入的開展,使幼兒真正成為區角活動的主人。
今天寶典就為大家帶來了多個系列彩色風格的區角規則設置。
先說一下小中大班區域規則的不同之處:
小班:
規則意識較差,具體形象思維,更青睞用直觀的方式理解事物。因此,小班進區規則要形象有趣、色彩鮮艷、以圖為主。
中班:
有了一定的集體意識,建議中班孩子參加規則的制定,圖文結合。
大班:
已經適應幼兒園生活,建議由大班孩子共同商討,自主制定規則,文字更多或者純文字。
㈣ 如何高效的組織區角活動課題研究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什麼要開展區域活動。因為區域活動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
它是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的自主性學習活動。
區域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了幼兒活動和游戲的需要。
《規程》與《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在完成每天的集體教學外,區域游戲是必來可少的,有效組織區域活動可以為孩子們提供了協商、合作的機會,有利於孩子社會性的培養。
要讓幼兒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想像與創造,區域活動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機會。
但在區域活動組織中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也使在組織區域游戲時產生了很多困惑和反思。
一、在一些區域活動中的組織中,幼兒興趣不高,部分幼兒在各個區域遊走,以往在組織區域活動時,區角的布置不合理,材料投放後也沒有考慮到材料的適宜性和趣味性。
比如:數字角只投放數字卡及圖片,結果是這一區域無人問津,而角色區卻人滿為患,孩子在各個游戲區域等待或遊走,其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區域活動中游戲的常規培養較差,老師無指導重點: 在活動中,對孩子們的游戲常規培養並不是太注重, 這個造成的結果是老師要各個區角都要指導,效果不佳、疲於奔命。
有時對某個區域進行指導,會忽略其他的區域,如有一天在活動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指導數學區的孩子按數取物和點數,等指導語言區的孩子時,發現孩子們已胡亂地翻看了很多本圖書,其中有一個孩子一直是倒著翻書,書中有什麼內容根本就不知道,而活動時間已經結束,這個活動雖然孩子們在圖書角翻看了很多書,但卻沒有達到活動的效果。
三、區域活動中無規則或規則不明確,材料單調、重復 每當一提到區域活動,大家想到的都是一番熱鬧的場景,孩子們在各個區域熱火朝天地游戲著,但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這是一種假象,孩子們是在無序的游戲,孩子們的游戲是混亂而且無目的的,有的孩子在每個區角象蜻蜓點水地遊了一圈,其實什麼活動也沒參加,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還有就是當投放的材料頻繁而且單調,當游戲在無數次的重復後,這些區域活動似乎再也提不起孩子們的興趣,雖然孩子們在游戲,但沒有了游戲的快樂和興趣。
針對在區域游戲組織中的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尋找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一、重點指導區域與常規區域相結合,合理設置區域。
為了保證每個孩子都能高效地參與到游戲中,調整了區域設置,每次區域活動開設 5-6 個區域,重點指導 1-2 個區 域,其餘的設為常規活動區。
在過去,每次都是把活動分成若干區域,遍地開花,目的是想讓孩子多進入到各區域進行游戲,每次投放大量的材料,老師奔走在各個區域中進行指導,這邊才順利組織孩子進行角色游戲,那邊刺綉區的孩子又被針扎了手指,老師如同救火員,每次活動時疲於奔命,而有些活動孩子卻被熱鬧的游戲所吸引而無人問津。
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有意識把活動區域進行劃分,每次活動進行 5-6 個,加強幼兒游戲常規的培養,使孩子們在常規的區域活動中如結構區,每次活動老師只要給孩子一個主題,讓孩子自由進行拼搭而不需要過多指導,幼兒又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自由拼搭,進行自建構,孩子們的想像力得到了培養的機會與空間,同時老師就可以在其它的區域進行指導,完成重點指導的教育任務。
二、及時更新材料,不斷激發幼兒的區域活動興趣。
很多老師都體會到,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要新穎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所以將一些主題活動中的集中教學活動延伸到區域活動中作為重點指導區域。
可以根據每個主題提供一些趣味性極強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題活動「是健康寶寶」中在科學區提供身體各部位的拼貼圖,在美工區,提供小手、小腳印畫材料等,即和主題教育相吻合,又豐富了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兒的興趣和參與度。
光有新穎的材料還不行,還要對幼兒進行有效的組織,教師要了解幼兒具體 的操作過程,在指導中找出問題所在進行正確引導。
有時,教師也可以參與到游戲中即是指導者又是合作者,如數學區和科學區,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進行記錄,並以記錄表的形式呈現,這又為以後孩子學習記錄打下了基礎。
三、教師有目的進行重點指導,充分挖掘區域活動的內在價值。
在區域活動中,要充分挖掘區域活動的內在價值,每個區域活動都能培養孩子們的各方面能力,如角色游戲,通過孩子們對角色的扮演和模仿,能極大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但活動中過多的指導、干涉會對幼兒的思維、幼兒對活動的投入程度起到消極的作用。
所以,在區域活動的組織中,從組織、材料的投放及哪幾種活動相配合都動了腦筋,如在小班的活動中,語言區是看圖講述:主題活動中有一個故事叫《小兔乖乖》,把這個故事以看圖講述的形式在區域中展現,先投放圖片背景,加入立體的小兔形象,引導幼兒在背景中插入角色,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講述,並引導幼兒編排圖片次序,將幾幅圖片的內容有機結合進行講述,讓幼兒將圖片內容完整地清楚地表達出來。
在表演角里,讓幼兒延續在音樂活動中學習到的律動《劃船》,培養幼兒表演的興趣。
而這兩個區域也是在這次活動中重點指導的區域,而另外組織的區域活動在培養了幼兒良好的游戲常規後讓幼兒自由進行游戲,如娃娃家、結構游戲、益智區等。
而在另一個活動里指導的重點就放在建構區和語言區上,通過搭建房子,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讓在合作中完成。
感受合作的快樂。
通過讓幼兒用清晰完整的語言講述故事,使故事的情節生動有趣。
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
小班區域活動一周活動安排: 活動主題:《愛上幼兒園》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活動區域 娃娃家、語言區、結構區、益智區、數學區、生活區 材料投放 娃娃家:娃娃家材料、廢舊半成品材料;
語言區:故事盒、故事圖片;
結構區:雪花片、積木;
益智區:動物拼圖板、串木珠;
數學區:1 和許多操作板、圖形分類操作板;
生活區:鈕扣小魚、小牛 重點指導區域 語言區 數學區 語言區 數學區 語言區 指導目標 能用簡單語言表述故事內容 能區分1 和許多 同周一 同周二 同周一 通過以上的對區域活動的有效組織,使在區域活動的指導和組織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也使孩子們在活動中的有效性有了極大的提升。
四、建立游戲規則,充分發揮區域教育的功能。
規則是幼兒順利進行游戲活動的保障。
只有在規則化的環境中,區域教育的功能才能充分發揮。
因此需要將各類規則 隱藏在環境和材料之中,用環境和材料的隱性規則來暗示幼兒區域活動中應遵守的規則。
1、制定規則控制各個區角的人數 在區域活動中往往發現有的區角人滿為患,操作材料供不應求,而有的區角則無人問津。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對進入的人數進行規則提示,如理發室只能先進5 人,後來者不能再進入,要等有人出來才能進入。
而棋類游戲而是按要求的人數進行,這樣一來可以利用規則來控制各個區角的人數,又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部分在集中教學活動中完成不夠好的幼兒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與指導,促使每個孩子都得到關注與指導。
2、通過隱形規則,引導幼兒遵守游戲規則 在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不規定硬性規則,而是在根據游戲的要求讓幼兒在游戲的環境中接受規則和要求。
如「小超市」的營業員、營業員員本身就被賦予了一定的責任和內涵。
再增加一個管理員的角色,管理員要負責這個游戲的全過程,而營業員要收錢不能隨便離崗。
對於這樣的規則,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能夠理解和遵守,這樣一來增強游戲角色的責任感,確保了游戲規則的實施。
3.劃分區域、合理布置各區角 往往會發現,圖書角的孩子跑到了結構區,而結構區的孩子又到了娃娃家,孩子們不知道他應該在哪,使游戲 活動非常混亂。
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空間安排來設置區域,如櫃子、擋板、桌椅、操作台等,幼兒能自覺地在這個范圍內開展活動,而不至於越界。
通過以上的探索與嘗試,孩子們的活動興趣也在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形成,班的區域活動越來越規范有序,促進了幼兒智力、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幼兒通過使用多種多樣不同的玩具和材料,從而認識和掌握各種物體的性能和用途,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因果關系,學會正確地處理自己和同伴之間的關系,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遵守角色本身的游戲規則,幼兒必須克服困難、約束自己,堅持完成角色所承擔的任務,培養自信、獨立的良好品質,盡最大可能挖掘幼兒潛能。
通過區域活動的開展與思考,意識到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只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探索與研究,就能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才能讓孩子們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得到更大的發展,讓孩子們自己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想像與創造,讓孩子們的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走得更穩、更遠。
㈤ 如何建立區域活動規則
1、在活動前的明確規定
明確規定的規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如:圖書區規則:取卡進區,要一頁一頁看書才能看清楚;看完書要放整齊,看一本拿一本;要安靜看書,不破壞圖書;活動結束的音樂響起書要放回原處。
建構區規則:取卡進區,不能亂扔建構材料;不能相互丟擲;不能踩著材料走;拿同伴的材料要經過別人的同意,活動結束的音樂響起要將材料放回原處,各班所開的每個區域都有一些明確規定,是幼兒必須遵守的。
2、在試誤中逐步形成
有時候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會遇到一些有關活動規則方面的問題,教師並不著急把解決問題的答案告訴幼兒,讓孩子們在試誤中逐漸建立起相應的活動規則,以後每次建構區開放之前,老師都會提醒孩子們。
玩過幾次以後,孩子們有了發現,「玩時要小心一點,就不會弄壞別人的了」那麼建構區就加入一條規則:小心行走,注意不要碰倒別人的建構物,要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
3、在討論中共同制定
討論往往是圍繞在區域活動中所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展開的,這種問題一般會影響到活動的正常進行,又是幼兒比較難以自行解決的。討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應的規則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孩子們親自製定規則,又是他們活動需要,因而他們較能接受並能在活動中自覺遵守。
4、在商討中修改規則
活動規則,是區域活動的一種行為規范和准則,幼兒的區域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活動中還會有不同的狀況出現,而不同的情況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則加以規范,所以,區域活動規則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作為老師要細心觀察,及時引導,適時完善區域規則,使區域活動真正為教育目標服務,既不影響區域活動的有序進行,又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幼兒逐步建立區域規則。
(5)建構區域游戲規則的科學制定擴展閱讀:
區域活動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幼兒園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當前幼兒園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指出的幼兒園教育應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計劃活動。」
區域活動的規則所承載的獨有的教育價值,如可以有機地將教育者的教育意圖滲透其中;可以活動中起著組織、約束、調整幼兒活動行為和相互關系,最大限度地保證幼兒的活動權利等方面的作用,抓好區域活動規則的建設工作,是保證區域活動有效地開展的重要前提。
區域活動既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同時也是教師所組織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因而,區域活動規則的制訂應該是由教師和幼兒來共同完成,偏廢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㈥ 幼兒園區角活動指導要點
1、區域活動的特點:
區域活動又稱區角活動,指幼兒在班級中創設的學習性區角中的自主的學習活動。本文中所指的區域活動是介於集體教學活動與自主性游戲活動之間的,呈半開放、半鬆散的特點,是一種學習性的「區域活動」,是狹義的「區域活動」。現在,許多幼兒園在主題開展過程中,教師會結合主題在活動區中投放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在活動區中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每個區域教師都有設定的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孩子在這種「區域」中活動,能夠自主選擇區域和活動的內容,自己主動運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子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認知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有的孩子一次、兩次就能完成,有的則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應該予以認可,但最終都要達到預定的目標。
在目前幼兒園實踐中,還有一種類似「區域活動」的「區域教學」,名稱雖相似,但內涵卻不相同。區域教學實質上是在區域中實施的小組教學,教師的計劃性、目的性強,教師對活動的操控佔主導地位,而區域活動中教師主要通過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達到活動的目的。同樣是語言區,如果是區域教學,教師在會語言區給幼兒講故事,引導幼兒欣賞、創編;如果是區域活動,教師會提供錄音機、磁帶、圖片等材料,讓幼兒自己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
2、區域活動的指導要點:
1)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確定每個區域適當的目標,並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及時調整。如,小班的一個區域活動——量鞋子,教師設定的目標之一是:探索各種方法測量自己的鞋子,學習填寫統計表。這個目標對小班幼兒有很大的難度,幼兒缺乏相關的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大部分幼兒嘗試了一下,就沒有興趣。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這個活動的目標可改為:比較鞋子的大小,並進行一一對應。
2)提供各種層次的、豐富的操作材料。教師在區域活動的指導作用主要就是體現在材料的投放,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經驗,投放適宜結構的、能體現教育內容和要求的材料,使幼兒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經驗水平上產生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如在探索區活動「蛋寶寶站起來」,教師通過提供沙、橡皮泥、紙屑、瓶蓋等豐富的材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需要示範講解,孩子在擺弄的過程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就會主動探索、發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3)活動過程中的觀察。當幼兒在區域中學習的時候,教師就是敏銳的觀察者和謹慎的記錄者,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對話,解決問題的方式,必要時,可以隨時將幼兒的表現記錄下來,作為孩子的發展情況記錄,另一方面把幼兒參與活動的情況,作為下階段的區域活動材料更換、目標變化的依據。
3、區域活動運用
1)目前,區域活動的設置一般是與主題活動相結合的,區域活動的內容、材料與主題活動有關。在某一個新的主題活動開展後,教師首先要考慮,在活動區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夠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哪些內容適合於在區域中開展,適合於幼兒的自主操作,如何將教師講授的內容變為要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容。
2)在制定每周計劃時,要考慮設置2~3個主指導區,制定每個區域的活動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投放、添置不同層次的材料,這樣教師就會掌握重點,有重點的觀察、指導。
3)制定必要的區域活動規則,保證活動時的秩序。如規定入區的人數,拿放材料的要求,怎樣交換活動區,使幼兒能夠自覺遵守活動區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序的活動。規則最好是教師和幼兒相互討論的結果,並以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出現,教師可以啟發幼兒自己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這樣孩子們就能主動地遵守規則。教師可以提醒幼兒每周必須進主指導區活動一次,當然,幼兒何時選擇進哪個區,或者重復選擇同樣的區域,在幼兒完成主指導區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主。
㈦ 請問什麼叫區角游戲
區角游戲是幼兒在游戲區(或稱活動角、活動區)中所進行的某種特定活動。區角游戲的區回域包括角色游答戲區、積木區、玩沙玩水區、語言圖書閱讀區、音樂表演游戲區、美工區、科學發現區、自然角、益智區、操作區等等。
開展區角活動能夠促進幼兒自主參與活動、自發地學習;增進幼兒、師生交流,培養幼兒交往能力;鍛煉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好奇好問的能力;增強幼兒的表現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展。
(7)建構區域游戲規則的科學制定擴展閱讀:
常見的活動區角:
1、生活區:通過生活模仿性操作與練習,發展孩子編、系、扣、穿、夾等基本生活操作能力。
2、語言區:通過圖書、圖片、頭飾、手偶等的觀察、操作、拼擺等講述活動,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美工區:通過撕、貼、剪、畫、捏、做等美術操作表現活動,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4、科學區:通過各種科學小游戲及數學操作活動,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發展幼兒數學能力和動手操作等能力。
5、建構區:利用積木、酸奶盒、易拉罐、紙盒、玉米瓤等進行的建構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空間知覺,發展幼兒的空間想像力、動手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
㈧ 如何指導小班幼兒有效的進行區角游戲
活動區游戲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復雜,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探究,還要保證幼兒取得與教育目標一致的探究結果。我們要有目的地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興趣以及主題活動的目標投放和積累活動區材料,吸引幼兒積極參與。 《綱要》中指出,教師在幼兒區域游戲的過程中,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對小班孩子區域活動的指導更多的只能是以間接的方式來進行。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游戲規則,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有法可依」,並尊重幼兒差異,對幼兒的活動做科學評價,尊重個體差異,最大限度的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游戲區域真正成為孩子們的學習成長的樂園!指導與評價幼兒園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形式,已成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效手段,特別對是小班幼兒來說,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區域活動無疑是更加適合他們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相對自由的區域空間里孩子們會形成比較寬松的心理氛圍,有利於他們學會與人交往,與同伴合作,同時更加有利於教師的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使每個孩子最大程度得到發展。但現實中,很多小班的孩子並不會玩區域游戲,他們只是擺弄著區域中的材料,教師對於小班孩子的游戲指導也很難,只會設置琳琅滿目的游戲區角來吸引幼兒。但是否區域的材料越多越好呢?教師的指導越細越好呢?區域游戲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關鍵還是要抓住兩個要素,那就是——活動區材料的投放是否恰當,教師的指導與評價是否到位。 活動區游戲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復雜,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如果缺少材料,就會影響區域活動的正常開展;復雜性體現在:材料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探究,還要保證幼兒取得與教育目標一致的探究結果;《綱要》中指出,教師在幼兒區域游戲的過程中,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可見,教師的指導是否恰當是幼兒能否在活動區域中得到較好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對小班幼兒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為幼教工作者,如何恰當地投放區域活動中的相關材料,給幼兒適當的指導,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是值得我們當前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一些粗淺的感受: 一、有目的性地投放和積累活動區材料,吸引幼兒積極參與。 區角活動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學具,是幼兒學習、游戲的物質基礎。提供什麼樣的材料就可以引發相應的活動,幼兒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的。材料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質量,關繫到幼兒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區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小班幼兒的能力水平和興趣需要,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我們力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活動區材料小班幼兒年齡小,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需要依賴真實的玩具進行游戲。因此,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提供上,我們盡量考慮它的真實性。如:「娃娃家」提供了模擬水果蔬菜、小沙發、煤氣灶、餐具等生活用具,營造一個自然、溫馨的家庭氛圍。又如:在「生活區」中,為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我們提供了真實、新穎、美觀、能吸引幼兒的各種兒童服飾,改變以往「學習為娃娃穿衣」為「學習為自己打扮」,幼兒在真實、有趣的穿衣活動中提高了自我服務的能力。並且充分挖掘材料的潛在性,不斷發現同一材料的多種玩法,如:在「小巧手」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廢舊的「竹席片」,他們在游戲中發現了「竹席片」可以變成一塊塊好吃的「糖果」;一串串漂亮的「項鏈」;一幅幅神奇的圖案;一盤盤香噴噴的「排骨」…… 2、根據主題活動的目標投放活動區材料。 很多活動區角都是在實施主題活動的基礎上產生設置的,因此,在准備活動區操作材料時如能在結合主題活動開展,會最大限度的發揮區角活動的作用,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如在實施小班主題活動《春天裡的花》時,我們會及時地在美工區添設各種適合不同能力的幼兒來製作太陽花的不同材料,材料中可以體現幼兒的動手剪切、粘貼、繪畫等不同的方法。能力弱的幼兒可以直接進行粘貼或者塗色,稍強的幼兒可以裝飾花瓣或者花心,能力強的幼兒可以自己動手製作,從剪花瓣、花心到組合粘貼到裝飾花瓣或者花心。幼兒的裝飾可以是水彩筆繪畫,可以是皺紋紙粘貼,也可以是吸管、毛線等粘貼,各種各樣的材料可以讓幼兒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和創造力,吸引幼兒參與活動區活動。根據主題活動在活動區中投放相應的材料,可以加深幼兒在活動中的印象,鞏固幼兒所學到的知識,並以直觀的形象展現給幼兒,讓幼兒對自己所學知識有一個外觀的了解。 3、根據幼兒興趣投放活動區材料。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少,與人交往的能力不強,活動區是幼兒學習和交往的自由天地,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因此我們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適時地投放各種材料滿足幼兒的需求,並根據幼兒的興趣不斷的更換材料。有段時間,孩子們對「醫院」游戲好像不是很感興趣,通過觀察,發現原來是「醫院」里的材料太少,就那麼幾樣,孩子們漸漸的沒興趣了,我們在區角里添加了一些消過毒的葯瓶子,並配上了醫用手套、針管、吊瓶及輸液管,並為幼兒提供白大褂和白帽子,這樣一來幼兒的興趣立刻高了,他們覺得自己真的變成了小醫生、小護士,為「病人」看起病來也象模象樣;還有一次布置教室時,我們粉刷了一些卷紙桶,塗上了黃色、綠色的顏色做牆面裝飾,在製作時,小朋友都圍著老師問東問西,「老師這是做什麼用的?」「老師,這是要玩的嗎?」「老師,這個像望遠鏡!」小朋友好像對這些卷紙桶非常的感興趣,於是,我們在美工區中投放了各種顏色的卷紙桶,讓幼兒能利用這些紙桶進行製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利用紙桶和彩紙製作很多有趣的東西,祁海鵬小朋友做一隻可愛的小鳥,大宇小朋友作了小手槍,還有小話筒、太陽花等等,我們及時投放的材料得到了幼兒的認可,幼兒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二、注重活動區的指導與評價,形成有序的活動常規。 教師的指導在幼兒區域游戲中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對小班幼兒,是手把手的指導呢還是做個旁觀者呢?如果教師的指導過多就不利於孩子的多種能力的培養,而完全放手也就失去了指導的意義,小班孩子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失去教師的指導會讓他們在區域游戲中顯得無所適從。因此,我覺得,從區域活動所具有的自選性、自主性、小組活動,教育價值依託於操作材料、情境設置和相應的活動的特點來看,教師對小班孩子區域活動的指導更多的只能是以間接的方式來進行。 1、制定相應的游戲規則,讓幼兒「有法可依」。 由於區域活動的規則所承載的獨有的教育價值,如可以有機地將教育者的教育意圖滲透其中;可以在活動中起著組織、約束、調整幼兒活動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證幼兒的活動權利等方面的作用,這是保證區域活動有效地開展的重要前提。 在平時的區角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們愛玩的區角里常常是人滿為患,沒玩到的幼兒很不高興,甚至會出現亂搗蛋的現象。有段時間,我發現小朋友們對搭建積木游戲的興趣日趨高漲,建構區成了孩子們爭相選擇的地方,沒參與的幼兒出現了爭搶玩具、追逐打鬧、破壞他人搭建作品等現象,常常使活動無法進行而被我們強行終止,幼兒的不良行為使我強烈地意識到要有規則。於是,我把孩子們在活動區中出現的一些不良行為以圖畫、照相或文字記錄下來,展示在黑板上讓幼兒觀察並進行討論:這樣玩好不好?我們應該怎麼玩?小朋友討論得非常熱烈,有的說:「要按腳印進區,腳印滿了就不能再進來」;有的說:「坐下來安靜的玩,不能大聲講話,這樣會
㈨ 幼兒園各個區角 「游戲規則」的名字有哪些
一般幼兒園區來角有自八個角:角色區、建構區、美工區、表演區、科學區、工作區、益智區、閱讀區一般幼兒園教學區角都有教案的,幼兒園區角有八個分區,分布於不同領域,培養孩子各項能力。
美術區——創意空間,圖書區——童心世界,表演區——夢想秀,工廠積木區——建築工地,數學區——IQ博士,益智區——魔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