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極的資料
北極的范圍,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並不僅僅限於北極點,而是指北緯66°34′(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 1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C等溫線(海洋以5°C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 700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1 200萬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范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 000萬平方千米。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准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極地的時間,對於極點來說,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區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准,這的確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由於缺乏共同標准,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只好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因此,科學家們在南極考察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啦」,因為他們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南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隻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北極的氣候,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C。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C。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C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C的氣溫。
就整體而言,北極地區的平均風速遠不及南極,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風速也僅達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歐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溫度保持在2~12°C之間,甚至位於北緯69°的摩爾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凍港。在那個地區,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風也比較少見。但由於格陵蘭島、北美及歐亞大陸北部冬季的冷高壓,北冰洋海域時常會出現猛烈的暴風雪。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極內陸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於100~250毫米之間,格陵蘭海域則達到每年500毫米。
北極的生命
與南極大陸不同,北極的生命活動非常活躍。有900種顯花植物,上百萬只北美馴鹿,數萬頭麝牛,上千隻一群的北極兔,峰年時每公頃多達1 500隻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鳥類的1/6在北極繁育後代,而且至少有12種鳥類在北極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葉中,可以見到長尾鳧、赤頸鳧、短頸小野鴨、斑背潛鴨、鵲鴨、秋沙鴨、黑鳧、雪鵝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極雷鳥、貓頭鷹等。渡鴉、海雀、北極燕鷗和黑冠蒼鷺在天空飛翔,灰熊、北極狐、北極狼在苔原草甸上巡遊,茴魚、北方狗魚、灰鱒魚、鯡魚、胡瓜魚、長身鱈魚、白魚及北極鮭魚在河湖中嬉戲。在北冰洋廣闊的水域中還有上百萬只各種海豹,20萬頭海象,數千頭角鯨和白鯨,2萬只北極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北極地區生活著至少已有上萬年歷史的當地居民——因紐特人、楚科奇人、雅庫特人、鄂溫克人和拉普人等。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北極的生命與南極的生命一樣學會了與白色環境協調適應的本領。麝牛在-40°C氣溫下悠然自得地尋找埋在薄雪下的植物殘莖。北美馴鹿群則在泰加林帶北側躲過嚴冬,春天再重返苔原。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層不足50厘米,落葉松和針木卻可順利生長,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凍層,為抵禦狂風,都很矮小,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長,如爬地柳(北極柳樹)、黑魚鱗松等。寒冷北極的樹木生長得很慢,在泰加林與苔原交接地帶,2米高的樹木可能已超過300歲。苔原的許多地衣、苔蘚,甚至顯花植物在0°C以下的環境中照樣可以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質積累)。科學家發現某些地衣在-20°C時仍可生長,一些苔蘚在-10°C時還能繼續生長,甚至連山酸模、爬地杜鵑、冰川笆莨等顯花植物亦能在-5°C時保持生長勢頭。
北極的石油資源,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與化學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以及如水力、風力等恆定資源。如果按照廣義的資源定義,則還應算上軍事資源、科學資源、人文資源、旅遊資源等等。
談到北極資源種類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當然是能源中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據保守的估計,該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1 000億~2 000億桶,天然氣在50萬億~80萬億立方米之間。可以看出,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油氣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北極將成為人類最後的一個能源基地。
北極的煤炭資源,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資源豐富,屬尚未開發的地區之一。地質學家估計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4 000億噸煤貯藏於此,不亞於我國享譽海內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極西部煤藏的理論儲煤量為30億噸,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質量最高、用最簡便的常規露天採掘技術便可開採的煤田。西伯利亞的煤炭儲量比中國的大同、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計為7 000億噸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過全球儲煤量的一半。
北極不僅煤炭資源豐富,而且煤質優良。西部的煤經過了1億年古老的地質形成過程,是一種高揮發煙煤,其平均熱值超過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0.1%~0.3%),低灰(10%),低溫(含水5%)。北極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潔凈的煤,具有極高的蒸汽和煉焦質量,可直接用於能源和工業原料。
北極的礦產資源,北極能源以外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例如科拉半島的世界級大鐵礦便是盡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著經過該鐵礦的經度線(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對稱的地方(66°~73°S),剛好就是南極大陸的查爾斯王子山。而查爾斯王子山的世界級大鐵礦也是舉世聞名的。在南、北極對稱的地方都出現世界級的大鐵礦,這種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純屬偶然,還是與南、北磁極的位置,或者與大陸漂移有什麼關系,目前還說不清楚。
除鐵礦外,北極還擁有大量其他礦產資源。諾里爾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銅鎳鈈復合礦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貴金屬(如金)和金剛石礦產對前蘇聯開發遠東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著名的科累馬地區。在阿拉斯加,據估計庫茲布北部的紅狗礦山擁有8 500萬噸礦石,其中含鋅17%,鉛5%,銀每噸75克,它已成為價值111億美元(1983年價)的世界級大礦。考明克跨國礦業公司和那納公司正在對紅狗礦山進行聯合開發。
在阿拉斯加朱諾石英脈型金礦區,從1880年到1943年已生產了108.5噸黃金,估計尚有13.2噸待開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礦曾產金24.8噸,仍含9.3噸待開采。貴金屬礦的開發在白令海峽兩岸此起彼伏。另外,格林克里克銀礦是全美最大的潛在銀礦,1988年開發後,生產能力為日處理1 000噸礦石,估計可采10~30年。
除上述礦產資源外,那裡還儲有鈾和鈈等放射性元素,被稱為戰略性礦產資源,如威爾士王子島上的鹽夾礦就蘊藏有28.5萬噸鈈礦石。
北極的海洋哺乳動物,北極海域海洋哺乳動物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悲慘的經歷。溫順的北極海象,雄性體重可達1 360千克,它們常常數十頭甚至數百頭一起聚集在海灘上鼾聲大作,高枕無憂。由於它們的長牙可做牙雕工藝品,肉可食用,皮可製革,所以成為人們捕獵的對象。200年來,它們的數量從50萬頭下降到瀕臨滅絕的邊緣。從70年代起,由於人們採取保護措施,才使其得以繼續繁衍。
北極海豹與南極的毛皮海豹的生活習性有些近似。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一起,家長通常是一頭體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統治著50頭左右體重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們的子女。由於它們的毛皮在市場上極受歡迎,原有的數百萬頭幾乎被斬盡殺絕。後來它們幸而與北極海象一起受到保護,才使北極海豹的數量從近年開始回升。
北極海域的鯨類只有6種,而且數量遠遠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鯨和白鯨卻是世界鯨類中最珍貴的品種。
北冰洋及鄰海一些水域強大的水生動物生產力已經導致了世界級商業性捕撈業的發展。北極海域的經濟魚類主要有北極鮭魚、北極墨魚、蝶魚和毛鱗魚。與其他海洋生物資源相比,魚類資源目前仍較豐富。巴倫支海、挪威海和格陵蘭海都屬世界著名的漁場,近年捕魚量約佔世界的8%~10%。
然而,雖然北極水域的水產資源如此豐富,但是仍然需要採取謹慎態度。人們不會忘記斯特勒海牛的悲劇。這是一種曾廣布北極淺水區的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體長10米,肉味鮮美。維圖斯·白令率領的俄國探險隊於1741年在堪察加白令島水域首次發現。然而僅僅27年後,最後一頭斯特勒海牛被人類捕殺,這一物種便在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B. 北極的風光
北極就在地球的北緯66°30′度。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北回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答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冰冷的海水攜帶著冰山從北冰洋流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游生物,這為夏季在這里築巢的數百萬只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圍的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平坦,沒有樹木生長。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季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同時,狼和北極熊等食肉動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動物得以存活。北極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以來,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在這里世代繁衍聲息。最近,這里發現了石油,因而許多人從南部來到這里工作。
C. 反恐行動北極統一掛機房的密碼是多少
天天更新
D. 北極的北極簡史
【古中國人在北極】
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後,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著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倫人心目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著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於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華民族也同樣經歷過「以我為中心」的階段,漢族人奉軒轅氏黃帝為祖先,後來發了大洪水,他的孫子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業未竟而被天帝所殺。鯀的兒子禹繼續完成父親的事業,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裡所講的事情。但是中國神話中的大禹,不僅是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遊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後,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23.35萬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可見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處於四海環繞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邏輯地自稱為「中央之國」,即中國。
後來,大禹又親自去天邊探險,順便開展外交活動。他往東到過「扶桑」,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到過「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過「鳥谷國」、「黑齒國」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國」。他向南到過「交趾」,翻越天氣極熱的九陽之山,到了「羽人國」、「裸民國」和「不死國」。往西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國」,見到了只飲露水不食五穀的人;還到過堆滿黃金的「積金山」,見過「奇腦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過「令正國」、「犬戎國」,又穿過積石山,到北海拜訪了兼任海神與風神的禹疆。大禹告別禹疆後本打算回家,卻又在茫茫風雪中迷了路,反倒愈發向北走去,最後竟到了一個叫做「終北國」的地方。這個「終北國」,也許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北極探險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記錄。盡管這次記錄出自於神話故事,盡管當時大禹的足跡可能遠遠沒有到達北冰洋岸邊,但這畢竟是炎黃子孫5000年文明史中與北極有關的並值得感嘆的一筆。
【古希臘人在北極】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人類將目光投向北極,最早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因為,據說北極圈首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發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周期性地循環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33′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事實上,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學派極端鄙視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陸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陸。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於是,有一個叫畢則亞斯的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風帆,開始了文明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北極的沖擊。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到達了冰島或者挪威中部,可能進入了北極圈。公元前325年,畢則亞斯回到了馬塞利亞(今法國馬賽)。
【冰島、格陵蘭島的發現】
畢則亞斯之後1200年,一個叫奧塔的古斯堪的納維亞貴族於公元870年第一次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海角,轉過科拉半島而進入白海。與奧塔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尋找新的土地,結果發現了冰島。
而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名挪威海盜,叫紅臉艾力克。他在當時已屬挪威管轄的冰島連續兩次殺人之後,被驅逐出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無篷船里,懷著一線希望,硬著頭皮往西劃去。經過了一段相當艱苦的航行之後,他終於看到了一片陸地。當時的氣候正處於全球小溫暖期的最佳氣候階段(歐洲人稱作「中世紀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蘭島那樣的高緯度地區也變成適於生命的環境。紅臉艾力克在那裡住了3年,覺得那裡是一塊很好的土地,於是決定回冰島去招募移民。為了使這個地方聽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格陵蘭,即綠色的大地。當然,當時格陵蘭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攜帶著他們的家財和牲畜渡海而來。
此後,格陵蘭島發展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在其鼎盛時期,居民點有280多個,人口達數千人,建有教堂17個,不僅與歐洲建起了通商關系,羅馬教皇甚至還派人來徵收教區稅。
然而,500年之後,即公元1500年前後,隨著世界氣候的又一次波動(進入小冰期),那裡的天氣變得寒冷起來,於是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世外桃源,漸漸進入沉寂狀態。北極人類活動的這一個時期,可以稱為自發的地域發現時期。
【北極航線時期】
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
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軀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並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飢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1610年,受雇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國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沖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616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千米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制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國人帕瑞船長堅持沖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千米,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千米。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82°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1878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
E. 關於北極的資料
北極
北極在哪裡?
北極就在地球的北緯66.5度(北極圈)內。
北極在哪裡呢?記得上小學時,地理課老師教我們如何看地圖,諄諄教導了許多,最終我只牢牢記住一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長大後參加南極考察,人家問我南極究竟在什麼地方,我說一直向南,很遠很遠,一直走到世界的盡頭。
北極地區的范圍
然而地球是圓的,對於地球這樣一個球體來說,哪裡算是盡頭呢?於是苦思良久,終於大悟:原來竟如此簡單,南極就在前後左右都是朝北的地方。現在推而論之,如果要問北極在哪兒,那就是前後左右都朝南的地方。當然,這僅僅指的是地理極點而已,也就是地球自轉軸與固體地球麥面的交點。當你站在極點上,只需原地轉一圈,便可自豪地宣稱「已經環球一周」。
除了可以很方便地「環球一周」以外,到達極點的人們也有另一個傷腦筋的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時間。大家知道,人類把地球按照經度線分成了不同的時區,每15o一個時區,全球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1小時。根據約定,從位於180o經線的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零時起,世界第一個時區就算開始了新的一天。世界各國一般按照各自首都所在時區規定本國的地方時間。例如,北京9月1早晨8點開始上班上課時,巴黎卻剛進入9月1日,恰好是凌晨1點,夜色正濃;而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人們則剛結束8月31日的工作,回到家裡用晚餐,並在餐桌旁議論著孩子們是否做好了明天開學的一切准備。這就是所說的「時差」。
而對於極點來說,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區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准,這的確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由於缺乏共同標准,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只好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因此,當我們在南極考察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啦」,因為他們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南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隻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其實,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並不僅僅限於北極點,而是指北緯66o33′(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1.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等溫線(海洋以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7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200萬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布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范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000萬平方公里。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准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北冰洋的洋流
雪之魂
北極地區屬於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極大陸那樣經歷數百萬年積累起數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蓋海洋總面積的73%,約有1000~1100萬平方公里,夏季覆蓋53%,約有750~800萬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狂濤與堆積冰
海冰南界不固定,隨著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往往能變動幾百公里。在風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疊積並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見的絕大多數冰山指的是那些從陸緣冰架或大陸冰蓋崩落下來的直徑大於5米的巨大冰體。大型的桌狀冰山的厚度一般可達200~300米,平均壽命長達4年。如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特別巨大的冰山,長數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陸地橫亘在暗灰的海面上。
冰蘑菇
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與來自格陵蘭等島嶼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隨海流進人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個別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緯40o。1912年世界最豪華的客輪「泰坦尼克」號首航時就撞上了一座從北冰洋漂出的冰上而沉沒,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慘劇。
北冰洋表層環流圖
盡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蓋,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樣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規律流動著。如果說潮汐是大海的脈搏,那麼海水的環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層環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兩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爾根海流,這支高鹽度的暖流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沿陸架邊緣作逆時針運動;另一支是從楚科奇海進來,流經北極點後又從格陵蘭海流出,並注入大西洋的越極洋流(東格陵蘭底層冷水流)。它們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徵,如水團分布,北冰洋與外海的水交換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據最新統計的觀測數據,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公裏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立方公裏海水,而周邊陸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公里淡水。這樣,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須以每年10.5萬立方公里的規模,經過深2700米,寬450公里的弗拉姆海峽湧入北大西洋。這些北冰洋洋流對於北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特徵及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冰洋的島嶼
北冰洋周邊的陸地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歐亞大陸,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兩部分以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分隔。如果用地質學家的眼光來看,這兩部分陸地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隱性地殼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殼)年齡則年輕得多,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才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
阿拉斯加低平海岸
北冰洋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有陡峭的岩岸及峽灣型海岸,有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瀉湖型海岸和復合型海岸。寬闊的陸架區發育出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北冰洋中島嶼眾多,總面積約380萬平方公里,基本上屬於陸架區的大陸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218萬平方公里,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格陵蘭島現有居民約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蘭人,其餘主要為丹麥人。最大的群島則是加拿大的北極群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群島中面積最大的是位於東北的埃爾斯米爾島,該島北部的城鎮阿累爾特已經超過北緯82o,因而是當今許多北極點探險隊的出發地。
北冰洋堆積冰牆
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84%)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公里,佔全球淡水總量的5.4%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米。
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裡,降雪無法融化,於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鬆柔軟,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稜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冰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820公斤。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厘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100萬年以上。
狂風的足跡
與南極一樣,北極地區的陸地與島嶼上的茫茫冰蓋,看上去遼遠而寧靜,似乎代表某種永恆的靜止。但是實際上,由於冰雪自身的重量,陸地冰蓋不斷地向海岸方向移動,這種移動深沉緩慢而又無可阻擋。格陵蘭島內陸冰蓋的年平均移動速度是幾米,而在沿海則可達100~200米。至於那些巨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謂冰川,實際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數十億至數百億噸的冰雪在冰川運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靜靜地推擠著、摩擦著、移動著。它們緩緩地,但卻一往無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後驚天動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蓋移動,最後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僅以這種方式,格陵蘭島的陸地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達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蘭島每年通過降雪而累積的總冰量卻是大約170立方公里。但是與南極的情況一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能肯定回答,格陵蘭島的大陸冰蓋究竟是在緩慢增長,還是在漸漸消亡。
北極的氣候
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的氣溫。
越是接近極點,極地的氣象和氣候特徵越明顯。在那裡,一年的時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時節,太陽也只是遠遠地掛在南方地平線上,發著慘淡的白光。太陽升起的高度從不會超過23.5°,它靜靜地環繞著這無邊無際的白色世界緩緩移動著。幾個月之後,太陽運行的軌跡漸漸地向地平線接近,於是開始了北極的黃昏季節。
北冰洋之春
很多攝影愛好者對於日出日落的豐富色彩和壯麗景色十分嚮往,他們往往辛苦等待很多天,才能憑運氣抓住寶貴的幾秒鍾拍攝下最美麗的畫面。如果他們到北極來,捕捉日出日落的美景該是多麼容易。因為在這里,每個黎明或者黃昏都能持續一兩個月,這么長的時間足夠攝影家們細細地把握時機拍出最美好的照片來。這里的整個秋季就是一個黃昏,隨之而來的將是漫漫長夜。極夜又冷又寂寞,漆黑的夜空可持續五六個月之久。直到來年3、4月份,地平線上才又漸漸露出微光,太陽慢慢、慢慢地沿著近乎水平的軌跡露出自己的臉龐——北極新的一年的黎明開始了。
就整體而言,北極地區的平均風速遠不及南極,既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風速也僅達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歐海域,主於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溫度保持在2~12℃之間,甚至位於北緯69°的摩爾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凍港。在那個地區,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風也比較少見。但由於格陵蘭島、北美及歐亞大陸北部冬季的冷高壓,北冰洋海域時常會出現猛烈的暴風雪。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極內陸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於100~250毫米之間,格陵蘭海域則達到每年500毫米。
古中國人在北極
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後,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著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倫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著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於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華民族也同樣經歷過「以我為中心」的階段,漢族人奉軒轅氏黃帝為祖先,後來發了大洪水,他的孫子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業未竟而被天帝所殺。鯀的兒子禹繼續完成父親的事業,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裡所講的事情。但是中國神話中的大禹,不僅是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遊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後,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23.35萬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可見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處於四海環繞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邏輯地自稱為「中央之國」,即中國。
後來,大禹又親自去天邊探險,順便開展外交活動。他往東到過「扶桑」,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到過「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過「鳥谷國」、「黑齒國」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國」。他向南到過「交趾」,翻越天氣極熱的九陽之山,到了「羽人國」、「裸民國」和「不死國」。往西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國」,見到了只飲露水不食五穀的人;還到過堆滿黃金的「積金山」,見過「奇腦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過「令正國」、「犬戎國」,又穿過積石山,到北海拜訪了兼任海神與風神的禹疆。大禹告別禹疆後本打算回家,卻又在茫茫風雪中迷了路,反倒愈發向北走去,最後竟到了一個叫做「終北國」的地方。這個「終北國」,也許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北極探險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記錄。盡管這次記錄出自於神話故事,盡管當時大禹的足跡可能遠遠沒有到達北冰洋岸邊,但這畢竟是炎黃子孫5000年文明史中與北極有關的並值得感嘆的一筆。
古希臘人在北極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人類將目光投向北極,最早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因為,據說北極圈首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發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周期性地循環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o33′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事實上,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學派極端鄙視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陸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陸。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於是,有一個叫畢則亞斯的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風帆,開始了文明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北極的沖擊。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到達了冰島或者挪威中部,可能進入了北極圈。公元前325年,畢則亞斯回到了馬塞利亞(今法國馬賽)。
冰島、格陵蘭島的發現
畢則亞斯之後1200年,一個叫奧塔的古斯堪的納維亞貴族於公元870年第一次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海角,轉過科拉半島而進入白海。與奧塔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尋找新的土地,結果發現了冰島。
而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名挪威海盜,叫紅臉艾力克。他在當時已屬挪威管轄的冰島連續兩次殺人之後,被驅逐出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無篷船里,懷著一線希望,硬著頭皮往西劃去。經過了一段相當艱苦的航行之後,他終於看到了一片陸地。當時的氣候正處於全球小溫暖期的最佳氣候階段(歐洲人稱作「中世紀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蘭島那樣的高緯度地區也變成適於生命的環境。紅臉艾力克在那裡住了3年,覺得那裡是一塊很好的土地,於是決定回冰島去招募移民。為了使這個地方聽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格陵蘭,即綠色的大地。當然,當時格陵蘭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攜帶著他們的家財和牲畜渡海而來。
此後,格陵蘭島發展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在其鼎盛時期,居民點有280多個,人口達數千人,建有教堂17個,不僅與歐洲建起了通商關系,羅馬教皇甚至還派人來徵收教區稅。
然而,500年之後,即公元1500年前後,隨著世界氣候的又一次波動(進入小冰期),那裡的天氣變得寒冷起來,於是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世外桃源,漸漸進入沉寂狀態。北極人類活動的這一個時期,可以稱為自發的地域發現時期。
北極航線時期
——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
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軀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並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飢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1610年,受雇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國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沖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616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制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國人帕瑞船長堅持沖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公里。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82o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1878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
北極的氣候
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
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零下50多攝氏度。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只有風裹著雪四處掃盪。
到了四月份,天氣才慢慢暖和起來,冰雪逐漸消融,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小溪出現潺潺的流水;天空變得明亮起來,太陽普照大地。
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綠色,動物開始活躍,並忙著繁殖後代。在這個季節,動物們可獲得充足的食物,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的秋季非常短暫,在九月初,第一場暴風雪就會降臨。北極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
在北極,太陽永遠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時節,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過23.5度。北極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蘭海域可達 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陸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F. 北極溫度是多少
北極各地區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在-40℃至0℃之間,冬季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氣溫可低至-50℃以下。七月份的平均氣溫在-10℃至10℃之間,某些地區夏季最高溫度可達30℃以上。
北極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短暫涼爽。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多樣,但冬夏二季都會經歷極端的日照變化。部分地區終年被冰雪覆蓋(海冰、冰川或積雪)。此外絕大部分地區每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地表都有冰雪。
(6)北極掛機61擴展閱讀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3日發布的2016年《北極年度報告》指出,北極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高,導致冰雪大幅度消融,並給這一地區的生物生長和人類活動帶來負面影響。這份報告由全球61名科學家完成,時間跨度從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
報告指出,北極地區升溫速度是其他地方的兩倍以上,陸地年度平均氣溫比1900年高3.5攝氏度。今年8月,北極地區巴倫支海、楚科奇海和格陵蘭島東西海岸外海的海面溫度比1982年至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5攝氏度。氣象學家指出,化石燃料燃燒導致溫室氣體增加、厄爾尼諾現象等因素都會導致氣候變暖。
G. 北極掛機今天的密碼是多少
你打開北極掛機軟體的時候 右下角會彈出一個對話框上面有寫
H. 反恐行動,北極掛機 我進了房間了 然後按北極掛機開始,之後在木木裡面還是會被提出房間,說太久沒操作
1、HOME鍵是開始聽到提示音之後才開始,如果沒有提示音,就無法掛機。2、還有家庭用戶、網吧用戶的客戶端選擇了嗎,如果沒選擇還是不能掛機。3隻能在經典木乃伊模式可以掛機,別的模式都不能、
I. 北極的文明起源
【古中國人在北極】
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後,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著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倫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著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於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華民族也同樣經歷過「以我為中心」的階段,漢族人奉軒轅氏黃帝為祖先,後來發了大洪水,他的孫子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業未竟而被天帝所殺。鯀的兒子禹繼續完成父親的事業,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裡所講的事情。但是中國神話中的大禹,不僅是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遊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後,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23.35萬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可見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處於四海環繞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邏輯地自稱為「中央之國」,即中國。
後來,大禹又親自去天邊探險,順便開展外交活動。他往東到過「扶桑」,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到過「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過「鳥谷國」、「黑齒國」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國」。他向南到過「交趾」,翻越天氣極熱的九陽之山,到了「羽人國」、「裸民國」和「不死國」。往西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國」,見到了只飲露水不食五穀的人;還到過堆滿黃金的「積金山」,見過「奇腦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過「令正國」、「犬戎國」,又穿過積石山,到北海拜訪了兼任海神與風神的禹疆。大禹告別禹疆後本打算回家,卻又在茫茫風雪中迷了路,反倒愈發向北走去,最後竟到了一個叫做「終北國」的地方。這個「終北國」,也許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北極探險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記錄。盡管這次記錄出自於神話故事,盡管當時大禹的足跡可能遠遠沒有到達北冰洋岸邊,但這畢竟是炎黃子孫5000年文明史中與北極有關的並值得感嘆的一筆。
【古希臘人在北極】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人類將目光投向北極,最早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因為,據說北極圈首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發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周期性地循環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33′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事實上,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學派極端鄙視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陸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陸。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於是,有一個叫畢則亞斯的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風帆,開始了文明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北極的沖擊。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到達了冰島或者挪威中部,可能進入了北極圈。公元前325年,畢則亞斯回到了馬塞利亞(今法國馬賽)。
【冰島、格陵蘭島的發現】
畢則亞斯之後1200年,一個叫奧塔的古斯堪的納維亞貴族於公元870年第一次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海角,轉過科拉半島而進入白海。與奧塔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尋找新的土地,結果發現了冰島。
而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名挪威海盜,叫紅臉艾力克。他在當時已屬挪威管轄的冰島連續兩次殺人之後,被驅逐出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無篷船里,懷著一線希望,硬著頭皮往西劃去。經過了一段相當艱苦的航行之後,他終於看到了一片陸地。當時的氣候正處於全球小溫暖期的最佳氣候階段(歐洲人稱作「中世紀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蘭島那樣的高緯度地區也變成適於生命的環境。紅臉艾力克在那裡住了3年,覺得那裡是一塊很好的土地,於是決定回冰島去招募移民。為了使這個地方聽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格陵蘭,即綠色的大地。當然,當時格陵蘭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攜帶著他們的家財和牲畜渡海而來。
此後,格陵蘭島發展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在其鼎盛時期,居民點有280多個,人口達數千人,建有教堂17個,不僅與歐洲建起了通商關系,羅馬教皇甚至還派人來徵收教區稅。
然而,500年之後,即公元1500年前後,隨著世界氣候的又一次波動(進入小冰期),那裡的天氣變得寒冷起來,於是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世外桃源,漸漸進入沉寂狀態。北極人類活動的這一個時期,可以稱為自發的地域發現時期。
【北極航線時期】
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
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軀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並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飢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1610年,受雇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國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沖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616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1725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巨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制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1819年,英國人帕瑞船長堅持沖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公里。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82°45′的地方。
1831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1845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1878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1905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
J. 北極:靠近哪個國家
靠近北極的國家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格陵蘭島,冰島,挪威。
1、俄羅斯
俄羅斯位於30°~180°E,50°~80°N,地跨歐亞兩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2、美國
美國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面積93726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3、加拿大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約在北緯41°~83°、西經52°~141°之間,西北部鄰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北與格陵蘭隔戴維斯海峽和巴芬灣遙遙相望,南接美國本土,北靠北冰洋,北極圈穿過北部。
4、丹麥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的東北部,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全島面積約為216.61萬平方千米,海岸線全長3.5萬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
5、冰島
冰島位於北大西洋中部,北邊緊貼北極圈,冰島1/8被冰川覆蓋,冰川面積佔1.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4970公里。北臨格陵蘭海,西北隔丹麥海峽和格陵蘭相鄰,東北部為挪威海。
6、挪威
挪威,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北部,西臨挪威海,與丹麥隔海相望。國土包括斯瓦爾巴群島(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布維島-挪威自然保護區)揚馬延島等屬地。地處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東鄰瑞典,東北與芬蘭和俄羅斯接壤,南同丹麥隔海相望,西瀕挪威海。
(10)北極掛機61擴展閱讀
北極氣候: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3℃左右。
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以及海陸分布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地區也曾記錄到-63℃的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