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儿童画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
❷ 春节民间传统儿童游戏
空竹,九连环,孔明灯,打春牛,舞龙,舞狮,观花灯,耍猴,放爆竹
❸ 你小时候玩过哪些传统的游戏
小的时候玩过踢毽子,这个游戏很传统,并且现在也仍然可以玩,老少皆宜,不分年龄段,锻炼身体还娱乐。
❹ 推荐儿童画画的小游戏/应用,有哪些
推荐两个我自己试过的吧:
最开始用的是这个:How to Draw app: 付费版 ($1.99) - 它的特点是有小男孩教宝宝画画,还可以顺便学英语!
一打开How to Draw app,一个小男孩的声音就会跳出来,就是教画画的老师。有很多项目可以选择,包括3种动物(猫,狗,马/河马),地球上已消失的爬行类动物(恐龙),美国流行的文化象征(自由女神,圣诞老人),日常生活中罕见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机车,坦克),公主(事实上没有公主),骨架(精密的死亡参考物)。选一个选项学习怎样画,那个小男孩会在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教孩子。
和孩子完成了屏幕上的命令后,按箭头移到下一个。如果想来点更复杂的功能,比如着色,选择左下角的白色的小手图标,几个画画调色板就会出来。总的来说应用既有趣又使用简单,要学会的东西并不多,我女儿玩了两个星期。
然后找到了这个:Art of Glow (免费) - 它的特点是颜色是荧光的,很适合小女孩儿!
我用的是试用版所以免费。
这个应用的特点是颜色是荧光的,我女儿很喜欢。默认形状是一个圈,但也可以选择一颗心,一片雪花,一颗星星,一个跳动的羊角状物。改变那个形状的颜色,从深色的调色盘里选个色: 红,绿,橙,黄,紫和三种不同的蓝色。选完后,在屏幕上敲打,把这些画面回到初始屏幕,开始调试数量,尺寸,跳跃时间,闪耀速度和闪光。
你可以去试试,希望有帮助~
❺ 什么是传统儿童画并举例子附图。
孤陋寡闻了,只听说过中国传统画与儿童画的结合,莫非就是你所想了解的传统儿童画?例子:http://image..com/search/index?tn=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k&word=%B4%AB%CD%B3%B6%F9%CD%AF%BB%AD%CE%D2%B5%C4%BC%D2%B7%E7&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材料什么的 你看看这个https://wenku..com/view/3ed1c974ee06eff9aef8075f.html
❻ 中国的传统游戏都有什么
1、叶子戏:叶子戏是一种游戏纸牌,类似于升官图,兼用骰子掷玩,最早出现于唐代,被认为是扑克、字牌和麻将的鼻祖。叶子戏是世界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扑克牌雏形,扑克的多种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被人接受的就是现代扑克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
叶子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至清代,样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并有逐渐演变至马吊牌的说法。因此,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桥牌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人。
扑克牌最早起源于中国的纸牌。相传早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为了缓解将士们的思乡之愁而发明,当时牌面只有树叶大小,所以又称“叶子戏”,据说这就是扑克牌的雏形。
十二世纪时,马可波罗把这种纸牌游戏从中国带到了欧洲,随即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兴趣。一开始,它只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因为它造价低廉,玩法多样,很容易学,所以很快就在民间流行起来。西方人在中国纸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历经胜牌、惠斯特牌、桥牌等几个阶段,最后演变为现在的扑克牌。
2、打马吊: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
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3、弹棋:弹棋,是西汉末年始流行的一种古代棋戏,最初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盛行。弹棋源于何时,尚无一致结论,但大都认为是在汉代。
弹棋初创时,仅流行于宫中,社会上还鲜有所见。王莽新政末年,南方大饥,绿林发难于南,赤眉造反于东,农民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尔后,刘秀乘机而起,杀赤眉军,建立起东汉政权。在此大乱之年,弹棋由宫廷自然流入民间。直至东汉章帝时,弹棋方在宫禁中复盛。自此,喜好弹棋的人士越来越多,且以诗赋咏弹棋,或撰文论述之,为弹棋的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
4、樗蒲:樗蒲是继六博戏之后,出现于汉末盛行于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从外国传入。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
5、双陆:中国古代的双陆是一种类似赌博的棋戏,南北朝时由西亚、印度一带传入中国,相传是在由印度传入的波罗塞戏基础上,由曹魏时王子曹植糅合六博的特点而创设的,初期有两枚骰子,唐朝末年后逐渐加到6枚。
双陆子为马形,黑白各十五枚,两人相博,掷骰子按点行棋。 唐宋时极为风行,元明时仍常见,清代渐少。双陆局是长方形的,与六博、围棋之局呈方形者不同,因两侧左右各有六梁,故名双陆。双陆子也叫马,分白黑两色,各15枚,作捣衣杵状。另有骰子2枚。博时掷采行马,白马自右归左,黑马自左归右,马先出尽为胜。
6、中国象棋: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
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7、斗鸡:斗鸡时将把两只性情凶猛的公鸡放在一起,它们就会激烈地互相啄咬起来,还会用距劈击对手。如果两鸡相斗了很久,都有疲惫之态,还要用水将它们喷醒,使之振奋,重新投入战斗,直到有一只公鸡败下阵来。斗鸡的场面是相当激烈的,两只鸡斗得难分难解,势不两立,斗完后鸡冠流血,啼叫无力。
8、斗蟋蟀: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9、灯谜: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廋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10、打尜:打尜是一种北方流行的民间游戏,用长约10厘米,直径4厘米左右的木棍,将两头削尖。就做好了一个尜,在地下画一个方框,将尜放进框里,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击尜的头。使尜弹起,然后迅速将尜打向远处。另一个人去捡这个尜向框里扔。以此循环。还有团体玩法。
拓展资料:
游戏特点:
① 随意性。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来说,民间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但又具有随意性。一些游戏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叶子,就可以开始游戏,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图形玩“走子”游戏。
② 趣味性。民间游戏能够代代流传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例如,跳皮筋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可以从一根到两根、三根。再如摔烟纸盒,其中好看的图案、扇的动作和纸盒摔在地上发出的声音都给幼儿带来了乐趣。
❼ 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常见的改编方法有哪些
1放风筝
风筝亦称“纸鸢”、“风禽”等,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观宋城。据传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流传于民间。 明清时,风筝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一般制法;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牵引线上可悬挂有滑轮的小灯,随风飘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在风筝上安上琴弦,嗡嗡作响风如筝鸣,称鹞琴。风筝是小孩喜爱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成群结队争放风筝,并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
2打角螺
古称“抽陀螺”。俗称“打地老鼠”。流传甚广,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角螺用小杂木削成牛角式尖的宝塔形,长两寸左右。玩者手持一根系着布巾的小竹杆,先将布巾缠住木角螺,向地下平开,角螺在地下顺时钟转动(左手持杆则为反时钟),不时用布巾抽打角螺,也可由二人相对抽打角螺,使二角螺相撞,转得越久的为胜。
编辑本段
3弹弓
亦称“崩弓子”。民间儿童玩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已有“弹弓”的记载。用铁“豆条”弯成叉型两小环处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另端各连在一长兽皮之两端。也有用小树叉做弓身的。玩时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夹小石子的小兽皮,瞄准目标,向后一拉后松手,将站石子射出小孩玩弹弓总想射正小鸟和气球,但射中小鸟者少。现代玩弹弓者少见,被各式玩具手枪、汽枪所代替。
编辑本段
4跳房子
民间儿童游戏,先在地上画六个方格,每一方格约两尺见方,每一格为一间。玩时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掷向格内,以后用单脚跳入,把瓦片踢入其它格内,谁先跳完所有方格为胜。期间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或触及每格画线,违者要停跳,让其他人跳,等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继续自前次停止的格开始跳,胜者打败者的手掌。
编辑本段
5看西湖景
因天下风景,无胜于西湖而故名。但民间亦俗称“西洋镜”。昔时商阜集市的街头巷尾,常摆设西湖景,供人欣赏。西湖景用一木箱挂多幅风景画,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装上特制的镜头,通过反射,可看到箱内一幅幅的图景,箱主不时敲打小鼓小锣,不时解说箱内其景。有时加唱戏剧片断或其它曲调;“多拿钱来多来看,少拿钱来少来看,不拿钱来看光光”,以招引顾客。
编辑本段
6跳绳子
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杂记》载;“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抛绳自跳,记数论胜负。亦有两人抛绳一人跳。或单脚跳、双脚跳。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而抛,一人在中间用双脚跳等。
编辑本段
7拈石子
亦称“抓子”、“拈石子”。民间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阳上乡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四子掷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掷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对方选定二子,再把其余二子叠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所玩之子,后有改用内装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戏,市区目前很少有人玩耍。
编辑本段
8老婆拳
亦称“猜猜猜”。民间游戏。按照习规,握拳为石头伸出手掌为布袋,叉开食指和中指为剪刀,石头可以砸剪刀,剪刀可以剪布袋,布袋可以包石头,被砸、被剪、被包者为败。败者常被胜者的小孩打手掌。儿童在游戏中决定次序时也划此拳。也有在酒席上比胜负而罚酒者。
编辑本段
9老鹰担鸡
益阳湖乡称“老鹰担鸡”,山乡称“老虫(老虎)咬尾”。由数人组成,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至今乡下仍有小孩喜欢这一游戏。
编辑本段
10斗蟋蟀
亦称“斗促织”、“斗蛐蛐”。系以蟋蟀相斗为戏的娱乐活动。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宋史-贾似道传》也有斗蟋蟀的记载。明代盛行,有谣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传至清代,活动越发考究。据清顾禄《清嘉录》载;“白露前后,训养蟋蟀,以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斗时在台上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分筹码,谓之花,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文革前,益阳城乡小孩中玩蛐蛐者盛行。
编辑本段
11滚铁环
儿童游戏之一。男孩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玩者多为七岁左右的儿童。经常在晒谷场比赛,看谁滚动的时间最长。城里的儿童则在街道和马路边滚动。昔时在民间流行。
编辑本段
12解绷绷
民间儿童游戏。由二人玩耍,用一根细线绳,两端连接为环形,先由一人用双手撑开构成一种几何图形,然后由另一人双手用挑、穿、勾等方法改变原来的图形,这样二人轮流解绷,巧妙的绷出各种图形,能者为胜。玩者女性者多。
编辑本段
13捉迷藏
民间儿童集体游戏。“瞎子捉跛子”是捉迷藏之一先由数人手拿手的围成一个圆圈,其中一人用手帕包住双眼扮瞎子,另由一人将一只手缚在腿上装跛子。游戏开始时,跛子在圈内边吹口哨边跳动,瞎子顺着哨声扑捉,如捉住跛子即胜,可换另一对再捉。
编辑本段
14骑马马
民间儿童游戏。玩时先由两个儿童将右手向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向下握住对方右手腕,形成一个四方结子形的“座坐”然后蹲下让其他儿童坐在“座坐”上,再站起来走动,俗称“骑马马”。也有马马相斗者。
编辑本段
15折纸
民间儿童游戏之一,为了适应儿童爱好摹仿的特点,启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常用纸折成各种器具和动物的形状,如帆船、衣裤、帽子、和飞禽等。尤其在学前班就读时,老师常教他们折纸、剪纸,挑选后悬观,以资鼓励。
编辑本段
16七巧板
亦称“七巧图”、“智慧板”,民间传统智力玩具,唐代燕几演变而来。原为文人中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拼图板玩具,即用正方形薄板、三夹板或硬板纸,分截为七块,稍加剪裁即成。玩法将七块板拆开,拼凑成七块图形。如人物动态、动物植物形象、住房建筑、山亭楼阁、船轿车马、花卉鸟虫、太空星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可一个人玩,亦可几个人进行各种比赛。由于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提高人的想象和判断能力,启发儿童智慧。
编辑本段
17拔纸牌
民间儿童游戏。昔时,纸牌为香烟壳中所附的图片,后有专印画片出售。牌上印有十二生肖或三国时代人物等,玩具店出售。玩时,预先一方把纸牌放在桌子上或地上,由对方用其纸牌用力掷打之,能把对方的牌打翻身为胜。也有用纸折成六角梯形的“纸拍”代用。或把长方形的纸牌,各从桌端向另一面桌端用力打走,比打远近,打落桌下者为输。也有用包香烟的图案纸折成三角形,用来代替纸牌的。
编辑本段
18变虎猫
民间儿童游戏。孩童扮鬼脸,用双手拔开口边、眼皮,装虎猫叫声,吓唬同伴为戏,尤以两三岁的小孩在装虎猫时更逗人喜爱。
编辑本段
19九连环
民间传统智力玩具。 明《丹铅总录》;“九连环,两者互相贯为一,行得关捩,解之为二,又合二为一。”清代十分流行。当时的九连环,采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枚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连贯于铜圈上,或经穿套全部解下。后来采用铜或铁制作。其解法多种多样,可合可分,变化多端。 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记其解法;“欲使九环同贯于柱上,则先上第一环,再上第二环,而下其第一环,更上第三环,而下其第一、二环,再上第四环,而下其第一环,再上第四环,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而九环毕上矣。解之法,先下其第一环,次下第三环,更上第一环,而并下其第一、二环,又下其第五环。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九环毕下矣”。开始是在闺阁妇女、孩童中流行,以后逐普及到民间。后被杂技艺人吸收发展成舞台上演出的古代戏法。表演者将九个金属圆环,运用熟练技法,或合或分,或套花篮、彩灯、宫灯形状,手法敏捷技巧出众,变幻叫人莫测,成为观众欢迎的杂技节目。
编辑本段
20剪纸
古称“剪彩”,起源甚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段成式《西阳杂技》;明周祈《名人考》等古藉均有剪纸的记叙。从用途上剪纸可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喜庆花、衣饰绣样等。纯供欣赏的剪纸有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点色剪纸、拼色剪纸、勾画剪纸、木印剪纸种种。益阳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庆寿、嫁娶等喜庆,分别剪寿字、双喜、窗花或剪成花卉,鸟兽、虫鱼等。礼品上常贴蛋花、帽花、鞋花以及其它礼品的装饰,剪纸技术一般是言传身教,世代传承。尤以女孩从小就习作剪纸,做剪纸游戏。益阳曾有专业的“纸艺社”。
❽ 推荐儿童画画的小游戏有哪些呢
快乐美术班 镜像绘画 7k7k黑板报
推荐快乐美术班,不仅训练画画,还多人互动竞猜,很不错
【求采纳】
❾ 我想收集一些民间传统儿童游戏,有知道的帮帮忙,谢谢!
放风筝
风筝亦称“纸鸢”、“风禽”等,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观宋城。据传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流传于民间。 明清时,风筝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一般制法;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牵引线上可悬挂有滑轮的小灯,随风飘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在风筝上安上琴弦,嗡嗡作响风如筝鸣,称鹞琴。风筝是小孩喜爱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成群结队争放风筝,并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
2打角螺
古称“抽陀螺”。俗称“打地老鼠”。流传甚广,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角螺用小杂木削成牛角式尖的宝塔形,长两寸左右。玩者手持一根系着布巾的小竹杆,先将布巾缠住木角螺,向地下平开,角螺在地下顺时钟转动(左手持杆则为反时钟),不时用布巾抽打角螺,也可由二人相对抽打角螺,使二角螺相撞,转得越久的为胜。
编辑本段
3弹弓
亦称“崩弓子”。民间儿童玩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已有“弹弓”的记载。用铁“豆条”弯成叉型两小环处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另端各连在一长兽皮之两端。也有用小树叉做弓身的。玩时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夹小石子的小兽皮,瞄准目标,向后一拉后松手,将站石子射出小孩玩弹弓总想射正小鸟和气球,但射中小鸟者少。现代玩弹弓者少见,被各式玩具手枪、汽枪所代替。
编辑本段
4跳房子
民间儿童游戏,先在地上画六个方格,每一方格约两尺见方,每一格为一间。玩时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掷向格内,以后用单脚跳入,把瓦片踢入其它格内,谁先跳完所有方格为胜。期间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或触及每格画线,违者要停跳,让其他人跳,等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继续自前次停止的格开始跳,胜者打败者的手掌。
编辑本段
5看西湖景
因天下风景,无胜于西湖而故名。但民间亦俗称“西洋镜”。昔时商阜集市的街头巷尾,常摆设西湖景,供人欣赏。西湖景用一木箱挂多幅风景画,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装上特制的镜头,通过反射,可看到箱内一幅幅的图景,箱主不时敲打小鼓小锣,不时解说箱内其景。有时加唱戏剧片断或其它曲调;“多拿钱来多来看,少拿钱来少来看,不拿钱来看光光”,以招引顾客。
编辑本段
6跳绳子
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杂记》载;“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抛绳自跳,记数论胜负。亦有两人抛绳一人跳。或单脚跳、双脚跳。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而抛,一人在中间用双脚跳等。
编辑本段
7拈石子
亦称“抓子”、“拈石子”。民间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阳上乡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四子掷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掷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对方选定二子,再把其余二子叠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所玩之子,后有改用内装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戏,市区目前很少有人玩耍。
编辑本段
8老婆拳
亦称“猜猜猜”。民间游戏。按照习规,握拳为石头伸出手掌为布袋,叉开食指和中指为剪刀,石头可以砸剪刀,剪刀可以剪布袋,布袋可以包石头,被砸、被剪、被包者为败。败者常被胜者的小孩打手掌。儿童在游戏中决定次序时也划此拳。也有在酒席上比胜负而罚酒者。
编辑本段
9老鹰担鸡
益阳湖乡称“老鹰担鸡”,山乡称“老虫(老虎)咬尾”。由数人组成,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至今乡下仍有小孩喜欢这一游戏。
编辑本段
10斗蟋蟀
亦称“斗促织”、“斗蛐蛐”。系以蟋蟀相斗为戏的娱乐活动。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宋史-贾似道传》也有斗蟋蟀的记载。明代盛行,有谣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传至清代,活动越发考究。据清顾禄《清嘉录》载;“白露前后,训养蟋蟀,以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斗时在台上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分筹码,谓之花,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文革前,益阳城乡小孩中玩蛐蛐者盛行。
编辑本段
11滚铁环
儿童游戏之一。男孩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玩者多为七岁左右的儿童。经常在晒谷场比赛,看谁滚动的时间最长。城里的儿童则在街道和马路边滚动。昔时在民间流行。
编辑本段
12解绷绷
民间儿童游戏。由二人玩耍,用一根细线绳,两端连接为环形,先由一人用双手撑开构成一种几何图形,然后由另一人双手用挑、穿、勾等方法改变原来的图形,这样二人轮流解绷,巧妙的绷出各种图形,能者为胜。玩者女性者多。
编辑本段
13捉迷藏
民间儿童集体游戏。“瞎子捉跛子”是捉迷藏之一先由数人手拿手的围成一个圆圈,其中一人用手帕包住双眼扮瞎子,另由一人将一只手缚在腿上装跛子。游戏开始时,跛子在圈内边吹口哨边跳动,瞎子顺着哨声扑捉,如捉住跛子即胜,可换另一对再捉。
编辑本段
14骑马马
民间儿童游戏。玩时先由两个儿童将右手向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向下握住对方右手腕,形成一个四方结子形的“座坐”然后蹲下让其他儿童坐在“座坐”上,再站起来走动,俗称“骑马马”。也有马马相斗者。
编辑本段
15折纸
民间儿童游戏之一,为了适应儿童爱好摹仿的特点,启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常用纸折成各种器具和动物的形状,如帆船、衣裤、帽子、和飞禽等。尤其在学前班就读时,老师常教他们折纸、剪纸,挑选后悬观,以资鼓励。
编辑本段
16七巧板
亦称“七巧图”、“智慧板”,民间传统智力玩具,唐代燕几演变而来。原为文人中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拼图板玩具,即用正方形薄板、三夹板或硬板纸,分截为七块,稍加剪裁即成。玩法将七块板拆开,拼凑成七块图形。如人物动态、动物植物形象、住房建筑、山亭楼阁、船轿车马、花卉鸟虫、太空星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可一个人玩,亦可几个人进行各种比赛。由于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提高人的想象和判断能力,启发儿童智慧。
编辑本段
17拔纸牌
民间儿童游戏。昔时,纸牌为香烟壳中所附的图片,后有专印画片出售。牌上印有十二生肖或三国时代人物等,玩具店出售。玩时,预先一方把纸牌放在桌子上或地上,由对方用其纸牌用力掷打之,能把对方的牌打翻身为胜。也有用纸折成六角梯形的“纸拍”代用。或把长方形的纸牌,各从桌端向另一面桌端用力打走,比打远近,打落桌下者为输。也有用包香烟的图案纸折成三角形,用来代替纸牌的。
编辑本段
18变虎猫
民间儿童游戏。孩童扮鬼脸,用双手拔开口边、眼皮,装虎猫叫声,吓唬同伴为戏,尤以两三岁的小孩在装虎猫时更逗人喜爱。
编辑本段
19九连环
民间传统智力玩具。 明《丹铅总录》;“九连环,两者互相贯为一,行得关捩,解之为二,又合二为一。”清代十分流行。当时的九连环,采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枚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连贯于铜圈上,或经穿套全部解下。后来采用铜或铁制作。其解法多种多样,可合可分,变化多端。 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记其解法;“欲使九环同贯于柱上,则先上第一环,再上第二环,而下其第一环,更上第三环,而下其第一、二环,再上第四环,而下其第一环,再上第四环,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而九环毕上矣。解之法,先下其第一环,次下第三环,更上第一环,而并下其第一、二环,又下其第五环。如是更迭上下,凡八十一次,九环毕下矣”。开始是在闺阁妇女、孩童中流行,以后逐普及到民间。后被杂技艺人吸收发展成舞台上演出的古代戏法。表演者将九个金属圆环,运用熟练技法,或合或分,或套花篮、彩灯、宫灯形状,手法敏捷技巧出众,变幻叫人莫测,成为观众欢迎的杂技节目。
编辑本段
20剪纸
古称“剪彩”,起源甚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段成式《西阳杂技》;明周祈《名人考》等古藉均有剪纸的记叙。从用途上剪纸可分为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喜庆花、衣饰绣样等。纯供欣赏的剪纸有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点色剪纸、拼色剪纸、勾画剪纸、木印剪纸种种。益阳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庆寿、嫁娶等喜庆,分别剪寿字、双喜、窗花或剪成花卉,鸟兽、虫鱼等。礼品上常贴蛋花、帽花、鞋花以及其它礼品的装饰,剪纸技术一般是言传身教,世代传承。尤以女孩从小就习作剪纸,做剪纸游戏。益阳曾有专业的“纸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