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木有会玩“抛羊拐骨”游戏的好想玩玩!
呵呵,很小的时候玩过.
❷ 童年游戏的物品对抗
人数要求:1人以上
场地要求:不需要场地
道具要求:羊拐骨(真实的或者塑料制品),弹力球(或沙包)
规则说明:把弹力球高高抛起,趁此时机把4个羊拐骨依归定次序翻过面去,规定抛包次数,在规定次数内把羊拐骨翻过四面又一把抓起来为胜。或者把弹力球抛起,乘弹力球在地上弹一次的机会,抓取相对最多的羊拐骨,最后接到羊拐骨的时候弹力球和羊拐骨都不掉落,即为成功,然后算分。横放的羊拐骨5分,竖放的羊拐骨10分,最后坚持到最后的人算分,谁的分数多谁获胜。
评价:十分考验反应力和手脑配合的水平,很有趣。 人数要求:2人
场地要求:不需要场地
道具要求:草根或者树叶的茎
规则说明:两个人把叶茎交叉在一起,然后反方向拉扯,看谁能把谁的拉断。
评价:这只是一种消遣方式,算不上游戏。 人数要求:2人
场地要求:较大的桌子
道具要求:象棋子或其他饼形物体
规则说明:规则非常简单,就是尽可能用自己的棋子把对方的棋子全部打下去。
评价:这是很简单有好玩的一种游戏。但是玩多了会造成手指酸痛。 人数要求:2人(1人也可)
场地要求:较大的桌子
道具要求:最好是轻重事宜、形状复杂的小物体(例如圆规)。
规则说明:与“棋子对攻”相似,只不过有“群殴”改为“单挑”。
评价:原则上,这是两个人玩的。但是我曾经很喜欢自己私下一个人玩,也挺有趣的。 人数要求:2人
场地要求:较大的桌子,上面可以钉图钉
道具要求:象棋子或其他饼形物体
规则说明:在桌上两端个钉两个图钉(相当于球门),把象棋分成两组(相当于球员),中间放一个硬币(相当于足球),两人交替把弹击向硬币弹击,把硬币弹到对方球门里为胜。
评价:这是我自创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但是可玩性很强,既有进攻也有防守,不但要考验方向感和力度,而且有一定的技巧性,集成了足球的很多特征。 人数要求:2人以上
场地要求:泥土地
道具要求:铁丝或铁谮等
规则说明:具体规则我记不清了,网上能查到。
评价:对着个游戏的印象已经不深了。 人数要求:2人以上
场地要求:小型空地
道具要求:砖头
规则说明:具体规则不记得了。大概是:一个人把砖头竖立起来,另一个人向那块转头扔过去,把它击倒。具体规则是:第一步,站在画好的一条线后背对着对方的砖头,然后从胯下把自己的砖头扔出将远处对方的砖头打倒。第二步,单腿起跳出一步,脚不落地的情况下击倒砖头。第三步,单腿起跳两步,把砖头从抬起的那条腿大腿下方扔出,击倒砖头。第四步,用脚背和脚腕把砖头夹住,单腿向前两步,顺势用脚将砖头甩出击倒对方的砖头。第五步,用腿弯子也就是膝盖后面的地方将砖头夹住,向前单腿跳五步到对方砖头侧面或者前方,松开腿砖头落下击倒对方的砖头(这个很考验体力和实力的,有些人五步是跳不到地方的)
评价:这个游戏的流行程度好像比较低,而且主要在农村。我的印象也不深了。 人数要求:2人
场地要求:有缝的桌子或凳子
道具要求:自制小人
规则说明:自制小人是把圆珠笔芯、纽扣等零件用绳子穿起来的,并且可以加上各种“武器”。对战没有规则,怎么打都行。
评价:我当时非常惊叹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做出这么花哨的动作来。可惜他的场地要求比较特别:桌子或凳子要有足够宽的缝,后来这样的桌子凳子越来越少,也就没办法玩了。
❸ 羊拐的游戏介绍
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 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歘”是这个游戏过程和输赢的结果。歘的过程是这样的:用一只手(另一只不用)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炕上(桌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内将四个嘎拉哈都先搬(以下的过程叫搬)成真儿,用手抓起,再接住落下的口袋(用同一只手)。如口袋和嘎拉哈都没有落在炕上,则接着搬下个背儿,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儿,轮儿。最后,把口袋抛起,手把都成轮儿的嘎拉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时在手里(没有落在炕上)则第一个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过程中口袋没能接住,则叫“坏了”,交由下一个人玩(抓)。其输赢的判断是:在搬四个嘎拉哈的过程中,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这只是歘嘎拉哈的一般过程,当然里面还有许多技巧。比如说:在搬真儿时,因为下个是背儿,所以将真儿一字排好,到搬背儿时用手心一压就行了,节省时间和次数。歘嘎拉哈的输赢关键,一是口袋要抛得高(留空时间长),二是抓的过程要快,尽量用少的次数完成全过程;这个游戏要手、脑、眼并用。
❹ 老北京游戏的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们非常爱玩的游戏。所谓“拐”就是羊后腿踝骨的俗称,专是表面较光滑又不属规则的六面体,其中四面是两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备四个,孩子们把它们洗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另外,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玩法:参赛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阶上或小饭桌上进行。那时有多种玩法不同规则,平常的一种玩法是,先将四个羊拐抓在手里,一转手腕将拐撒在地上,并同时抓起布包,然后在每抛起一次布包时,要顺序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羊拐抓起,并接住布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布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拐就为输,就由另一人接着玩,轮流进行直到赛出结果和名次。
这个游戏使孩子们用全身心投入,不仅锤炼了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灵活多巧。抓羊拐曾风靡流行,让女孩们无比欢乐,在陶冶情趣中成长。
❺ 羊拐的基本概况
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旧时回代北方答(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只是后腿有,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以小羊拐为上品。此外,人们还常常将羊拐涂成红色。由于当时北京并没有过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们的心中便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
也称羊拐(羊的大小适中),北方小姑娘多喜欢此游戏。在河北称骨头子儿。
❻ “羊拐”是什么东西啊
http://ke..com/view/605824.htm 这里有详细解释。。
❼ 西宁的“羊拐”是什么骨头
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倮骨,俗称羊拐
❽ 什么地方说“羊拐”
东北
别具一格的“嘎拉哈”游戏
“嘎拉哈”满语指动物的后腿膑骨,就是连接腿骨和胫骨的那块骨头。
“嘎拉哈”游戏在满族中十分普及,不分男女老幼都可参加。满族玩“嘎拉
哈”游戏历史源远流长,中间还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
传说大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大儿子金兀术从小任性淘气,习文练
武,一事无成。眼看金兀术一天天长大,阿骨打心中十分着急。最后他决定
让金兀术到松花江畔的深山老林中学艺。临行前,阿骨打给了儿子一张弓、
一把腰刀、一杆扎枪。金兀术向父亲保证学不到本领决不回家。金兀术先是
跟着一群猎人在松花江上叉鱼,没干几天累得腰酸腿疼,于是放弃了学习叉
鱼。接着他又和一伙猎人一块儿围猎,时间不长又泄气不干了。正当金兀术
在森林中徘徊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用一根小木棍打死了一只“山跳子”
送给他吃。金兀术就把自己的苦衷倾诉给了这位老太婆。老太婆听了后对他
说,如果他能够追上一只泡子,取来它的嘎拉哈,她就让他成为最灵巧的人;
如果他射死一只野猪,并取来它的嘎拉哈,她就让他成为最勇敢的人;如果
金兀术扎死一只熊,并拿来它的嘎拉哈,她就可以让他成为天底下最有力气
的人。金兀术听了十分欢喜,一口答应了老太婆的条件。然而,说话容易做
事难,金兀术历尽千辛万苦,遭遇无数的磨难危险,最后才拿到三种动物的
嘎拉哈。当他兴致勃勃地找到自发老太婆时,老太婆告诉他,他已经成为最
灵活、最勇敢、最有力气的人了。说话之间老太婆就消失了,金兀术知道这
是神人点化,于是磕了三个头后返回了家乡。后来,他在骑马、射箭、比武、
投枪的比赛中场场得胜,名声大振。他的几个哥哥请教成功的原因,金兀术
就把自己的经历叙述了一遍。从此,这件事不胫而走,女真人各家为了使自
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把各种嘎拉哈收集起来,让他们朝上扔着玩,后来
成人也参加了这一游戏。于是“嘎拉哈”游戏成为满族传统的体育和娱乐活
动。
早先时,除了鹿、獐、狍等动物的“嘎拉哈”外,还有一种用铜、锡等
仿铸的“嘎拉哈”,满语称之为“色尔图”。随着狩猎经济的衰退,后又改
用猪、羊的“嘎拉哈”,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其玩法可卧可仰、可侧可立,
多枚以上还可形成不同的组合,产生花样翻新的玩法。
http://www.pc2nd.com/bbs/UploadFile/ebook/%C1%C9%BA%D3%C6%BD%D4%AD%B5%C4%C3%F1%CB%D7%D3%EB%C2%C3%D3%CE.txt
❾ 小时候玩的游戏“羊拐骨”的英语怎么说
小时候玩的游戏“羊拐骨
A child playing the game "dibs bone
dibs bone
❿ 怎么玩“嘎拉哈”
弹嘎拉哈,也叫弹子儿或弹球儿。先将嘎拉哈(子儿)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弹者将洒出(俗称“泼”)选任意一子为“头”,向另一面纹相同的子儿弹击,命中即可赢和。
不中(俗称“溜”)或碰到其它子儿(俗称“砸”)以及弹错、拣错,无对可弹时,则轮到下一人重新洒、弹,弹完最后一对者为胜。
抓嘎拉哈,也叫欻子儿,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有抓单、抓双、单裹、双裹、耗子喀房苞、羊羔拉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妇措花针等名目。抓嘎拉哈时,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够十个给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动作要和拍节,错者为负。
掷嘎拉哈,也叫掷子儿或掷骰子。嘎拉哈站立耳形叫珍儿或大鬼、站立平状朝上叫驴儿或小鬼,凸状朝上叫背儿、凹状朝上叫坑儿或眼儿。掷骰子用3个嘎拉哈,掷出后3个都一样,叫抱子;1个珍儿,2个背儿或2个驴儿或2个抗儿,叫6候;
1个背儿,2个珍儿或2个驴儿或2个坑儿,叫5候,1个驴儿,2个珍儿或2个背儿或2个坑儿,叫4候;1个坑儿,两个珍儿或2个背或或2个驴儿1个背儿1个珍儿叫四五六,叫通吃,庄家赢;
庄家掷出眼候,叫包庄,庄家输。如果庄家投出的子儿不是上述情况,下注者可撵庄,俗称撵点儿。有的庄家或下注者在掷骰子时高喊:“包子、四五六”,以造人为的气氛。
(10)羊拐骨游戏规则扩展阅读:
名字的由来: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达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
一头牲畜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后,外方。取羊的距骨与猪、牛、马的距骨做了一下比较;羊的规整,猪的稍长,牛的粗糙,马的长大。嘎啦哈有四个面,根据其形状分别取名为“肚儿”、“坑儿”、“驴儿”和“砧儿”。
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背/拐”,“壳/坑”,“肚”。