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华爱华的个人简介
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讲课程:学前教育学、游戏理论、幼儿心理学等。负责的研究项目有“0-6岁婴幼儿一体化教育”,“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等。
(1)儿童游戏理论华爱华扩展阅读:
华爱华女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著作有:《幼儿游戏理论》、《学前教育启示录》、《教化与造化的智慧》等。发表论文有:《学前教育改革的文化关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反思》、《0-3岁早期教养中的六大关系》、《幼儿园活动区的若干问题》等。
❷ 华爱华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华爱华本着“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华爱华在指南讲座中讲活动区投放材料有两种:一类是开放性材料,一类是封闭性材料,让我对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
❸ 怎样以专业的视角关注与介入幼儿游戏
“会玩的孩子聪明”让孩子们变着花样的玩,有助于孩子的思维的灵活性。《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得到经验的前提是教师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保证孩子们充足的游戏时间,利用空间、环境给孩子们提供各种游戏的机会。其次保证给幼儿丰富的游戏材料,华爱华教授对当前幼儿园所投放材料进行了分类:第一种是开放式游戏材料投放;对材料不做任何玩法规定,让孩子们自由探索,第二种是封闭式材料投放,给孩子们规定了玩法附加了任务,让孩子们去挑战。再其次,教师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当教师充分观察与分析每个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后,当出现问题后,教师应是适时介入与推进游戏行为的指导者。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在游戏的指导中,教师的介入要适时适度。适时指何时介入,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适度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介入时的语言表达及行动支持要留有余地,善于等待,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与探索。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充盈于幼儿的身心,充盈于幼儿思想、充盈于幼儿的情感和身体中。这样才能让幼儿富有创造力,自由快乐的成长。
❹ 韦哲有没有什么专家之类的人做过评价
是不是有个华爱华提过字,这个人好像是早教这一块的专家了吧,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还出了好几本书,
《幼儿游戏理论》
《教化与造化的智慧》
《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
《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
能受到这种专家的认可还是不容易的!
❺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幼儿的自发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
(1)自发游戏对于幼儿有特殊的发展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在长期研究儿童游戏的基础上,提出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对其具有特殊的发展价值:一是游戏反映发展,因为游戏是儿童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二是游戏巩固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练习性行为;三是游戏促进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性行为。
笔者也通过对幼儿期的典型象征性游戏的研究发现,幼儿在其自发的游戏中能够最放松、最自然地表现出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创造性行为,这类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最具安全感、愉悦感、归属感、胜任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活动。所以,自发游戏对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观察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和改善观察行为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自发游戏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儿的载体。观察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教师改善观察行为的重要途径。原因有几点:首先,透过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教师可以了解到他们最真实、自然的表现,有助于教师发现一个真实的幼儿;其次,通过观察幼儿的自发表现,教师可以看到幼儿很多在教学情境中难以表现出来的、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行为,有助于教师发现一个智慧的幼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和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与幼儿的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对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深入理解,并找到与幼儿互动的适宜策略和方法……观察幼儿自发游戏的过程,是教师尝试换角度思考,向幼儿学习,并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
2.改善教师观察行为的要点及方法
要点一:解决态度的问题,帮助教师增强观察意识
目的:使教师从关注自己设计的游戏到关注并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
方法:“对比-感受”法
对比教师设计的教学游戏和幼儿自己发起的自主游戏,找到幼儿在其中的状态和表现的不同。
鼓励教师给幼儿创造更多自主游戏的机会,感受自发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体会幼儿主动学习过程与内涵。
要点二:解决角度的问题,帮助教师转变观察视角
目的:让教师从找出幼儿存在的不足转向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方法:“拍摄-发现”法
在日常工作中尝试关注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有意义的自发游戏行为。
利用现代化手段,自己尝试拍摄幼儿自发游戏行为的视频或照片,帮助自己客观、细致地分析幼儿自发游戏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近期工作重点或研究内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的相关表现和特点。
要点三:解决思路的问题,帮助教师制定观察计划
目的:促使教师从随机观察转向有目的、有依据的观察。
方法:“计划-捕捉”法
结合近期工作重点、研究内容或班级重点活动,确定自己的观察目的。
根据观察目的大致确定观察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级观察计划。
根据幼儿的需求和班级工作的需要,将有目的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结合起来,以便捕获更多、更全面、更有意义的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信息。
要点四:解决技术的问题,帮助教师选择观察方法
目的:让教师在利用已知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综合-探索”法
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实用、简单、易操作的观察方法。
根据观察目的,综合利用多种观察方法,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服务。
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和情境,探索适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观察方法。
要点五:解决载体的问题,帮助教师改进观察记录
目的:帮助教师将开放性的观察问题和结构性的记录表格结合起来使用。
方法:“开放-结构”法
在口袋里装上便笺纸,用只言片语或关键词等,随时记录下幼儿的动作、语言、表情及幼儿之间的对话。
根据观察目的,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方便自己有针对性地记录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据观察目的,梳理出几个关键项目(维度),设计出简单的、结构性的观察记录表格,方便自己对幼儿的诸多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和判断。
要点六:解决解释的问题,帮助教师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帮助教师依据理论找出关键价值点,形成自己对幼儿发展进行解释的线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类-整合”法
参考儿童发展文献资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或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儿童发展指南与评价指标,为自己更加科学、客观地解释观察资料提供依据。
依据自己的观察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对所记录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解释。
在反复体验和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出自己对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进行解释的线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渐形成自己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现状的科学评价。
要点七:解决成长的问题,帮助教师学会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目的:帮助教师以尊重的态度理解幼儿自然出现的特点及行为,学会以幼儿为师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方法:“反观-调整”法
学会正视和接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行为,即使在成人看来是有问题的行为,学会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透过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反观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借助对幼儿自发游戏的观察,反思自身教育观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到原因,调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带着主动观察、有目的观察、连续观察的意识,在反复尝试、体验、反思和调整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❻ 玩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学习有影响吗
事宜的游戏可以另孩子开发智商 但是要控制 适当多出去游玩 游戏机对眼睛也不好
❼ 如何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调整幼儿游戏情景
幼儿的自发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
(1)自发游戏对于幼儿有特殊的发展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在长期研究儿童游戏的基础上,提出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对其具有特殊的发展价值:一是游戏反映发展,因为游戏是儿童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二是游戏巩固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练习性行为;三是游戏促进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性行为。
笔者也通过对幼儿期的典型象征性游戏的研究发现,幼儿在其自发的游戏中能够最放松、最自然地表现出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创造性行为,这类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最具安全感、愉悦感、归属感、胜任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活动。所以,自发游戏对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观察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和改善观察行为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自发游戏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儿的载体。观察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教师改善观察行为的重要途径。原因有几点:首先,透过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教师可以了解到他们最真实、自然的表现,有助于教师发现一个真实的幼儿;其次,通过观察幼儿的自发表现,教师可以看到幼儿很多在教学情境中难以表现出来的、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行为,有助于教师发现一个智慧的幼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和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与幼儿的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对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深入理解,并找到与幼儿互动的适宜策略和方法……观察幼儿自发游戏的过程,是教师尝试换角度思考,向幼儿学习,并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
2.改善教师观察行为的要点及方法
要点一:解决态度的问题,帮助教师增强观察意识
目的:使教师从关注自己设计的游戏到关注并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
方法:“对比-感受”法
对比教师设计的教学游戏和幼儿自己发起的自主游戏,找到幼儿在其中的状态和表现的不同。
鼓励教师给幼儿创造更多自主游戏的机会,感受自发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体会幼儿主动学习过程与内涵。
要点二:解决角度的问题,帮助教师转变观察视角
目的:让教师从找出幼儿存在的不足转向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方法:“拍摄-发现”法
在日常工作中尝试关注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有意义的自发游戏行为。
利用现代化手段,自己尝试拍摄幼儿自发游戏行为的或照片,帮助自己客观、细致地分析幼儿自发游戏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近期工作重点或研究内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的相关表现和特点。
要点三:解决思路的问题,帮助教师制定观察计划
目的:促使教师从随机观察转向有目的、有依据的观察。
方法:“计划-捕捉”法
结合近期工作重点、研究内容或班级重点活动,确定自己的观察目的。
根据观察目的大致确定观察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级观察计划。
根据幼儿的需求和班级工作的需要,将有目的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结合起来,以便捕获更多、更全面、更有意义的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信息。
要点四:解决技术的问题,帮助教师选择观察方法
目的:让教师在利用已知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综合-探索”法
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实用、简单、易操作的观察方法。
根据观察目的,综合利用多种观察方法,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服务。
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和情境,探索适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观察方法。
要点五:解决载体的问题,帮助教师改进观察记录
目的:帮助教师将开放性的观察问题和结构性的记录表格结合起来使用。
方法:“开放-结构”法
在口袋里装上便笺纸,用只言片语或关键词等,随时记录下幼儿的动作、语言、表情及幼儿之间的对话。
根据观察目的,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方便自己有针对性地记录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据观察目的,梳理出几个关键项目(维度),设计出简单的、结构性的观察记录表格,方便自己对幼儿的诸多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和判断。
要点六:解决解释的问题,帮助教师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帮助教师依据理论找出关键价值点,形成自己对幼儿发展进行解释的线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类-整合”法
参考儿童发展文献资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或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儿童发展指南与评价指标,为自己更加科学、客观地解释观察资料提供依据。
依据自己的观察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对所记录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解释。
在反复体验和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出自己对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进行解释的线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渐形成自己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现状的科学评价。
要点七:解决成长的问题,帮助教师学会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目的:帮助教师以尊重的态度理解幼儿自然出现的特点及行为,学会以幼儿为师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方法:“反观-调整”法
学会正视和接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行为,即使在成人看来是有问题的行为,学会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透过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反观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借助对幼儿自发游戏的观察,反思自身教育观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到原因,调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带着主动观察、有目的观察、连续观察的意识,在反复尝试、体验、反思和调整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❽ 怎样具体分析幼儿的行为、结合指南将幼儿在游戏中的侧重点进行分析了评价
幼儿的自发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也可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
(1)自发游戏对于幼儿有特殊的发展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在长期研究儿童游戏的基础上,提出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对其具有特殊的发展价值:一是游戏反映发展,因为游戏是儿童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二是游戏巩固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练习性行为;三是游戏促进发展,因为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探索性行为。
笔者也通过对幼儿期的典型象征性游戏的研究发现,幼儿在其自发的游戏中能够最放松、最自然地表现出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创造性行为,这类活动对他们来说是最具安全感、愉悦感、归属感、胜任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活动。所以,自发游戏对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观察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和改善观察行为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自发游戏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儿的载体。观察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教师改善观察行为的重要途径。原因有几点:首先,透过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教师可以了解到他们最真实、自然的表现,有助于教师发现一个真实的幼儿;其次,通过观察幼儿的自发表现,教师可以看到幼儿很多在教学情境中难以表现出来的、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行为,有助于教师发现一个智慧的幼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和幼儿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形成与幼儿的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对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深入理解,并找到与幼儿互动的适宜策略和方法……观察幼儿自发游戏的过程,是教师尝试换角度思考,向幼儿学习,并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
2.改善教师观察行为的要点及方法
要点一:解决态度的问题,帮助教师增强观察意识
目的:使教师从关注自己设计的游戏到关注并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
方法:“对比-感受”法
对比教师设计的教学游戏和幼儿自己发起的自主游戏,找到幼儿在其中的状态和表现的不同。
鼓励教师给幼儿创造更多自主游戏的机会,感受自发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体会幼儿主动学习过程与内涵。
要点二:解决角度的问题,帮助教师转变观察视角
目的:让教师从找出幼儿存在的不足转向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方法:“拍摄-发现”法
在日常工作中尝试关注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有意义的自发游戏行为。
利用现代化手段,自己尝试拍摄幼儿自发游戏行为的或照片,帮助自己客观、细致地分析幼儿自发游戏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近期工作重点或研究内容,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一些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的相关表现和特点。
要点三:解决思路的问题,帮助教师制定观察计划
目的:促使教师从随机观察转向有目的、有依据的观察。
方法:“计划-捕捉”法
结合近期工作重点、研究内容或班级重点活动,确定自己的观察目的。
根据观察目的大致确定观察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班级观察计划。
根据幼儿的需求和班级工作的需要,将有目的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结合起来,以便捕获更多、更全面、更有意义的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信息。
要点四:解决技术的问题,帮助教师选择观察方法
目的:让教师在利用已知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方法:“综合-探索”法
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实用、简单、易操作的观察方法。
根据观察目的,综合利用多种观察方法,为自己收集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服务。
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和情境,探索适合自己的、方便可行的观察方法。
要点五:解决载体的问题,帮助教师改进观察记录
目的:帮助教师将开放性的观察问题和结构性的记录表格结合起来使用。
方法:“开放-结构”法
在口袋里装上便笺纸,用只言片语或关键词等,随时记录下幼儿的动作、语言、表情及幼儿之间的对话。
根据观察目的,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方便自己有针对性地记录下想要了解的信息。
根据观察目的,梳理出几个关键项目(维度),设计出简单的、结构性的观察记录表格,方便自己对幼儿的诸多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和判断。
要点六:解决解释的问题,帮助教师形成分析框架
目的:帮助教师依据理论找出关键价值点,形成自己对幼儿发展进行解释的线索或分析的框架。
方法:“分类-整合”法
参考儿童发展文献资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或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儿童发展指南与评价指标,为自己更加科学、客观地解释观察资料提供依据。
依据自己的观察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对所记录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解释。
在反复体验和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出自己对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进行解释的线索或分析的框架,逐渐形成自己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现状的科学评价。
要点七:解决成长的问题,帮助教师学会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目的:帮助教师以尊重的态度理解幼儿自然出现的特点及行为,学会以幼儿为师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方法:“反观-调整”法
学会正视和接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行为,即使在成人看来是有问题的行为,学会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透过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反观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借助对幼儿自发游戏的观察,反思自身教育观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到原因,调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带着主动观察、有目的观察、连续观察的意识,在反复尝试、体验、反思和调整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❾ 如何看待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
网络学习曾经走过这么一所幼儿园,我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呆了,假如不是看见孩子们在里面做着游戏,我还真的以为走错了家门:几个孩子在一张仿皮沙发上悠哉地看着“电视”;其他几位孩子拿着真实的锅盆在煤气灶上翻炒着各种逼真的蔬菜,水龙头还能真的拧出水来……一切就是家的感觉,孩子们似乎玩得很开心。当时我很羡慕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的“生活水平” 真有档次,再回头看看我园孩子的“生活水平”,可谓是“一穷二白”、“羞于见人”,很多时候,孩子们要什么没什么,只能自己去“创造发明”和“物物替换”,我为孩子的“辛劳”而产生过抱怨。但自从学习了茅红美老师组织的“关于幼儿园游戏基本问题的讨论”培训活动以及我园开展的“游戏课程专题”系列培训后,我对角色游戏中孩子的替代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一、角色游戏的假象性与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联系 由于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所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产生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 情景一:小医院(大班) 小羽拿着一张纸来到医院看病。君君医生给羽量了量体温,说:“58度,发高烧了,要吃药,还要打针的。”可是针筒不见了,佳佳护士就拿起手中的记号笔对着小羽的手臂刺了一下:“好了,现在要吊盐水了。”羽随即躺在用几张小椅子拼接起来的“病床”上,佳佳护士一边将一根吸管绑在羽的手臂上,一边说“别哭哦,好孩子是不怕疼的。” 现象分析: 在这段看病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几次出现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现象:小羽将一张纸代替了看病用的病历卡;随身带着的小椅子被当成了病床;佳佳用记号笔替代针筒,用吸管代替吊针皮管,既安全又形象。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模拟现实生活的许多片段,这就会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们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东西都带到游戏中去。首先条件不允许,其次,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师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同时幼儿的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孩子在自得其乐的同时,还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情感、认知、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即游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因素,只有当游戏与学习并列呈现的时候,游戏的本质内涵才得以揭示。从幼儿的替代行为来看,他们正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根据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特点进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华爱华教授指出:其实到了大班,教师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装扮主题的道具整齐地陈列在一个角落,到角色游戏时间,允许幼儿到这里取用这些道具并与各原来用于学习操作的非结构化材料自然搭配,他们自然会生成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来的(但必须制定物归原处的规则),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为必然会产生。 二、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促进了以物代物的多样性产生 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种材料假想为一种物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对物品的替代从单一的替代逐步演变为组合替代。 情景二: 慧慧和几个同伴把许多椅子围成一个飞机场,旅游公司成立了。一会,添添拿着几个雪花片来购买团票,慧慧则用雪花片接插成一个远,放置在椅子背上当方向盘,然后开着大家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参观。最后添添建议去“长城”,于是大家齐力将所有的椅子交错摆放成弯弯曲曲的“长城”,当孩子们小心跨过一张张椅子时,孩子们似乎真的到达了长城的顶端,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现象分析: 角色游戏要求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高;生活经验越贫乏,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低。“乘飞机去长城”的游戏经验正是来自于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在主题开展中,孩子们通过“旅行去”中一系列学习性和自主性等活动,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认知经验,所以在角色游戏中,他们能信手拈来,将手中的椅子演变成飞机和长城,从而拓展了游戏的内容。 幼儿的以物代物的行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时,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 玩具(如娃娃、家具、餐具等)外,还必须提供既利于象征性想象,又在外形上比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纱巾、积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种形状的 镶嵌积木以及废旧材料,这样,幼儿不仅能组合替代物,还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参与”,而不是“干预”,更不是“包办”。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和强化幼儿的替代行为,从而使某些材料成为幼儿的替代物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读后反思: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让我对角色游戏中孩子的替代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由于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所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产生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种材料假想为一种物品。幼儿的以物代物的行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