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专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条指导原则,指出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儿童发展状况的写照。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儿童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游戏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感觉运动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象征性游戏带有“假装”和“好像”的特点;结构性游戏是利用结构材料进行建构游戏;规则游戏则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种形式;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的技能以及言语能力,使儿童的独立性得到提高。游戏也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发展,通过玩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使儿童亲近大自然,同时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家长、老师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无奈而执着地进行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曾有一位教育专家做了以下形象的描述:单纯地识字、学算术不可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人生不是百米冲刺,比拼的不是一时成功而是长久的耐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个项活动中。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游戏就是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得策略,也是保证儿童合法权益的体现。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教学理念更好的落实到我的教学行为中去。幼儿园游戏作为一种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自娱性的活动,除了有情趣外,也会有探索,也会有发现,也会有创造,这只能说是游戏中潜在的学习因素,是游戏产生的教育效果,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我们要做到教学和游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和游戏的作用。 幼儿园中的教育因素似乎无处不在,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该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至少在体、智、美某一方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应该多从正面评价游戏,肯定幼儿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可见,从游戏目标的确立到内容的选择,再到组织过程及最后的评价,这一系列的全过程中无一不应渗透着教育性原则。在游戏中也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原则,把幼儿当做游戏的主人。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贯穿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可以说趣味性是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的一个强大的动力。贯穿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主动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的学习,积累主动的学习经验,培养主动性。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也是主体性的表现,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还要注意游戏的发展性,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才能使幼儿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的实施有两种组织形式: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强调把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内容来实施,是把游戏作为学前儿童基本活动的体现。这种组织形式在类型上主要是创造性游戏,儿童在自选游戏中更倾向于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教学游戏的组织是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运用的,是给特定的教学或主题活动而进行。在这类游戏的组织中,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这两种形式,在教育实践中,紧密相关,既不可相互代替,又不可各自独立,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 总之,教师在游戏中要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计划教育和随机教育巧妙地结合,促进游戏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贰』 请谈谈你对幼儿园游戏的理解
其实幼儿园的游戏对于家长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宝宝来说却是通过与老师的互动、玩中吸收知识,比如说老说教的儿歌,也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传输给小宝贝。又如孩子在家,父母陪宝贝玩最简单的游戏:剪刀、石头、布,也是通过游戏与宝贝产生互动,并在游戏中找到快乐。所以有些家长很喜欢亲子活动,因为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玩。
『叁』 如何理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形成和发展着各方面的能力。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与工作,游戏活动最充分地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幼儿园教育如何将游戏这一儿童阶段的基本活动变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一个涉及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的重大问题。在此,要使游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外部的游戏环境与条件。它包括游戏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考虑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得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游戏的工具,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娃娃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较逼真的的玩具、材料,如“鸡翅”“骨肉相连”“汉堡”等一个个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儿游戏时不许拆开、弄坏,没玩一会幼儿就没有兴趣了,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过多的不许让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这些“不许”,也大大地削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不要有过多的限制,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食品,给他一个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如,美工区:让他们用色纸剪各种小鱼、小虾、鸭子等,让幼儿把一张糖纸做成各种形状的糖果后孩子们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让他们把橡皮泥捏成一只只的“饺子”等……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为幼儿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幼儿园的心里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它虽然是无形的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规责与行为标准,即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建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幼儿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任何侵犯幼儿游戏权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把幼儿能否参加游戏当成是教师的特权,或以剥夺幼儿游戏权利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等都是背离教育原则的。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游戏的机会与时间,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 四、明确游戏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原则,意味着要将游戏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手段,在保证游戏愉悦性的前提下,使游戏真正对幼儿的发展有所作用。同时,也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不要把游戏仅仅看作是集体教学活动后的休息或其他活动的调节。 五、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 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教学理念更好的落实到我的教学行为中去。
『肆』 谈谈你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100字)
小班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处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同伴群体的资源,给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的机会。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如:用拟人化的口吻与幼儿做游戏,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时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伍』 如何理解游戏与幼儿园里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
在幼儿教学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占据着重要地位。《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首先幼儿园要充分保证幼儿的本 体性游戏,因为幼儿的天性以及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和理解得很肤浅的知识经验,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的需求,游戏就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机会,同时,在幼儿自主的活动中,其个性的发展才是最充分、最和谐的。其次,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游戏化,即重过程体验,轻结果追求,这是幼儿教育的特征。然而,幼儿教育终究要向学校教育过渡,幼儿教育必然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幼儿教育日益与学校教育接近,幼儿园中教学的游戏化也应体现出由高到低的坡度。
『陆』 谈谈你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100字
小班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 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处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成人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同伴群体的资源,给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的机会。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如:用拟人化的口吻与幼儿做游戏,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时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柒』 如何理解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专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条指导原则,指出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儿童发展状况的写照。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儿童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游戏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感觉运动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象征性游戏带有“假装”和“好像”的特点;结构性游戏是利用结构材料进行建构游戏;规则游戏则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种形式;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的技能以及言语能力,使儿童的独立性得到提高。游戏也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发展,通过玩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使儿童亲近大自然,同时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捌』 怎样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形成和发展着各方面的能力。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与工作,游戏活动最充分地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幼儿园教育如何将游戏这一儿童阶段的基本活动变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一个涉及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的重大问题。在此,要使游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外部的游戏环境与条件。它包括游戏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考虑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得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游戏的工具,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娃娃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较逼真的的玩具、材料,如“鸡翅”“骨肉相连”“汉堡”等一个个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儿游戏时不许拆开、弄坏,没玩一会幼儿就没有兴趣了,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过多的不许让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这些“不许”,也大大地削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不要有过多的限制,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食品,给他一个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如,美工区:让他们用色纸剪各种小鱼、小虾、鸭子等,让幼儿把一张糖纸做成各种形状的糖果后孩子们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让他们把橡皮泥捏成一只只的“饺子”等……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为幼儿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幼儿园的心里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它虽然是无形的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规责与行为标准,即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建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幼儿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任何侵犯幼儿游戏权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把幼儿能否参加游戏当成是教师的特权,或以剥夺幼儿游戏权利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等都是背离教育原则的。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游戏的机会与时间,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 四、明确游戏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原则,意味着要将游戏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手段,在保证游戏愉悦性的前提下,使游戏真正对幼儿的发展有所作用。同时,也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不要把游戏仅仅看作是集体教学活动后的休息或其他活动的调节。 五、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 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教学理念更好的落实到我的教学行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