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幼儿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在哪个方面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 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医院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 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 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 一、帮助积累经验,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 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 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 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 “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 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 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 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警察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医院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 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 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 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总之,角色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组织好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⑵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模仿性、从他性以及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1、情境性
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2、模仿性
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
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3、从他性
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4、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2)体现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是扩展阅读
儿童社会是根据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通过构建虚拟的社会环境、同伴环境、性别化和性别角色认同等心理成长的需要,提供的一个针对儿童成长的微缩社会环境,小到一个空间内的简单道具和一两个小朋友,大到模拟一个城市环境和城市职业系统。
完成儿童社会模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特定的角色和主题,即参与的儿童主体;二是基于角色的情节,即预置发展的故事情节。
儿童简单来讲可以理解成同伴关系间作用的结果。
⑶ 依据社会性发展,将幼儿的游戏划分为哪四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一是独自游戏阶段;二是平行游戏阶段;三是联合游戏阶段;四是合作游戏阶段。
特点
1、独自游戏阶段
独自游戏一般出现在出生后头两年内。儿童摆弄的客体可能反映了客体的功能及社会用途,也可能使客体的外形、位置及其性质等发生变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客体为对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复杂。儿童不仅关心引起客体变化的行为,而且对客体本身也发生兴趣,动作的灵巧性与精确性也不断加强,逐渐能将自我与客体区分开来,以至产生好奇心和探究行为。
2、平行游戏阶段
在平行游戏中,儿童玩的玩具与周围儿童的玩具相同或相仿,儿童之间相互靠近,能意识到别人的存在,相互之间有眼光接触,也会看别人怎么操作,甚至模仿别人,但彼此都无意影响或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之中。既没有合作的行为,也没有共同的目的。反映了2~3岁儿童游戏的社会性交往状况。
3、联合游戏阶段
儿童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而不是游戏合作关系。儿童相互之间可能交换材料,或进行语言沟通,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具,对他人的活动表示赞赏或否定,甚至攻击。这种游戏从表面上看,儿童之间产生了相互联系,而实际上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儿童不会使自己个人的兴趣服从小组的兴趣,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
4、合作游戏阶段
游戏者之间有分工、协作,有领头者,也有随从者。这种游戏具有组织意味,有明显的集体意识,有共同遵守的规则。这种游戏离不开相互的配合,一般要到3岁以上才会产生,5~6岁得到发展,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日渐成熟的趋势。
(3)体现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是扩展阅读
游戏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价值
1、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在游戏情境中,儿童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协商、选择、决策,需要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以便适应集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会了一系列交往策略,掌握了交往技巧,并以遵守游戏规则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
2、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道德感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游戏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逐渐形成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此外,在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中,儿童通过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逐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行为是被排斥的。当游戏活动遇到困难时,儿童会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从而起到磨炼意志的作用。
3、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性与社会竞争力。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并和同伴一起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游戏中最大限度地展示着自己的创造性,并使这种创造性不断提高,甚至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⑷ 简述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角色抄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袭象、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角色游戏因具有帮助幼儿的去自我中心、促进与人合作、丰富情感体验等价值与作用,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
⑸ 如何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确定角色游戏的主题
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摘要:游戏是儿童最喜欢、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也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等。在这些游戏中,儿童必须和同伴协商内、分配角色、处理纠纷,以保证游戏的顺序进行。这就促使儿童不断地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在社会性角色游戏中,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和学习成人社会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从而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践并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技能。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游戏在儿童社会化中的教育功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游戏情境,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游戏过程来明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建立友好关系。
关键词:社会行为 角色游戏 良好环境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 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的发展,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一、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以便在角色游戏中能灵活运用。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幼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总之,角色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组织好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⑹ 说出五个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游戏及原因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动作模仿了,而是喜欢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其社会性。 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二是游戏中离不开想象。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以及玩具等都是自行选择、设定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娃娃、司机、医生等来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具有真实性也有虚构性。角色游戏中几乎都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这就决定了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程度直接反映了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心理学家帕顿曾研究发现,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角色游戏为其中一种)是社会性水平发展较高的标志。也就是说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展得越好就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愈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 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发出的社交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很常见。幼儿再游戏中不断练习巩固自己已有的社交经验。如一个幼儿卖烧烤,开始时只埋头做,结果没人买。老师见了以顾客身份参与游戏,问他:“你卖的是什么东西呀?”老师试着尝了一口说:“好吃。”这话给了幼儿鼓励,老师接着说:“我来帮你卖吧!”然后老师就吆喝起来。这个幼儿就试着跟老师叫卖,不一会儿就吸引了许多幼儿 来买。幼儿掌握社交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并逐步运用掌握,幼儿对于别人的请求等也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其次,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所做出的表现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如两个幼儿的妈妈分别在医院和饭店上班,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社交环境使其认识也各不相同。当 他们在交往时,就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经验,提高认知水平。开展角色游戏成了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幼儿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学会了对事物作客观评价,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正确的认知水平评价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角色游戏行为习惯奠定重要的基础。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交往,认知水平的提高, 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同情、、关心并帮助他人,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能相互指出、纠正。幼儿到大班后,同伴间基本能共同商量角色、玩具分配,而不会用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伴间会互相谦让。可见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迅速、全面的发展呢? 第 一、帮助积累经验,幼儿知识经验越多,想象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新颖、有趣。幼儿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和父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组织幼儿参观、游玩,但这些活动是有限制的,而父母则不同,可以根据条件让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接触范围更大,更有利于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 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带孩子参观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时于幼儿在开展游戏中学会了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有很大影响,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 二、创设良好环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角色游戏。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爱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到了大班就不适合了。其次,材料的投放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 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 “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 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角色游戏也是有许多的优点。一是活动范围扩大,幼儿可以大胆的游戏而不受场地限制。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二是可以就地取材,以物代物, 变废为利。游戏中树叶可以当餐具,小草做菜,泥土做粮食„„。 三是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纠纷。幼儿可以按意愿结伴游戏,司机、警察等,可以请几个幼儿扮演餐厅、医院可以设好几个,这样避免了因场地窄而引起的纠纷。 第三,教师认真观察游戏,适时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开展。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 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司机开了很久的车都没有乘客。教师看见了,就当乘客乘车并问:“这车的售票员呢?”儿回答生病了,老师说:“我来帮你卖票怎么样?”幼儿高兴地答应了。其他幼儿 看见了,纷纷乘车,司机开车特别带劲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教师应该进行简单讲评。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 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总之,角色游戏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组织好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⑺ 简述幼儿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社会生活回的一种游答戏。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角色游戏因具有帮助幼儿的去自我中心、促进与人合作、丰富情感体验等价值与作用,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
⑻ 游戏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有哪些价值
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形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幼儿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游戏是幼儿的生命表现形态。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因此每一位幼儿都具有强烈的游戏愿望,游戏就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全面展示。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发展价值。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更多的适应社会 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能。无论是在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角色发展,还是在道德品质的发展中,游戏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待我们幼儿教师去充分利用,使其达到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的特点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明确规定:“缔国同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与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这就确定了儿童不仅有发展权,受教育权,而且有享受权利的权利。我国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试行)》也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因为可以在游戏中任意的操作、摆弄、自由活动。游戏以幼儿为主导,是幼儿自我表现的良好形式。游戏又不同于那种无所事事盼被动消极状态,游戏者的表情特征说明了游戏者的身心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比如,通过扮演角色,幼儿可以再现生活经验,从中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存。
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一) 虚构性
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往往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的活动。游戏的情节、角色,行为以及游戏中使用的游戏材料或玩具都具有象征性,如骑竹马、把半个皮球当碗用、让小朋友假装成病人,坐在椅子上假装开汽车等。
(二)自主性
游戏是一种主体活动,它不受任何外部指令的强迫与制约,与利害得失无关。游戏是根源于“纯粹的认得本性”的活动。游戏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特有的模式去成长发展,鼓励自己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可以自己选择、组织,不受限制。幼儿在游戏中是快乐自由的。
(三)社会性
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幼儿只有在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才会做游戏。游戏是实现幼儿与周围生活相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幼儿的游戏反映了周围的现实生活、时代、文化、地区、习俗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幼儿可以通过想象,永兴的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