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益智 » 幼儿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
扩展阅读
天成解说一个人的游戏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戏什么牌子显卡好 2021-03-16 21:51:00

幼儿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

发布时间: 2021-02-16 08:46:17

『壹』 培养中班班孩子规则意识方面有什么收获

一、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二、现状为了了解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对中班段幼儿进行了观察调查,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1.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4.学习中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强烈,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三、确立培养目标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长辈,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问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爱心;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惜生活学习用品,不浪费;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人多的场合学会等待或排队,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知错要改;有粗浅的是非观,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乐于帮助别人;等等。2.一日生活:包括去卫生间、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等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固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集体活动:包括集体活动中剪刀、胶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规则,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静或者进行活动规则;集体活动时回答问题要举手,分组活动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4.游戏活动:按规定摆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规则要明确,不同游戏自身的规则等。四、措施及具体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一)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例如,有天清晨,当幼儿陆续来园,开始桌面游戏时,东东故意把很多雪花片插塑撒在地上,并发出大笑,引来别的孩子的注目。此时,当班教师没有责怪东东,只是摸着在旁边安静游戏的小小,笑眯眯地说:“看,小小游戏时多安静,看她拼搭的图案多漂亮!”随即,幼儿们的目光就转向了小小,东东见没人参与他的活动,无趣地坐在椅子上。过了一会,东东左边的可可蹲下身子,拣起了地上的雪花片,老师立即表扬:“可可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看,他在把地上的雪花片送回家呢。”立即,很多孩子投入到了拣雪花片的行动中。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榜样师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行为规范,也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创设类似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二)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某日午间操时段,中一班幼儿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场地上精神抖擞地进行着体操锻炼。队伍后面的源源小朋友突然高高站立起来,舞动着手臂,不时呼喊着什么,一会儿又跑到另一处玩耍起来,任由带班老师在后面追喊着他,就是不愿回到队伍中……等待源源归队以后,带班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段,小朋友应该在什么区域活动?怎样活动?如果不能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包括源源在内的所有幼儿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接下来活动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活动,本来是源源最喜欢的泥巴屋游戏,但是因为他上午犯规,而被取消了参加的资格,源源只能无奈地从事其他活动。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并通过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三)通过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区域活动时,如果让幼儿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角色的状况,于是老师组织幼儿一起商量游戏规则,并把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如在积木区贴上鞋子图片,上面写上了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进区玩时就知道先数数有几个人,如果已有5个人,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在图书区,可以贴幅小嘴巴上竖着一根手指的画面,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或干扰别人;盥洗室内也帖上了师生共同的规范洗手流程图;午睡室帖上午睡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图标等。虽然幼儿设计的画面非常幼稚,但孩子们能理解,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则要好得多。(四)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一天,大家正在玩沙池内认真地着各种“蛋糕”,并欣赏着自己的辉煌成果,突然昕昕的漂亮“蛋糕”被飞来的一脚踢得瞬间瓦解。在昕昕的哭泣声中,偷袭成功的童童迅速逃走。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依据事先与幼儿共同商订的规则,适当让童童体验一下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当童童再次来到孩子们中间时,昕昕大声说:“他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把别人的东西破坏了,不要你和我们一起游戏。”同伴们听了他的活,没有一个幼儿愿意与童童合作,对他都持排斥态度。没有朋友的孤独让童童尝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了。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贰』 如何看待幼儿在游戏中的破坏性行为及重复性行为

家长的详细描述,可以看的出来孩子正出于逆反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有自己的主见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学会用手脚等多种方式认知世界,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等等,往往会有很多的反抗及破坏性的行为,家长不要过分担心, 这都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不要单纯地用打或者骂来解决问题,也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家长自己也意识到不注意的一句不好听的话孩子就记住了。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大多来自于家庭,家庭成员不正确地解决方法对孩子都会起到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应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才是最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其实,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两种:一种是无意破坏性行为。这种破坏性行为大多是孩子的好奇心所致。例如家长所说的把瓶子里水倒掉,有往杯子里倒凉水,他本意不是想倒水,他是想体验这样做的乐趣;又如,孩子把纸巾放到乌龟缸里去,他也不是故意要破坏纸巾,而是想探索一下乌龟缸的秘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能简单地制止或打骂,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赞赏孩子的实践精神和想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欲望。另一种是有意破坏性行为。 对于这种有意破坏性行为是要及时教育的。例如,故意摔东西,故意破坏花草,故意用石子砸窗户上玻璃等。孩子的这类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形成破坏公物等不良习惯。一、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玩具给孩子玩。家长还可以根据具体情景编故事或用拟人的方法,引导孩子逐渐养成爱护物品和玩具的好习惯。二、减少孩子活动的空间,把易损坏的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当孩子表现有进步时,家长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三、孩子的求知欲很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这个情况,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是任性、不听话,而粗暴干涉,要因势利导,启发和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动手有利于孩子的右脑开发,使孩子的左右脑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可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总之,只要家长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有正确认识,多给孩子一些耐心、爱心及信心加以科学、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破坏性行为会逐渐得到抑制最后消失。

『叁』 幼儿园小朋友在集体游戏中因为其他小朋友的关系而导致团队输掉而那个小朋友的气,应该怎么解决

没听懂题目

『肆』 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目标怎么写

一、所谓规则 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 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 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对中班段幼儿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4.学习中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强烈,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 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确立培养目标 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长辈,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问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爱心;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惜生活学习用 品,不浪费;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人多的场合学会等待或排队,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知错要改;有粗浅 的是非观,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乐于帮助别人;等等。 2.一日生活:包括去卫生间、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等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固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集体活动:包括集体活动中剪刀、胶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规则,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静或者进行活动规则;集体活动时回答问题要举手,分组活动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 4.游戏活动:按规定摆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规则要明确,不同游戏自身的规则等。 四、措施及具体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例如,有天清晨,当幼儿陆续来园,开始桌面游戏时,东东故意把很多雪花片插塑撒在地上,并发出大笑,引来别的孩子的注目。此时,当班教师没 有责怪东东,只是摸着在旁边安静游戏的小小,笑眯眯地说:“看,小小游戏时多安静,看她拼搭的图案多漂亮!”随即,幼儿们的目光就转向了小小,东东见没人 参与他的活动,无趣地坐在椅子上。过了一会,东东左边的可可蹲下身子,拣起了地上的雪花片,老师立即表扬:“可可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看,他在把地上的 雪花片送回家呢。”立即,很多孩子投入到了拣雪花片的行动中。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榜样师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行为 规范,也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创设类似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二)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某日午间操时段,中一班幼儿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场地上精神抖擞地进行着体操锻炼。队伍后面的源源小朋友突 然高高站立起来,舞动着手臂,不时呼喊着什么,一会儿又跑到另一处玩耍起来,任由带班老师在后面追喊着他,就是不愿回到队伍中……等待源源归队以后,带班 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段,小朋友应该在什么区域活动?怎样活动?如果不能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包 括源源在内的所有幼儿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接下来自由活动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活动,本来是源源最喜欢的泥巴屋游戏,但是因为他上午犯规,而被取消了参 加的资格,源源只能无奈地从事其他活动。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并通过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 (三)通过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画成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 区域活动时,如果让幼儿自由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角色的状况,于是老师组织幼儿一起商量游戏规则,并把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 内,如在积木区贴上鞋子图片,上面写上了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进区玩时就知道先数数有几个人,如果已有5个人,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在图书区,可以 贴幅小嘴巴上竖着一根手指的画面,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或干扰别人;盥洗室内也帖上了师生共同制作的规范洗手流程图;午睡室帖上午睡时必须遵 守的规则图标等。虽然幼儿设计的画面非常幼稚,但孩子们能理解,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则要好得多。 (四)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一天,大家正在玩沙池内认真地制作着各种“蛋糕”,并欣赏着自己的辉煌成果,突然昕昕制作的漂亮“蛋糕”被飞来的一脚踢得瞬间瓦解。在昕昕的哭泣声中,偷袭成功的童童迅速逃走。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 以依据事先与幼儿共同商订的规则,适当让童童体验一下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当童童再次来到孩

『伍』 游戏成果被毁,毁坏人要承担责任吗自己玩了八年的号被别人全都破坏了,法律上对方需要承担责任吗

虚拟财产也受法律保护,盗窃或者故意毁坏的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这个取证难度很大,尤其如果是你主动告诉别人你的账号密码让人登录的情况下,想胜诉很难。

『陆』 班级里有一名特别喜欢霸占玩具或争抢他人玩具的幼儿,应如何提供游戏材料

要严格规定每个儿童的玩具不能互相争抢,必要时可以给爱争抢的人让她选择。然后不许再抢别人的

『柒』 游戏结束之后,但是幼儿舍不得毁掉自己的游戏成果,这时教师应如何做呢

小东西的话那就让孩子保留着。大的话就给他个鼓励然后转移注意力。

『捌』 4岁幼儿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或者看到别人正在完成的游戏而去破坏,是什么原因

幼儿常常并不懂得物品的归属是什么意思,别人的东西不能成为自己的,如果总是抢别人的,小朋友可能就不愿和他一起玩了。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而别人的东西则是由别人做主,自己不能随意拿走。这可以当成一个游戏,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玩,就是互借东西的游戏,让他懂得这个方式。 在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中,如果他想要玩,那么可以建议孩子“宝宝,你也想玩那个吗?但这是乐乐的,你可以试试过去问问他,能不能借你五分钟玩玩?你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他换着玩。”然后一定要告诉孩子“五分钟以后一定还给小朋友,这样下次小朋友才肯再给你玩。” 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技巧,让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更轻松愉快。比如,每回出门时,阿姨可以让苗苗带一个不常见的玩具让他与别的小朋友交换,通常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虽然宝宝喜欢“抢”别人的东西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行为会导致宝宝成为不受欢迎的宝宝,容易受到群体的排斥,严重的还会使宝宝出现对抗性的人格特征。所以爸爸妈妈们可千万不要忽视,因为宝宝最初在与同伴交往时需要及时有效的指导,否则,一旦次数多了形成思维定势,要调整就困难了,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抓住时机,教宝宝与同伴交流的技巧与策略。 爱抢玩具一般发生在两岁左右,所以孩子已经四岁了,为了不让他成为不受欢迎的孩子,要尽快帮助他改正,学会正确和人交往,学会尊重他人。但千万不要大声责骂,对于逆反期的孩子不太起作用,只有用沟通、商量的口气,如果实在太不像话,也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外加惩罚的方式,比如不让看动画片之类。

『玖』 游戏中教师如何避免幼儿破坏行为

游戏中教师如复何避免幼儿破坏行制为,可以试试你下几点方法。

1.做游戏时,老师要设计出好玩,有趣的游戏带领孩子一起玩,避免孩子因为没兴趣,不好玩而进行破坏行为。

2.老师带孩子时间长了就会了解,哪个孩子在做游戏中原会有破坏行为,老师就站在他旁边,和他一起做游戏,孩子在做游戏,中间就不会出现有破坏性行为。

3.老师在组织做游戏以前,先和孩子们讲清楚游戏规则,并声明哪个孩子玩游戏玩得最好,做完游戏就给予奖励。特别是有破坏性行为的孩子,老师只要一发现他做游戏做得比较好,就马上给予表扬,孩子因为得到表扬就会做得更好,从而不会再出现有破坏性行为了。

以上是个人想到的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