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指导幼儿园活动区游戏
即以适合于幼儿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使教育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目的。游戏虽然是一种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启发、引导和支持,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幼儿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自然状态下的自发的幼儿游戏很难获得发展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影响幼儿的周围事物统称为环境,那么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影响幼儿环境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实现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关键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把幼儿放在支配游戏的地位;增强指导的目的的意识;教师对自选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见解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恰恰就是体现了自选游戏的特点,幼儿喜欢,爱玩,同时在玩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他们的游戏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先观察,在制定出游戏指导计划 每年的开学初,我都会先观察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了解每一名幼儿的情况。在观察中,我发现多数幼儿属于拿着老师投放的材料不知所措,左摆右摆,不一会的工夫会换多种玩具材料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在投放材料之前,可以先引导他们想象这些玩具材料怎样玩?你都会哪种玩法?你觉得怎么样玩更有意思等等,通过孩子们亲身参与,他们的兴趣也浓了起来,而且,也会积极想出更多的玩具材料的玩法。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前提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缺乏,所以,我就利用安静游戏的时间、过度环节,丰富幼儿各个方面的知识。如:为了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我会提一些问题,你的家里都有谁?你的爸爸妈妈在家都会做些什么?你生过病吗?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以上的提问,不仅让幼儿对他们以有经验有一个回顾,同时可以增添更多新的知识经验,并能够很快的运用到游戏中去。 (二) 逐步实现目标 在游戏区指导时,我将一个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来完成。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每个目标又是有层次,由潜入深的。如:九月份的角色区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分期目标是让幼儿学会分配角色,扮演角色,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就会有意识的往主目标上引导,从而有计划的完成目标。 三、参与游戏才能指导游戏 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是双重角色身份,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环境的核心的成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是非常的大的,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不不一定意味着影响干涉幼儿的游戏,教师参与幼儿一起游戏,可以缩短成人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具体深入的了解幼儿的最好时机。教师在与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应注意以自身双重角色的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的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如:启发幼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思维,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和促进其健康的个性。其实,教师作为大朋友与幼儿一起玩,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 如:在开学时,幼儿一起玩娃娃家,最感兴趣的就是摆弄锅碗瓢盆,刚开始时还会按角色进行,玩着玩着就会不管自己的角色,都干起了活来,如果这是以前我就会不顾及幼儿的感受把他们批评一顿,但是我发现老师的权威也只会管一会,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在喜欢我了,所以,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到他们的家里做客,和他们交谈,引导他们顺利的进行游戏。渐渐地,幼儿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而且也有了相互商量的意识。 在如:大型建构搭建动物园时,我也会很自然的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引导他们利用各种建构技能进行搭建,我不会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是让幼儿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四、评价游戏 游戏结束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可以对幼儿执行游戏规则的情况做小结,表扬肯定积极的行为。也应注意对游戏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鼓励,如对幼儿有哪些新的玩法,新创意等。教师还要进一步提出深入开展游戏的新要求,激发幼儿新的需要。同时,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象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可引导幼儿加以讨论,明确认识,并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教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注意树立榜样,发挥极力作用。 五、游戏规则的建立 活动区的游戏虽然是为幼儿提供了较充分的自主行为条件,幼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自己做主,选择游戏类型,选择游戏材料与伙伴,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促进自主性的发展,但是活动区的开展也同样离不开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一) 使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将游戏规则的建立作为其自身需要,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共同建立规则,并认真执行和遵守。 (二) 逐步调整游戏规则 建立规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根据幼儿的能力、行为质量的提高而有所调整。如:建构区,最初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发生冲突,建立了固定位置单间的规则,但后来随着小班幼儿建构能力的提高,逐渐能够协调相互关系,甚至很多幼儿已经能够相互合作了,这时就应该取消原有的规则,引导幼儿增加有关合作搭建的游戏规则。 (三) 在规则的建立过程中,注意将行为训练和道德认识统一起来
㈡ 如何指导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求解答
即以适合于幼儿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使教育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实现教育促进发展的目的。游戏虽然是一种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启发、引导和支持,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幼儿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实现的,自然状态下的自发的幼儿游戏很难获得发展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影响幼儿的周围事物统称为环境,那么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影响幼儿环境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实现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关键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把幼儿放在支配游戏的地位;增强指导的目的的意识;教师对自选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见解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恰恰就是体现了自选游戏的特点,幼儿喜欢,爱玩,同时在玩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他们的游戏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先观察,在制定出游戏指导计划 每年的开学初,我都会先观察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了解每一名幼儿的情况。在观察中,我发现多数幼儿属于拿着老师投放的材料不知所措,左摆右摆,不一会的工夫会换多种玩具材料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在投放材料之前,可以先引导他们想象这些玩具材料怎样玩?你都会哪种玩法?你觉得怎么样玩更有意思等等,通过孩子们亲身参与,他们的兴趣也浓了起来,而且,也会积极想出更多的玩具材料的玩法。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前提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缺乏,所以,我就利用安静游戏的时间、过度环节,丰富幼儿各个方面的知识。如:为了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我会提一些问题,你的家里都有谁?你的爸爸妈妈在家都会做些什么?你生过病吗?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以上的提问,不仅让幼儿对他们以有经验有一个回顾,同时可以增添更多新的知识经验,并能够很快的运用到游戏中去。 (二) 逐步实现目标 在游戏区指导时,我将一个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来完成。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每个目标又是有层次,由潜入深的。如:九月份的角色区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分期目标是让幼儿学会分配角色,扮演角色,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就会有意识的往主目标上引导,从而有计划的完成目标。 三、参与游戏才能指导游戏 教师在活动区游戏中是双重角色身份,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作为环境的核心的成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是非常的大的,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不不一定意味着影响干涉幼儿的游戏,教师参与幼儿一起游戏,可以缩短成人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具体深入的了解幼儿的最好时机。教师在与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应注意以自身双重角色的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遵守游戏规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的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如:启发幼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思维,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和促进其健康的个性。其实,教师作为大朋友与幼儿一起玩,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 如:在开学时,幼儿一起玩娃娃家,最感兴趣的就是摆弄锅碗瓢盆,刚开始时还会按角色进行,玩着玩着就会不管自己的角色,都干起了活来,如果这是以前我就会不顾及幼儿的感受把他们批评一顿,但是我发现老师的权威也只会管一会,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在喜欢我了,所以,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到他们的家里做客,和他们交谈,引导他们顺利的进行游戏。渐渐地,幼儿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而且也有了相互商量的意识。 在如:大型建构搭建动物园时,我也会很自然的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引导他们利用各种建构技能进行搭建,我不会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是让幼儿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四、评价游戏 游戏结束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可以对幼儿执行游戏规则的情况做小结,表扬肯定积极的行为。也应注意对游戏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鼓励,如对幼儿有哪些新的玩法,新创意等。教师还要进一步提出深入开展游戏的新要求,激发幼儿新的需要。同时,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象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可引导幼儿加以讨论,明确认识,并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教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注意树立榜样,发挥极力作用。 五、游戏规则的建立 活动区的游戏虽然是为幼儿提供了较充分的自主行为条件,幼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自己做主,选择游戏类型,选择游戏材料与伙伴,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促进自主性的发展,但是活动区的开展也同样离不开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一) 使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将游戏规则的建立作为其自身需要,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共同建立规则,并认真执行和遵守。 (二) 逐步调整游戏规则 建立规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要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根据幼儿的能力、行为质量的提高而有所调整。如:建构区,最初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发生冲突,建立了固定位置单间的规则,但后来随着小班幼儿建构能力的提高,逐渐能够协调相互关系,甚至很多幼儿已经能够相互合作了,这时就应该取消原有的规则,引导幼儿增加有关合作搭建的游戏规则。 (三) 在规则的建立过程中,注意将行为训练和道德认识统一起来
㈢ 如何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游戏
怎样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我们所说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教师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建立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下面我就结合实例从不同的年龄班分别来说一说,在日常工作中怎么样开展和指导区域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在一些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2、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一些简单地交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
二、内容形式:
1、以角色游戏为主,开展的活动:娃娃家、小厨房、小等等。
2、培养自理方面的活动:小巧手穿衣、系系小扣子、谁的小手最灵敏等等。
三、指导策略: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应着重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的培养。小班幼儿从妈妈的怀抱刚刚来到幼儿园,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很胆怯、很陌生。我们教师就要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去发现幼儿的潜力和需要,去积累判断、决策的依据,去确定适合每个幼儿能力个性的相互作用方法。比如,我发现很多孩子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总是哭着闹着找妈妈、想回家。这样,我们就在活动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根据幼儿心中“家”的印象,布置的娃娃家要让他们感到很亲切、很温暖,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这样幼儿可以再娃娃家里自由的玩耍、交往。(举例、照片)
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喜欢装模做样的模仿一些大人们做的事情,除了在娃娃家里扮演爸爸妈妈哄宝宝、喂宝宝外,他们也喜欢模仿其他的角色,比如:小厨师、小医生等等。根据他们这些特点,我们也可以在活动室里布置小厨房、小等。(照片、举例)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大多数幼儿到幼儿园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动手能力很差。比如:吃饭、穿衣、系扣子、穿鞋、入厕等,这些基本的活动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区域活动,我们可以制定目标,培养、锻炼他们的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举例:系扣子,附照片)
我们教师在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标志性表现,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变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比如我们小班老师在指导幼儿练习剥蚕豆时,并不要急于教他们怎样剥,而是首先注意观察他们的剥法。开始很多幼儿拿蚕豆用手剥,可就是剥不下皮,有的干脆不剥了,有的就用牙齿咬。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观察到这一现象,发现难点所在,再次活动时及时调整目标,就把蚕豆换成发了芽的蚕豆。于是,幼儿从裂口出入手剥,成功率大大提高,活动的人次也增加了。
小班区域不仅可以开展以上活动,还有很多适合他们的、有意思的活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组照片,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播放课件,举例说明)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和柔软性、一物多用的特点。
中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 目标:
1、区域活动时,在一些搭建游戏和排序游戏中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区域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重视幼儿对知识的运用,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的发展。
二、内容形式:
搭建游戏、排序游戏、烧烤店、小厨房、小商店等。
三、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在指导上不因人施教的话,区域活动的长处就荡然无存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交往性较强的活动和一些搭建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幼儿到了中班,喜欢探讨、分析的问题多了,有时会喜欢挑战一些有些难度的事情。我们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比如,为了提高幼儿利用分类、排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投放扑克牌,让幼儿按数字大小,对相同花色的扑克牌排序。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幼儿的操作方式各异。有的把所有的扑克牌混在一起,逐一寻找,又慢又杂乱;而有的先按数字归类,再排序,或先按花色归类,再排序,速度相对就快多了。尽管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层次行。我并没有急于去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体验过后,我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地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个家里,就能更快、更方便地进行排序。同时,对幼儿在操作中表现出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如数字大小顺序不变,花色则按一红一黑间隔的排法,或是完全按四种花色间隔的排法(红桃1,草花1,方块1,黑桃1,红桃2,草花2……)。当然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班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东西也是比较感兴趣的,有时他们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模仿游戏。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贴近生活的环境,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验体。比如:烧烤店、小商店、小餐厅等等。(烧烤店,照片说明)
(播放课件,举例说明)
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针对幼儿的特点,有目的的投放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大胆的尝试、学习知识。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
3、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内容形式:
美工区:折纸、剪纸、泥工和一些自然材料的运用。(比如:玉米娃、水果蔬菜小精灵) 科学区:有趣的沉浮、好玩的磁铁等。数学区:棋牌游戏、超市购物等。
三、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表现出综合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时,要考虑到更多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一些因素。首先,要根据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实现自己富有特色的发展。活动区是最适宜于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比如大班幼儿喜欢竞技性强的游戏,我就在班里开展了棋牌游戏。开始,很多幼儿由于不会玩,所以对这些游戏不是很感兴趣。可是,有几个男孩对这些游戏特别的钟爱,每次活动时他们总是玩的不亦乐乎。他们还经常自发地组织比赛,用擂台赛的形式来打擂,看谁最后可以当上擂主。在棋牌活动的开展中,激发了幼儿学习棋牌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幼儿做事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知道“胜不骄,败不馁”。
其次,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皮亚杰曾指出:“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活动的操作对象,是幼儿建构、学习、发展的媒介,因此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也是教师影响和规范幼儿的活动行为,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区域的材料虽然是静态的,但生态式区域活动则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来,以材料为影响幼儿的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
比如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开展的玉米娃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带皮的玉米(教师整理好的)、各种果壳、豆类、剪刀、彩纸、胶带、糨糊等,都放在较矮的架子上,幼儿可以按需要随意取用。活动时,幼儿利用这些丰富的材料,亲手设计、制作玉米娃。最后他们做出了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娃娃,大家在一起欣赏的同时,不但感受到了别人的奇妙的想法,而且学习了别人的制作方法和特点。玉米娃活动我们开展了几次,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而且每次孩子们都是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以前我们还开展过超市购物的活动,我们和幼儿一起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各种食品的包装盒、各种瓶类、生活用品的包装盒、还有幼儿搜集的各种玩具等等。大家把搜集的商品摆放在超市里,一起布置我们的小超市,然后孩子们在超市里开始了购物游戏。不但培养了交往能力,而且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融入到了游戏中,进而巩固了知识。我们大班,还开展了水果蔬菜小精灵的活动,我们教师搜集很多蔬菜和水果,在操作区里,为幼儿提供其他辅助材料:牙签、橡皮泥、各种植物的种子等等,然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水果蔬菜娃娃和小动物等,孩子们的作品也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看着那些可爱、幼稚的作品,真让人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照片,举例)
最后,根据幼儿的兴奋点,因势利导,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
我们大班开展的泥工活动,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开始接触到泥,他们就有一种比较新奇的感觉。教师又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品种的土,让他们认识不同的土,可以活出不同的泥。比如:黄土、黑土、红土等等。孩子们对黄土认识的较多,但是对黑土和红土就不是很熟悉了。当老师把黑土和红土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立刻吸引了他们惊奇的目光,大家都嚷嚷着:“老师,怎么还有这样的土哇?”“老师,这些土活出来的泥是什么样的呀?”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老师就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耐心的引导他们,逐步解决问题。当老师把活好的泥,投放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立即兴高采烈的卷起袖子,和老师一起玩起了泥。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他们发挥了独特的思维,制作了很多可爱的泥工作品。正因为泥工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对泥,可以说是百玩不厌。(照片,举例)
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尝试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比如在剪纸和折纸活动中,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我们就可以把作品的制作过程用分步图示的方式贴在墙上,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做到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如果幼儿多次探索后仍不能成功,我们教师就要清楚的发现其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每个幼儿都能按自己的方法学会剪纸和折纸。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㈣ 如何合理的安排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环节
一、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科学投放材料 在当前学位紧张的情况下,多数公办幼儿园在满负荷运作。面对这一现实制约,本着节约的精神,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首先,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很多幼儿园面临活动面积较小,且各班级孩子人数较多,班级物品摆放比较拥挤的问题。这导致在开展游戏时总要浪费很多时间去摆放材料,孩子的游戏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也影响了游戏区域的布置。为缩短游戏前大量摆放的时间,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幼儿园可以将走廊、美术室、科学发现室、幼儿图书室等辅助性教学区合理利用起来,并给每班配置相应的区角柜,摆放幼儿游戏所需的材料,由此解决这一问题。[2] 其次,要充分发挥全园教职工的聪明才智,与幼儿一起动手布置区域环境,这样既能锻炼老师和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材料。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空易拉罐做成分割区域的小栅栏,废旧的奶箱和水果箱则变成“娃娃家”游戏中的小电冰箱、小洗衣机、小桌子、小椅子、小电脑、小空调等。 二、开发活动区的公共价值,尝试打破班级界限 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幼儿园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让区域活动更活。由于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3]而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因此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应由幼儿自己设定游戏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这就要求各班的游戏区域有尽可能多的材料,能够创设出尽可能丰富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在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和布置上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如果一味地让老师更换游戏材料或游戏内容,就会加大老师们的工作量。如果将各班游戏在班组内交换,就既能节约材料,又给幼儿提供了不断面对新的人、事、物及情境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宽广的交往空间。孩子们在交往中的对象、担当的角色、操作与交流的方式与过去那种一味由教师安排的方式相比,都将有很大的改变。 随着“区域交换”的出现,众多的人、事、物组成错综的关系,使幼儿遭遇更复杂的问题情境,班与班之间出现了合作、竞争、谦让、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等活动,幼儿从中体验到更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区域的交换由此大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与社会性活动经验,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指导策略,发挥教师引导的积极作用 区域活动本是能够满足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需要的有效活动形式,但是目前教师在区域指导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指令性的语言,如“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样做!”等,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与行动,是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以下“开放性”的指导策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 (一)善退——“转让式”语言的运用 孩子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许不愿意自主地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会更多地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那就是向教师求助。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妨试着把问题转移,让孩子欣然、主动地接受挑战。如在建构区里,孩子们都想用积木搭建高架桥。可是搭了一段时间,桥只搭了一半,始终没有成型,孩子们处于简单摆弄的状态。当老师经过时,孩子们开始求助。这时老师故意露出诧异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么搭好?谁能帮帮我吗?"一个孩子主动上前回应道:“老师,看我来给你搭一个吧。”这个孩子边说边和身边的其他孩子一起继续游戏起来。 (二)善推——“暗示性”语言的运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而现代的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地发生转变,教师更多地需要观察孩子的变化,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需要,推动孩子不断进步,而探索过程仍然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4]暗示即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将游戏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孩子,而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介入,帮助孩子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幼儿园中大班,孩子们对教师暗示性的语言已经能够较好的领会,这不但可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游戏奠定了基础。如在美工区里,孩子们正在制作高楼,有个男孩直接选择了较难的制作方法,用剪刀剪开牙膏盒,但是尝试了十多次,还是没有成功,他有些气馁了,将盒子、剪刀一把甩在桌上。这时,老师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指指旁边的小朋友说道:“你看,佑佑做得真不错!”这个小男孩一看,很快就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便试着用同伴的“先折再剪”的方法进行制作。不一会儿,一座高楼便呈现在他面前了。 (三)善引——“建议性”语言的运用 如果说幼儿是水,那么教师就是“引水之人”,因为有了有效的“引导”,才会有后来的“渠成”。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因为随着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拉着孩子的手向前走,更多的是给孩子指个方向,让孩子自己走,因此巧妙的引导、有效的推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性的语言常常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方向指示,如“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子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角色活动区里有个小银行,游戏开始时取钱的人很多,但不一会儿,取了钱的幼儿各自忙碌去了,偶有一两个人来“取钱”。银行管理员开始变得无所事事,心里可着急了,还不停地念叨:“怎么没人来取钱啊?”正当这位孩子要离开时,教师出现了,并要求在银行里取钱,同时她还有意地询问道:“银行里还有多少一元、多少五元的钱啊?帮我数一数。”这使幼儿发现除了“存取款"的游戏,还可练习“数钱”的游戏。后来,他还尝试着计算钱的数量,从而使得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四)善评——“辨析式”语言的运用 发掘幼儿游戏中的闪光点,展示区域活动的成果,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区域的成果,还能为游戏延伸打下伏笔,帮助幼儿迁移经验,从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幼儿下一次开展区角游戏活动提供行为与情感上的支撑。在评价的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辨析式”或“设疑式”的语言来引发孩子的讨论。这种语言最能引发孩子间的互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幼儿之间互相辩驳,其中“说”的过程是经验的共享;“辨”的过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过程则是观点的提升。通过简短的“说、辨、析”三部曲,孩子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如大班的“宝贝厨房”游戏结束了,大家安静地坐下来。这时老师问道:“刚才我发现斌斌和乐乐都在小厨房里切黄瓜,你们分别用了什么办法?”斌斌:“我直接把黄瓜给拗断了,就是样子不太好看。”乐乐:“我用圆口的蛋糕刀切,切的时候把汁都压出来了。”老师:“那大家觉得谁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讨论开了,最终大家决定用破的泥工板来做新的尝试。
㈤ 如何指导中班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
区域活动能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在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不断地尝试探索,获得成功和快乐。在与同伴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得到全面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是自主活动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观察者和解决问题的鼓励者。教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观察、指导孩子,如何步步深入地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让孩子们能够自主的参与区域活动,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水平、需要,灵活选择,并进行创造性地指导,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兴趣特点及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让孩子们能真正的投入区域活动的快乐。
一、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更换活动内容。
目前我们班级开设的区域活动都是根据每一次的主题活动所深入,那么在进行《顽皮一
夏》这一主题时,我们尝试跟教材上的活动层层渗透,创设了许多与其相结合的区角活动有“牛牛冷饮店”、“创意吧——折纸蝉、扇子”、“建筑区——搭建游泳馆”、“自然角——丰富的夏季水果”等等,就拿“牛牛冷饮店”来说,在区域活动中,观察性指导尤为重要,从区域的选材到材料投放,幼儿在区域中需要哪些帮助,那么首先则要普及一些必要的知识,了解我们这活动的区角是做什么的,每当盛夏来临,酷暑难耐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喜欢去冷饮店里买上各种口味新奇的冷饮,很多孩子通过观察已经知道冷饮或饮料的一些简单做法,都要通过观察来实现。本次我们在区角里投放了一些制作冷饮的材料,例如:各种颜料、水、油泥等,刚开始有些孩子们很聪明,知道两种颜料调配在一起加上一些水可以制作成“橙汁”、“蓝莓汁”等,用油泥可以做成冰欺凌蛋筒…….有些幼儿则会觉得其中一项制作的很有趣,就会一直做一种,针对这一问题,我想可能事先没有把任务交代清楚,接下来我将用任务卡,引导孩子做几种以上的任务这样,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气氛也十分活跃。由此可见,老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是最重要的,从观察了解到幼儿的兴趣及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才能有利于老师指导时的随即调整。
二、 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
区域活动宽松,自由,幼儿选择性大,老师指导也较为灵活。老师可以较多地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它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行为的。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应让他们自己先尝试着解决,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暗示的方法,使之受到启发。现在的孩子们由于节假日家长们常带着孩子去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体验”让孩子们在潜意识里对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在本班创设的“建筑乐园”区角中,我就发现孩子们常常一边拼搭建构“游泳池”一边说如果我们用一种塑料材质的东西放在底部,在添加一些水,旁边在放一个小人游泳那就更好了,的确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思考问题的逻辑性也大大的提高,杜威曾说过:“在做中学”的确只有通过“做”自己的探索、发现,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识,这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三、师生互动,创设良好的氛围。
幼儿期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创设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能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展,从而更好地主动活动。如,幼儿在摆弄时,老师假装自己没做过,不会做,边研究边动手按步骤一步步地做。有的幼儿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学起老师的样子。有的孩子因为能力关系,跟不上我们的速度,结果就来不及做了。有的就问起旁边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的不是语言来指导,而是重点采用了师生同步的行为指导,使孩子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玩伴,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活动的气氛轻松多了。
四、因人而异,提供层次性的活动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根据不同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孩子能行的。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不去规定在一段时间或一个空间去做什么,那么他们将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其次,我们要学会赏识孩子。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有自己处理事情的策略。教师应支持与尊重他们。站在孩子的立场观点,理解与认识他们的想法与说法,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失望与困惑。多鼓励幼儿试试。当孩子碰到困难时,不要说不或急于纠正,应尽量鼓励他们多试试;当幼儿出现极度焦虑或反复尝试失败时,老师给予适当点拨,以缩短试误的过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孩子们才能在这样地指导下不断发展。
㈥ 举例说明幼儿园活动区课程有哪些指导策略
1、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给幼儿一定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区域设置的原则 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学习性区域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对其今后的学习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的更多关注,但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谦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的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区域的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 2、在设置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的原则,以避免相互干扰。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舒适温馨。 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纲要》对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基本的设置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留一定的社会性区域。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 4、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 因为有些主题内容确实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的模式。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是班内的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而建构区、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的,因此经常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 三、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 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下放。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而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不失为落实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另一部分则完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在区域的设置方面,由于立足点是“开放”,大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孩子可以在各个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活动积极性,使 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 1、 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 以各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教师也应随着主题的推进及时、有目的地更换区域中的材料。 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层进性原则 层进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①首先,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划分出层次性,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拼板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不同,小班为简单的4——6块拼图板,中班为较复杂的12——24块拼板,且边缘接缝也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的要求,难度最大,这就是有层次性的材料。 ②递进性的材料以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剪不光滑→能沿线剪→能折剪→能剪厚纸→会镂空剪纸,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 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给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应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丰富性 ①形式要丰富多样。为了完成一个目标,由于孩子的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例如,在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时候可以安排超市购物、拔萝卜等多种内容,幼儿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目标,这样孩子们对数学区就会有新鲜感,始终充满兴趣。 ②功能多样。因为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 ③品种多样。可以有成形玩具(现有的)、自然玩具(豆、米、贝壳等)以及自制玩具。 5、材料投放要有益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①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并且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 ②材料提供时可设置一定的障碍。如孩子需要4个圆形,却只提供给他们3个,另一个得自己想办法,这并不是准备不充分,而是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但这里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即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他是否真的没有能力解决,如果真如此,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语言上的提示或物质上的支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③充分利用本土的原始的废旧材料。
㈦ 幼儿园区角活动指导要点
1、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学习性区角中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本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性的“区域活动”,是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孩子在这种“区域”中活动,能够自主选择区域和活动的内容,自己主动运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子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都要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目前幼儿园实践中,还有一种类似“区域活动”的“区域教学”,名称虽相似,但内涵却不相同。区域教学实质上是在区域中实施的小组教学,教师的计划性、目的性强,教师对活动的操控占主导地位,而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来达到活动的目的。同样是语言区,如果是区域教学,教师在会语言区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欣赏、创编;如果是区域活动,教师会提供录音机、磁带、图片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
2、区域活动的指导要点:
1)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每个区域适当的目标,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调整。如,小班的一个区域活动——量鞋子,教师设定的目标之一是:探索各种方法测量自己的鞋子,学习填写统计表。这个目标对小班幼儿有很大的难度,幼儿缺乏相关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幼儿尝试了一下,就没有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活动的目标可改为:比较鞋子的大小,并进行一一对应。
2)提供各种层次的、丰富的操作材料。教师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作用主要就是体现在材料的投放,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经验,投放适宜结构的、能体现教育内容和要求的材料,使幼儿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上产生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如在探索区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教师通过提供沙、橡皮泥、纸屑、瓶盖等丰富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示范讲解,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就会主动探索、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当幼儿在区域中学习的时候,教师就是敏锐的观察者和谨慎的记录者,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必要时,可以随时将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作为孩子的发展情况记录,另一方面把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作为下阶段的区域活动材料更换、目标变化的依据。
3、区域活动运用
1)目前,区域活动的设置一般是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主题活动有关。在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后,教师首先要考虑,在活动区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哪些内容适合于在区域中开展,适合于幼儿的自主操作,如何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变为要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容。
2)在制定每周计划时,要考虑设置2~3个主指导区,制定每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投放、添置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教师就会掌握重点,有重点的观察、指导。
3)制定必要的区域活动规则,保证活动时的秩序。如规定入区的人数,拿放材料的要求,怎样交换活动区,使幼儿能够自觉遵守活动区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序的活动。规则最好是教师和幼儿相互讨论的结果,并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出现,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孩子们就能主动地遵守规则。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每周必须进主指导区活动一次,当然,幼儿何时选择进哪个区,或者重复选择同样的区域,在幼儿完成主指导区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
㈧ 怎样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怎样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我们所说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教师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建立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下面我就结合实例从不同的年龄班分别来说一说,在日常工作中怎么样开展和指导区域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在一些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2、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一些简单地交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 二、内容形式: 1、以角色游戏为主,开展的活动:娃娃家、小厨房、小医院等等。 2、培养自理方面的活动:小巧手穿衣、系系小扣子、谁的小手最灵敏等等。 三、指导策略: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应着重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的培养。小班幼儿从妈妈的怀抱刚刚来到幼儿园,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很胆怯、很陌生。我们教师就要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去发现幼儿的潜力和需要,去积累判断、决策的依据,去确定适合每个幼儿能力个性的相互作用方法。比如,我发现很多孩子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总是哭着闹着找妈妈、想回家。这样,我们就在活动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根据幼儿心中“家”的印象,布置的娃娃家要让他们感到很亲切、很温暖,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这样幼儿可以再娃娃家里自由的玩耍、交往。(举例、照片) 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喜欢装模做样的模仿一些大人们做的事情,除了在娃娃家里扮演爸爸妈妈哄宝宝、喂宝宝外,他们也喜欢模仿其他的角色,比如:小厨师、小医生等等。根据他们这些特点,我们也可以在活动室里布置小厨房、小医院等。(照片、举例)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大多数幼儿到幼儿园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动手能力很差。比如:吃饭、穿衣、系扣子、穿鞋、入厕等,这些基本的活动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区域活动,我们可以制定目标,培养、锻炼他们的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举例:系扣子,附照片) 我们教师在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标志性表现,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变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比如我们小班老师在指导幼儿练习剥蚕豆时,并不要急于教他们怎样剥,而是首先注意观察他们的剥法。开始很多幼儿拿蚕豆用手剥,可就是剥不下皮,有的干脆不剥了,有的就用牙齿咬。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观察到这一现象,发现难点所在,再次活动时及时调整目标,就把蚕豆换成发了芽的蚕豆。于是,幼儿从裂口出入手剥,成功率大大提高,活动的人次也增加了。 小班区域不仅可以开展以上活动,还有很多适合他们的、有意思的活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组照片,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播放课件,举例说明)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和柔软性、一物多用的特点。 中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 目标: 1、区域活动时,在一些搭建游戏和排序游戏中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区域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重视幼儿对知识的运用,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的发展。 二、内容形式: 搭建游戏、排序游戏、烧烤店、小厨房、小商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