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益智 » 游戏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
扩展阅读
天成解说一个人的游戏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戏什么牌子显卡好 2021-03-16 21:51:00

游戏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

发布时间: 2021-03-06 14:24:04

❶ 如何培养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现象。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健康的根本保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3-6岁幼儿的健康划分为三个领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于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主要要求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3-4岁时,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由于身心状况发育不完善,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能力。4-5岁时,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形成。5-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因此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要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首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指南中对3-6岁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设定了指标要求,就大班幼儿而言,5-6岁的幼儿养成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的习惯;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主动保护眼睛。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每天早晚主动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幼儿在幼儿园每天都要进行一餐二点的生活活动,就用餐上本园农村孩子存在着随意、散漫问题,我们针对这些现象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每天早上营养员把生菜切好做成拼盆放在幼儿进园的地方,让幼儿一进园就能看到,并对食谱感兴趣。在吃饭前我们一边分菜,一边让幼儿看看营养员伯伯烧了什么好吃的菜,名称叫什么?加深其对各类荤蔬菜的认识。在这样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幼儿很高兴,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乐于接受。午餐中播放一些轻音乐帮助幼儿愉快进餐,克服吃饭讲话的坏习惯。吃饭时老师仔细观察,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加以教育。对于饭量较小的幼儿,在分餐时先盛得少一点防止加重其心理负担,造成剩饭剩菜、拖延时间等现象。对于爱挑食的幼儿,教师酌情减少一些他们不爱吃的菜,并要求他们能尝试着吃一点,说说味道如何,教师再向他们说明这些菜的营养,这样逐步纠正了幼儿挑食的习惯。对于吃饭特别快的幼儿,教师也提醒他们学会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在制定时间内收拾饭筷,养成饭后安静活动的良好习惯。
其次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针对本园老人带孩子,越俎代庖的普遍现象,如何让幼儿学会自理呢?一是教育幼儿学会独立用筷、调羹吃饭。在小班就让幼儿学会使用不同大小的调羹、夹子等餐具选用点心,中班幼儿可以选用调羹、筷子用餐,大班大部分幼儿都使用筷子用餐,幼儿在生活中学会了技能。二是教育幼儿会穿脱简单的衣裤。小班的幼儿刚上幼儿园,不会穿衣服,领子找不到,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我们创设了娃娃家,让孩子在生活活动中给娃娃穿衣服,扣钮扣,刚开始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前后找不到,老师在前裤袋子上设了小红点,让幼儿先找标记,再分清楚裤子的前后,裤子穿上又拉不上,身体捏一捏,直到穿好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再次保教结合巩固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比如小班幼儿的儿歌是“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中大班的儿歌是“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在操作区,小班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还布置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花心用纽扣代替,在材料袋里给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花瓣,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扣扣、解解、玩玩。大班用万通板制作鞋板,让幼儿进行系鞋带的练习,充分让幼儿尝试练习各种技能。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
最后密切联系家长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让家长在家里也进行同步培养。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大班家长根据自己孩子每天记录的生活内容,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一目了然,许多家长称赞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此外我们还进行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保健老师对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进行点评,并对保持良好习惯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以此鼓励。教师们还对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存在问题的幼儿,及时督促家长积极配合,让家长在家里注意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保持一致,通过家园协力,共同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它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

❷ 怎样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对小班幼儿来说动手能力很薄弱,成人对幼儿自然有种怜爱之心,帮了又帮,包了又包,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要利用集体氛围,设下诱饵,利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方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试着自理。幼儿洗手习惯的培养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引起的。考虑到幼儿喜欢被老师表扬的特点,从培养幼儿洗手兴趣出发,每天在小手变干净的游戏中找出一双最干净的小手奖励一枚小五角星,幼儿洗手的兴趣渐渐调动起来了。然后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六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打开水龙头--小手淋淋湿--肥皂摸一下--搓出小泡泡--小手冲干净甩三下--拿起毛巾擦擦干。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生活游戏情境,在情境中教师要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并作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当然也不要忘记把适当、适时的鼓励与表扬送给孩子们。 2、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游戏语言和多维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区角活动、表演和角色游戏:喂动物宝宝吃食,"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❸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

曾经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道歉;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说明一个道理:好的生活习惯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科学的生活卫生习惯呢? 一、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基础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如,幼儿在幼儿园里,特别是小班的宝宝会对家人产生依赖、依恋之情,对教师产生畏缩心理,导致他们在不自觉中出现吸吮手指的行为。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决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不能以生硬的命令或批评的方式纠正幼儿的习惯,以免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应该通过生动形象的游戏方式帮助幼儿克服吸吮手指的习惯。如我们会用“手指宝宝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幼儿吸吮手指造成的不良后果,教育幼儿保护手指,做一个爱清洁的好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会针对个体差异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让每个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改正这种不良的习惯。 又如在培养幼儿坐姿的习惯时,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跟着坐好“小脚并并拢,小手放腿上,小嘴闭闭紧,小眼睛看老师。”对于坐得好的孩子,教师再以鼓励性的语言表扬他们,如“你的眼睛真漂亮!”、“你坐得真有精神!” 在孩子纯真的眼里,老师的形象是无比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在教师与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环境是一位会说话的教师,教师要创设一个温馨的、安全的、互动的生活环境,巧妙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元素来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1、“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新《纲要》的实施原则,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在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在班级的活动区角里,我们投放了一些对生活自理能力有帮助的游戏材料,如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孩子们给娃娃喂饭;如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等。在游戏操作中,不但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还得到生活体验,生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在幼儿园里,最频繁的莫过于同伴之间的交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生活卫生习惯较薄弱的幼儿多与生活卫生习惯较好的幼儿一起做游戏,利用同伴的相互影响,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于有进步的幼儿,我们给予奖励,如亲亲小脸蛋、送红五星、让更多的有进步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除了物质环境的创设,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运用语言、动作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如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应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我们老师还不时提醒幼儿:“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现在孩子进餐时挑食、偏食现象较多,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蔬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在吃饭前设计成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孩子不会啃骨头,不会吃鱼,老师则分别扮演“狗妈妈”、“猫妈妈”,教孩子怎样吃肉骨头和鱼,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 如在培养幼儿洗手的习惯时,我们参与到幼儿的洗手过程中,一边念儿歌一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最后请幼儿找小手巾擦干手。通过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 三、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保障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就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他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儿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却不知道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若错过这个宝贵时期,一旦坏习惯形成了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 因此,做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通过家长园地、家访、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那些不良行为的弊端,提出生活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家园配合,在“既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的前提下,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力的尝试”。只有家园合作,才能保障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幼儿园教育孩子时,我们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愿望和需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多用榜样、表扬、鼓励等方法,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并通过家园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❹ 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因此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能以游戏为主要途径,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自主的学习各种行为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3-6岁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黄金时期,而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 贴近幼儿生活,充满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们的抢手游戏。每到区域活动时,大家都争着要去“娃娃家”,由于空间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区域只能去4个小朋友。于是我制定了了一个规则:早上来的时候就请小朋友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上插上游戏卡,先来的先插。而后来的小朋友看见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名额已满只好另选它处了。为了让孩子懂得礼貌待人,互相帮助,我会利用游戏时间让特别想去娃娃家而没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作客、待客之道。 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表现,在角色游戏中常会发生争抢角色等现象,而他们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当孩子由于经验缺乏,无法满足游戏意愿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到游戏中,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引导和帮助,引导孩子想办法满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戏意愿,在产生好办法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是四五个人守着一个孩子,这就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潜在因素,因此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结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自控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社会化教育中幼儿充其量只能做到模仿和预演,由此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区域游戏模拟小社会游戏“儿童医院”、“娃娃家”、“美发屋”、“爱心超市”、“如皋大剧院”、“如皋水绘园”、“长寿园”等,就起到了如上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轮流扮演他们所喜欢的角色,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没有压力,因为他们总能找到适合的角色去扮演。在这些模拟的小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和主动的地位,幼儿也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与别人的交往和沟通,并通过了解别人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着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着把社会要求纳入自我概念,初步体验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的约束。通过小游戏,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做人习惯。为孩子成长播下健康的种子,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创造是浅显的、简单的和初级的,他们的任何创新都是在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幼儿的创新不可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单独存在。如在自选游戏中多数幼儿对“娃娃家”、“儿童医院”等游戏非常感兴趣,这些都是孩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创新。教师的积极诱导能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创造,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孩子活动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的潜能,设法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其潜能发展的活动材料,场地等等,引导幼儿从问题出发,自己主动发现知识,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在平常中找到异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幼儿不易形成游戏中“熟视无睹”的心态。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也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它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而有时老师对游戏的观察、适时引导与积极参与能有效地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会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是幼儿产生快乐情感的催化剂,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经验,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良好教育效应,正是我们幼儿教育所期盼的。

❺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因此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能以游戏为主要途径,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自主的学习各种行为规范,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3-6岁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黄金时期,而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
贴近幼儿生活,充满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们的抢手游戏。每到区域活动时,大家都争着要去“娃娃家”,由于空间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区域只能去4个小朋友。于是我制定了了一个规则:早上来的时候就请小朋友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上插上游戏卡,先来的先插。而后来的小朋友看见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名额已满只好另选它处了。为了让孩子懂得礼貌待人,互相帮助,我会利用游戏时间让特别想去娃娃家而没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作客、待客之道。
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表现,在角色游戏中常会发生争抢角色等现象,而他们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当孩子由于经验缺乏,无法满足游戏意愿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到游戏中,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引导和帮助,引导孩子想办法满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戏意愿,在产生好办法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是四五个人守着一个孩子,这就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潜在因素,因此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结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自控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社会化教育中幼儿充其量只能做到模仿和预演,由此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区域游戏模拟小社会游戏“儿童医院”、“娃娃家”、“美发屋”、“爱心超市”、“如皋大剧院”、“如皋水绘园”、“长寿园”等,就起到了如上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轮流扮演他们所喜欢的角色,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没有压力,因为他们总能找到适合的角色去扮演。在这些模拟的小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和主动的地位,幼儿也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与别人的交往和沟通,并通过了解别人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着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着把社会要求纳入自我概念,初步体验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的约束。通过小游戏,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做人习惯。为孩子成长播下健康的种子,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敢于创新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创造是浅显的、简单的和初级的,他们的任何创新都是在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幼儿的创新不可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单独存在。如在自选游戏中多数幼儿对“娃娃家”、“儿童医院”等游戏非常感兴趣,这些都是孩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创新。教师的积极诱导能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创造,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孩子活动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的潜能,设法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其潜能发展的活动材料,场地等等,引导幼儿从问题出发,自己主动发现知识,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在平常中找到异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幼儿不易形成游戏中“熟视无睹”的心态。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也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它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而有时老师对游戏的观察、适时引导与积极参与能有效地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会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是幼儿产生快乐情感的催化剂,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经验,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良好教育效应,正是我们幼儿教育所期盼的。

❻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念小手真干净的儿歌,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1、 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 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打预防针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有一位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他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我班幼儿的进餐以及进餐的卫生习惯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❼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小班幼儿喜欢边说边玩、爱游戏的特点,再结合二期课改中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和课程整合精神,最终提出"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1.教师应该在游戏中用什么方法去培养
1.1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易读易记的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例:学吃饭,我们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吃饭,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我们老师还不时提醒幼儿:"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现在孩子进餐时偏食现象较多,有的则是咀嚼能力不够所致,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菜是嫌老,不愿多嚼。老师就在吃饭前设计成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孩子不会啃骨头,不会吃鱼,老师则分别扮演"狗妈妈"、"猫妈妈",教孩子怎样吃肉骨头和鱼,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可见,语言的参与,使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幼儿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1.2用游戏性方法去培养
1.2.1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游戏语言和多维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区角活动、表演和角色游戏:喂动物宝宝吃食,"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1.2.2在角色区练习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如爸爸妈妈常常会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在购物中孩子会很清楚父母怎样与售货员交易;头发长了,爸爸妈妈带孩子去理发。这都是孩子看到的,甚至参与过的事情,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孩子就会把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经历的,统统在游戏中通过逐步想象反映出来。例如在观察家的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妈妈袁宇茜在和客人玩,这时,爸爸仲王泽正抱起娃娃,忙着给娃娃洗头发,然后,他拿起剪刀开始帮娃娃剪头发,袁宇茜看见了连忙拿出镜子说:"宝宝,看看漂亮吗?"仲王泽和袁宇茜都笑起来。角色游戏让孩子体验了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1.3用操作性方法去培养。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1.4用鼓励性方法去培养。对小班幼儿来说动手能力很薄弱,我们利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方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试着自理。幼儿洗手习惯的培养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引起的。考虑到幼儿喜欢被老师表扬的特点,从培养幼儿洗手兴趣出发,每天在小手变干净的游戏中找出一双最干净的小手奖励一枚小五角星,幼儿洗手的兴趣渐渐调动起来了。然后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六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打开水龙头--小手淋淋湿--肥皂摸一下--搓出小泡泡--小手冲干净甩三下--拿起毛巾擦擦干。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生活游戏情境,在情境中教师要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并作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当然也不要忘记把适当、适时的鼓励与表扬送给孩子们。
2.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进步。为此,我们主要采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教之窗、日常交流、观摩、亲子活动等方法,加强家园配合。我们班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教育,溺爱无比,我们不只教育幼儿的爸爸妈妈,对祖辈更是要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到一致,以免幼儿产生"依赖"祖父母的习惯。很多家长在与我们交流时提到:"没想到我们的孩子有这么能干,是我们小瞧了孩子,也耽误了孩子的发展。"
总之,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天性,在生活自理过程中幼儿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❽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幼儿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教师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整合语言、游戏、生活、计算、科学、常识等方面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它具有主体性、鼓励性、游戏性、操作性、家园合作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如果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理能更快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对于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未来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大家庭中六、七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为这一个孩子服务。由此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这样一系列的“独生子女现象”:以自我为中心、狭隘、自私、霸道,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没有责任感、冷漠、互相攀比等等。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一个手牵着孩子,另一个手拿着孩子的玩具和自己的包匆匆忙忙的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早上起来孩子在刷牙家长陪在一边帮孩子拿着漱口杯。诸如此类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为现在的孩子们担忧:在长者老去的那一天,我们的孩子们该怎么办?由此提出: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根据小班幼儿喜欢边说边玩、爱游戏的特点,再结合二期课改中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和课程整合精神,最终提出“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师应该在游戏中用什么方法去培养? 1、用主体性方法去培养 以幼儿发展为本,应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我们所创设的游戏情景、提供的游戏材料都是本着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凸现幼儿主体性的为主的。我们所有的游戏都是幼儿自主选择并操作的,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幼儿的生活、游戏伙伴。如在早上来园的桌面建构中,幼儿自己想到用玩具里面一个小拱桥作电话,跟老师玩打电话的游戏,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再是主体,幼儿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孩子在带着老师玩。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电话”鼓励幼儿打电话给其他的孩子邀请他们一起玩。这样同伴间的交往就在游戏中发展起来了。 2、用鼓励性方法去培养 对小班幼儿来说动手能力很薄弱,成人对幼儿自然有种怜爱之心,帮了又帮,包了又包,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要利用集体氛围,设下诱饵,利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方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试着自理。幼儿洗手习惯的培养一直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也差引起的。考虑到幼儿喜欢被老师表扬的特点,从培养幼儿洗手兴趣出发,每天在小手变干净的游戏中找出一双最干净的小手奖励一枚小五角星,幼儿洗手的兴趣渐渐调动起来了。然后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六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打开水龙头——小手淋淋湿——肥皂摸一下——搓出小泡泡——小手冲干净甩三下——拿起毛巾擦擦干。对幼儿的每一项要求,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生活游戏情境,在情境中教师要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并作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当然也不要忘记把适当、适时的鼓励与表扬送给孩子们。 3、用游戏性方法去培养 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游戏语言和多维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练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区角活动、表演和角色游戏:喂动物宝宝吃食,“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4、用操作性方法去培养 在一日生活中,无时无刻的体现着这一原则。早上老师热情地迎接小朋友来我们小一班家,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点心结束时自己动手放好牛奶杯、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5、用家园合作性方法去培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验“合力效应”。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要求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鼓励幼儿,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并及时对家长所寻求的帮助做出回应。在学期中和学期末,我们会通过个别家访、谈话和调查表的形式不间断地关注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状况,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游戏、学习、活动,体验这一过程带来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的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6、用整合性方法去培养 在众多的游戏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喂动物宝宝。在这个游戏中,我可以从提供的材料中将游戏多维化、立体化。我们提供的动物头形盒有小猫、小狗、小鸡、小老鼠、小熊;小动物嘴巴的形状我们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勺子我们提供了长柄小调羹和短炳小汤瓢儿;“食物”包括大小不一的彩色汤圆、三角形鱼饼干、半圆形毛毛虫饼干、方形的骨头饼干。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将计算、生活、科学常识、语言等整合起来自然有效的糅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对于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提供了不同的层次性,不断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之,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天性,在生活自理过程中幼儿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