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在線游戲 » 功利社會游戲規則
擴展閱讀
天成解說一個人的游戲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戲什麼牌子顯卡好 2021-03-16 21:51:00

功利社會游戲規則

發布時間: 2021-03-04 09:15:22

1. 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不同

行為功利主義亦稱行動功利主義,是指現代西方一種主張直接以行為效果來確定行為正當與否的倫理學理論。

規則功利主義是功利主義的一支,其學說認為,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范,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

行為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的區別

1、行為功利主義把行為理解為個別的行為直接以行為結果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

2、規則功利主義則把行為理解為行為的類,它不以每一特殊行為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而是以某一普遍行為的結果作為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標准。

3、行動功利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全部後果是決定該行為正當與否的唯一的與全部的標准,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結果的行為。就是正當的。

4、規則功利主義者則認為,這種觀點把全部道德責任問題都變成了對行為結果的算計,這至少部分地曲解了道德判斷的性質。

(1)功利社會游戲規則擴展閱讀

行為功利主義與規范功利主義的共同基本假設為

1.社會是唯名的,所謂大眾或公眾或公共利益,不外是個人利益的總和。

2.每一個人的行為動機皆屬中性,即本無好壞或對錯的價值判斷。

3.功利主義者皆預設人是理性的動物,再把個人理性抉擇的原則,應用在社會整體上,因此特別強調「大公至正的立法者」與「一視同仁」的概念。依照此一假設,功利主義者將自身設想為大公無私的立法者,將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比擬為一條直線,然後再將權利、義務以及所有社會資源等,依據最大效益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分配。

2. 什麼是沒有社會功利目的的他是強調過程表現和兒童自主的活動,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影響兒童的自然發展1

所謂的社會功利的目的就是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更多的不是考慮這件事情本身,而是考慮這件事情的社會價值。

3. 如何面對功利的社會

面對公立的社會,我們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正確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禁不懼,不慌不恐,坦然面對一切問題

4.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功利的社會嗎

個人感覺整個社會,除了農村山區的人,實誠一些,一般城市的人,都比較功力,但是有些修養好有道德的人,就不會那麼功利

5. 功利的社會如何做自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6. "三個字"游戲方法

游戲方法是:選出一個人當鬼,其他同學當人。如果鬼來了,就必須說三個字的詞,還要站在原地不動,等另一個人拍你,你才可以動,否則那個人就會變成鬼,而之前的那個鬼就會變成人。

拓展資料:

游戲是一種基於物質需求滿足之上的,在一種特定時間、空間范圍內遵循某種特定規則的,追求精神需求滿足的社會行為方式。

游戲有智力游戲和活動性游戲之分,前者如下棋、積木、麻將、打牌等,後者如追逐、接力及利用球、棒、繩等器材進行的活動,多為集體活動,並有情節和規則,具有競賽性。當前日常用語中的「游戲」多指各種平台上的電子游戲。電子游戲有單機游戲和網路游戲。

游戲定義

1、柏拉圖的游戲定義:

游戲是一切幼子(動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躍需要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模擬活動。

2、亞里士多德的游戲定義:

游戲是勞作後的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帶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種行為活動。

3、拉夫.科斯特(索尼在線娛樂的首席創意官)的游戲定義:

游戲就是在快樂中學會某種本領的活動。

4、辭海定義:

以直接獲得快感為主要目的,且必須有主體參與互動的活動。

這個定義說明了游戲的兩個最基本的特性:

(1)以直接獲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悅)為主要目的。

(2)主體參與互動。主體參與互動是指主體動作、語言、表情等變化與獲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聯系。

發展演變

游戲,伴動物而生。在動物世界裡,游戲是各種動物熟悉生存環境、彼此相互了解、習練競爭技能、進而獲得「天擇」的一種本領活動。

游戲,隨人類而造。在人類社會中,游戲不僅僅保留著動物本能活動的特質,更重要的是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游戲活動。

游戲,並非為娛樂而生,而是一個嚴肅的人類自發活動,懷有生存技能培訓和智力培養的目標。

游戲理論

本能說: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認為,「人類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束縛,在這些束縛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於是人們利用剩餘的精神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戲。這種創造活動,產生於人類的本能」。

剩餘能量說: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的主要任務之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存在,這種剩餘的精力的發泄,就是游戲。游戲本身並沒有功利目的,游戲過程的本身就是游戲的目的」。

練習理論:德國生物學家谷魯斯認為,游戲不是沒有目的的活動,游戲並非與實際生活沒有關聯。游戲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准備活動。

宣洩理論:弗洛伊德認為,游戲是被壓抑慾望的一種替代行為。

文化起源理論:約翰·赫伊津哈認為,游戲是文化中的固有成分,游戲所代表的競賽精神和休閑精神,促進了社會發展。

7. 什麼是功利主義

馮友蘭認為的功利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穆勒認為的功利
功利主義即為「達到最大善」,即得到最大的(或盡可能大的)幸福,又或者,「達到最大惡」,即減緩或預防最大的(或盡可能大的)痛苦和不幸。「功利主義的標准不是指行為者自身的最大幸福,而是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人類發展的內在要求絕不是讓人成為自私自利之徒,而是在於某種更高的追求,即充分體現人何以為人的實質。

功利主義根據應用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情境
情境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在此時此刻這個情境下,該怎麼做才能促進全體快樂值。」而不是問若將此道德律推廣到每個人身上會對全體快樂值造成什麼影響。
舉個例子,像說謊一般來說是不對的行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說謊是對的,像善意的謊言、為保守國家機密而說謊等。
對情境功利主義的定義可以參考下面一句話:
「某個行為僅在全體快樂值不低於其他等同行為所產生的全體快樂值時為善,此為情境功利主義。」
普遍
普遍功利主義重視的是「若每個人都按照我現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為,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最明確的例子是「窮人可不可以奪取富人的財富?」按照情境功利主義,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可以促進最大快樂值,但普遍功利主義提醒我們,若每個人都這么作,那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
規則
其學說認為,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范,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常見的應用可見於交通規則,不能像情境功利主義那樣,視哪種方法能取得最大快樂值而決定該往左開還是往右開,而是根據既定的規范。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那麼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樂值)。 但需要注意這個規則制定時的合理性。也有批評學者認為實際是變化的,這種規則若不能緊跟變化會最終走向不合理。
有人認為,普遍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本質上都屬於情境功利主義的一種。

8. 求一篇以"游戲規則"為主題的1000字論文

從游戲規則看文化差異
摘要:在各個民族的成長史上,游戲一直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活動,各種游戲方式的演進又隨著各民族文化
生活的進步,難免帶上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氣息,本文就是想通過將中外一些具有相同類型的游戲形式對比起來進
行分析,從中提煉其在文化上所存在的差異性。
關鍵詞:游戲,文化,規則,差異;引言
在不同民族的游戲類型中,有這樣幾個大類的游戲形式
可以說是不同的民族都擁有的,那就是角力游戲,猜謎類游戲
和棋類游戲。其中角力類的游戲可說是屬於力量上的比拼;猜
謎和棋類游戲則屬於腦力和智力的較量。那這樣一些游戲具
體在規則上有哪些不同,這些不同又反映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差異呢?
一、角力游戲
首先說說角力,這是人用自身的力量而不借用任何工具
去戰勝對手的一項游戲活動,也是人類最早的游戲之一。而人
與人之間的角力游戲應該是在人類誕生並發展到相對文明時
期才建立起來的。太早,則人類社會還處於蠻荒時代,對抗的
主要目地是為了殺死對手而獲取食物,不可能會有「戰勝你,
但不會取你性命」的規則界限。
就是這樣一項單純力量上的對抗,仍可以看出中西方在
重視點上的不同。就筆者的歸納認為「西方人重視以力量取
勝,東方人重視以技巧取勝」。這個判斷有沒有根據呢?看些例
子吧。
我先將目光關注到被認為是西方文明源頭的古代希臘文
明上。在古代希臘,最著名的就是古代奧運會,而角力這個游
戲活動在公元前708年的第十八屆古代奧運會上被列為了正
式項目。當時比賽的規則有個特點,就是上場角力的選手之間
不需要按體重來分辨級別,是一項無差別的身體對抗。角力的
主要克敵方式是將對手抱住或者舉起來,然後摔在地上。
這就造成了一種狀況,那些身體魁梧,力量占上峰的選
手,往往會在比賽中比個頭小的選手容易獲得先天的優勢。另
一方面,勝利者是可以獲得相當的榮譽的。比如在公元前540
年-公元前512年間連續將角力冠軍的稱號保持了三十年
(蟬聯六界)的金牌選手,米倫。不僅被當時的人們稱譽為「大
力神」的化身,同時他英偉的身軀還被製成青銅雕像,威風凜
凜的豎立在宙斯神廟里讓信徒供奉。對於一個凡人來講,這種
無上的榮譽又有哪一個人不想擁有呢?對勝利的渴望和榮譽
的追求使角力選手們採取各種方法來促使自己的身體鍛煉得
更加魁梧強壯。
在中國,角力的游戲從很早就開始了。在湖北省江陵縣鳳
凰山一座秦代墓地出土的木蓖上,就繪制著三名男子進行角
力比賽的場景。
雖說比拼的都是力量,但可能是血統與文化都不盡相同
的緣故,東方人身體條件的優勢不像西方人那麼強調,僅靠單
純的魁梧取勝,反而是發展了各種技巧,從搏鬥,摔跤,武術等
各種對抗手段中,綜合出了一種獨特的角力游戲方式—相撲。
這里的「相撲」與現在日本的相撲可是兩碼事,雖說已是
失傳的技藝,但是在古代的文獻特別是宋代文獻中可是多有
記載。最著名的要算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描寫相撲的就有武
松對蔣門神,焦挺對李逵,燕青對任原,對高俅等好幾個段落。
其中,「浪子」燕青與「擎天柱」任原的對戰堪稱一場職業對決。
筆者就試著從這篇段落的描寫中來對「中國式角力」的相撲一
探究竟。
首先從故事情節可以看出,相撲的雙方在比賽之前,上場
不分體重,也是屬於無差別格鬥流;從雙方的體格來看,任原
是「身長一丈,貌若金剛,約有千百斤氣力」,明顯是力量型選
手,而燕青的體格不屬於魁梧型,身體上並不佔優勢。那麼比
賽會是任原勝嗎?第七十四回是這樣描寫的:「任原卻待奔他,
被燕青去任原左脅下穿將過去。……又在右肋下鑽過去。大漢
轉身終是不便,三換換得腳步亂了。燕青卻搶將入去。用右手
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襠,用肩胛頂住他胸脯,把任原
直托將起來,頭重腳輕,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獻台邊,……把
任原頭在下腳在上,直攛下獻台來。」游戲結果很有看頭,燕青
發揮了自身靈活矯健的特點,使任原自亂陣腳,接著借力打
力,將對手戰勝。正如比賽前燕青在宋江面前說出的相撲秘訣
一樣「有力使力,無力鬥智」,這里的智,當然指的就是技巧性
的手段。
角力運動發展到明清之際,發展為中國式摔跤,並且,跤
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在雙方對抗時,講究「眼似閃電,腰如盤
蛇,腳似鐵鑽」,發展出多種技術動作,如「撈,磨,端踢,穿檔
靠」等等,都是強調以技取勝,而不是單純的比拼力量。由此可
以看出在角力游戲上,東西方的差異。
二、猜謎游戲
猜謎的游戲活動在人類社會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伴隨
著各民族自身語言與文字的不斷進化,所派生的游戲規則也
有各自的不同之處。所體現的文化氛圍也不一樣。我的觀點是
「西方謎語重視人與神,人與人的對抗,而中國的謎語重視人
與人關系的和諧」。
古代歐洲的人類社會,不同於中國以農業文明為源頭,它
的文明興起於海上,古希臘文明就興起於愛琴海。最具代表性
的城邦雅典,就是一個近海國家。海上貿易與工商業的發達,
派生的文化就會強調開拓與進取,不斷的海外侵略與海外殖
民,使「挑戰與征服」成為西方人理所當然的要求。謎語這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所反映的也就是「人與神,與人之間相互對抗,
沖突」的氛圍。
比如在古希臘神話中很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斯芬克
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惡神,在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
浦斯王》中,它被描繪為長著美女的頭和獅子的身體,坐在忒
拜城附近的懸崖上,攔住過路的人,問他們這樣一個謎語:「什
么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
走路?腿最多的時候,也是它走路最慢,體力最弱之時」。我們
撇開謎語所蘊含的美學與哲學問題不談,來關注一下這個謎
語的規則:要知道,如果路人猜不出答案,斯芬克斯可以立即
將其撕成碎片,已不知有多少人死在這條謎語之下。
在「謎語的對錯=生死抉擇」的游戲規則下,人與神的對
抗,沖突反映的還不明顯嗎?了解希臘神話的人都知道,謎底
最終由英雄俄狄浦斯毫不猶豫地(注意這一點)回答出來:
「人!」而斯芬克斯則履行了所訂下的游戲規則,自己從懸崖上
摔下跌死了。在此次交鋒中是人神之爭。
猜謎本是游戲娛樂之事,沒想到得出正解的結果會如此
殘酷。只能是再次說明,在西方人的眼中,猜謎的過程是一件
多麼具有對抗性的事情。
相比起西方人猜謎語,中國人之間猜謎就要和諧多了。中
國的謎語最先開始是有功利作用的,最早的謎語可以上溯到
春秋時代,那時的諸侯和君王,自恃位高權重,對過於直白的
話聽不進去的。而策士們為了能夠將自己的主張傳達給君王
而又要注意將話說得委婉,曲折一些,就會借用謎語的形式來
表達意見。
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楚世家》
中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即位三年以來,不思進取,而是日夜
為樂,還開出規矩「誰敢說三道四的,殺無赦!」———對策士們
來說又是一場生死抉擇。這時大夫伍舉就給楚莊王出了個謎
語:「有一隻大鳥,停留在楚國的朝堂上,三年不飛,也不叫,請
問大王,這是什麼鳥呀?」
伍舉的語言既沒有越過楚莊王定下的規矩,同時一樣對
庄王的行為進行了諷喻。楚莊王當然聽出了他的意思,在這里
中國人表達方式與西方人直言直語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了。庄
王並沒有直接給出伍舉答案「就是指我呀!」而是也繞著彎地
作了回答:「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你
的意思我知道了。」於是君臣皆大歡喜,後來楚莊王果然勵精
圖治,成為一代霸主。在這里,猜謎成為了君臣之間交流的一
種方式,比起西方人之間猜謎劍拔弩張,相互對抗的架勢,中
國人更加含蓄。至於那種方式更佳,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了。
三、棋類游戲
棋類游戲應當是各種游戲中最具代表性的智力較量游戲
了。而在中西方的游戲中,我覺得最有可比性的棋類游戲是中
國象棋和國際象棋。象棋本是印度人發明的游戲,將殘酷的古
代戰爭場面,抽象在了有64個格子的棋盤上。然而傳入了兩
種不同的文化圈,在游戲規則上就產生了明顯的不同。我覺得
「中國象棋注重防禦,局面保守;國際象棋強調進攻,局面充滿
變數」。
首先從棋盤上看,中國象棋的棋盤比國象多了一道分界
「楚河、漢界」,將戰場分割為南北兩方,將各自固有的領地進
行了劃分。並且從開局伊始,就通過子力的平衡營造了一個堅
固的防禦工事。
再來看看棋子,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兩者關鍵的棋子都
是王將。在封建時代,君王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所以下棋的勝
負取決於王將的存亡。只要王將不被吃掉,就不能算失敗。在
這點上,兩者是沒有異議的。但是以其他的子對王的保衛重視
程度來看,外國象棋中「王」的待遇,顯然比不上中國象棋中
「將」,「帥」的待遇。在中國象棋中,保護王將的任務,除了有兩
名貼身侍衛「士」在九宮格之內為王擋駕之外,在領地之內的
區域還有「相」和「象」形成的外圍防禦圈。這就已經消耗了一
整盤棋中進攻力量的1/3,且不說還有「蹩馬腳」,「塞象眼」,
「相」和「象」不可跨越河界的游戲規則。這都無形中使中國象
棋棋子進攻的威力減弱,從而形成一種重防禦,力保本土不失
的態勢。往往是注重防禦的一方,在頂住對方的進攻之後,可
以獲得反敗得勝的機會。
如果將棋盤上的情形與實際的中國古代戰場進行類比的
話,不難發現許多文化上的相似之處。
中國古代社會屬於農業社會,並深受儒學「仁愛」思想的
影響,強調的是「安民守土」。中國歷代統一王朝的軍隊很少發
動大的對外侵略戰爭。反而多體現的是當外族入侵,為了保衛
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守土思想。遠的有明代著名將領
抵抗日本海盜,反抗入侵的戰爭,近的有中國近代八年抗日戰
爭。棋局小世界,濃縮的是世界大棋局。中國人追求穩定,注重
國土防禦的理念就體現在了象棋的棋盤上。
而在國際象棋中,棋盤沒有明顯的界限。哪一方勝利,所
有的地盤就都是它的。「王」的位置也很自由,「王」走到哪裡,
國土就到哪裡,很富有冒險精神。從局面來看,在開局初期,
「王」的位置靠後,被其他子團團圍住,看不出什麼。游戲後期
特別是殘局階段,「王」卻可以成為中堅的進攻力量。在棋盤
上,雙方的「王」相互對抗的局面經常出現,這點與中國象棋中
「將」,「帥」的位置完全不同。再看其他棋子的規則,都分別具
備不同的攻擊力,其中攻擊力最強的無疑是「後」,橫、豎、斜走
均可,可以控制1/3的戰場。即使是攻擊力最弱的「小兵」,在
連成兵陣之後,也會成為對手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特別是當
小兵一步一步沖到底線之後,就可以升格成為「王」以外的任
何兵種。試想當局面不利於你時,你靠將小兵推到底線進而升
變為最強的棋子「後」,局面是不是會發生徹底逆轉呢?
之所以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在規則上有許多差異,可能
的原因是中國象棋的成形期大致在宋朝時候,之後便沒有在
規則上有太大的變化,自然保留著許多封建社會的秩序觀和
等級倫理觀。國際象棋的定型期大致在文藝復興時期,而歐洲
的文藝復興,正是貫穿著強調人性解放思想的時代,文化的巨
變肯定會影響到社會結構的巨變,反映在棋盤上最好的例子
就是「小兵」。雖然出身低微,但是並不用視死如歸,只要邁步
向前,小兵也能當將軍,無疑正是人性解放思想在棋盤游戲上
的體現。
世界上的游戲有千百種,不同的歷史,社會背景下派生出
的游戲規則自然都會不一樣。筆者無意評判規則的優劣問題,
畢竟所談的內容是讓人娛樂,使人愉悅的游戲。在規則的差異
上,「求同存異,兼容並蓄」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德]斯威布.古希臘神話與傳說[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美]亨得里克.房龍.聖經的故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3]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40.
[5]劉適蘭.從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的異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J].武
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5).

9. 行動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區別

1、兩學說主張完全對立

行為功利主義:人在選擇行為時,必須估量自己的處境,直接根據功利原則行動,即選擇一種不僅為自己,而且能為所有與此相關的人帶來最大量的好結果,並能把壞結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行為。

規則功利主義: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范,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常見的應用可見於交通規則,不能像情境功利主義那樣,視哪種方法能取得最大快樂值而決定該往左開還是往右開,而是根據既定的規范。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那麼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樂值)。

2、判斷行為正當錯誤的觀點不同

行動功利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全部後果是決定該行為正當與否的唯一的、全部的標准,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結果的行為,就是正當的。

規則功利主義者則認為,這種觀點把全部道德責任問題都變成了對行為結果的算計,這至少部分地曲解了道德判斷的性質。

3、思考方式不同

例如,在決定人們是否可以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遵守諾言時,行動功利主義者考慮的是不避守諾言能否在總體上造成更好的結果,而規則功利主義者則要考慮在下述兩種情況中,何者能在總體上造成更好的結果,即

(1)人們都普遍遵循「只要對己方便,就可不遵守諾言」;

(2)要求人們「不論對己方便與否,都要遵守諾言。


(9)功利社會游戲規則擴展閱讀:

規則功利主義是一種頗為不同的觀點,也被認為是穆勒所創立而近來一直很流行的。

和規則道義論一樣,這種理論強調規則在道德中的重要性,並堅持認為,我們一般地說——如果不是永遠如此的話——人們是根據一條規則,如要說老實話這條規則,來斷定在特殊情況中應該怎麼辦,而不是根據在該特殊情況中,什麼樣的特殊行為會產生最好的結果作出這種斷定的。

但是,與道義論不同,規則功利主義又認為,我們總是根據哪些規則會為每一個人增進最大的普遍善來決定我們所採取的規則,這就是說,問題並不在於哪一個行為具有最大的效用,而在於哪一條規則具有最大的效用。

功利原則在通常情況不是用於決定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特殊行為(這通常是由規則來決定的),而是用於決定採取什麼樣的規則。必須在功利基礎而不是在任何其他基礎上來選擇、維持、修改和更換規則。功利原則仍然是終極標准。

但要從規則的角度而不是從具體判斷的角度來引用這一原則。從貝克萊到R·B·布蘭特一些作者都宣揚這種觀點。

參考資料:網路-行為功利主義

參考資料:網路-規則功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