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朝官话是闽南语,宋朝是粤语…明朝是吴语,只有清朝官话才是现在普通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经过一番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两汉一共长达400多年,如此长时间的稳定的统一王朝,为中国人(或华夏人、汉人)这个群体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于是,汉民族以及相对统一的汉语形成。 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自周朝以来,就有一种主导的语言。周秦时,这种主导语言叫做“雅言”。西汉时期则称作“通语”。西汉的首都在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所以西汉通语应该是继承自周秦雅言的关中话。到东汉则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了官话。魏晋继承东汉则不用多言。 西晋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晋室内乱之时攻陷洛阳,史称“永嘉之乱”或“五胡乱华”。“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汉人纷纷南渡,越过淮河或更越过长江。这些侨民主要落户在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这些中原士族同时也把洛音也带到了江淮一带,与当地土著的吴语产生交融。而此时的中国北方则是一片种族混乱屠杀的状况直至最终形成汉胡混血政权。中国就这样一分为二,形成了长达近300年的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也“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以南京为中心的东晋南朝作为汉人的正统王朝,传承了中原的优秀文化,繁盛一时,史称“六朝文化”,而当时“南染吴越”的金陵音也就是中国的官话。 终于,隋统一了中国。与秦一样,这个伟大的统一王朝仅仅传了两代就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强盛的唐朝。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故而华夏正朔再次北归。金陵音与长安音则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日本人在六朝的时候就输入了南京的“吴音”,到唐朝则重新把长安的“汉音”带回日本,有“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之说。 唐末北方战火纷飞,大量中原居民南迁,经历五代,宋一统天下。因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随后金灭北宋,宋迁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迁至杭州、南京、扬州一带。杭州因被吴语包围,故而迁至杭州的中原音最终消亡。而南京、扬州作为吴语的北缘,则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随后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蒙古人对中国北方实行种族灭绝的屠杀,以至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黄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灭。南宋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头彻尾的亡国,南宋的军队和政权被蒙古人一直追杀到广东崖山,然后南宋丢失了全部的陆地,几十万南宋军队在海上与蒙古人决战并全军覆没,最终大臣背着还是小孩的南宋皇帝跳海自尽。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自此起,中国再也不是过去的中国,汉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的、彻底的丢失了政权。大量汉族精英被屠戮,文明的传承被割裂,中华上古、中古以来形成的文明被极度摧残。 元朝国祚不到百年,朱元璋就“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大明朝横空出世。因蒙古人的屠杀,到明初中国的人口极度不平衡。于是朱元璋就从因位于山区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迁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从江南迁移民众至江淮,并从湖广调人填四川。此时环视中国,河洛早不是那个河洛,齐鲁早不是那个齐鲁,燕赵早不是那个燕赵,整个北方都不同程度的被胡化,而尤以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为最,最后一个汉人的首都杭州也相当程度的被越人和吴语所同化。只剩下南京、扬州、镇江一带才保留了一些相对纯正的中原人的血脉和语音。 作为“再造华夏”的一个部分,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雅音为正,事实上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这就是明朝的官话。明朝的官话后来就形成了今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事实上,今日我们所能够清晰的追慕到的最远的文明就是明朝,无论是文化、语言、艺术还是建筑。因为让中国第一次彻底“亡国亡天下”的元朝就像一把刀,很大程度上斩断了中国近古与中古、远古的联系。是伟大的明朝再造了华夏,让我们能够隐约触摸到宋朝以及宋之前我们的祖先的文明。 朱棣篡位之后,明朝迁都至北京。但整个明朝,南京都保留着与首都同样的建制,南京的周边也被称为“南直隶”(即今日的江苏、上海和安徽),而且中国的官话一直都是以南京的下江官话而不是北京话为正统(这在欧洲传教士的书籍中得到了印证)。事实上,明朝的北京话与南京话是比较接近的,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从南京以及附近一带带去了大量的人口,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础。 明末,趁着中国内乱之际,满人趁机入侵中国,最终夺取了政权,并强迫汉人剃发易服,这在江苏一带遭受到了最强烈的抵抗。于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之屠等等,满人在长江下游制造的屠杀惨案不断,而这里正是自南宋以来中国千年的文化、经济中心和主要人才出产地。满人入关后,中国的总人口降为明末的一半。中国的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莫过于高智商的精英人才被屠戮,精英是文明的主要载体,所以精英的被屠戮等同于文明的被摧残。 清朝,北京迅速的被胡化。北京内城居住的满人贵族本来根本就不会说汉语,后来鹦鹉学舌的说中国的官话,但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这些都是满人阿尔泰语系的特征。这种北京的内城话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到清朝中后期,这种方言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乃至现在普通话的基础。 后来,孙中山领导的民国灭亡了满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再造华夏。而且与东晋、明朝一样,新的汉族政权同样定都在南京,这个汉民族的复兴圣地。华夏正朔再次转向长江下游。这也印证了,南京一带更能代表汉民族那多遭劫难、几乎遗失的文明,这里较多的继承了华夏的正统因素。但好景不长,在民国复兴之际,倭寇入侵,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由此出现了较大的人口真空。于是大量的安徽、河南流民落户在了南京,南京的方言也被显著的改变了。今日的南京话,已经与原先的下江官话有着显著的差别,与安徽东部的方言几乎无异,非常的接近普通话。 倭寇的入侵,更是相当程度的导致了民国在后来内战中的失败。对于中华民国,我是怀有相当的好感的,虽然她也有众多的问题和缺陷。民国再造华夏,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政权,使得中国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许多的“第一个”都是始自民国。可惜中华民国在内忧外患中最终覆灭,让中国走上了数十年信仰混乱、文化扭曲、经济倒退的歧途,直到今日都积重难返。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当永载青史,其历史地位虽然现在遭受人为的贬低,但历史终将回归大道。 民国覆灭之后,首都迁至了北京,新中国的一切开始以北京为中心而构建。某种程度上,这造成了一种有悖于中华民国努力方向的“反汉化”。曾经躲在北京阴暗角落里的满遗们终于看到了阳光。中国人已经逐渐远离并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优秀文明和曾经使用过的语言。 中国的官话,就像两个轮回,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金陵;然后再到长安,到洛阳,又回到金陵。在这个轮回变换的过程之中,历史上中国官话的各个瞬间被中原的移民带到了东南沿海各省并以某种方式保存了下来。比如,据说客家、闽南话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话,而粤语则比较接近秦汉时期的关中话。但东南沿海各省因为位于丘陵地带,位置偏远、人口较少,交通也很不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迁移并没有政权的跟随,故而终究难以左右中国的主流,他们所保存的语言也难以反哺那个不断动乱变迁的中原。历史上中原文明的碎片,就这样被边缘化为各种方言。只有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一带,因为南迁的首都无一例外的全部落户在此,给这片土地打上了中华正朔的烙印,加之这里土地富饶、人口众多,才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和影响整个中国的进程。 回到现在,让我们再看看现在的下江官话,这个接近明朝官话的方言。下江官话现在分为两个亚区,一个是洪巢片,以扬州话为代表;一个是通泰片,以泰州话为代表。在北大中文论坛的方言版上,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扬州话是相对最理想的国语。因为扬州话声音好听,保存了汉语的重要特征入声,而且使用范围较广——这证明扬州话可能最接近明代的官话,因为只有官话才可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被推广。今日的南京话,已经很难再代表那曾经的国语了,好在我们还有扬州的幸存。 有很多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叹息也好,扼腕也罢,都已经无济于事。经过蒙、满奴役了三百多年的汉人,到清末的时候,已经从汉唐高贵的子民沦为劣等低贱贫穷的半野蛮人,诚惶诚恐、亦步亦趋的拷贝西洋或东洋的文明成就,仿佛这个民族从来就是这样的落后。而本是偏远蛮夷的日本和韩国,却因为保留了汉唐宋明珍贵的文明碎片而最终从蛮夷走向中华,成为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强国。 中国现在的官话,恐怕是再难动摇了,但积满灰尘的中华正朔,或许在将来还能再次被擦亮。
B. 京剧中所谓“中州韵、湖广音”是什么意思
中州韵是我国近代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中州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分韵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样,都跟皮黄戏的“十三辙”很相近。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湖广是古代行政区划的说法,有所谓“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湖南就是湖广南路,湖北就是湖广北路。
湖广音,简单说就是这方区域(主要是湖北)的方音,是京剧语音系统里影响最大的一种
C. 请问大家古曲高山流水究竟有多少个版本啊,我很喜欢的这个版本
琴 曲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D. 京剧“中州音湖广韵”的中州指哪里,湖广韵是何韵
中州音,指的是洛阳的读书音。
湖广韵,指的是湖北的韵调。
京剧的韵白一般认为是遵循中州音韵系统的,但是调值上接近于湖北方言。
E. 《中原音韵》系韵书主要有哪些
《中原音韵》系韵书主要有
《中原雅音》元
《中原音韵版》元
江西高安权
周德清
著
《中州乐府音韵类篇》元
燕山
卓从之
(疑改编自周德清初稿)
《琼林雅韵》明
宁献王
朱权
著
《韵略易通》明
云南
兰茂
著
《菉斐轩词林要韵》
明
下邳
陈铎
著(伪托南宋绍兴二年刊)
《中州音韵》明
吴兴
王文壁
著
《中州全韵》明
嘉定(今属上海)
范文臻
著
《韵略汇通》明
掖县
毕拱辰
《中州音韵辑要》
清
昆山
王鵕
著
《曲韵骊珠》清
太仓浏河
沈乘麟
著
《新订中州全韵》清
常熟
周昂
著
《词林正韵》清
苏州
戈载
著
《中原音韵》,是一本受传统《切韵》系韵书影响,却又能着眼于当时戏曲音韵,打破旧有音类框架的重要曲韵韵书。伯元师对《中原音韵》之研究,主要见于《中原音韵概要》一书。
F. 古琴中州派的由来,为什么要叫中州。
中原的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古琴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早在公元前662年,河南人早就选用桐、梓来造琴了。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周简王至周景王时,晋国著名乐师师旷,亦以善琴闻名于世,他曾在开封古吹台弹琴奏乐,创作了著名琴曲《阳春》与《白雪》。古吹台至今仍座落在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西汉宣帝时期,梁国(今河南开封)人龙德,以琴待诏仕于宫廷。他一生的著述很多,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他的《龙氏九十九篇》。刘向说过:“雅琴之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这可能是一部琴书巨著,可惜原书已不传了。东汉顺帝至献帝时期的蔡邕,字伯喈,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博学多才,好辞章,工书画,尤妙于音律,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大琴家、大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创作的《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著名琴曲,总称为《蔡氏五弄》,这些琴曲在当时就广为流传。不仅嵇康在《琴赋》中列有他的曲目,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成为琴家最常弹的曲子。像王维、李白、白居易、李贺等诗人,都写有听弹蔡氏作品的诗作。现存的《山中思友人》、《秋月照茅亭》等曲,据明初朱权《神奇秘谱》记载,也是他的作品。他创作并演奏的这些琴曲在中国古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还著有《琴赋》与《琴操》。在《琴操》一书中,不仅介绍了古琴的演奏手法和当时的流行曲目,而且还系统地汇集并介绍了50首曲子,这些都是汉代以前非常古老的曲子,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珍贵史料,在中国古琴史上他开创了弹琴注重手势、研究手势、绘制图谱的先河。
蔡邕还是一位斫琴名家。蔡邕琴,亦名焦尾。就是他自制的这张焦尾琴,还流传着一则故事:“蔡邕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起火烈声,知其良材,因请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就是这张琴的缘故,古人遂把琴尾称作“焦尾”。于是焦尾就成为古琴琴尾的专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蔡邕女蔡琰,字文姬,也是一位“博学有才辩,又妙於音律”(《后汉书·董祀妻传》),兼善诗词的女琴家。蔡邕在中国琴坛上的影响很大,犹其是对於中州琴学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汉魏间在他的家乡河南陈留(今开封),又先后出了阮瑀、阮籍与阮咸等善琴的名士。阮瑀是当时文坛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幼时从蔡邕学琴。名曲《酒狂》与《三峡流泉》,相传就是他的儿孙阮籍与阮咸叔侄所作。阮籍还著有《乐论》音乐理论著作传世。他俩也都是“竹林七贤”中的大琴家.
到了北宋,中州古琴再度繁荣。著名宫廷琴师朱文济,他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他的门生和再传弟子,在宋代琴坛,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京师(今河南开封)的慧日大师夷中是他的得意门生,夷中又将他的琴艺传授给知白和义海。欧阳修听了知白演奏后,写了一首长诗来赞美。义海在京师学完琴之后,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继续苦练,“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当时向义海学琴的人很多,著名的则全和尚就是他的学生。则全不仅琴艺高超,而且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这是《琴苑要录》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则全的弟子钱塘僧照旷在宋徽宗政和间,所弹奏的《广陵散》,以“音节殊妙”而著称。这几位朱氏的弟子,皆为出家的和尚,个个琴艺精斟,还有琴学理论著述传世,当时人们都尊之为“大师”。
北宋还出了个嗜琴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赵佶,他设有“万琴堂”,收罗储藏天下名琴。张瑞义《贵耳集》所载宋人撰写的李师师佚事里,有宋徽宗赵佶微行至李师师家听琴的故事:“师师乃起,解玄绢褐袄,衣轻绨,倦右袂,援壁间琴,隐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慢捻,流韵淡远,帝不觉为之倾耳。……时大观三年(1109)八月十七日事也。……三月帝复微行如陇西氏(即李氏)……帝赐师师偶坐,命鼓所赐蛇跗琴,为弄《梅花三叠》,帝衔杯饮听,称善者再。”
从这些宋人的记载,使我们得知,一直流传至今几乎没有一位琴家不会弹奏的古琴名曲《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早在北宋时京都已很盛行,而且广为流传。这是中州派具有代表性的两首名曲,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在中州派的几部琴书谱集中,都载有《平沙落雁》的曲谱。直到近代苏州古琴家吴兰荪先生还藏有他手抄的《平沙落雁》谱,他在其曲名下还特意注着中州派,说明这是中州派的传谱,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到了明代,在河南邓州又出现了一位古琴家,就是嘉靖年间的大学士丁钲,字维静,号粛庵。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中州琴派又出现了好几位在琴界很有影响的古琴家,他们都著有琴书谱集,并一直流传至今。
一部是清代乾隆四年(1739)王善撰辑的《治心斋琴学练要》,共五卷,前二卷论琴,后三卷是琴谱,共收录二十六曲,凡三十谱。其中有九首是他创作的新曲谱,如有名的《精忠词》、《关雎》、《读易》等。王善,字元伯,陕西长安人。他在自序中说他编辑此琴书时,“反复参稽,昼夜思维。……殚精竭虑,盖数十年於兹矣!”他在凡例中指出:曲中的“指法字母,予第取中州调之应用者,……”是一部有琴论,有传统古谱及自创新曲,“简当明切”的琴书谱集。
一部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李郊撰辑的《颖阳琴谱》,李氏在自序中说他的父亲要他学琴,“遂博采四方,闻雍邱李君襄五,乃挥抚名手,音声谐和,调衍中州正派,不惜重聘敦请於家。自雍正甲辰以至巳酉,岁经五更,……口传手授。”后来李郊将他所学“逐曲按其音律,详摹手法,而谱记八曲,后又推广四曲,合订一十二曲,……用作学琴者行远登高之一助!”记谱时,李郊为帮助初学者分清句逗,他还特创分句成行,又再分点的形式,为古琴记谱另辟蹊径。这是一部中州派的琴谱,强调用指取音贵乎苍老恬静,迟疾顿挫,安舒自如。《琴曲集成·据本提要》云“其演奏风格与江浙巴蜀各派迥然不同。”
再一部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崔应阶撰辑的《研露楼琴谱》,崔氏在序文中自认他和他的琴师是中州派,王受白是崔应阶的琴师,崔在长江一带作高官,最后升到中丞(巡抚)。王受白随他“往来豫楚间几三十年,得其秘传十余操,高古淡远,不同凡响,倘所谓中州派者非欤?”这部琴谱是崔氏在苏州作江南臬司时,和受白之子王如熙(当时王受白已死)“所录受白谱数卷,择其雅俗共赏者,凡二十曲,相与手订。”在崔作中丞后,“政暇拣出复较,命张子松孙录以付梓,公之於世。”他以极简要的“高古淡远,不同凡响”概括了中州派的演奏风格。另一部《龙吟阁秘本琴谱》,主要收有王受白辑录的传统琴论。详研以上几部琴谱,能使我们对于乾隆中叶再度盛行的中州派能够得到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清人王坦《琴旨支派辩异》篇中指出:“中州派高古端严,宽宏苍老;浙派清和善俗;金陵派参序有节,抑扬有纪;虞山派清微淡远。”王氏这段文字精辟地概括了当时几个派别的琴风,记载了中州派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
尽管这些对于中州琴学的评说,多出於清人之口,但事实上,中州琴派及其演奏风格的形成,当是由来已久的。纵观琴史,中州琴学出现过三次高峰,一次是以蔡邕、阮籍等为代表的汉魏时期;一次是以朱文济、义海等为代表的北宋时代;一次是以王善、李郊、崔应阶等为代表的清代乾隆年间。
直到清末仍有一批有影响的中州派古琴家活跃在琴坛上。如沈懿安,号可悟子,湖北宜昌人。“清末传‘中州派’琴,在宜、沙、荆、襄间有盛名”(查阜西《琴学文萃》)。在沈懿安的弟子中,除其子沈应彪外,有名的还有宜昌的段选青、杨理臣,扬州的潘维周等(1936年《今虞琴刊》)。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古琴家徐元白和邓峡峰(河南南阳人)等人,在河南省省会开封,一同组织成立了“中州琴社”。古琴家陈仲巳和邓玟,都是当时“中州琴社”的成员。徐元白先生在“中州琴社”期间,曾监制过大批古琴有百余张。陈仲巳老先生在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与古琴家查阜西先生一直有着书信往来,发掘过琴曲古谱,曾打过《广陵散》等曲。书学苏东坡,也有很深的造诣。邓玟是邓峡峰的侄女,家藏唐琴,自幼跟着叔叔学琴,后来,也是徐元白先生的学生。她不仅琴艺出众,犹擅书画,17岁中学时代就开过个人画展,后毕业於河南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是一位琴、棋、书、画“四艺”皆优的才女。其叔邓峡峰在抗战胜利后解放前出家为僧,仍以琴书相随。和尚邓峡峰的名字,永远留在河南琴人的心中!
G. 古筝 高山流水有几个版本
3个
《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并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一般认为是民国以后古筝艺术家所创作。其曲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山东筝派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河南筝派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高山流水山水画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浙江筝派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H. 康熙字典 有几个版本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举例如下:
1、四十二卷,道光十一年武英殿本,王引之校改本。
道光七年率90余人校《康熙字典》,改正字头,订正引文,历时五载,更正2588处,并挖改原版重新印行。同时王氏将校勘文字辑为《字典考证》十二册。
2、道光殿本影印本+《字典考证》+《康熙字典考异正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代重新发现了道光殿本,比较了道光殿本所做更改与《字典考证》之异同,发现二者有所不同,并认真研读了日本渡部温的《康熙字典考异正误》,于1996年推出《王引之校改本<康熙字典>》,此本以善本(王氏家藏本)为底本,保持原貌,字头据许铉校本《说文解字》列篆文,页前加部首目录,后附四角号码索引。
3、书同文《康熙字典》电子版所用底本系中华书局本
它为读者提供了中、日、简、繁、异等汉字关联代换检索技术,帮助事先并不知道字典中确切文字的读者,只要输入自己熟悉的中国汉字或日本汉字,或繁体,或简体,或异体,甚至旧字、讹字,均可检索到字典中的文字条目。其次,可以单字查询,也可按部首、笔画、笔顺查询,也可按拼音、注音查询。
(8)中州音韵版本扩展阅读:
《康熙字典》的最初编撰:
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贾国维等合力完成。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I. 什么叫湖广音,中州韵
中州韵是我国近代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中州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分韵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样,都跟皮黄戏的“十三辙”很相近。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湖广是古代行政区划的说法,有所谓“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湖南就是湖广南路,湖北就是湖广北路。
湖广音,简单说就是这方区域(主要是湖北)的方音,是京剧语音系统里影响最大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