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关于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规定
《幼儿园管理条例》 第三章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第十六条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的实际,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但不得进行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有损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就是说幼儿园的教育应当区别学校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特别是第二款是对第一款的补充,过早的纯记忆教学或读写训练是被认为有违幼教规律的。
B. 如何理解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专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条指导原则,指出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儿童发展状况的写照。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根据儿童认知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游戏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感觉运动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象征性游戏带有“假装”和“好像”的特点;结构性游戏是利用结构材料进行建构游戏;规则游戏则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种形式;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的技能以及言语能力,使儿童的独立性得到提高。游戏也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发展,通过玩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使儿童亲近大自然,同时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C.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要懂得 游戏中学习 学习中游戏 只要懂得这两个 教啥都容易 幼儿园的孩子贪玩 一边和他们玩一边教他们
D. 简述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因
因为幼儿可以在游戏当中学习与人怎么相处、怎么合作,特别是可以提高ta的学习能力,幼儿园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玩游戏可以提高ta的交际能力的。
E. 为什么说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从教育目的层面上认识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 (1)幼儿可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其核心是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游戏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 (2)游戏可满足与保障幼儿游戏需要与权利。 2、从游戏与幼儿学习的关系上认识游戏的价值。 (1)游戏是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学习方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2)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各种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经验,而且这些经验是幼儿生活的智慧,可让幼儿学会生存、生活和学习。 (3)游戏过程,是幼儿经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外部的、物质的东西向内部、观念的东西转化,而且也使内部的、观念的东西外化为实际的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实现着主客观的双向建构。 3、从游戏与幼儿园教学关系上认识游戏的价值 (1)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组成部分。 (2)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4、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上认识游戏的价值 (1)当课程价值取向注重幼儿的创造性、独立性、主动性的培养以及童年的幸福快时,“主动学习”被看作幼儿园课程应当使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时,游戏会受到重视。 (2)把课程看作是幼儿全部的有益的学习经验时,游戏既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又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途径。 (3)游戏可生成课程,课程也可生成游戏。游戏与课程之间的良好互动,既可以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又可以为幼儿选择恰当的实施途径,解决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或“匹配”的问题。
F. 幼儿园上课以游戏为主的利与弊
幼儿园活动应以游戏为主 或设置一定活动 或不设置一定的目标 在活动中掌握一些生活习惯 发动幼儿的主动性 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 非义务性 启蒙性 幼儿园与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幼儿园的教学不应追求过高的目标 幼儿园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没有具体限制 吃饭也是一项幼儿园的活动 教育 至于小学 课程目标较为明确 以偶尔教为主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主 进行一些基本字词 算数为具体内容 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 “上课”时间很短 主要培养一些幼儿的习惯 为他在以后的小学甚至更长远的生活打下基础 希望能够帮到你
G. 为什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
一点,寓教于乐。二,小朋友的注意力没有成年人集中,所以要通过吸引他们的方式灌输给他们知识
H. 怎样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形成和发展着各方面的能力。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与工作,游戏活动最充分地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幼儿园教育如何将游戏这一儿童阶段的基本活动变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一个涉及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的重大问题。在此,要使游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外部的游戏环境与条件。它包括游戏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要考虑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得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游戏的工具,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娃娃家,教师事先为幼儿准备较逼真的的玩具、材料,如“鸡翅”“骨肉相连”“汉堡”等一个个用泡沫、橡皮泥等精心包好,要求幼儿游戏时不许拆开、弄坏,没玩一会幼儿就没有兴趣了,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过多的不许让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这些“不许”,也大大地削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因此,不要有过多的限制,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食品,给他一个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如,美工区:让他们用色纸剪各种小鱼、小虾、鸭子等,让幼儿把一张糖纸做成各种形状的糖果后孩子们把成品拿到各班去“出售”,让他们把橡皮泥捏成一只只的“饺子”等……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为幼儿提供未成型的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幼儿园的心里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它虽然是无形的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规责与行为标准,即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建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幼儿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任何侵犯幼儿游戏权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把幼儿能否参加游戏当成是教师的特权,或以剥夺幼儿游戏权利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等都是背离教育原则的。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游戏的机会与时间,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 四、明确游戏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原则,意味着要将游戏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手段,在保证游戏愉悦性的前提下,使游戏真正对幼儿的发展有所作用。同时,也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不要把游戏仅仅看作是集体教学活动后的休息或其他活动的调节。 五、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 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调整,能把这个教学理念更好的落实到我的教学行为中去。
I. 幼儿园为什么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游戏是重过程不重结果。重过程,幼儿就会变着花样来玩,游戏可以跟着游戏者的意愿而发生变化,游戏方式也会随着情境和材料随意变化,其目的也可随时改变。如一个简单的滑滑梯活动,也许会因为不同的滑到底的方法而使之复杂起来,至于能不能滑到底,在儿童看来已经不重要了。二是游戏是不求实际的、不真实的、充满幻想的行为。如游戏者会把椅子当做"马"骑,而不是"坐椅子"。儿童在游戏中不是机械地模仿周围生活,而是通过想象,将生活中的表象,组合成新的表象运用于游戏中,这就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三是转换替代,同一种材料幼儿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材料可以做同一种用途,这是幼儿自发和自由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