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学前游戏教育实践中要有幼儿学习游戏化的探索和什么探索。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室教师组织的什么
教育小孩子的话,一般都是做一些活动,比如说老鹰抓小鸡这些活动。
2. 实践学习:观摩一堂幼儿园的教学或游戏活动,评析教室是如何根据幼儿的注意和感知觉的特点来组织活动的
利用图示法 形象生动的教案ppt引导孩子
再用模仿法 让孩子们模仿 参与活动
提问法 提问孩子们调动积极性
3.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很多,给我们实践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学龄前儿童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体验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精力过剩的需要,它可以调节儿童的情绪,控制心理创伤,并且为未来发展提供预演,创造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实践机会,训练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水平。所以,不能把游戏视为单纯的玩。
三岁前婴儿的游戏以模仿为主,是机械模仿,缺乏想象。一岁前的婴儿通常是成人发起游戏,引导儿童共同进行。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婴儿感知觉和动作发展,进行感情交流。两岁左右的儿童喜欢实物游戏,他们通常按实物用途来模仿成人动作。通过模仿认识事物的功能和事物间的关系。比如:推动玩具汽车,让它跑起来,同时嘴里模仿出汽车的笛笛声。
三岁后的幼儿多进行象征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进行角色行为交往,去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职责,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幼儿在游戏中加入了想象性,出现创造性的萌芽。这种游戏与现实活动有相似性,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智能。
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作用除了体现在人际协调行为上,也体现在协调困难时所发生的矛盾纠纷和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志,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从而逐渐掌握社会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场所,特别是儿童群体游戏,有益于儿童社会化成长。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阻止和约束儿童正常成长的游戏行为。如:当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发生了争执,不是自己出面帮助孩子解决纠纷,就是不允许孩子再与对方交往。表面上看是保护孩子不受侵害,实际上是让孩子丧失了一次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机会,孩子从中得到的经验是有了问题找家长。其自我成长受到阻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戏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通过实证性的研究专家们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更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平时可利用游戏对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游戏的感染力,培养幼儿大胆、活泼的性格。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儿童不仅仅是“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例如:小班有个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较内向,不爱表现自己。可是在角区活动中,老师发现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结构游戏时,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性,不论是从造型、还是美观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性,教师抓住契机,对他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肯定,并让他讲一讲是怎样搭的?搭的是什么?刚开始,李莫非还很害羞,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小声的讲了起来。游戏结束时,教师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览区供小朋友和家长们参观,小莫非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请李莫非当起了班内的“建筑师”带领小朋友们玩结构游戏,过了不久,老师发现李莫非变的开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经和刚入园时判若两人。我们知道,这是他在游戏中找回了自信。
二、通过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恰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思作出言语的的反应。一个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维方式去组成语言用以进行交往的幼儿,不可以像成人那样得到语言交往上的满足。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游戏中有机会得到满足,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语言发展与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儿的独自游戏中,他们常常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他们边想边玩边说。这些语言既有模仿,又有创造。语句中掺进了孩子自己的经验。这时候,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独自言语,并给予正确指导,使她的语言发展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口头语言的同时,通过与同伴在对游戏的内容、角色等方面的协商,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戏时,小明说:“小彤我当医生,你当护士好吗?”小彤说:“好啊!过一会,我当医生,你再来当护士好吗?小明点一点头,俩个小朋友高高兴兴玩去了。幼儿与同伴的共同游戏,是语言交往的最好时机,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实际的练习。
三、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首先要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丰富的游戏活动具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幼儿期孩子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还不能真正参加成人劳动,而游戏却能满足幼儿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体育游戏如:《小猫学本领》、《爱劳动的小白兔》、《学做解放军》等使幼儿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幼儿身心健康都获得了发展。
四、运用游戏的规则性,促使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
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动。游戏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戏中,幼儿却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如音乐游戏《小兔采蘑菇》,讲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后帮助小猪和小松鼠的事情。大家都喜欢扮小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兔、小猪、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么游戏就玩不成。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小松鼠抢着去表演,这样也就表现不出小兔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了。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非常强调幼儿遵守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游戏中,要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而遵守规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
五、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游戏活动中,我确立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做到“导而不包”,更多的是给孩子留出一个适当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游戏主题的确立上应充分幼儿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角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对角色游戏区中的玩具商店不感兴趣,于是老师组织幼儿进行一番讨论:商店里应该卖什么?售货员应该怎样招待客人?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事后教师又组织幼儿参观商场,让幼儿观察商场里的买卖商品是如何进行的?商场里主要有什么人?应该用什么来购买商品?幼儿通过参观感知这些知识,获得直观上经验,然后教师再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商店的布局、标记,钱币的样子,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强的热情,最后他们把商店的名字改为“贝贝商店”,等设计完成之后,幼儿还请别班的老师和小朋友来参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会使幼儿的活动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也增加了玩游戏的乐趣。
大量的实例说明:幼儿通过玩耍泥土,可培养起对雕塑的爱好;通过用彩笔随便乱画,可培养绘画的兴趣;游戏活动,锻炼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持笔等技巧与技能。如果在幼儿期,我们有意识地要求他们每天玩游戏,并给予幼儿启发与帮助,甚至参与幼儿游戏之中,您就可觉察到: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伴随幼儿游戏活动的丰富与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速度是显而易见的。
4. 陪幼儿园的小孩子做游戏实践活动总结
游戏的过程即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鉴此,鼓励幼儿游戏、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本应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然而没有料到的是,当游戏的地位一旦被提高到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时,当教师认真地把游戏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时,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上的疑问和困惑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理论对实践的指问:“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游戏?”“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里?”“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等等。 然后是实践对理论的反问:“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才算是做到了‘以游戏为基础活动’?”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问与反问,正因为实践需要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所以仅仅以一种抽象思辨的方法来阐述“是怎样的”就不够了。因为某些抽象的理论并不直接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负责,所以我们还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上应当是怎样的”作出分析,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假设。 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各育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其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与美育有关),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有关),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与德育有关),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与智育有关)。也许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内容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 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然而,必须提出的是,作为一种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以上对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的解释,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一旦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实践时,偏差和误解便会产生。游戏的教育化,容易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教育的游戏化,是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这样一来,游戏和教育仍然是对立的两极,两者的结合没有实现。事实上,偏差和误解发生在前者。所以,我们还是要将讨论限定一个范围,提出一个前提,即游戏的教育化是在幼儿园教育的大背景中认识的,教育对游戏的关注,指的是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 说明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而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总之,在了解了游戏和教育的诸多特性以后,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游戏能使儿童得到发展的无意收获,而教育的有意收获却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实际上,两种过程的心理氛围是不一样的。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类游戏 (一)游戏和游戏化 幼儿园实际上存在着两类活动(我们暂且不称为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一类是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是如何用游戏的意义对两类活动进行界定,这关系到如何实现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我们认为,以活动的本体特征来区分两类活动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一种非功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组织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这种本体并非游戏,但却体现了游戏特征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手段性游戏。它是以游戏为手段,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客
5.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很多,给我们实践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学龄前儿童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体验等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精力过剩的需要,它可以调节儿童的情绪,控制心理创伤,并且为未来发展提供预演,创造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实践机会,训练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水平。所以,不能把游戏视为单纯的玩。 三岁前婴儿的游戏以模仿为主,是机械模仿,缺乏想象。一岁前的婴儿通常是成人发起游戏,引导儿童共同进行。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婴儿感知觉和动作发展,进行感情交流。两岁左右的儿童喜欢实物游戏,他们通常按实物用途来模仿成人动作。通过模仿认识事物的功能和事物间的关系。比如:推动玩具汽车,让它跑起来,同时嘴里模仿出汽车的笛笛声。 三岁后的幼儿多进行象征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进行角色行为交往,去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职责,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幼儿在游戏中加入了想象性,出现创造性的萌芽。这种游戏与现实活动有相似性,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智能。 综上所述,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场所,特别是儿童群体游戏,有益于儿童社会化成长。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阻止和约束儿童正常成长的游戏行为。如:当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发生了争执,不是自己出面帮助孩子解决纠纷,就是不允许孩子再与对方交往。表面上看是保护孩子不受侵害,实际上是让孩子丧失了一次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机会,孩子从中得到的经验是有了问题找家长。其自我成长受到阻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戏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通过实证性的研究专家们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更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平时可利用游戏对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游戏的感染力,培养幼儿大胆、活泼的性格。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儿童不仅仅是“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例如:小班有个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较内向,不爱表现自己。可是在角区活动中,老师发现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结构游戏时,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性,不论是从造型、还是美观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性,教师抓住契机,对他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肯定,并让他讲一讲是怎样搭的?搭的是什么?刚开始,李莫非还很害羞,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小声的讲了起来。游戏结束时,教师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览区供小朋友和家长们参观,小莫非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请李莫非当起了班内的“建筑师”带领小朋友们玩结构游戏,过了不久,老师发现李莫非变的开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经和刚入园时判若两人。我们知道,这是他在游戏中找回了自信。 二、通过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恰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思作出言语的的反应。一个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维方式去组成语言用以进行交往的幼儿,不可以像成人那样得到语言交往上的满足。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游戏中有机会得到满足,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语言发展与交往上的平衡。在幼儿的独自游戏中,他们常常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他们边想边玩边说。这些语言既有模仿,又有创造。语句中掺进了孩子自己的经验。这时候,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独自言语,并给予正确指导,使她的语言发展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口头语言的同时,通过与同伴在对游戏的内容、角色等方面的协商,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戏时,小明说:“小彤我当医生,你当护士好吗?”小彤说:“好啊!过一会,我当医生,你再来当护士好吗?小明点一点头,俩个小朋友高高兴兴玩去了。幼儿与同伴的共同游戏,是语言交往的最好时机,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实际的练习。 三、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首先要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丰富的游戏活动具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幼儿期孩子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还不能真正参加成人劳动,而游戏却能满足幼儿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体育游戏如:《小猫学本领》、《爱劳动的小白兔》、《学做解放军》等使幼儿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幼儿身心健康都获得了发展。 四、运用游戏的规则性,促使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 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动。游戏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戏中,幼儿却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如音乐游戏《小兔采蘑菇》,讲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后帮助小猪和小松鼠的事情。大家都喜欢扮小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兔、小猪、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么游戏就玩不成。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小松鼠抢着去表演,这样也就表现不出小兔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了。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非常强调幼儿遵守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游戏中,要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而遵守规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 五、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6. 请问;在幼儿室内活动实习中你是如何做的
主要是和小朋友们做互动游戏吧
7. 把游戏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学前儿童生活的背景允许其有一段游戏期
学前儿童与成人相比,
有一个长长的生理准备期,
需要受到成
人的保护和照顾。
社会越向前发展,
学前儿童就更加被排除与成人的
劳动之外。儿童在成人提供给他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条件之后,
有时间和精力去游戏、娱乐,而且成人也允许他们游戏,由此,游戏
频繁发生,学前儿童期成为了游戏期。
2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
游戏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活
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对儿童行为的观察,
儿童的需要
可分为维持生命安全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等三个层次九个方面。
不同的需要发动了不同的游戏,
如为满足身体
活动的需要,儿童会玩体育游戏,为满足认知的需要,儿童会玩智力
游戏等。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
展的需要,儿童追求这种满足,而选择了游戏这一最佳的方式。
3
、
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
在游戏中可获得主体性体验即游戏
性体验。
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
创造性都能够得到承认和发展,并且在游戏中,能获得主体性体验,
既游戏性体验。
这些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
它与儿童身心发展
的需要、兴趣、
态度等构成了游戏活动动机的连续体,对于儿童的游
戏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
4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对学前儿童的身
体、智力、社会性、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发展具有积极而全面的促进
作用。
游戏之于儿童发展的特殊价值,
使游戏成为儿童不可剥夺的正
当权利。
5
、游戏的发展与幼儿的发展相一致
从游戏的发展进程来看,无论是认知水平的发展,社会性
水平的发展,
还是情感水平的发展,
都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进程相一致,
可以说,游戏与幼儿身心的发展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游戏伴随
着幼儿的成长。
综上所述,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
不是成人对儿童的施舍,
它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
是儿童童年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也是儿童成
长的阶梯。
8. 幼儿园游戏实践活动跳房子的设计思路怎么写
幼儿园游戏实践活动跳房子的设
这个你怎么理解的
确
9. 做一个游戏策划开发实训室都需要什么设备及课程
你是学校老抄师?感觉你对游戏产业不是很了解啊。
游戏策划这个东西,主要都是文档,没有程序和美术的配合,几乎没办法做实训室。
设备方面,配置好一些的电脑即可。
如果说可以实训的话,那就剩游戏策划里面的一个分支---游戏关卡策划,能做一些实训。
这个主要用的软件是一些游戏引擎或者游戏自带的编辑器。
游戏引擎方面,现在免费的最出名的就是UDK。你可以用UDK自创一个游戏地图,加入一些玩法。这个主要是3d游戏应用方面。
如果是想做网页游戏开发实训的话,可以用flash交互技术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