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益智 » 幼儿游戏中的替代行为
扩展阅读
天成解说一个人的游戏 2021-03-16 21:51:02
打游戏什么牌子显卡好 2021-03-16 21:51:00

幼儿游戏中的替代行为

发布时间: 2021-03-11 15:56:51

A. 幼儿游戏行为包括哪些

  1. 3—4岁(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平行游戏,也可以说是对同伴无意识的模仿游戏:

    他们的行为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比如:一个孩子正在玩“打桩床”(一种将木棒或者球敲击进洞的游戏),另一个孩子看到了也在那里用力敲,实际上他的洞口并没有放什么东西,他只是单纯地在模仿同伴的活动,觉得这样有趣。

  2. 4—5岁(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联合游戏:

    他们身上已经有了共同游戏的影子,从一开始的相互间的松散关系,逐渐变得有了相同的游戏目的,只不过这种目的是随时变化的。比如幼儿一会儿说“咱们一起搭 房子吧”,一会儿又会被一根长条积木吸引,把它当做长枪玩模拟打枪的游 戏了。

  3. 5—6岁(大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合作游戏:

    他们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戏的愿望,在游戏前有明确的目的,事先会进行游戏任务的分工,追求游戏的结果,会克服困难完成游戏任务。比如:幼儿商量一起搭建一个游乐园,即使有的孩子想搭建高楼,他也会遵从游戏分工完成用小插片 搭建花坛的任务。这时孩子有了一定的坚持性,会在几天内为一个任务而持续选择一个区域,直到任务完成。

  4. 在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特点后,教师要努力探索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环境的设置、游戏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儿积极的游戏行为产生的条件,建立游戏环境与幼儿游戏行为的高相关性,强化指导的有效性,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B. 如何激发大班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替代行为

可以采用
角色扮演的方法
这样他们
就知道别人的一些感受

C. 幼儿游戏在幼儿成长中具有哪些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意义

大多数都能起到健全小儿小脑发育的作用 比如玩竞技类游戏可以提高手眼协调性,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责任感 这些主要是看孩子怎么理解以及家长的协调 不能只是为了玩去玩 那所有游戏就没有其他作用了 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玩 要相互理解跟沟通才能起到游戏寓教于乐的目的 望采纳,O(∩_∩)O谢谢

D. 如何看待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

网络学习曾经走过这么一所幼儿园,我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呆了,假如不是看见孩子们在里面做着游戏,我还真的以为走错了家门:几个孩子在一张仿皮沙发上悠哉地看着“电视”;其他几位孩子拿着真实的锅盆在煤气灶上翻炒着各种逼真的蔬菜,水龙头还能真的拧出水来……一切就是家的感觉,孩子们似乎玩得很开心。当时我很羡慕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的“生活水平” 真有档次,再回头看看我园孩子的“生活水平”,可谓是“一穷二白”、“羞于见人”,很多时候,孩子们要什么没什么,只能自己去“创造发明”和“物物替换”,我为孩子的“辛劳”而产生过抱怨。但自从学习了茅红美老师组织的“关于幼儿园游戏基本问题的讨论”培训活动以及我园开展的“游戏课程专题”系列培训后,我对角色游戏中孩子的替代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一、角色游戏的假象性与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联系 由于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所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产生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 情景一:小医院(大班) 小羽拿着一张纸来到医院看病。君君医生给羽量了量体温,说:“58度,发高烧了,要吃药,还要打针的。”可是针筒不见了,佳佳护士就拿起手中的记号笔对着小羽的手臂刺了一下:“好了,现在要吊盐水了。”羽随即躺在用几张小椅子拼接起来的“病床”上,佳佳护士一边将一根吸管绑在羽的手臂上,一边说“别哭哦,好孩子是不怕疼的。” 现象分析: 在这段看病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几次出现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现象:小羽将一张纸代替了看病用的病历卡;随身带着的小椅子被当成了病床;佳佳用记号笔替代针筒,用吸管代替吊针皮管,既安全又形象。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模拟现实生活的许多片段,这就会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们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东西都带到游戏中去。首先条件不允许,其次,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师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同时幼儿的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孩子在自得其乐的同时,还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情感、认知、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即游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因素,只有当游戏与学习并列呈现的时候,游戏的本质内涵才得以揭示。从幼儿的替代行为来看,他们正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根据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特点进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华爱华教授指出:其实到了大班,教师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装扮主题的道具整齐地陈列在一个角落,到角色游戏时间,允许幼儿到这里取用这些道具并与各原来用于学习操作的非结构化材料自然搭配,他们自然会生成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来的(但必须制定物归原处的规则),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为必然会产生。 二、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促进了以物代物的多样性产生 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种材料假想为一种物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对物品的替代从单一的替代逐步演变为组合替代。 情景二: 慧慧和几个同伴把许多椅子围成一个飞机场,旅游公司成立了。一会,添添拿着几个雪花片来购买团票,慧慧则用雪花片接插成一个远,放置在椅子背上当方向盘,然后开着大家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参观。最后添添建议去“长城”,于是大家齐力将所有的椅子交错摆放成弯弯曲曲的“长城”,当孩子们小心跨过一张张椅子时,孩子们似乎真的到达了长城的顶端,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现象分析: 角色游戏要求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高;生活经验越贫乏,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低。“乘飞机去长城”的游戏经验正是来自于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在主题开展中,孩子们通过“旅行去”中一系列学习性和自主性等活动,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认知经验,所以在角色游戏中,他们能信手拈来,将手中的椅子演变成飞机和长城,从而拓展了游戏的内容。 幼儿的以物代物的行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时,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 玩具(如娃娃、家具、餐具等)外,还必须提供既利于象征性想象,又在外形上比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纱巾、积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种形状的 镶嵌积木以及废旧材料,这样,幼儿不仅能组合替代物,还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参与”,而不是“干预”,更不是“包办”。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和强化幼儿的替代行为,从而使某些材料成为幼儿的替代物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读后反思: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让我对角色游戏中孩子的替代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由于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所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产生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种材料假想为一种物品。幼儿的以物代物的行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E. 幼儿游戏活动的外部行为具有哪些特征

1、幼儿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一)表情特征:喜怒哀乐 (二)动作特征:探索类动作、象征类动作、嬉戏类动作 (三)角色扮演: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虚幻性角色 (四)言语特征:伙伴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言语、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向性独白。 (五)材料特征 2、幼儿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一)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三)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3、角色游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角色游戏是儿童独立自主的活动。玩什么主题,有多少个角色,情节如何进行,使用什么玩具等等,均有儿童自行设计编定,都是依照儿童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进行的,所以说它是儿童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游戏。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创造性想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扮演儿童熟悉的角色,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警察、经理等,他们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这一反应过程充满了儿童的想象过程;二是儿童有游戏中使用玩具,以物代物,往往一种物品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的环境中可替代多种真实物品,如小椅子一会当汽车,一会当火车,一会又当娃娃床,这种替代正是儿童创造性想象活动的结果。有想象活动参与的角色游戏,既富有假想性,,又富有真实性,它是虚构性与真实性巧妙结合而产生的游戏活动。 由于以上两个特点,使角色游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儿童在游戏中凭着心愿,反映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刻板地、机械地反映,而是在创造性地自由自主地反映,因而虽属同一主题的角色游戏,不同儿童的玩法也不尽相同。这类游戏的主题、内容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极大的。角色游戏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它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儿童按意愿玩角色游戏,对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在游戏中学着支配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这种能力的获得对以后成长至关重要,在角色游戏中,扮演角色是儿童最为关注的,由此他们将学得各种人物彼此相处、交往的正确态度。在 角色游戏中,儿童认真地模仿着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可以促进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角色游戏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通过游戏有助于巩固与加深知识,发展各种认识能力。 4、当幼儿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应当介入: (一)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 (二)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 (三)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 (四)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 (五)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 (六)当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七)很有兴致地、努力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

F. 幼儿园游戏中,幼儿游戏行为的表现层次有哪些

项目评价标准评分
自选情况不能自选
1.自选游戏玩具
2.自选活动并约伴专
1.主题属目的性无意识行为
2.主题不确定,易受他人影响而变换
3.自定主题,能很快进入游戏情境
4.共商确定主题,主题稳定
1.材料使用不会用或简单重复
用模拟实物的玩具
2.正确熟练常规玩法
运用替代物游戏
3.材料运用充分,玩法多样、复杂
4.常规行为有序,基本遵守规则
5.轻拿轻放,爱护玩具
6.及时收放,认真整理
1.伙伴交往积极交往:互相谦让,轮流合作,协商解决问题
2.一般友好交往:交谈逗趣、请求询问、追随模仿
3.消极交往:独占、攻击、干扰、破坏、退缩、
角色表现
1.形式重复个别动作
2.系列动作
3.行为态度符合角色要求
4.角色意识明确并有相应动作,能协调角色间关系
5.社会性水平独自游戏
1.平行游戏
2.联合游戏
3.合作游戏
1.持续性变换频繁
2.有一定坚持性
3.始终持续一项活动

G. 归纳梳理怎样创设环境更能激发幼儿向高层次的替代行为发展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作为专门性的幼儿教育,幼儿园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其特定的环境设置,必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引起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是儿童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早期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幼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普遍关注,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改善幼儿生存环境、提高幼儿生存质量、创造环境将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是由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各种物质器材、人事环境以及各种信息要素,通过一定的文化习俗、教育观念所组织、综合的一种动态的、教育的空间范围和场所。这种空间范围,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要具有保育性质,又具有教育性质;既是开放的,又是相对封闭的。它不仅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方位的影响,又受到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氛围的影响。

(一)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幼儿园是幼儿长期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场所。在幼儿园幼儿的身心发展不仅有赖于系统的数学,更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这种熏陶和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有益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害的。由此可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幼儿园环境从其存在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其中室内环境包括教室、走廊、活动室等;室外环境包括操场、园门、门厅等。从其组成性质来分,幼儿园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生活设施、教玩具材料设备等有形的物质。幼儿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集体氛围、活动气氛、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与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共同构成了幼儿园环境的整体。尽管与物质环境相比,精神环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环境,但它对身处幼儿园的老师和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社会行为,乃至这个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力。

因此,幼儿园环境既包括人的因素,又包括物的因素;既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

(二)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环境如同教师一般,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在各种尝试中使用材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幼儿园环境也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物体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1. 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2.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幼儿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一旦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通过地板上的小脚印提示该区角的活动人数,这种地面的创设就是对幼儿行为的预期,即暗示进入该区角人数与小脚印数相一致。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

  3. 根据幼儿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将学习内容或成果展示在幼儿园的走廊、教室内,或是在环境中创设问题情境等,通过环境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呈现学习内容,延伸学习活动,从而发挥其介入功能。

  4. 例如,在开展“我们的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把自己和家长一起搜集来的有关动物的图片、模型等分门别类整理后,展示在教室的四周,让人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之中,从而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此外,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如小石子、砖块、贝壳、木块等,在户外场地上铺设了形态各异的小路,孩子们通过用脚踩、用手摸来感知光滑、粗糙、宽窄、长短等,在与周围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有效地引发了幼儿自主活动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与愿望。

  5. 2.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6.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定的环境中实现的。

  7. 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物体之间的交流少不了环境的支持与介入。幼儿园环境的诸多方面,如环境布置的内容及其营造的氛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